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機器人夢見了電子羊嗎? ▌張草˙著
|
這個標題是Philip K. Dick的科幻小說名稱,1982年它被拍成科幻經典「銀翼殺手」Blade Runner,故事中的「機器人」一變改為「複製人」,主角迪卡(哈里遜福特飾演)是洛杉磯的警員,任務是﹕殺死複製人(術語上稱為「退休」),事後有一筆酬勞。
那個未來,複製人和真人完全沒兩樣,不同在於他們的DNA一開始就有缺陷:只有四年壽命。他們被製造出來工作,然後四年就死去。他們明明是人,卻偏偏不是人。他們不准住在地球,而是分派到各個殖民星球去服役,當軍人、表演者、妓女…
複製人開始反抗,用極殘酷的手法殺人,他們沒有父母沒有家庭,從生到死都是孤單的,悲憤使他們對人更是憎恨,也比任何人更渴望自由,更積極的想活著。他們還有一個很奇特的愛好,就是去拍一些「家庭照」,時常拿出來看看自己的「家庭」,尋求心靈上的安慰。
迪卡追殺由外星逃回來的複製人,當其中一名拼命的逃生,仍舊逃不了他的槍下時,複製人的求生慾望使他更加厭惡自己。
最後他終於卯上那群複製人的首領「雷」,已經殺過多人的雷,並不很快的把迪卡殺死,反而一直和他捉迷藏,不斷折磨他,讓他感受到死亡逼近的恐懼,當雷只需一腳就可以把迪卡踢下高樓時,反而一手拉起了迪卡。
然後,在大雨傾盆中,雷和每一個複製人一樣孤獨的死去,原來他早已知道四年的大限已至。大雨中靜止不動的雷,像個沉思的哲人,他的殺人是一種反抗死亡的吶喊,他的不殺是對迪卡的一種啟示,雷在將死之前,早已頓悟了。
影片最後,我已萬分感動。雷的想法與我共鳴,我無法得知前生來世,只知道珍惜這能活的日子,活著是一種感動,小如蟲蟻也是生命,沒人有權利剝奪牠的生存。
我們感覺不到自身以外的生命的感覺,因此有的人也就不懂得去珍惜自己以外的生命。我想即使是殺人犯,臨死之際也會愛惜生命,何不在活著的時候,就開始愛惜它呢?
草註=
科幻作家菲立普‧狄克(Philip Kindred Dick)的名著“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於1982年拍成「銀翼殺手」(Blade Runner)後,成為科幻愛好群之中的經典,無奈狄克本人已在電影放映該年去世,分享不了這份榮譽。
他的作品使人正視機器與人性,重新檢討「科技是受役於人」的看法,故事中高科技產物的複製人被人們忽視了感情的存在,引起複製人的報復行動。這麼好的想像,這麼具科幻文學的人文哲思,可惜狄克無法再發揮,不過一個故事成功了,就有出版商安排去寫續集,所以後來就有K. W. Jeter以電影之名Blade Runner寫續集《人類邊緣》(Blade Runner 2: The Edge of Human),在第二部中處理了小說和電影不協調的地方。
例如主角在小說中有妻子,小說中又頻頻提到一場戰爭後,地球上活的生物(除了人類)幾乎全滅,所以活的寵物或植物是很貴的,連複製生物也十分昂貴,電影中沒提起這些,但有出現複製動物市場和複製動物設計者。
電影在1991年出了導演自己再剪輯的版本(許多名片都會這樣,似乎導演不滿意當初的商業版本),並在1996年又出版了第三部小說《複製人之夜》(Blade Runner 3: Replicant Night)。
草再註=
1998年出品的「兵人」(Soldier)由Kurt Russell主演,它的編劇也編過Blade Runner,他們說這兩部電影是姊妹作,因為「兵人」中的戰爭正是「銀翼殺手」中提過的那場(見上一個註)。
名詞釋義
Android 模倣人類外觀的機器人。
Robot 機器人,有機器(通常是可動的)且由內建人工智慧操縱。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人工智慧,具擬人類思維的電腦。
| ▌卡西尼號穿越土星環 ▌科科報編輯小組˙著
|
美國航太總署在1997年十月發射升空的卡西尼號無人太空船在上週穿過土星環、進入土星軌道,開始進行為期四年的土星任務。任務中卡西尼號將環繞土星76週,並探訪泰坦(土衛六)等土星的衛星。
卡西尼號於上週四傳回訊號,報告完成96分鐘的土星環穿越旅程並成功進入土星軌道。卡西尼號傳回的照片中顯示出令人驚嘆的尖銳邊緣和波紋,專家說這些照片的清晰度是二十多年前航海家號攝得照片的五倍,將有助於解開土星環形成之謎。
卡西尼探測計畫是由17個國家合作,斥資30億美元所促成。卡西尼號上還攜帶一片DVD前往土星,上面有包括《星艦》科幻影集演員Patrick Stewart和動作片演員Chuck Norris等六十多萬人的簽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