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第五十期 大自然的反撲
 http://www.wordpedia.com 每週三發報|2004.07.14 
研發學習科技‧創新知識價值
【第五十期】大自然的反撲

《大英簡明百科》PDA版隆重上市;重量級百科全書,讓您輕鬆放進口袋。

Q:牽動全球氣候變化的聖嬰現象,是由於哪個大洋的海水溫度異常變化?

A.印度洋
B.大西洋
C.太平洋
D.北極海

因大氣組成成分的改變,而使地球表面溫度上升的現象稱之為?


  「英文環境」直接影響
學習英文的效果,《視
覺系英文》 透過實景照片,帶你到北美實際生
活環境中學好英文。
  >>我要學英文

  電影「明天過後」帶來的震撼還留在腦海中,當我們還認為這只是電影特效時,真實的場景卻已在生活周遭上演。對於人類破壞環境的行為,也有許多學者、團體為此提出警訊。

  相較於整個地球,以及其上的無數生物,我們應懷著謙卑的心情,瞭解人類僅是地球上眾多生物之一。而在地球幾億年的歷史中,一個人的生命最長不過百餘年,我們又有什麼資格,為了一己之私,而破壞無數後代的生存環境呢?

 

【中國 vs. 西方】
大自然的反撲

【中國觀點】

颱風
taifeng

【摘  自】中國大百科全書
【漢語拼音】taifeng
【中文詞條】颱風
【外文詞條】typhoon
【作  者】陳隆勛

知識分類:地理學/地理學/自然地理學/氣候學/天氣氣候學/颱風

  關於颱風﹐在中國早有記載﹐在劉宋沈懷遠所撰的《南越誌》中就記述了:“熙安間多颶風。颶者﹐其四方之風也﹐一曰懼風﹐言怖懼也﹐常以六七月興。”在此所稱的颶風即颱風。至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台灣諸羅縣知縣季麒光著《風颱說》﹐稱“夏至後必有北風﹐必有颱信”﹐並稱“風起而雨隨之越三四日颱即倏來。少則晝夜﹐多則三日”。“五六七八月發者為颱。”這不僅是“颱”字最早的文字記載﹐而且記述了颱風出現的季節﹐侵襲時間的長短﹐以及雨隨風而來的現象。

  各地對颱風的稱呼和強弱劃分各不相同。發生在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的習慣上稱為颱風。按中國氣象部門規定﹐中心最大風速大於或等於32.7米/秒(風力12級以上)稱為強颱風﹐風速在17.2~32.6米/秒(8~11級)的稱為颱風﹐風速小於或等於17.1米/秒(7級以下)的稱為熱帶低壓。發生在北太平洋東部和大西洋的﹐風力在12級以上的稱為颶風﹐風力在8~11級的稱為熱帶風暴﹐7級以下的稱為熱帶低壓。發生在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的稱為氣旋性風暴(風力8級以上)和低壓(7級以下)。發生在南半球的稱為熱帶氣旋(8級以上)和熱帶擾動(7級以下)﹐有時統稱為威烈威烈(willy willy)。

   在颱風發生的季節﹐可在同一洋面上同時出現幾個颱風﹐為了更好地識別和追蹤颱風﹐常對每個颱風命名和編號。1951年美國氣象部門首先對颶風進行命名﹐後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和東北太平洋等地區﹐也制訂了各自命名的颶風表。發生在西太平洋或南海的颱風﹐中國和日本都採用編號的辦法來識別。中國規定﹕凡出現在東經150 以西﹑赤道以北的颱風﹐按出現順序編號。如1974年第 1號颱風即編為7401。日本則對進入東經180 以西﹑赤道以北的颱風進行編號。…看全文

【西方觀點】

熱帶氣旋
tropical cyclone

【摘  自】大英百科全書
【中文詞條】熱帶氣旋
【外文詞條】tropical cyclone

知識分類:地球科學(地理學家、地質學家)

  亦稱颱風或颶風(hurricane)。出現在兩半球5°~30°緯度的熱帶洋面上劇烈的大氣擾動。熱帶氣旋中心處天氣睛朗而靜風,而在中心四周出現環狀結構的濃密雲系、強降水和強風。在大西洋西部和加勒比海的熱帶氣旋稱作颶風,在太平洋西部的熱帶氣旋稱作颱風,在澳大利亞西部的熱帶氣旋稱作畏來風(willy-willy,如表面風速為每小時117公里〔73哩〕)。熱帶氣旋是一種直徑80~800公里(50~500哩)的氣旋性渦旋,在近海洋面的氣層中,熱帶氣旋中心附近的風形成一個幾乎是圓形的渦旋。由於地球自轉的作用,在南半球熱帶氣旋中環流呈順時針方向,在北半球呈逆時針方向。熱帶氣旋的範圍比溫帶的氣旋要小,但在熱帶氣旋中的天氣現象比溫帶氣旋要猛烈得多。超過160公里╱小時(100哩╱小時)的持續風速在中心附近是常見的,兩倍於此的風速也曾觀測到。然而在緊靠成熟的熱帶氣旋的中心,風速卻從極大值急遽下降為輕風或甚至完全無風。這個無風的圓形中心地區稱為風暴眼,平均直徑為24公里(15哩)。地球上最低的海平面氣壓值出現的颶風眼裡或其附近。所有熱帶風暴都發生在足夠暖的洋面上,洋面足夠暖才能向空氣提供大量水汽。大多數熱帶氣旋發生在赤道輻合區,該處是兩半球信風的匯合地。赤道輻合區的位置隨季節有變動,從7月到10月在北緯大約15°處,從1月到3月或4月,移至南緯大約10°~15°。這些月份是相應半球上主要熱帶氣旋的盛行期。熱帶氣旋常常發生在遠離赤道的地方,在那裡科里奧利效應較大(赤道上科里奧利效應為零)。當暖水面蒸發時,濕空氣被帶到空中,在空中水分凝結而產生強降水。周圍的空氣流入低壓區成為上曳氣流上升;科里奧利效應使正在發展的風暴呈螺旋形。經過幾天加強以後,就成為一個成熟的移動性熱帶氣旋。熱帶氣旋很少在熱帶海洋上消失。當它們離開海洋潮濕源地,強度便減小,即使經過熱帶較小的島嶼,強度也能大大減弱。

 

【Dr. iWord觀點】

  對於地處亞熱帶的人來說,颱風似乎是夏天的另一個附屬產品。當我們還是小學生時,也總是期待能放颱風假,而對颱風所可能帶來的災害顯得懵懵懂懂。
  居住在不同氣候地區的人,對於不同的自然災難,往往會有不同記憶與經驗。以台灣的居民來說,地震和颱風是我們時時提防卻又無可避免的天災;而在美國中部,龍捲風對當地居民造成的生命財產威脅,也是我們所無法體會的。 雖然人類目前的力量還無法控制這些災害的發生與否,但如何從一次又一次的經驗中,記起上次的教訓而懂得避難與防範,才是真正考驗著人類智慧的地方。

【你的觀點】
你的看法不同嗎?請到討論版,說說你的觀點。

  時空走廊   芮式規模的名稱由來

芮奇特
Richter, Charles Francis


【摘  自】大英百科全書
【中文詞條】芮奇特
【外文詞條】Richter, Charles Francis

知識分類:物理>地球科學(地理學家、地質學家)>人物小傳

  (1900.4.26,美國 俄亥俄州 漢彌爾頓附近~1985.9.30,加利福尼亞州帕沙第納)亦譯里克特。

  美國物理學家及地震學家,協助發展測度地震大小的芮氏震級(Richter scale)。出生於俄亥俄州的農場,1916年隨其母遷居洛杉磯。1916~1917年就讀於南加州大學,後至史丹福大學(1920年獲學士學位)和加州理工學院(1928年獲博士學位)學物理學。1927~1936年任加州帕沙第納(Pasadena)的華盛頓卡內基學院的地震實驗室研究員。1937~1970年在加州理工學院同時教授物理學和地震學,並在該校的地震研究室(成立於1936年)工作。芮奇特與德裔卡爾特克(Caltech)教授古騰貝格(Beno Gutenberg,1889~1960)共同工作,於1935年發展出以其名命名的地震級,代替舊有的「麥氏震級」(Mercalli scale),後者僅測度出地震測量站而非地震震央的地震強度。芮奇特也繪製出美國的易震區圖,但較輕忽地震的預測工作。與古騰貝格合著《地球的地震頻度、強度和分布及有關現象》(1949年初版;1954年修正再版),並著有《基礎地震學》(1958)。


  世界之最    北美洲最熱的地方

死谷
Death Valley

【摘  自】大英簡明百科
【中文詞條】死谷
【外文詞條】Death Valley

知識分類:世界地理篇>地理

  美國加州東南部谷地。是北美洲最低、最乾燥、最炎熱的地區,長140哩(225公里),寬5~15哩(8~24公里)。阿馬戈薩河(Amargosa River)從南部流入,包括巴德瓦特(Badwater)小池,這裡最低處低於海平面282呎(86公尺),是北美洲最低點。以前死谷是拓荒移民的一大障礙,因而得名「死谷」。後成為開發硼砂(borax)的中心。1933年闢為國家保護區,1994年成為國家公園。公園面積約3,336,000英畝(2,351,000公頃),並延伸到內華達州(Nevada)。      


  英文嘜A通   「斷層」的英譯是什麼?

試著翻譯以下文字,挑戰一下自己中譯英的能力。我們將提供正確譯文,讓你可以用流利的英文向國際友人介紹自己的生活文化,輕鬆地與世界接軌。

 

斷層往往深埋在地下數十、數百公里處,一旦發生錯動,會從地表的哪一點冒出來,其實難以預測。

摘自:
光華雜誌1967~2001
與震共枕──打造「安全島」(1999年11月)

解答 >>

A:太平洋

聖嬰
El Nino

【摘  自】大英簡明百科
【中文詞條】聖嬰
【外文詞條】El Nino

知識分類:自然科學篇>地球科學(地理學家、地質學家)

  在海洋學和氣候學中,指南美洲西海岸的熱帶太平洋表面海水異常升高的現象,每數年發生一次。這種現象對漁業、農業和局部氣候都有不利的影響,其範圍從厄瓜多爾到智利,並在赤道太平洋引起遠場氣候異常(global climatic anomaly),偶爾還波及亞洲和北美洲。El Nino這一名稱(西班牙語意為「聖嬰」〔the Christ Child〕)原是19世紀祕魯北部的漁民使用的,當時是指每年聖誕節前後出現向南流動的赤道暖流。祕魯科學家後來注意到在正常乾旱的沿海地區每隔數年就會發生持續一年或一年以上的重大變化,與雨量大增有關。到20世紀,幾次更為反常的聖嬰現象引起世界的關注,原來名稱所具有的每年發生之意也轉為異常出現的含意。

◆為什麼錯了?
‧印度洋 (位於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的鹹水體,是三大洋中最小的一個)
‧大西洋 (將南、北美洲同歐洲和非洲分隔開來的海洋。為世界第二大洋,最強大的洋流為灣流)
‧北極海 (大致以北極為中心的海洋。世界上最小的海洋,幾乎全部由北美和歐亞大陸的陸地所環繞,特徵為有冰雪覆蓋)
A: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
greenhouse effect

【摘  自】大英百科全書
【中文詞條】溫室效應
【外文詞條】greenhouse effect

知識分類:自然科學篇>地球科學(地理學家、地質學家)


有些射入的陽光被地球的大氣和表面反射,但是大多數由地表吸收,使地表溫暖。然後地表放出紅外輻射。有些紅外輻射逸入太空,有些則由大氣的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水和甲烷)吸收,往各方向再輻射,有些往太空,有些回到地表,再度將地表與低層大氣加溫。

  隨大氣中二氧化碳和某種其他氣體增多,地球表面和大氣層下部有增強趨勢的變暖現象。來自太陽的可見光輻射線到達地表並使之加熱。一部分這種熱能又以長波紅外輻射形式被地表反向輻射回去,其中很大部分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的分子所吸收,一部分作為熱能反射回地表。這大致同溫室窗玻璃所產生的效應類似︰溫室窗玻璃能使可見波段的日光透過,但把熱量阻止在室內。這種紅外輻射的被捕獲促使地表和大氣下層變暖,溫度比沒有大氣的情況下要高。由於現代工業社會普遍燃燒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引起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使得地球上的溫室效應可能得到加強,亦可能造成長期的氣候變遷。其他微量氣體,如氯氟烴、氧化亞氮和甲烷之類在大氣中濃度增加,可能也會使溫室條件更加嚴重。據估計自工業革命開始,大氣中二氧化碳量增加了30%,同時甲烷量增加了兩倍。今日美國承擔所有人類製造的溫室氣體排放的1/5左右。亦請參閱global warming。



A:fault
Most " faults" are buried tens or even hundreds of kilometers below ground, and when there is movement along one, no-one can predict where the seismic waves will reach the occasion of the epicenter.

摘自:
光華雜誌1967~2001
與震共枕──打造「安全島」(1999年11月)

字典通:
fault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貼節錄

智慧藏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100 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 2 段 81 號 8 樓
電話:(02)2393-6968  傳真:(02)2393-6877
如有任何意見請E-mail至:service@wordpedia.com
©2003 Wordpedia.com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IE5.0以上版本 800x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