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期:【雜記隨想3】誰說室內設計一定要花大錢?--「低度裝修」的巧思 by 報主Geoffrey建築師/on 2004/07/12 |
|||
平日與人分享室內設計的美學意涵與價值之時,潛藏在看似高傲艱澀的設計理論背後的(什麼極簡主義、維多利亞風格之類的),伴隨而來的好像就該是一堆$$$的符號?每逢碰到這種話題或討論,眼看對方露出尷尬猶疑的神色之時,站長Geoffrey都不禁要重述一次"誰說室內設計一定要花大錢"的理念! 上述那段文字隱含兩個經常遭到誤解的話題,第一、設計理論不需要高傲艱深(或至少可以轉譯成消費者容易理解的常識或故事),第二、好的室內設計不一定需要花大錢(因為好的設計不代表一定使用精雕昂貴的建材)。 十多年前,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正是台灣房地產市場有史以來市況鼎沸的盛期,易售的高單價房屋伴隨金碧輝煌的裝潢,儼然成為當代炫耀財富的必要象徵。當時台灣還缺乏什麼深度內涵的室內設計理念,充斥的多是濫竽充數、良莠不齊的施工裝潢,可是只要能夠搭上這班房地產景氣的順風車,施工裝潢跟代銷售屋一樣都是火紅的賺錢行業,有沒有深度內涵似乎並不是什麼值得特別注意的事。 當時,施工裝潢的口號是房價的三成預算,也就是買1000萬房屋就拿300萬出來進行裝修,這個在現代看來有點偏高的比重,在房地產鼎盛的當時卻成為市場上的通則。 十多年過去了,經歷了一段經濟大衰頹、房地產崩盤的年代以後,整個台灣(或說全球)都對消費觀念有了嶄新的轉變,合理的、智慧的消費觀主導了當代消費者,房地產與室內設計這種高額的支出當然也成為首要改變對象。 比對一下消費者十多年前與現在對於室內設計的觀念分野: 70年代末80年代初:擁有財富者支出高額來消費購買室內設計美學/中產階級視室內設計美學為非生活必要奢侈品而不支出消費 90年代:擁有財富者支出合理市場費用來消費購買室內設計美學/中產階級視室內設計美學為生活必要而非奢侈品,但以智慧型的消費觀念來支出購買 的確,這就是當代中產階級的消費邏輯,「要好的、但不要貴的」,「即使要又好又貴的、也要貨比三家」,這便是新型態合理的、智慧的消費觀念。套用到室內設計這個範疇來看,"設計"是一種抽象、感覺的商品與創作,"價格"很難定位與產生共識。這當然不像粉刷一坪牆面ICI水泥漆這麼地容易找出合理價格,所以在確定執行室內設計與施工的決定以後,預算的分配與額度往往是讓屋主(或委託者)第一個頭痛的大問題。 在此,姑且將一般常見的室內設計及施工的預算程序略而不談,因為那主要決定於屋主與設計師的討論共識;這一期電子報所談的主題「低度裝修」,才是接下來我們要好好闡述的精神。
一間40坪左右的新公寓,正常狀況耗費100~200萬的裝修預算應該是市場合理的範圍(含裝修、空調、隔間變動等,必要時傢俱預算亦可納入其中);可是,萬一這間公寓是租來的、或不想變動太大、或者預算有限,可是正如上述消費觀而想擁有完整的室內設計全貌之時,以智慧型消費觀念來切入是否有更好的解決方式? 有的,「低度裝修」便是相當好的解決手段;「低度裝修」的概念起源來自於租屋者的室內設計需求,在房價也許下滑但購屋卻更加不易的90年代,租屋的比重只見增加而未見減少。如果您是一位希望擁有設計品質的居住空間、又不想在此時購屋的租屋者,兩個矛盾條件之間的夾縫,就是「低度裝修」的折衷手法。 租屋裝修的問題在於,考量返還時的完整性而不能大興土木、考量非自有住宅的預算投入而有所縮減、考量可移動非固定裝修的重要性遠高於固定裝修;再經過一番設計巧思以後,原來40坪公寓可能花費100~200萬預算,也許可以用30~50萬便可以輕鬆解決。更重要的是,設計的整體感並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也就是"乍看之下"也能擁有相當於100~200萬預算的設計風貌。這,應該才算是真正的智慧型消費觀吧? 當然,報友一定會有疑惑,如此幅度預算差距的話,那誰還需要完整裝修?事實上一分錢一分貨是世上不變的自然法則,兩者之間的近似除了表象上的視覺感受以外,更重要的是許多設計的巧思與解決問題的方法。 信手拈來舉些例子(並一定代表這就是「低度裝修」的項目),主臥室衣櫥往往是木作工程最費人力最費預算之處,一個設計良善的主臥室衣櫥包含了抽屜、隔板、網籃、領帶架機能滿足以外,有時還得為主人量身訂做加入隱藏保險櫃、珠寶首飾盒、隱藏照明之類的需求。加上外觀內飾良好的木皮與多層透明漆色,這,才算是一個完整又完美的傢俱成品。 但是,「低度裝修」可以排除一些機能與需求,或者對應於租屋者可能僅僅2-3年的使用年限做個建材調整;比方說,主臥室衣櫥只要隔板及掛架而抽屜以活動收納櫃取代、內飾保留夾板施作原形不必貼皮噴漆、外觀以近似木皮飾板代替手工貼附天然木皮的成本,最後,機能類似、外觀相仿的一座「低度裝修」主臥室衣櫥便出爐了。也許,預算只要1/3便可以達成。 天花板也是一個「低度裝修」的重點,一般設計為包覆中央空調管線而必須全面施做的天花板工程,在租屋者以分離式或窗型冷氣替代下、天花板反而可以大量縮減亦或取消;只要保留配合嵌燈以及高低視覺設計的局部天花板,或許施工面積與預算又可以達到只要1/3的水準即可。 再者,減少固定裝修上頭的設計裝飾份量(比方在牆面或門板鑲嵌裝飾),而以活動購置的藝術飾品來代替(比方說大型雕塑、設計燈具等),這樣一來空間整體的裝飾份量並沒有降低,但卻從"固定而不可拆除"移轉到"活動而可以帶走"的項目;如此也許預算成本並未能大幅降低,但後者絕對可以在未來搬遷或改裝之時重複應用。 以上例子所言,並不會損及設計的質感與整體性,就像許多人的智慧型消費觀一般,以部分折衷退讓換取消費預算的縮減,但並未損及設計美學的完整與價值。(當然,如果會嚴重損及設計品質,相信秉持推廣空間設計美學觀念的站長Geoffrey也不可能著文推薦吧?) 以租屋者來舉例當然只是一個切入分析的做法,實際上對於期望完整設計品質、但不想過度投入成本的任何屋主而言,「低度裝修」當然都是一個良好的選項;至於具有經常換裝需要的商業空間、裝修預算受制規定的辦公室等,當然也都是實行「低度裝修」的適當對象。 設計,有時就是以一點專業巧思就能解決問題;試想,原本求設計不可得的租屋者,以30-50萬預算完成裝修,訪客來訪時卻驚艷有100-200萬的設計價值;雖然不是崇尚虛榮,但這種「低度裝修」的心理滿足層次,大概也蠻符合擁有多數智慧型消費觀的現代消費族群吧?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