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4-07-22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4-07-22》

本期內容
◎ 閱讀第三世界 來自黑暗大陸的良心─娜汀.葛蒂瑪的「種族/政治」文學之一
◎ 教授爸爸週記 與研究生面談的日子



閱讀第三世界 來自黑暗大陸的良心─娜汀.葛蒂瑪的「種族/政治」文學之一
  宋國誠(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
「總有一天,我將扮演……一個決心爭取成為自由人之全部鬥爭的記錄者。」

──摘自娜汀.葛蒂瑪,《我兒的故事》

南非種族政治的解放、黑白種族隔離政策的廢除、黑人精神世界的風拂雨露、黑白關係的情愛糾葛,都無法以離開娜汀.葛蒂瑪(Nadine Gordimer)一生的作品與社會活動。她為南非那種階級上下、白肥黑瘦的「兩色社會」做出了極度寫實的藝術性描寫。「寫實」一詞在她筆下,意味著人們對殖民主義和種族政治不必存有過多的想像,只要睜眼凝視、伸手觸摸,一種「人壓迫人」的社會現實就會呈現在你的面前,進而在你的心裏放大、擴散和發酵。娜汀.葛蒂瑪不僅是非洲黑人忠誠的盟友,更是20世紀爭取人類良心復甦的勇敢戰士。1991年瑞典皇家學院以「在一個警察國家的審查制度下,勇敢而直接推進了告別種族歧視之歷史進程」為贊詞,授予這位白人女性作家諾貝爾大獎。儘管有人認為,在奈及利亞的索因卡(Wole Soyinka)和埃及的馬哈福茲(Naguib Mahfouz)之後才把獎項贈予葛蒂瑪,瑞典皇家學院實在有點「遲鈍」。

娜汀.葛蒂瑪1923年出生於南非約翰尼斯堡一個礦區小鎮史普林斯(Springs)。父親是一位來自立陶宛(Latvita)的猶太裔珠寶商人,母親是英國後裔,幼年在天主教修女學校就讀,後進入威特沃特斯蘭大學(Witwaterstrand University)。儘管大學教育只讀了一年沒有取得學位,但葛蒂瑪卻依賴自修自讀成為「小時了了」的作家。葛蒂瑪9歲就能在家中寫作,13歲開始給當地的「星期快報」(Sunday Express)撰稿,14歲時就以題為《明日再來》(Come Again Tomorrow)的短篇故事刊登於當地「論壇」(Forum)雜誌的兒童版上,年僅20歲就已是當地知名的專欄作家。28歲那年,美國「紐約客」(The New Yorker)刊出了她之前所發表的作品,隨後美國知名期刊「維吉尼亞季刊」(Virginia Quarterly Review)和「耶魯評論」(Yale Review)也發表了她的作品。

由於具有一種「歷史預見」的能力,葛蒂瑪的小說被譽為一種「預言現實主義」文學。她是一位真正多產的作家,計有15部長篇和200多部短篇小說,從1953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虛妄年代》(The Lying Days)以來,葛蒂瑪的筆耕生涯從未中斷。她的作品多以南非社會的階級問題、家庭關係和黑白衝突為主題,從人道主義立場述說黑人革命解放的心理與行動。在此之前,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南非白人英語作家對葛蒂瑪的創作生涯產生了重要的啟蒙作用,他就是任職教師和少年教養院院長的艾倫.佩頓(Alan Paton, 1903-1998),他在1948年出版了《哭泣吧!親愛的祖國》(Cry, The Beloved Country)以及以種族歧視為題材的《太遲了,法拉羅普》(Too Late, The Phalarope, 1953)兩部小說。《哭泣》通過一位祖魯族(Zulu)牧師庫馬洛(Stephen Kumalo)和兒子阿巴沙龍(Absalom)的經驗和感受,描寫了南非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嚴厲指控白人把自己驕奢淫逸的生活建立在黑人生畜般的過度勞動之上。小說以黑白對比手法對土著區充滿屈辱與困苦生活的描述,對黑人深度的關懷與同情,給予葛蒂瑪很大的衝擊,也間接塑造了葛蒂瑪「留守故土、在地奮鬥」的寫作立場和主題意識。

自1642年荷蘭人(後來在南非稱為「布爾人」[Boer])占領南非開普敦以來,南非就陷入荷蘭人的非法占地和拓荒侵略之中,隨後經歷了英國與荷蘭人為爭奪南非控制權的慘烈鬥爭以及兩次的「英布戰爭」。1948年代表荷蘭極端種族主義的國民黨執政,開始推動反動至極的種族隔離政策(apartheid),僅占13%的白人統治著占了87%的黑人人口,貧苦的黑人被剝奪政治、教育、財產、婚姻等等的基本權利。葛蒂瑪自幼就親眼目睹黑人礦工備受白人雇主的欺凌與壓迫,在文學創作上又受到種族議題小說的深刻鐫染,她以一種橫立在種族藩籬和愛情兩隔的位置,在一個充滿警察暴力和書檢制度的國家裏,通過「跨越凝視」的細緻觀察,為南非寫出一系列愛恨滄桑的「人民內史」。

葛蒂瑪並不是一位反種族主義的宣傳家,也不是一位政治文學家,但她堅持要為種族政治作出獨立的藝術表述,以藝術再現的形式寫出種族政治對人類關係深刻的扭變和重壓。這種創作使命,使葛蒂瑪全部作品具有高度同質性的主題,始終縈繞在自信與背叛、權力的談判、家庭的聯合與分裂、性別壓力、地理政治、家園觀念、種族、階級和女性情欲問題上。但這些議題無不圍繞在「種族隔離」這一核心制度,以及這種制度對人(無論是黑人或白人)的自我構成(ego-formation)和意識深層的異化性傷害。

文學評論家安卓.伊丁(Andrew V. Ettin)指出,通過葛蒂瑪的作品可以得知,「種族隔離」不僅對非白人形成深重的壓迫,也影響了人們之間關係的每一層面,以及人們看待自己的概念。從南非外部來看,也許人們會以為種族隔離只是一種內含欺騙和權力濫用的系統結構,在私人領域中仍然可能維持誠實與信任,其實不然,種族隔離制度不僅是一種「變態」(anomaly),而且是一些廣佈在人們經驗與行為上一種明顯可見、公開宣示的態度與行動。種族隔離是一種態度與情感的預設結構,它像是一種用來區分之後再予歸類的標準,「統管」著包含分開、分類、禁鎖和宰制一系列的壓迫系統。

葛蒂瑪漫長的寫作生涯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1953~1975年為第一階段,作品力圖在對應於種族政治的現實之外建立一個藝術表達形式的種族批判文學;1976~1990年為第二階段,葛蒂瑪傾向於創作出歷史預言性質的政治敘事文本,表達出一種人道正義的信仰必將克服權力自私的革命想像;1990以後是葛蒂瑪藝術風格抵達高峰的第三階段,一連串兩極化人生價值的搖擺式體悟,表達出不再計較「社會現實」而是回返「人性真實」的一種藝術返航之路。(下週續)
(回目錄)



教授爸爸週記 與研究生面談的日子
  賴鼎銘(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教授)
每個週三上午9點,是我與研究生固定碰面的時間。

之前,我並沒有要求我指導的研究生,每週與我碰面;但最後發覺,如果我不如此硬性規定,這些學生會不斷地拖延下去。因此,我要求所有想找我指導的學生,每週同一時間,都能儘量同時出現,一起討論。

經過一段期間的試驗後,這些學生慢慢知道這種面談的好處。通常我會一個一個點名,請他們報告每一週的進度。透過這樣的方式,一方面學生感受到壓力,一方面讓同學間互相知道對方的研究題目;而由對話中,他們也學到別人如何問問題,如何修正發展方向等。

因為這樣的機制,最近有兩個學生已經通過研究計劃的口試。其中一個是王宏仁,他原來是中央大學物理系畢業,為何會考資訊傳播研究所我不確知,但看來他是唸得很投入、很有收獲。他跟著我唸書已有幾年,算是比較能掌握原典內涵的學生。而且他不只在世新跟我讀書,還參加政大及中央大學的讀書會及不同課程研討。整體來說,他算是對學術鑽研比較看得出興趣及潛力的學生。

宏仁因為受到哥夫曼《日常生活的自我表演》這一本書的影響,對人類的互動非常有興趣,所以原來想要研究網路匿名對互動產生的影響。最後因為種種原因,他開始轉向,最後找到與MSN有關的研究,題目還自己定為「『生活是網路上的一個視窗嗎』?網路研究視野的轉向:回到日常生活中的網路,以MSN人際互動為例」,真是夠酷了!他找到這個題目,其實是返回自己日常最有興趣的活動所衍生出來的。他本身就是MSN的重度使用者,每天晚上花在網路聊天的時間常常都是幾個小時。歷時幾年累積下來的資料,已變成他可以進行分析的重要基礎。

另一個學生林志翰,近日才通過研究計劃口試。他原來想進行網路名片檔的分析,在進行一段期間的前置探討,繞了好長一段路後,他現在正著手棒球球評的資訊行為研究。志翰與宏仁一樣,一回到自己著迷的球類活動後,一下子就掌握研究的脈動,在報告時,口試委員都可以感受到他對研究主題的熱情。其實,這就是研究的精髓吧!一旦掌握有興趣的題目,常會讓研究者充滿熱誠,直想不眠不休地衝刺下去。

當然這二個同學是比較幸運的。來面談的學生中,有些已繞了幾年,還是繞不出來。宏仁繞了幾年,但當找到題目,二、三個月就把計劃寫出來。但王立業卻是另一個極端的例子,他已經在有興趣的場域沉浸了幾年,論研究的障礙,他其實早已克服,偏偏他就是無法擬出想要研究的問題。他比較屬於發散型,只顧著讀書,卻不願花點時間,好好思考一下,如何將場域中的現象,以恰當的問題彰顯出來。

立業碰到的問題,我一向不願點破。每一個老師都有其風格。有些老師傾向於讓學生變成自己大型計劃中的一部份,我卻堅持,學生必須自己走出來,自己找到問題,去克服種種障礙,變成一個可以獨立研究的畢業生。學生當然知道這種苦處,但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既然願意找我,他們只能依照我的模式慢慢磨下去了。

差可安慰的是,學生並沒有抱怨,我感受到他們的壓力,也感受到他們的快樂。而最近有一個師大的學生也跑來參加週三的面談,更讓我感覺吾道不孤。看來,寒天飲冰水,冷暖自知,有心者總是能體會每個老師的苦心吧!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 e-mail:
fiveguys@ms19.hinet.net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