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設計/Design

<--按此進入網站首頁

     
 

第十期:【雜記隨想2】簡約?奢華?--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的辯證

by 報主Geoffrey建築師/on 2004/07/05

 
     
 

上一期電子報報主Geoffrey談到目前媒體炒作所謂"簡約"、"奢華"風格的一些感想,說穿了其實是對於設計文化內涵被速食表象解讀的喟嘆之語。身為引薦空間美學價值觀給予普羅大眾的媒體而言,目的如果只是想要包裝成一個便於消費商品而已的話,這種做法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對於現實環境的一種妥協行銷罷了!

我們先來聊聊"復古"這個辭彙,它讓您聯想到了什麼?富麗堂皇的裝飾、繁複宮廷的象徵?既然要追求"復古",為什麼不乾脆直接追求"古典"就好?"復古"這個詞彙所代表的矛盾意涵,報友是否曾經心生疑竇過呢?

復古不是古典,因為復古是"對於古典的懷念而企圖重建的古典風格",所以復古時期已經脫離了古典年代(既然談復古,當然表示已經不是古典年代了!),是在古典之後仿究重建萃取複製古典的一項工程。用白話一點來講,會追求"復古"的,都是因為當時已經不"流行"古典,而企圖跳躍、略過目前的流行而回到過去的古典的作法。

說起有點拗口,但"復古"這件事跟本期延續上期討論的"簡約""奢華"風格有何干係?報友還記得我們曾經聊過的"新古典"或"維多利亞"風格吧?新古典與維多利亞風格崛起自當時對於工業革命之後追求理性、機械主義的反撲,希望回歸與追尋中世界古典年代的典雅風光,揚棄過度理性的工業革命為社會所帶來的負面結果。

不過,新古典(Neo Classicism維多利亞(Victorian風格到了二十世紀初期,又被強調反裝飾、崇尚科技的現代主義(Modernism所凌駕;然而,到了二十世紀中期,前一陣子大家朗朗上口的後現代主義(Post Modernism又再度掩蓋了前者的鋒芒,帶出了後續包括普普、解構等風格的浪潮。

這個短短的一、兩百年的近代藝術運動或風格的流行變遷,其實正是人性追求終極美學價值觀答案的縮影。容報主Geoffrey引用英國女作家珍、奧斯汀(Jane Austin)膾炙人口的書名"理性與感性"來做個註腳,因為這段流行變遷的過程,正是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辯證的過程記錄。

復古,是對古典的再度重建,基源於當下所流行的過度理性之反撲;從古典到工業革命,到新古典再到現代主義,最後又來到後現代主義的過程,就是人性無法永遠對於純理性全感性的不安於室所肇生。數百年來當代對於美學風尚的定位就像時裝一樣改來變去,但是永遠都在理性與感性的天平兩端遊走,看似令人驚愕、但卻從未例外。

"簡約"、"奢華"的辯證與對立又何嘗不是如此?這根本不必用嚴格的科學論證或二分法來佐證,隨意用報主Geoffrey的室內設計客戶喜好來做個取樣,就可以發現理性追求簡約感性崇尚奢華的兩個族群,恰如其分地平衡分布於社會各處;再擴大一點我們的觀察層面,您到百貨公司觀察時裝、皮件、裝潢、飾品等等,都可以發現整個世界幾乎就是簡約與奢華、理性與感性的辯證市場,對立但又融合地存在於這個我們每天生活與存在的社會裡頭。

喜歡逛信義計畫區商圈嗎?那裡有著相當多讓您感興趣的辯證素材,開幕未久的GucciChanel在新光三館大門處比鄰、現代主義的紐約紐約裡頭裝著MUJI無印良品vs華納威秀影城內林立的後現代風格café shop、當然更別忘了叢聚於台北101之內從Anne KleinDurbanLoeweKenzoAnna SuiCartier的品牌族群,無論您是簡約或奢華、理性或感性的消費者,這個社會永遠給您豐富而並存的選擇性。

結論是什麼呢?結論是簡約(minimal奢華(luxury不過是心靈辯證的產物罷了,近代美學主流價值觀已經在不同年代反覆猶疑了這麼長的時光,要自己斷然接受自己就是個不折不扣理性主義或感性掛帥的人,實際上也不是件那麼容易做到的事。

所以呢?每天面對的居住或辦公空間,當擁有者或使用者一但接受媒體炒作的簡約、奢華風尚而全心投入、熱切追求這樣的空間設計之時,是否有想過幾年後萬一流行變遷而感到面目可憎的後果?每個人心中可能都有多重的、變動的美學價值與主觀喜好,追求二分法的辯證也許會把人逼到牆角,被迫做出一個單向而不完整的思考、以及接受一個短暫但趨附流行的設計。

空間設計、或說人人都有機會面對的室內設計(您可能是屋主或使用者),絕對不可能也不應該像媒體渲染炒作流行風尚那般的簡化與單純;從近代美學辯證的長遠歷史看來,現代人也未必一定要被單一制式的風尙所攏絡。在處理或委託自己的室內設計之前,主觀"風格"的研究與定位的確是事先該好好準備的課題,不過"流行風尚""人云亦云"方向的翻雜誌找媒體行為那倒就大可不必。須知,一但容許(或者容忍)反智的無關文化的缺乏內涵的所謂"設計"進入家中(或辦公室或商業空間)之後,未久您就得要面對流行褪卻之後的頭痛開端了!

 

 

 

           

 
   
訂閱人與空間的對話--漫談設計電子報
請輸入您的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