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個電影:「遇見波莉」(Along Came Polly),班史提勒(Ben
Stiller)和珍妮佛安妮斯頓(Jennifer Aniston)主演。影片裏,班是個什麼都小心翼翼,一切都計算之後才決定行動的膽小鬼;珍妮佛則是個大膽愛冒險的人,四處旅遊流浪享受生活。
結果兩個人相遇了,乾柴烈火之下當然是愛得要命。
其中雖然歷經挫折,兩個人發現雙方太不契合,但是男方不但堅持,而且努力改變(包括從連吧台上隨取的堅果都嫌髒到撿起掉在泥地上的豆子來吃),結果終於感動女方,兩個人便在一起了。
這就是真愛,不是麼?為了愛而改變自己的本性真是令人感動。這一定是個可以託付終身的人了,瞧!他願意為我而作那麼大的犧牲……
如果你也是這麼想的,建議你最好修正一下;至少,要小心考慮。
首先,很多時候兩個人一時互相吸引,是因為從對方身上見到自己缺乏的,不願或是不敢去嘗試的特質。
這些特質剛開始很可能非常令人興奮,意亂情迷,可是如果兩個人在深入交往之後,不坐下來好好思考,想想這些不同只是表面,還是整個價值觀的不同,卻只任由熱情帶著跑,興奮地沖昏了頭,不理會到底可不可能長久維持,那最後註定分手收場。
所謂的價值觀,很簡單來講,是一個人認為這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事。
社會上有許多人的價值觀是賺錢和培育下一代,但也有不少人有不同的看法。電影裏的班,他的價值觀是「穩定」──穩定的工作、穩定的家庭、生幾個孩子、並避免危險和冒險。
相反的,珍妮佛的價值觀卻是「冒險」、「冒險」和「冒險」:她要不斷嘗試新的東西,四處玩樂、不斷改變,避免一成不變,甚至絕不相信婚姻。
這樣的兩個不同系統,剛開始可能非常新鮮;在愛得昏了頭的時候一方也會願意全盤配合。
但是只要開始長期的關係,不管是長期男女朋友,同居,或甚至結婚,問題必定馬上浮現,當初所有的優點將成為缺點,甚至爭吵的導火線。
有趣的是,電影裏有個角色說了:「有隻河馬想當斑馬,但裝來裝去到最後才了解:他實在是隻河馬。
」河馬就算為了愛而在身上劃線裝斑馬,能夠有美滿愛情麼?
另外,當一個人為了你而改變的時候,先別高興得太早,最好仔細觀察和思索。
請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應該看過另外一個電影「我的希臘婚禮」(My
Big Fat Greek Wedding)。裏頭的男主角為了女主角而努力學希臘話和他們的文化,以期能融入對方家庭裏,這樣的改變的確令人感動,而且可以令人接受。
問題來了:他和遇見波莉的班有什麼不同?
答案是:學習希臘語和其中的文化,並不會影響到他本身最重要的核心價值觀。
它算是一個「手段」,一個得到佳人芳心,建立自己所想要的關係的方法。
相反的,班為了這個愛人,連自己本來深信不疑的生活方式都丟棄不用,這是極為危險的事──除非他是真正改變,在思想和心理上都體認到過去的方式是個錯誤,現在的新方式才是正確的──不然,關係不可能長久。
我有個朋友,被一個男生猛追。她認為自己和這個好人實在不可能有結果,但好男人不信,不斷問她為什麼。
她考慮良久:不是他不好,只是兩個人有太多不同,該從那裏開始說?「唉,比如說,我對你從事的工作並不那樣有興趣……」原來男方自小便立誓要走工業,甚至當工廠老闆,成立一個家族企業;他的家人們也全力鼓勵支持。
女方卻是個音樂世家,她希望的是遇到知音。
結果不到一個月,女孩竟從友人口中得知好男人放棄已經稍有基礎的工業界工作,準備重進學校拿音樂相關科系!
一般小說或電視劇裏,女孩子不被感動得立刻以身相許才怪,但是我這朋友是活在現實世界裏,也看得出來好男人事實上百般痛苦。
她搖頭:「我非常感動,但我無法嫁給你。
」蓋他的改變並非恍然大悟,而是為了愛情硬ㄠ,將來再回想起來,不折磨死兩個人,深林輸大家一塊巧克力。
如今我的朋友另嫁它人,和她有共同的理想;那位好先生也另娶能夠完全支持他事業雄心的太太(是的,他又回去老本行了),我們都替兩對人高興。
深林回想自己出國讀書前也認識了不少異性好友,也幾乎要論及婚嫁;當初甚至考慮乾脆開娃娃車賺錢,存夠錢再開個什麼店,娶個太太生孩子,過穩定生活算了;高中畢業也不是就沒出路。
然而,在一個夜晚獨自深思的時刻,我終於恍然:自己不會是這樣的人,絕不會甘於這樣的生活。
出國是自小的夢想,高中畢業絕不可能滿足我,我將遺憾終身。於是毅然放下感情而出國。
今天,我深信自己的選擇正確無比。
願這些故事和經驗給大家一個好參考,讓大家了解什麼時候該改變,什麼時候該放棄,又如何判定對方或自己的改變到底必不必要;值不值得在自己身上劃一條條的線當不同的動物。
深林◎個人電子報:野人的太陽|站地手札|明日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