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觀點】
大眾語運動
Popular Language Movement
【摘 自】中國大百科全書
【漢語拼音】Dazhongyu Yundong
【中文詞條】大眾語運動
【外文詞條】Popular Language Movement
【作 者】胡奇光
知識分類:分類檢索/語言‧文字/文字改革/大眾語運動
1934年在上海掀起的一個要求白話文寫得更加接近大眾口語的文體改革運動。運動的起因是當時南京國民黨政府的報刊上接連發表反對白話文﹑主張學校恢復教文言﹑甚至提倡小學讀經等文章﹐提出"文言復興運動"。與此相反﹐上海的文化教育界人士陳望道﹑陳子展﹑胡愈之﹑葉聖陶﹑黎烈文等發起﹐並得到魯迅的支持﹐在《申報》副刊《自由談》上發起了"大眾語"的討論。討論迅速在全國報刊展開﹐延續三四個月﹐發表了兩三百篇文章﹐頭兩個月每天平均有 4篇新文章發表。討論中批判文言文﹐也批判"五四"以來半文半白的白話文﹐要求白話文進一步大眾化﹐而且認為要徹底改革文體必須同時改革文字﹐提出了文字拼音化的問題﹐介紹了在蘇聯制訂的中國拉丁化新文字。
"五四"運動以後﹐白話文在小說﹑散文﹑詩歌﹑戲劇文學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在文學作品和一般學術著作之外的文化領域﹐如報紙上的社論﹑新聞﹐政府的公文﹑法律條文﹐學校的國文﹑作文及試卷﹐中上層社會交往的信札﹑應酬文等﹐仍是文言文殘存的地盤。在白話文學裡﹐雖然有一部分為人民群眾歡迎的好作品﹐但是﹐仍有不少作品連"明白如話"也沒有做到﹐常常夾雜許多文言的字眼和句子﹐濫用歐化的句法﹑日語的句法﹐造成了嚴重違背現代中國人民的語言習慣的文腔和洋腔。因此﹐有必要對這種文言化或者歐化的白話文作進一步的改革。
大眾語運動提出了"五四"白話文運動尚未觸及的新問題﹐如怎樣防止白話文變質﹐如何使白話文成為大眾的工具等﹐這些問題的提出﹐促使人們對"大眾語"討論的重視。經過討論﹐大家明確了一條基本原則﹕即要從人民大眾的實際需要出發﹐去看待文體改革上的問題。…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