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4-06-30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4-06-30》

本期內容
◎ 傳播線上:台華視公共化-三答客問
◎ 教育論壇:宮廷政治,遺毒猶存



傳播線上:台華視公共化-三答客問
  傳播學生鬥陣
「做對的事,還請堅持!」,新聞局踏出了正確的第一步!提出使台華視更符合公共利益的無線電視公共化方案。傳學鬥肯定新聞局這個規劃方向,但強調最終的執行與否才是台灣媒體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希望這是一個「貫徹始終」的政策。傳學鬥將不定期開闢「台華視公共化答客問」專欄,為各位介紹公共化的論述基礎。此外,傳學鬥公共化陣地戰線(http://nccu.edu.tw/92451001/)歡迎鬥陣來討論與連署。(連署網址http://twmedia.org)。

解答十?搟?搟公共電視會不會變成國有電視台?

這個問題突顯了在台灣「國有化」與「公共化」兩者之間的關係有待釐清;在2001年,當無盟(現在重組為媒改社)藉由「菜店查某」事件(2001年12月11日,立法委員林重謨在國是論壇以「菜店查某」一語,指責陳文茜以立委身份在媒體對總統以及總統夫人開罵,猶如妓女批評社會上的色情風氣;而陳文茜則在13日聲明如果總統允諾讓黨政軍退出媒體,將立即辭去主持工作),在報端的論壇展開論述空間時,中國時報的記者林淑玲以及聯合報記者王麗美卻對「公共化」有另類的定義,前者除了宣告「公共化議題已死」之外,也投書聯合報的論壇,認為「公共化」與「國營化」等同,而且充滿道德危機;後者則認為「公共化」與「綠化」無異。

將公共電視與政府電視、國家電視混為一談,其實是台灣過去的媒體發展在黨國體制之下所順應而生的歷史結果,當時的歷史定義之下的「公共」電視並不具有民主參與的想像,更多的則是父權教化,而這也與當時的政治體制有關。如今勢異時移,民主體制逐漸成形,同時內湖公視也提供了諸多的寶貴經驗可供參考。

透過公視法的訂定,目前內湖的公視的運作財源主要由政府捐贈成立公視基金會,而捐贈的過程則由立法院審議,雖然目前台灣的立院運作不盡理想,然而這或許牽涉到另一個改革議題,至少目前內湖公視的財源,符合以民主制度的建立,而獲得獨立運作空間的民主價值;相關說明有以下幾點。

1.內湖公視模式,以公共電視法作為基準,致使政治/政黨力的角逐因有立法院的中介,可以透明化,達到社會監督的作用。

2.目前內湖公視的董事會運作置於公視基金會之下,其中董事長由董事會成員(社會賢達經推舉由立法院決議任命)經由民主程序選出,並由董事會任派總經理經營公視;未來則可改良現有模式,列舉積極標準,依據電視公司的職能及節目類型,分別敦聘董事數人,並可考慮使董事包括本公司或其他工會代表,以及地區代表若干。

3.依照上述條件,由董事
|依據專業能力遴聘總經理。

未來台視與華視的產權及經營權公共化(參見無線電視公共化可行性評估報告:ch6台視華視轉型為公共產權:法規修訂)以後,經營團隊藉得以避免政治力量,也就是「國家」以及商業力量的直接介入經營;另外,這個模式下的公共電視在產權及經營權層次是公共電視,但在經費、從業人員,乃至於節目表現及社會監督機制的公共化,都還有大小不等的空間,有待改善。其中,社會監督機制的改善,速度應該是會比較快的,因為兩台的內部財務等資訊,屆時將至少如同內湖公視目前的作法,可望因財產權的轉變而適度透明化。

解答十一?搟?搟把台灣電視的錯亂都歸到沒有公共電視台,這符合邏輯嗎?

公視不是萬靈丹,但是它提供了節目製播者最後一絲絲的希望。誰希望自己的節目因為收視率不高而慘遭腰斬?誰希望老闆因為以「沒有人看」為由而橫心把弱勢族群的節目停掉(如果不是原班公視人馬在超視製作蘇建和冤獄案的調查報導節目,造成輿論強大壓力,這幾個人還能留在土城看守所嗎)?誰希望每一節新聞都一定要放美女模特兒秀的新聞?公視或許無法徹底解決台灣媒體素質低落的問題,但是當他們把最後一盞燈關掉的時候,我們還能侈言光明嗎?

解答十二?搟?搟難道商業電視就沒有好節目?

有的,但商業電視讓好節目更難出頭,舉例來說,早期公共電視因為籌備期間人謀不臧,復加上遲遲未能開播,許多公視新聞部的記者都跳到衛星電視台,他們以為,這樣子可以早日實踐他們的理想,短期內是成功了,長期來講卻不然。

超級電視台的紀錄片製作中心,當初就吸納了大量的公共電視新聞部記者,他們抱持理想,想在超視好好的做一些文化性的、弱勢性的節目,他們的理念大致表現在當時的「調查報告」與「對抗生命」兩個節目中,但時間一久,衛星電視台的商業壓力就開始困擾這個小組,上面的行政主管,甚至要求該小組的記者及主管們自行想辦法拉廣告;另方面,由於節目的關懷弱勢立場強烈,也讓許多廣告商為之卻步,甚至,還因此節目製作方面,時常受到電視台上層的壓力,尤其是幾次關於台灣關廠工人的處境,都被上級要求修剪或不播出,時段方面,一直被商業主管調來調去,並且越調越晚。似乎是,批判社會現象的節目,本來就和商業電視台調性不合,即使外界評價不錯,這樣的節目在商業機制下,也難以存活。

解答十三?搟?搟賣掉台視華視,拿錢把公視數位化,多幾個公共有線頻道,不行嗎?

新聞局的說法是,以前(比如)一千公尺以上的山坡地不能開店,現在可以了(以前是類比,還沒有使用數位)。因此,我們就把城中區的兩家黃金店面賣了。賣了這兩家店面的所得,再送給你去那(比如)一千公尺以上的山坡地開兩家店鋪。

現在的問題是,若要在一千公尺以上山坡地開店,有可能還得自己花錢打造聯外道路(通過衛星或有線系統播送),除了得一年另外花錢(一條道路/頻道可能是3千萬,兩條也許便宜些),那裡的店面營業額少則一年一千多萬,最多如TVBS 或有10億,而黃金店面一年至今的營業(廣告)所得,在這種欠缺效率的經營方式之下,都還有15~18或20億。還有,這樣的山上店面屆時不僅沒有知名度,遊客不知造訪,且沒有法律保證可以得到一定能在有線系統出現(當然,也許可以修法要求must carry,以及定頻於現在的8與12頻道。不過,難度不見得低於公共化的訴求),而台灣大概也有20%左右的人沒有上聯外道路(cable)。

這樣子算下來,若依新聞局的私有化之議,則將一次性地對公部門挹注約40(或更少?)億的投資。若照把兩台公共化的方案,也就是在黃金地段開店鋪,則台、華視兩台最多兩年就賺進了這個數目(依照去年,應該是一年又一季)。當然,假使再算政府編列的清算金額(50億?),則兩台的店面又得再加上兩年才能賺進這個額度。

若以上較保守的算法有理,則公共化的做法至少在經濟上比新聞局有道理。煩請大家看看這個算法是不是亂來、是不是太保守。

媒大事

一、行政院院會23日上午無異議通過「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草案」,正式敲定未來台視、華視官股在明年底以前釋出,並朝「公共化電視集團」發展。不過游院長在會中裁示,要求主計處、研考會研議,在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以台視、華視每年公股盈餘為基礎,編列預算「製作好的節目」在各電視台播出。

小編媒批:這個法案的通過是因應去年立法院所提出的廣電三法修正案,要求黨政軍必須退出媒體經營。不過由院長這樣編列預算製作好節目的做法,很像以前我們還沒出現公共電視之前,我們每天晚上9點都會看到廣電基金所作的節目,這樣的節目模式,實在是很難會有大格局出現。

二、新聞局廣播審議委員在25日上午以11票比3票,使中廣換照遭挫,僅給予3個月的臨時執照,新聞局副局長洪瓊娟表示,新聞局審議委員將在8月初對中廣換照進行「三評」。即使在野黨批評新聞局對中視與中廣換照疑有政治力介入,但新聞局似無退讓跡象。據了解,包括中視、台視、華視三家「老三台」以及中廣的執照,都將改發臨時照,效期3個月。

小編媒批:此時新聞局是把中廣當做是一家民營電台看待,因此說出「絕不會」讓一家民營電台擁有占全國36%的電波頻率;但反過來想,如果中廣是屬於公共財,更應該是把這交由具有公信力(或具有民意基礎)的團體來經營,並藉由監督機制的發揮,讓中廣更能夠為公共利益來服務。

三、美國報業中的兩大媒體:今日美國報(USA Today)與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因為今年以來的廣告量不斷下降,分別計劃提高零售價格或是大幅裁員,以改善營收不足。發行量遍布全美的今日美國報表示,由於1月迄今的廣告收入不佳,導致營收下降,因此考慮在適當時機調漲零售報價格(今日美國報是美國印刷媒體中銷量最多的報紙,它在過去從未調整標準售價)。

小編媒批:看來不只是中國時報跟聯合報遇到銷售數字的問題。但發行量下滑早已不是新聞,或許可以借鏡於英國獨立報的例子,因為該報最近發行版面較小的「簡明版」,已扭轉業績頹勢,也因為簡明版的成功,獨立報更是2002年唯一成長的英國大型報刊。

四、連侯戀餘波蕩漾,媒體窮追猛打,雙方各自表態,廣電人市場研究所提供數據顯示,東風「娛樂@亞洲」在緋聞爆發當天(23日),收視僅0.08,與前一天0.16相差1倍,但24日又回升至0.12。值得注意是,青少年4~19歲以及女性20~34歲族群原本各占近3成,是最大宗收視族群,緋聞爆發當天卻吸引大量男性20~34歲族群,從上週平均7%暴增至20.7%。

小編媒批:收視率調查的缺點在於只能顯示出這個節目有多少人看,並不代表這些人支持侯主播,也有可能是看熱鬧心理作祟。不過,感情的事的確是私領域的話題(媒體不該探求),但侯主播當初也是把自己私領域公開給媒體炒做話題,因此現今的媒體繼續入侵侯主播的私領域,大概也是一種因果關係吧!阿彌陀佛。
(回目錄)



教育論壇:宮廷政治,遺毒猶存
  羅德水(台北市教師會總幹事)
總統直選已歷三屆,但宮廷政治的幽靈還在台灣遊蕩。這個雖死猶生、陰魂不散的幽靈,並未隨著政黨輪替走入歷史,反而以新的形式到處滋長蔓延,並且侵蝕台灣民主脆弱的根基。

以前幾天鬧得沸沸揚揚的阿扁不兼民進黨主席一案為例,阿扁總統授意的提案版本,在歷經黨內與社會質疑聲浪之後,竟然三日三變,從「黨主席為總統,或由總統指定副主席中一人,經中執會同意後接任」,到「中執會就副主席中一人推選」,再到「黨員直選」,不僅一般民眾看得一頭霧水,就連民進黨上下也是罵聲連連。

我們對特定政黨的黨務運作並沒有興趣,然而,做為一個執政黨,接受各界最嚴格的標準檢驗,也是理所應然。筆者以為,此案所凸顯的絕非只是決策反覆那樣簡單,如果大家不健忘的話,在2000年總統大選前夕,為了攻擊國民黨的黨國一家,並營造有別於連宋的改革形象,阿扁在最後關頭拋出「當選後退出政黨運作」以及「阿扁要做全民總統」的宣示。可是這樣的承諾也只維持了二年。2002年的520,阿扁就違背黨政分離的信念兼任民進黨主席,主張民進黨執政初期有「以黨領政」的必要性,最後甚至發展出「黨政同步」的論述。

問題是,當時又有誰知道,2年後,阿扁竟會再度推翻自己先前的主張,表面上看,好像「黨政同步」的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實際上,不如說是阿扁在確立民進黨內無可挑戰的絕對權威後,黨內已無對手可以挑戰其意志,阿扁當然也無須再浪費時間於黨務工作,於是故技重施,再度將黨政分離端上檯面,順勢將好比雞肋的黨機器棄如敝屣。

民進黨向來批判馬英九是政壇不沾鍋,觀諸阿扁決策模式,不也如此?諸如此類故弄玄虛的天威難測屢見不鮮,例如先放出風聲以觀輿論動向,國人皆曰可則功在阿扁,一旦反對聲音出現,則歸咎黨員同志,反正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聖明如阿扁總統者如何可能犯錯?君不見,即便此次柯建銘、洪奇昌、邱義仁之流傳達的都是阿扁的意旨,還是得自己出來承認錯誤,不是誤會主席的意思,就是忘了總統交辦事項,有同志若此,阿扁甚至連下罪己詔的形式都可免了。

事實上,阿扁是否續任民進黨主席根本不是問題,因為不論民進黨主席由誰接任,都是阿扁意志的絕對延伸,倒是這樣荒腔走板翻來覆去都有一套道理的思維與決策,比之於國民黨也絲毫不遜色。其實,自詡為進步的民進黨,在大選連任之後,更應該認真思考的是,政黨的定位走向、黨政之間應該維持什麼樣的關係?以及政黨領袖是否有決心真正走出列寧式政黨的窠臼與限制?而非將焦點擺在由誰擔任主席的問題打轉。然而觀諸民進黨於2002年臨全會上通過的黨章修正案,除了3位副主席由主席指定之外,在15人的中常會中,兼主席的總統還可以指定3位中常委,我們也不免開始擔心,民進黨似乎正在走向為她所唾棄的國民黨的老路。

民進黨若有異於國民黨者,正在於黨內的批判精神,然而在阿扁連任派系式微之後,民進黨實質上幾乎已成為一人黨,不止強力的批判漸成絕響,更何況那一干不甘寂寞的御用學者與揣摩上意唯恐落後的黨內人士。如果國民黨黨國一家的一言堂是滋養民進黨成長茁壯的土壤,那打著反對國民黨舊政權起家卻越來越像國民黨的民進黨,顯然也已經為自己未來的對手創造好了條件。

相較於民進黨,台灣宮廷政治的鼻祖蔣氏家族也不遑多讓。現任台北市南區立法委員章孝嚴,在國民黨黨內初選時突然改在北市北區參選,而自視為繼承蔣家正統的蔣家遺孀蔣方智怡,則在登記參選後旋即遭到勸退。我們關心的絕非蔣家嫡庶之爭,而是在強人政治告別台灣之後,竟然還有人天真到以為只要打著蔣家的旗號即可勝選,甚至說出,只要蔣家人願意接受民主洗禮就應鼓勵這樣大言不慚的話,這些權貴子弟顯然未曾認真理解台灣民主的歷程與精神,才會說出這樣與整體民意脫節還自以為委屈的話來。

不論係貧戶出身的阿扁,或其他以權貴子弟自居的人士,恐怕都要認清一個事實,就是強人政治已然遠離,台灣人民容不得以任何形式借屍還魂的宮廷政治與強人政治。奉勸所有政治人物,千萬別低估人民的力量。當然,台灣人民也應自問,是誰助長了宮廷政治復辟的氣焰?做為一個民主社會的現代公民,與其期待一個天縱英明的領袖,不如回歸民主政治常態,用更理性與批判的角度監督政治人物,捍衛得來不易的民主成就。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 e-mail:
fiveguys@ms19.hinet.net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