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4-07-20》 |
本期內容 | |
◎ 來去紫禁城:旅遊中國大陸不再便宜 | |
◎ 美國傳真:大學教授爭相在媒體曝光 |
來去紫禁城:旅遊中國大陸不再便宜 | |
魏宏晉(北京大學博士生) | |
中國大陸一向是國人出國旅遊的熱門選項,理由不外乎便宜、語言無障礙,以及地理位置鄰近等。而以台灣人之小氣,「便宜」理所當然地成為最吸引人的要素。不過,經過我最近的親身驗證,現今到中國旅行不僅不便宜,甚至價格有凌駕世界一流旅遊地的趨勢,儘管它在各項軟硬體建設上都還和其他旅遊聖地有相當的距離。 從11年前的一趟內蒙古草原之旅開始,我就愛上到中國旅遊,幾乎是每年都要來走一趟。那時候,中國個體經濟才剛興起,好像第一個萬元戶也才出現不久,旅遊的那種「價廉」實在讓手裡有幾個錢的台灣人暗爽不已:散客住星級旅館一晚不超過2百元人民幣;書籍標價很少超過10塊人民幣;一般人月收入如果有一千元,那可是社會金字塔頂的有錢人呢!雖然「價廉」的同時,它並不「物美」:公共場所廁所有門的不多;買東西要當心不爽的售貨員打你。可是這些都可以因為「便宜」而被合理地容忍。 這10年來,每次到中國旅遊,都發現到這兒的消費水準漸漸地提高,負擔也因此加重了。11年前,第一次到八達嶺長城,那時票價還有內外賓的差別,我記得好像內賓才要6塊,外賓就得20塊,時至今日,這種差別票價取消了,但是統一的票價卻比以往提高許多。幾天前我又到一趟八達嶺,這次的票價已經是45塊了。 中國旅遊區的票價提高是個普遍的趨勢,而且這個趨勢是飛快地往前奔馳,讓很多旅遊資訊很快地就落後。我手邊有一本介紹北京及其周邊景點的旅遊書,是2000年台灣某出版社出版的,我這回出遊參照上頭的旅遊資訊,發現全不一樣了。我到了承德的避暑山莊,書上的票價是30人民幣,現在已經提高到90了,此外坐遊山景的電動車還要交40。不只避暑山莊,承德著名的「外八廟」,每座都掛出驚人的票價告示,小的如關帝廟得20,大的像小布達拉宮等要價50;神奇的懸空廟寺奇景的雙塔山門票40、纜車又35;就連魁星廟這種拜考試運的地方都得收錢,真是人民幣萬萬歲!這回我和妻子以及一位朋友三人同遊,在承德過一夜,一共花了約兩千五人民幣,差不多是一萬台幣,神奇吧! 如果說,在各項費用提高的同時,服務品質也能等比例提昇,那麼讓花錢的遊客也心甘情願一點,但在現階段的中國旅遊市場根本不是如此,服務和硬體的進步速度還是跟不上費用增加的速度。我必須要說,中國這些年來的服務品質和硬體確實進步很多,但還是不夠的。 由於臨時參加一個散客的小旅行團,我們在承德住的是一家小旅館,一間房一晚80人民幣,雖然它的設施不怎樣,但是只有80塊,只要看來還乾淨,我們也湊合著住了。然而住得雖便宜,吃飯就坑人了,我們三人有一餐就著服務生的引導,點了個炒鹿肉,以及一盤炒白蘑菇,和一盤青菜,三樣菜結帳時竟要我們250元,差點沒嚇死我,這是我在中國吃過平均單價最高的一次飯了。 而在11年後,重回內蒙古草原的4天旅行中,我也見到了草原的「進步」,簡直是不可思議。11年前,我到了錫林浩特,這兒是西蒙草原遊的必經樞紐城市。當年,我住的白馬賓館周圍荒蕪一片,而且設施破破爛爛,廁所沒門、便池是一條溝式的,且房裡沒有熱水供應。當年一晚住宿費多少我忘了,但是以從前的消費水準來看,2、30應該還算是太多了。而我這回舊地重遊,改建成三星級賓館的白馬,不只建築和設備煥然一新,周圍也建起無數的新建築,有幾家高級賓館、一個和中正紀念堂差不多大小的公園廣場和一座體育館,和舊市區連成一氣,已經脫離當年破落形象。很可惜的,由於白馬客滿,我沒機會重溫舊夢,只好改住其他賓館。在錫林浩特我們住了兩夜,兩家都是三星級的賓館,收費一晚3百多塊錢,房間乍看還行,但是敗絮其中,住得讓人非常不爽,完全不值得。要吹風機──沒有;洗手台漏水不說,連浴缸、冷氣機都漏水,要人來處理,還得等到隔天才有師父來修,這樣的三星旅店不知從何說起? 硬體的建設可以花錢搞定,但是沒有相關的經營知識和想法,往往會取得反效果,內蒙的三星賓館是一例,蘇州的運河又是一例。 蘇州的漕運自古知名,運河風情是當地歷久不衰的旅遊景緻,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寫就了蘇州運河的浪漫風情,時歷千年仍叫人心動。7、8年前我第一次到蘇州,運河兩岸人家雖然有些破舊,可是隨木船晃蕩遊歷,實在是心礦神怡。這幾年蘇州運河大整治,不只那些古老石橋全被翻新,味道盡失;兩岸的水邊人家多數都改建成現代歐式別墅,叫人倒盡胃口。多年前木船搖櫓的水上遊是一種朦朧的享受,現在機動船走一趟蘇州河簡直叫人痛苦不堪。相信我,這樣的現代蘇州河,遊淡水河絕對是要強過遊蘇州河,最少淡水河的的臭氣絕對沒有蘇州河來得大。 中國大陸這些年的發展儘管表面上看來很迅速光鮮,但是人民的意識和水平還遠遠落後,這不是靠花大錢蓋樓、砸設備可以彌補的。當大家群起「為人民幣服務」時,採用的是殺雞取卵方式,拼命加重旅遊者的成本,就想炒短線海撈一票,這樣長期下去是福是禍,稍微有腦袋的人都可以想得到,我真為這裡的旅遊市場擔憂。 |
|
(回目錄) |
美國傳真:大學教授爭相在媒體曝光 | |
編譯■盧永山 | |
對羅伯.湯普森(Robert Thompson)而言,身為雪城大學教授,除了教書、做研究之外,每週還得應付記者平均30次的訪問。目前,湯普森擔任雪城大學大眾電視研究中心主任。 對約翰.威廉斯(John Allen Williams)而言,在羅耀拉大學擔任學者,意謂了必須在研究室裡隨時準備夾克和領帶,以應付電視新聞記者突如其來的訪問。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美國大專院校,湯普森和威廉斯的例子,正是許多教授所過的生活。就在許多大學爭相吸引一流學生、頂尖教授及大筆捐款之際,他們依靠好學不倦的教授,離開研究室,進入錄音間,以自己的見識評論每日時事,增加學校的知名度和曝光率。 熟悉軍事的威廉斯表示:「接受電視訪問確實可以增加我的可靠性,也可提高學生選修我的課程的比率。」 對一心一意提高知名度的大學而言,讓學校教授成為媒體的「當紅炸子雞」,這項任務可說是十分艱鉅。為了讓學校教授成為記者的「口袋名單」,許多大學每年花費500至900美元,為學校教授在私人資料庫「專家在線」(ProfNet,網址為www.profnet.com,註)上登錄姓名。有些大學甚至付數千美元給私人公司,而這些公司的唯一任務就是,設法讓教授接受媒體採訪。 大學發言人經常會同意,大學投資時間、努力和金錢讓教授接受採訪,所得的回饋是無價的。聖路易大學發言人克萊頓.貝瑞(Clayton Berry)說:「讀者和觀眾一定會想,聖路易大學來的這些傢伙想必肚子裡有點墨水,否則這些大型媒體就不會找上他們。」過去2年,接受媒體訪問的聖路易大學教授已增加了2倍。貝瑞說:「在所有的菁英大學中,聖路易大學教授接受媒體訪問的人數,已與布魯京斯研究中心和其他享有國際聲名的大學平起平坐。」 並非人人都以為不惜成本──包括金錢和教授的時間──讓教授接受媒體訪問是物超所值的。維吉尼亞州的大學媒體策略顧問約翰.羅斯(John Ross)說,許多大學希望達到廣泛的媒體曝光率,事實上,他們只需鎖定特定區域的閱聽人即可。 羅斯說:「愈來愈多大學發現,教授獲得全國性大媒體的青睞,並不是解決問題萬靈丹,我們把媒體的相關報導拿去給董事會看,他們說:『的確很棒。』但那又怎麼樣?在經費緊峭的情況下,錢要用在刀口上……,花2或4萬美元讓教授偶爾被紐約時報提一筆,這筆錢值得花嗎?我十分懷疑。」 儘管成效備受懷疑,但美國許多大學正迫不急待地要擴大學校教授的媒體曝光率。俄亥俄大學最近添購了一台衛星轉播車,好讓教授可接受電視媒體數分鐘以內的訪問。羅耀拉瑪麗蒙特大學(Loyola Marymount University)今年推動了一個總統大選網站,好讓媒體經常引用該校政治學教授的觀點。雪城大學今年秋季將訓練教職員,應如何接受媒體訪問,才會得到預期的效果。 對大學教授而言,媒體採訪可帶來附加利益或幫助他們升等。儘管獲媒體訪問不能取代在學術期刊發表研究,卻可幫助想尋求終身職的教授增添教學上的名聲,吸引更多學生前來修課。此外,威廉斯說,教授也可以享受廣為人知的成就滿足感。威廉斯說:「透過媒體,我可以接觸到百萬群眾,我喜歡這種感覺。當中可能涉及到一種自我滿足感。」 然而,就像行政當局會評估增加媒體曝光率所需付出的成本,教授也會精打細算。威廉斯說,即將接受電視媒體採訪的教授,可能會犧牲整個下午的研究時間來進行準備。或者,如亞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教授史蒂芬.肯特(Stephen Kent)所指的,在媒體上發表短促的評論,可能會為教授自己招致長期的困擾。 尤有甚者,當教授評論地方上備受爭議且涉及任教大學的問題時,他們將會發現,自己的論點可能與鼓勵他們接受媒體訪問的行政當局互相矛盾。為了減輕這個問題,部分大學已對教授三令五申,要求他們只能就專業領域發言,但這樣的政策也遭到嚴重抗議。 美國大學教授協會負責學術自由部門的主管強納森.奈特(Jonathan Knight)說:「身為大學教授,你是這個機構的一份子,而不只是生產線的工人。不讓大學教授評論與社區有關的事情,對學術自由是一道直接的攻擊。」 深知接受媒體採訪會產生不少困擾,部分大學教授已要求校方對媒體記者敬而遠之。威廉斯說,有些大學教授本能上就認為,接受媒體採訪,短促的發言可能會簡化研究的成果。 但這種擔心將隨時間漸漸淡去,因為大學教授愈來愈願意成為大學商場行銷機制的一份子,也許在過程中,他們會獲得些許的名氣。 教育促進暨支援協會(CASE)臨時主席約翰.李朋卡特(John Lippencott)說:「30年前,大學教授普遍認為,學術機構與公司企業截然不同。現在,他們漸漸了解,學術機構的每位成員必須善盡一己之責,將學校推銷給學生、家長和社會大眾。」 (取材自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註: 「專家在線」(Professors Network)是由一群公關專業人士於1992年所籌設,目的是為了讓媒體記者快速且方便地與專家取得連繫,目前在此網站登錄的北美和歐洲的大專院校教授,人數超過1千人。目前該網站提供的諮詢專家名錄共分6大類,包括2004年總統大選、生活和娛樂、企業和科技、政府和法律、教育和科學、健康和醫學。 (盧永山/摘譯於ProfNet網站)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寫信給小編 e-mail: |
fiveguys@ms19.hinet.net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一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