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
▉▊▋▌ 傳 ▍ 學 ▍ 鬥 ▍ 電 ▍ 子 ▍ 報 ▌▋▊▉
⊕∮⊙◇⊕∮⊙◇★☆⊕∮⊙★☆⊕∮⊙◇★☆◇★☆⊕

┌────《2004/7/17第二百零八期》─────┐
《本周內容》

∮編輯室報告
挑戰「全球好萊塢」,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談起

∮本週媒大事

∮媒來稿
1.大學傳播教育不該成為商業媒體的職訓所
(亞典波羅)

2.危機也可以是轉機-談中廣換照風波
(柯瑩)

∮媒活動
1.「傳播權與媒體公共化」講習暨策略座談會

2. 2004台灣電影國際學術研討會徵稿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傳學鬥讀書會

讀本:馮建三譯(2003)。《全球好萊塢》,台北:巨流。(原書為Miller, T.& Govil, N.& Mcmurria, J.& Maxwell, R.(2001).Global Hollywood. New York: Edwards & Fuglewicz and Bardon-Chinese Media Agency.)





挑戰「全球好萊塢」,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談起





2001年之後,台灣真正涉及電影政策實踐層面的計畫,是「挑戰二00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其中涉及電影產業的子計畫包括「數位台灣計畫」當中的數位娛樂計畫,提列5.19億元將電影數位化視為挽救電影產業的方法;而歸屬於「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的則是「創意影音產業」、「本土動畫工業」;前者提列3.11億元預算,後者則提列0.06億元,此外,屬於配套政策的「國民戲院」計畫,則包括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所規劃的「創作型創意文化園區」當中。



「文化創意產業計畫」中的電影政策,在「創意影音產業」與「本土動畫工業」兩個計畫有許多共通之處。首先,它們都著眼於新科技的衝擊,造成通道的增加,將使得內容產業有發展的空間;再者,政府對於兩者的扶植策略,都以「產業鏈」作為考量,從製作到發行到映演(國民戲院的計畫),乃至於行銷都是政府補助扶植的項目;第三,政策當中有關跨媒體提供內容的想像,使得電影產業在未來的文化產業政策中將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最後,文化差異成為電影政策發展內容產業的「利基」,東方的、本土的、充滿在地文化元素的內容,是文化內容商品的最大賣點,而在此同時,台灣本身也因技術層面達到一定水準,因此得以在電影內容加工的層面取得一定優勢。



但是,台灣電影基於歷史因素所造成的扭曲發展,所呈現的特色在於發行-映演部門主導了電影業的發展,而發行-映演部門大多以贏利作為經營的考量,使其朝向以代理外片為主要的贏利手段,導致台灣電影製片部門在缺乏本地資金下,呈現萎縮的發展趨勢。



而1980年代末期所進行的輔導金政策,針對製作層面所進行的補助,在缺乏電影下游部門的支持下,對於台灣的電影業並沒有整體的幫助,此外,輔導金政策間接促進的國際影展路線,近年來也顯現疲態。



因此,政府能夠在「文化創意產業計畫」當中,針對電影工業的「產業鏈」進行整體規劃與補助確實是明智之舉,這或許能夠讓台灣電影工業有比較均衡的發展。但是這樣的整體補助,對於電影產業的規模經濟雖然有提升的作用,但是並沒有考慮到台灣電影產業的發展脈絡,特別是台灣電影工業與美國好萊塢電影之間的關係。



台灣電影在戰後國府播遷來台,日本結束殖民之後,當時台灣電影工業發展較為完整的映演業有需求時,基於冷戰結構之下美、日、台三者的合作關係,又適逢日本戰敗無力提供,以及台灣國民黨政府在電影製作層面的管制,導致台灣本地的製片業欲振乏力,而美片則因為戰前面臨經濟大蕭條,而囤積大量片子,因此便趁機將其傾銷至台;至此之後,美片一直在台灣電影市場有一半以上的佔有率。



港片則一度因為文化語言的接近,以及早年國府的補助(結匯優惠措施,視為國片而不加管制),配合自身於1970年代,大英帝國殖民政府自由放任經濟政策的引領下,具備進步的電影技術以及熟悉資本主義電影產業運作模式後,在1970年代以娛樂片攻佔當時的台灣市場。



然而近年來的發展,則是香港勢力逐漸減弱,而美國好萊塢為主的八大電影公司佔據市場的主控位置,1990-1999排名前四大的發行片商,大多數為好萊塢八大公司的台灣代理商,而市場上前四大廠商的營收就佔去整個市場超過六成的比例。



因此,倘若「文化創意產業計畫」中的電影政策試圖以「產業鏈」的方式扶植電影工業,那麼必須體認當前的電影工業,在發行(包括行銷)-映演層面,已經被美國好萊塢的勢力所吸納。而政府如果用補助的方式,要求現有的發行(包括行銷)-映演管道播放國片,以韓國的例子而言,除非必須依靠市民力量的監督以及法律規範作為配套才有可能確切實行[1]。



在製片部門方面,政府鼓勵利用本地題材,發展有別於好萊塢等地的內容,也許是電影製作層面的契機,並且能夠讓電影內容與台灣社會產生共鳴,但是這必須反思新電影與後新電影採取的國際影展路線,雖然在內容題材上自本地取材,卻以外國電影觀眾為主要的目標對象。



這其中除了「東方主義」式的扭曲再現之外,還造成本地電影的製作與本地觀眾疏離;而且好萊塢以「文化勞動的新國際分工」(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Culture Labour, NICL),從西歐→北美→澳洲→其他地方,端視各地電影工業的特質是否能夠提供好萊塢電影體系利基,進行吸納,造成本地電影工業自主性的諸多衝擊與限制,已經體現在台灣許多電影導演與好萊塢的互動[2]。而製片部門的發展,在發行­-映演部門遭到跨國財團壟斷的情形下,儘管有平易近人的創作也不可能有訴諸世人的機會。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文化創意產業計畫」的電影政策中,有一個配套政策似乎能夠針對這個問題對症下藥,也就是「國民戲院」的計畫,這個構想在「文化創意產業計畫」的「創作型創意文化園區」子計畫當中被提及,並被視為附屬展演設施。



而文建會對「國民戲院」已經有進一步的規劃,利用光點台北電影主題館、新竹市立影像博物館,以及高雄市電影圖書館,作為「國民戲院」的映演空間,並自2003年底開始,委託台灣電影文化協會以及國家電影圖書館策劃「國民戲院」影展的播放內容,文建會認為這是一個具有公共色彩的常態性映演通路,除了能夠增加優良影片的曝光機會,也希望民眾藉此通路,以較低的費用看到更多樣的影片。



「國民戲院」做為政策規劃,在面對台灣電影工業的問題時,是一個比較積極與有效的政策作為,因為台灣電影工業的關鍵問題,就是發行與映演的部門為好萊塢電影與發行商所佔據,導致本地的製作無處可播放。而政府雖然極思作為,但是所採取的策略除了「國民戲院」具有公共的意涵之外,其他的電影政策想像大都傾向新自由主義,就算特定部門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也很難避免被好萊塢所吸納,成為跨國電影工業的分部。反觀「國民戲院」,因為具有公共的特質,因而能夠適度轉化商品化的壟斷力量在其中的影響力,並且進一步達到尊重多元文化,以及各種文化跨邊際的對話。



此外,「國民戲院」對於台灣這個地屬海島,原本就有許多族群居住,加上近年來數量逐漸增多的外籍伴侶以及外籍勞工、幫傭,存在著實用價值;無論種族、階級、性別、老幼,皆能在這個空間,平等地近用電影,使得各種差異的觀影需求與表現需求都能夠得到滿足。



再者,本地的電影工作者與相關科系的學習者,也都能夠將這個場地視為實驗室,發表展演自己的作品,舉凡廣告、紀錄片、短片、任何類型的電影都不受限,而在這樣的模式之下,作者因為能夠與各種觀眾接觸,進而能夠促發更多的創意以及想像[3]。



很可惜的是,「國民戲院」在文建會並沒有固定的支出,「國民戲院」被認定為地方政府的施政範圍,而且在財務上並沒有針對這個項目進行永續規劃,這當然也突顯出「文化創意產業計畫」當中的電影政策,公共服務的想像仍屬貧乏,但是「國民戲院」卻是「文化創意產業計畫」當中的電影政策,少數具備政策實踐經驗,以及積極意義的政策,有其進一步投資與拓展的價值。假使政府不願意增加投資,那麼進行現有資源的重分配也是值得一試的,例如每次消費電影所繳交的娛樂稅,應當回歸到娛樂事業的投資,特別是娛樂稅作為地方稅,若能回歸到地方的娛樂事業,補助各地「國民戲院」,實屬名符其實。



另一方面,在英國、澳洲、韓國等國家,電視投資電影拍攝也是一種值得參考的模式;在電視通道中,由於電影是熱門的內容,因此電視與電影合作往往能夠產生互利的情形,而這也在「創意影音產業」計畫中提及。但是,電影電視合製模式下的電視媒體,往往都以公共電視為主,這或許跟經營制度對於利潤的分配方式有關;商業電視的贏利屬於私人,而公共電視相對能夠將利潤回歸到電視品質的提升,因此公共電視再投資電視內容的意願以及所投入的資金往往比商業電視來得積極。質此,若能夠讓台灣的公共電視規模擴大,納入國民戲院,進而投資電影事業,那麼「國民戲院」在這種意義上,正好扮演一個具有生產力的空間,補充公共電視的內容。



----------------------------------

[1] 馮建三(2002)認為,市民社會的力量與國家政策有互動的層面,政府所規劃的政治制度是否存在市民社會發展的空間,以及市民社會對於政府的衝撞力量,彼此之間是一個拉扯的過程,而依循韓國的電影政策發展,國家能夠透過積極的介入,讓「管制的延遲效果」顯現,是90年代,韓國市民社會能夠群起支持韓國電影工業,並且自發地監督韓國國片「銀幕保護措施」的落實,同時反對好萊塢以及美國強力叩關的重要原因。

[2] 陳國富替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導演《雙瞳》一片,以及早年楊德昌的《獨立時代》由華納發行,乃至於李安在好萊塢的表現,都可以視作好萊塢在製作層次上,從台灣尋找文化勞動力的案例;另外一種型態是蔡明亮,他的電影資金除了輔導金之外,大多由法國的政府單位或是企業支持,根據蔡明亮自己的說法,是因為台灣的輔導金政策,乃至於發行-映演管道,已經被政商聯盟以及許多勢力所把持,因此他寧可拿外國資金與外國製片合作,也不願意屈從於台灣扭曲的電影環境,他認為他要為自己的作品而戰(蔡明亮,2001:99-101)。

[3]這個建議並非天馬行空,國民戲院之一的高雄電影圖書館,在2004年6月份的專題:「『媒』飛『攝』舞」南台灣青年音像創作聯展的簡介當中,提及:



為鼓勵南台灣影像創作風氣及培養新生代創作人才,聯合南部大專院校舉辦「南台灣大專院校畢業生聯合影展」,以南部大專院校之影片創作,交流彼此之間的技術及經驗,一方面提供南部大專院校大傳、視傳等相關科系之畢業學生一個發表作品的平台,讓這群即將畢業的青年學生能透過此平台,彼此分享影片拍攝的經驗,同時互相打氣加油;另一方面透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影片行銷的機會,更讓新生代創作者掌握影片市場的發展趨勢,使初出茅廬的製片團隊得到社會各界的評價,也希望能為每年度的高雄電影節培養更多欣賞的人口。資料來源:http://home.kimo.com.tw/m0930346126/home.htm。






⊕∮⊙◇▊▋本 ▍週 ▍媒 ▍大 ▍事 ▍▊◇★☆★☆

1.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統計去年舉發的違規廣告案件發現,東
森購物去年度遭處罰件數達十二件,但今年光是一到四月
即處罰了十二件違規廣告,顯示違規案件有逐漸增加的趨
勢,這些違規案件多屬於內容誇大不實、宣稱具有療效,
有誤導消費者的嫌疑。例如,東森購物近來的熱門商品包
括木 樹液瘦身貼布,因為宣稱具有療效,而屬於違規廣告
,另外同樣熱門的唐辛子貼布也因為宣稱具療效,而遭衛
生局取締。

【小編台北報導】王董事長令麟斥資千億,要把東森購物
搞成台灣最大的電視購物頻道,王董事長更誇下海口,歡
迎統一與富邦一起來競爭,因為「東森嚴選」,真金不怕
火煉,所以對於衛生局的這次告發,據高層私下透露,東
森擬成立「真相調查委員會」,並要發動佔據衛生局廣場


2.著作權「710大限」已經來臨,不少西洋及東洋老片將無
法公開販賣,電影公司等權利人團體已經通知各賣場及業
者,從7月11日開始,必須要經過授權,才能販賣老片光
碟。對販賣公共版權片的業者而言,公共版權到期,無異
是斷了一條財路,但是對早就擁有合法版權的代理商和發
行商來說,公共版權到期,卻是「遲來的正義」。

【小編台北報導】位於忠孝南路十段的屎瑞客唱片公司表
示,根本無法同意對於這種為了加入WTO而作出的屈辱
協定,屎瑞客總經理表示若不是有他們幫忙宣傳以前的好
萊塢電影,台灣的好萊塢電影可以如此賣座嗎?他們沒跟
好萊塢收宣傳費已經不錯了,如今好萊塢坐大之後,竟然
還反過來禁止販賣,講到激動處屎瑞客抱著目前於電視台
當主播的老婆一起痛哭,令人不勝唏噓。

3.「國際新聞」在台灣到底有沒有市場?除了公共電視請
來台大教授楊永明開闢「全球現場」之外,廣電基金觀察
指出,國內幾乎看不到真正的國際新聞,充其量只是國外
的娛樂八卦或是社會焦點。年代新聞張雅琴也將開闢國際
觀點單元。張雅琴表示,「年代晚報」將增闢
「JUST 2MINUTES˙NEVER FORGOT」單元,帶領觀眾一
起閱讀英文社論,了解國外重要平面媒體的立場與觀點。

【小編台北報導】好消息!好消息!各位觀眾想不出理由
看張主播報新聞嗎?現在張主播將以「專業」,新聞界第
一名校畢業的專業,用真誠純潔的心為你解釋今天的國際
大事,只有兩分鐘,要仔細聽喔。

4.敏督利颱風引進的西南氣流肆虐中台灣,豪雨也使部分
地區通訊受阻。根據電信總局的資料,此次風災有232座
大哥大基地台因為電力中斷或傳輸纜線損壞而故障,固網
市話也有7039戶斷訊。

【小編台北報導】泛藍人士指出,這次風災是由於國民黨
拒絕繳回「部分國產」,總統府高層下令氣象局製作出一
個強烈怪颱,並針對國民黨的各地黨產進行「焦土策略」
,並企圖干擾年底立委選舉,但民進黨與氣象局出面斥責
為無稽之談。




⊕∮⊙◇☆▉▊▋▌媒 ▍來 ▍稿 ▍▌▋▊▉⊙◇★☆

1.大學傳播教育不該成為商業媒體的職訓所
(亞典波羅,銘傳大學新聞系)

大學學費漲不漲近來成為媒體與社會的熱門話題,但是這
不是我現在想談的。我要談的,是高等教育本質的問題,
是高等教育該為什麼目的而教的問題。

台灣自解嚴以來,社會越趨開放言論越趨自由。在這樣的
社會文化環境底下,對於經濟資訊的渴望以及對台灣政治
情勢發展的關心,造就了台灣媒體的蓬勃發展。媒體就業
市場強烈的供給與需求,如有線電視涵蓋率為百分之八十
以上,全天候新聞頻道有八個,雜誌報紙等平面媒體無以
數計,這些現象逐漸的影響了台灣高等教育學府大量的開
設新聞傳播相關系所,致使目前為止,台灣島上共有70所
以上的新聞傳播系所,單單如此以量計算,真可謂令人嘆
為觀止,但是,台灣媒體專業嗎?

由於台灣的歷史背景,媒體一直以來都在政治力的強大控
制之下,而為政治利益宣傳之工具,報禁開放後的今日,
政治力的干預卻未曾放棄,同時卻又來了一個令人作嘔的
怪獸─財團的經濟力與商業企圖!兩大權力的左右護法,
在今日開放的民主台灣社會,假借著資本主義市場自由競
爭與民主社會言論開放,仍然假仁假義厚顏無恥的擁有媒
體掌握媒體操控輿論。至此,媒體成為大家共同認定的台
灣亂源之一。在這個時候,卻有許多大學新聞傳播系所,
擁抱媒體企業,替這些媒體企業精心改良課程,打造專為
其使用之媒體勞工機器!

這些大學傳播系所,在大學部的課程安排上,大量開設技
術性的課程,如廣電製作,網路媒體製作,採訪寫作等課
程。雖然技術的訓練有其必要,但如果這樣的技術訓練佔
了總畢業學分的三分之二以上,是否符合了身為一個高等
教育或大學教育的精神?而在剩下的三分之一的學分中,
有多少的學分位置,可以設計一系列人文素養以及專業知
識領域的課程供學生學習?甚至,不多去尋求一些具有專
業人文社會知識背景的老師,卻只是大量的商請線上的編
輯記者到學校兼課教學。這樣教出來的學生,是否只有所
謂的專業技術而無專業知識,而其進入職場後,是否會成
為一個不耐久用而可隨時代換之勞動機器?

在在職進修的學程招生上,這些學校亦大量的擁抱部分商
業媒體的高階主管,試圖以此建立起學校與媒體企業間的
良好關係,並且以此獲得更多的財源,真可謂一舉數得皆
大歡喜!但是這樣做是對的嗎?

大學教育的精神到底是在培養些什麼?是替社會或企業培
養沒有思辯能力的勞動機器以提供企業使用?還是培養一
個具有宏觀視野、具有專業知識領域、足以分辨是非對錯
、具有專業倫理與道德操守的知識份子?很無奈的,事實
在在顯示有許多學校的教育走偏了方向,而自甘墮落為企
業的職業訓練所!

大學教育是在做良心的教育事業,還是只因為辦學校好賺
錢容易廣結「善」緣?這個問題似乎是存在於各大學之間
,而並非只是新聞傳播領域的疑慮。或許,我們該好好的
自己去思考身為一位大學生的本分,不過,我們是不是也
該看清楚這些學校為政者的心態,讓自己不要成為下一個
犧牲品?

==========

2.危機也可以是轉機-談中廣換照風波
(柯瑩,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研究生)

中廣換照的風波已愈演愈烈,從原本單純換照審查演變為
現在的收回頻率,連帶地也扯出政治力及黨政軍退出媒體
的話題,經過新聞局由一評、二評至今,不斷增加新的要
求項目,並且執照也更換成為臨時執照,為此中廣對外一
致認為新聞局在審議換照的過程中,其行政程序已違反相
關法律程序,並且表明無法接受其審議及新聞局的做法。
筆者為研究所學生,配合暑假校外實習課程,目前於中廣
進行暑期實習,然而在實際接觸相關作業流程及熟悉環境
後,卻開始對此次中廣換照事件,有了一些不同的想法。

針對此次換照風波,許多報導及均把換照事件直指為政治
力的介入,然而在一昧地把矛頭指向政治力介入之後,是
否能靜下心來換個角度想想,此次換照重新審查的機會,
或許可以當成是一個轉機,而不全然是危機?中廣內部許
多員工均認為政治力是此次風波的最主要原因,再加上從
日前由從世新大學所公布之「二零零四 媒體風雲排行榜
」及「二零零三 AC Nielsen廣播收聽大調查年度報告」中
顯示,中廣流行網、中廣音樂網(WAVE Radio)與中廣新
聞網,在收聽率都排名前五名,電台內部從上到下,幾乎
人人均認為中廣是一個"牌子老,品質好"的電台,認為新
聞局只是拿中廣來開刀,以藉此機會把某些地下電台合法
化,卻不去大力掃盪數百家違法的地下電台,似乎故意地
要找這個收聽率前五名的中廣麻煩,卻不願正面去回應新
聞局所提出的問題點,在頻率使用的實際使用情況也交待
不清,如此的老大主義心態,卻容易使得人們驕傲自滿,
沒有進步且停滯不前。

其次,中廣成立已近八十年,從國民黨時期的經營理念、
經營方式及長期所累積下來的包袱及守舊的觀念,都是造
成中廣無法真正迎戰危機的大問題,在廣播頻率開放、民
營電台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後,閱聽人的選擇愈來愈多樣
化,許多傳統可行的經營方式為了因應目前的潮流,需做
調整及改變,需能真正地貼近閱聽人,了解閱聽人的需求
,製播出具有良好品質的節目。然而中廣的經營方式並未
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進步,在內部有許多實際節目執行方式
及相關業務流程,仍是照著傳統的模式在運作,完全沒有
變通的餘地。因此若中廣在必要的時候能進行權力的下放
,讓員工充份享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權及決定權,而非如以
往一成不變及無彈性的經營模式,在適當的時機能考慮電
台的永續經營及業務發展,而非一昧地以成本來核算相關
支出及業務收入,有時候做法只要轉一個小彎,卻能有一
片不一樣的天空。

最後,仍是回歸到員工的工作態度。如前文所述,中廣是
個老字號的電台,也因此在電台中有許多老一輩的主管及
員工,其想法及做法還是傳統的中廣模式,然而從事傳播
業,最需要的就是一顆活躍的心及能接受新的潮流及想法
,但許多老中廣人卻仍無法接受新想法及新作為,把權力
看得比電台的定位及電台的營運更重要,如此一來,卻容
易使得電台營運產生分歧的意見,內部出現不同聲音,連
帶地也影響了整體實際的經營狀況。

就在一片黨政軍退出媒體及政治力介入操控換照事件的言
論中,筆者認為,危機不一定是危機,換個角度或許就是
一個轉機,此次換照事件也證明了不一定經營愈久就愈能
代表符合法規要求及合於審查的標準,年資深不一定代表
專業,老電台更應該為民營電台的表率,在廣告業務上更
嚴格把關,自製率偏低的部份也值得深入探討及改進。目
前新聞局有意將中廣寶島網及音樂網頻率收回,然而若能
反過來著重事件的另一面,筆者也希望中廣能夠藉著這次
換照的機會,好好地審視目前的業務內容及經營方式,運
用老電台的經驗及智慧,真正地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把
事件回歸到專業,就事論事,在一昧地砲轟及指責之後,
也能好好地思考未來的走向及可能的轉變,沒有人希望這
麼好的一個電台最後要面臨被迫繳回執照的窘境,認真地
面對問題,虛心檢討及擬定改善方案,相信事件一定能化
危機為轉機,順利地渡過此次的換照審查,繼續長久地營
運下去。




⊕∮⊙◇☆▉▊▋▌媒 ▍活 ▍動 ▍▌▋▊▉⊙◇★☆

1.「傳播權與媒體公共化」講習暨策略座談會

在財團壟斷、收視率掛帥、政府欠缺積極的傳播政策等因
素的影響下,我們的媒體怪象已至眾人皆曰應該改善的境
地。花錢看劣質節目的無奈不該是我們收視的一號表情,
坐以待斃更不該是現代公民的唯一選擇,要打破媒體生態
被視為無可救藥的宿命觀,需要你我共同的努力。

近年來,國際間出現了許多積極致力於媒體及傳播事務的
非政府組織,提出「資訊社會傳播權」
(Communication Right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簡稱CRIS)
的訴求,認為「資訊社會」的願景必須根植於傳播權,並
藉此傳播權來提昇諸人權。其中,強化「公共範疇」被公
認是伸張傳播權的重要行動策略之一。

由於「傳播權」至今在台灣仍是相當陌生的概念,加上近
日行政院與輿論對於台、華視公共化的說法,不無「荒腔
走板」與理念不明之處,實有需要進一步介紹「傳播權」
的理念,並從落實「傳播權」的角度,一方面認識媒體公
共化的真義,另方面檢視當前行政單位處理電視公共化各
項方案的問題點,進而提出正本清源的改革政策,與公民
社會可以落實的具體行動。

(一)主辦單位:媒體改造學社、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二)贊助單位:國家科學委員會
(三)日期/時間:93年7月29日(四)10:30--17:30
(四)地點:華山創意文化園區 文化論壇會議廳(北市八德路一段1號2樓)

本座談會免費入場,另備午餐與簡單茶點,歡迎關心媒體
問題和改革的社會人士與學生參加。

「傳播權與媒體公共化」講習暨策略座談會

時 間 議 題/主講人
10:00--10:30 報 到

10:30--12:00 基礎人權:傳播權的古往今來
◆什麼是「傳播權」,什麼是媒體「公共化」?為何要「公共化」?
主講人:馮建三(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誰在主張媒體公共化?從「媒體改造學社」的經歷談起
主講人:管中祥(世新大學廣電系助理教授) 魏玓(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助理教授)

◆討論

12:00--13:30 午 餐 時 間

13:30--14:45 檢視台灣的傳播權:媒體消費者與生產者的觀點
◆人們需要哪些電視節目,這些需要與當前的電視公共化運動有什麼關係?從近日的一項電視需求小調查談起
主講人:吳儒佳(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執行秘書)

◆從傳媒工作者的角度看,傳播權與媒體公共化的提倡是否有助於傳媒的專業表現?
主講人:劉昌德(中正大學電傳系助理教授) 何榮幸(中國時報政治組副主任)

◆討論

14:45--15:00 午 茶 時 間

15:00--16:30 借鏡海外增進傳播權的措施:澳洲、歐洲及英國的媒體/數位政策

◆從澳洲少數民族的傳播權檢視台灣的客家與原住民電視頻道與廣播頻道(之未能設立)
主講人:王菲菲(澳洲雪梨科技大學博士)

◆從歐洲及英國開發數位電視的模式對比美國模式,並從中談台灣推動數位電視的前景與隱憂
主講人:程宗明(公共電視研發部研究員)

◆討論

16:30--16:40 休 息

16:40--17:30 研擬增進台灣傳播權的短期策略:台、華及公視的改革前景與隱憂
◆綜合座談與討論主持人:馮建三與談人:管中祥、魏玓、劉昌德、何榮幸、程宗明、王本壯

==========

2.「2004年台灣電影國際學術研討會徵稿」

會議主題︰國家與台灣電影
Aspects of "The Nation" in Taiwan Cinema

主辦單位︰天主教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國立中央大學電影文化研究室

會議日期︰二00四年十二月三日至五日
會議地點︰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

2004年台灣電影國際學術研討會徵求台灣電影相關議題之創新論文。本次會議主題試圖探討國家與台灣電影於各層面上之辯證關係,包括:電影對國家身分認同的呈現、國家意識在電影中的傳達、國家政經脈絡與電影發展的緊密互動關係、全球化下的「國家電影」以及電影中個人身體、家庭生活、社會空間等面向上可見之國家書寫與抗拒。下列台灣電影研究相關議題亦將優先考慮:
1. 台灣電影史:如「台灣新電影」前之台灣電影面貌探討、台灣新電影美學風格的重新思考、當代台灣新新電影創新美學等。
2. 全球化下的台灣電影︰如日本、法國、德國及好萊塢等外國電影資金對台灣電影產業及影片類型與風格之影響,尤其是關於《雙瞳》影片文本及製作、行銷之研究;以及台灣資金投資香港、中國及其他國外電影之相關議題探討。
3. 台灣電影政策︰如輔導金政策研究,針對台灣加入WTO對於電影產業相關影響之研究,以及台灣影視政策與各國相關政策之比較研究。
4. 台灣電影政治經濟學︰如台灣電影工業研究,台灣影視產業之異業聯盟、企業整合、市場區隔、異類行銷等政經議題研究。
5. 台灣電影觀眾︰如西門町、華那威秀戲院等電影空間之社會研究,《梁山伯與祝英台》等賣座片之觀眾研究、錄影帶/DVD出租店與電視電影台對電影觀眾影響之研究、電影廣告研究。
6. 台灣電影作者論︰如胡金銓、李行、白景瑞、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等台灣電影作者的個別研究。
7. 台灣電影類型︰如瓊瑤電影、健康寫實電影、軍教片等類型電影研究,動畫、短片、紀錄片及實驗電影等其他電影類型研究。
論文提綱(750至1000字為原則,包含論文題目及大綱)及個人簡要資料(姓名、學校/單位、級職/年級等)請以電子郵件附件方式逕寄allen@cc.ncu.edu.tw,主旨寫明「2004台灣電影研討會論文提綱」。
論文提綱截稿日期︰九月十五日。詳細資訊請恰中大電影文化研究室(電話: 03-4227151轉3209),或上會議網站查詢:http://a107.ncu.edu.tw/conference2004/ (八月一日起啟用)。
歡迎踴躍投稿及屆時蒞臨與會!


⊕∮⊙◇★☆

您對媒體或社會現象心有所感,而無處發聲嗎,傳學鬥是
一個開放平台,提供讀者們互動與分享空間,只要是任何
有關傳播與社會之媒體觀察、時事評論、我見我思、讀書
心得...等,都歡迎您來稿,來稿請附上姓名(或筆名)
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傳學鬥有刪稿權,不願刪稿請註明
。相關網址:

綠林好漢媒來稿:scstw2003 @yahoo.com.tw 。
公共化之陣地戰:nccu.edu.tw/92451001/  。
狡兔三窟發報台:enews.url.com.tw/category.shtml 。
集思廣義讀書會:twmedia.org/benla/bb/viewforum.php?f=17 。
招賢聚義部落格:twmedia.org/scstw/ 。

並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傳學鬥歡迎您與我們鬥陣在一起。

└────────《下次再見囉。》─────────┘
═<智邦生活館電子報發報中心>═════════════════

˙欲訂閱或取消智邦生活館電子報: https://enews.url.com.tw
˙收報、退報有問題,請洽智邦生活館客服信箱: mailto:iwebs@url.com.tw
˙歡迎申請智邦生活館免費電子信箱: http://www.url.com.tw/emailstore/
˙您想要登廣告: http://www.url.com.tw/subpage/ad.shtml
˙本電子報文章與其相關連結由電子報報主提供,智邦生活館負責發送。

════════════════ 作自己的媒體,唱自己的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