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生命經驗,齊聚一堂學習 因應日漸發展的生態旅遊趨勢,桃米社區原有的蛙類解說員已不敷需求,在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與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規劃下,今年初即決定展開桃米第二期初級蛙類解說訓練班,帶領更多有興趣的鄉親一起投入生態教育、生態旅遊的領域。
從四月九日開課,到七月十七日的認證考試,原先報名的四十六人,經過嚴格的訓練篩選(例如缺課超過時數即失去考試資格),最後仍有二十九個人參加考試,這份堅持與學習動力實屬不易。
「這一班的學員很特別,他們對知識的熱誠、對自然的喜好,以及彼此之間的情感內聚力,在在令人印象深刻!」特生中心彭國棟副主任說出他的觀察。
這一班裡,有農夫、農婦、國小老師、從都市退休的桃米新移民,還有高中生、建築工人、小吃店老闆、母子檔、夫妻檔------不同的人聚在一起互相學習,也豐富了彼此的生命經驗。 了解自己的家鄉,認識社區的夥伴 在福同宮前經營雜貨店的李淑惠,談到來上課的緣由是:「常常有遊客來店裡問路,每次他們問到青蛙、蜻蜓,我都答不出來,好沒面子哦!」淑惠覺得至少要清楚自己家鄉的東西,才不會丟生態村的臉。
六十餘歲的謝秀琴大嬸,本身已經懂很多在地的動植物,但只限於俗稱及民俗用法,直到特生的老師來了才接觸到專業的知識,恍如打開另一個新視界,讓她震撼不已,即使曾因身體不適赴台北就醫,一回來立刻又坐到課堂上來,旺盛的學習心可不是一般人年輕人比得上的。
在山上經營牧場的顏俐文,原本社區的人一個也不認識,參加課程後所有的人都知道這位牧場公主了,五月份桃米舉辦的封溪清溪活動,那優美又感性的封溪誓辭就是出自她的手筆,大家才發現桃米坑原來有這樣的人才!
還有遠從魚池內加道來的林日火,希望把桃米的經驗帶回去,從頭到尾沒有缺過一堂課,有時連兒子女兒都一起帶來。 一場場情感交流,奠定革命情誼 在課程規劃上,不僅只有專業的生態知識,包含社區的歷史文化,顧客的服務、社區營造議題、解說員的責任等都涵括在內,期望經過這樣的訓練,大家都能成為內外兼備的解說員。
而每次上課也是一場場情感的交流:常見碧珠提來自己種的玉米及桃子跟大家分享,有時是娟雀帶著荔枝、或者內加道的阿火載來自己生產的刺五加茶-----還有熱鬧的戶外課,不論是桃米三角點的探勘,或去蓮華池的溼地探訪豎琴蛙,大家好像回到小學時代的郊遊一樣興奮,不管考試認證的結果如何,共同走過這一段學習歷程的革命情誼,已深植在每一位學員心中。 嚴格的認證考試,展現實力的時刻 經過三個多月的密集訓練,終於到驗收的這一天,七月十七日經過一早的筆試、下午幻燈片的解說,最後一共有十五位成員進到最後一關的野外辨識。
野外辨識得由自己找到青蛙、實地解說才算數。陣陣細雨中,大家跋涉在漆黑的溼地,彼此扶持跨過溪谷,雖然辛苦卻沒人放棄,過程中學員們亦處處展現準備多時的實力。
「芳,換你上場!」、「好!沒問題!」彭國棟副主任一聲令下,身手俐落的姑娘涉過溪水跨過石頭,往斑駁的石壁上伸手一探,一隻青蛙就到手了。「這是拉都希氏赤蛙,牠的特色是身體背側摺很寬,體側有黑斑-----」清晰的條理,自信的語氣,年紀輕輕,已然有大將之風。
「哇!大家快看這是虎皮蛙!」李榮芳班長抓到的是難得一見的正港水雞,引起一陣騷動,「牠屬於大型蛙,以前田野間很常見,現在數量已很少了-----」不愧是班長,解說起來已具有帶團的架式。
除了考試的青蛙外,還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穫:有人抓到睡覺中的蜥蜴,有人發現藏在溪石下的鱔魚;但成果最豐碩的要算黃麗了,她雖然只抓到一隻小雨蛙,過程中卻遇到一隻貢德氏赤蛙、兩隻腹斑蛙、溼地裡的一隻夜鷺,還有,草叢中的一條雨傘節 ── 真是精采的夜晚! 十五位解說生力軍誕生! 從早晨到夜晚,通過嚴格的考驗,七月十七日桃米又誕生了十五位初級蛙類解說員。他們是:李榮芳、李麗純、王娟雀、李淑惠、賴季芳、顏俐文、黃麗、梁惟新、陳香蘭、劉怡伶、羅樹海、李盈盈、蔡明進、鍾雲暖、陳宜貝。
值得一提的是,最認真的謝秀琴大嬸,筆試雖然高分通過,可惜幻燈片解說沒過關,但她仍全程參與最後的野外辨識。「我的目的是以學習為主,雖然沒考過,還是會繼續和大家一起上課!」大嬸的心得分享博得一片掌聲,充分顯現終身學習的精神。
「大家真的很優秀,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可以有這樣的學習成果,很不容易!」
彭副主任肯定學員們的努力,並期待透過新解說員的參與,讓桃米社區在知性、感性及社區營造方面能不斷提升。
「恭喜大家!」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也衷心祝賀,「新解說員的產生,對社區是一個新視野的開展,希望大家能繼續秉持這股學習的熱忱,把社區的人都凝聚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