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0.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4-08-03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回歸大學的本分
金融改革縱橫談



【社論】
回歸大學的本分
 
 

最近東吳大學新、舊任校長進行交接,前清華大學校長劉兆玄接替劉源俊為東吳大學的新校長;在典禮上,新的劉校長表示要將東吳大學辦成一流的教學大學,讓學生如入寶山,滿載而歸。在高等教育的辦學目標競相追逐研究卓越的意識形態下,劉兆玄能排除流行時髦觀點,別具慧眼地強調教學的重要性,實在值得喝采。

顧名思義,大學的基本宗旨在於提供高等教育,只是高教傳授的知識需要不斷地更新生產,而尖端知識的創新或生產,往往由大學的教員們為之;因此,除了傳授知識之外,大學自然地成為生產新知識的重要場所。特別在19世紀初,德國創設柏林大學時,刻意地強調大學進行學術研究的重要性,大學的功能就逐漸從知識的傳授偏向傳授與研究並重。近二、三十年以來,大學中研究的比重更形突出;大學的教學功能日益受到排擠,淪為邊緣地位。今天,人們在評量一個大學的好壞,幾乎以該校的研究水平為唯一指標。不特如此,學校資源的分配、教員的昇等考績、校務的發展方向等,莫不以研究成果為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指標。

我們並不否定研究的重要,我們也相信所謂「教學相長」的道理,從而,研究與教學並非是對立或是不可協調的矛盾。但是,這個本來應是相輔相成的兩造,卻由於教育主管機關或教育資源分配者片面地強調,而被割裂成對立物。這種割裂造成一般大學的領導者重研究而輕教學,並透過種種獎勵研究的策施,制度性地強化了既存的失衡現象。

「重研究、輕教學」的現象並非台灣特有,歐美教育先進國家多有這個問題,並且引起教育家與社會評論者高度的關切。這種共同存在的現象,實源自知識提高經濟生產力以及改造(或控制)社會的巨大潛力,因此各國統治者多著眼於這種潛力而積極推波助瀾。但研究知識的原始動力來自於對真理的追求,初與功利的考慮無關,此所以在19世紀,德國將研究與教學結合於高教機構中而發展出燦爛的學術花朵。不幸,學術研究這種追求真理的初衷,到了20世紀卻逐漸異化,教學與研究遂告割裂而對立。

「重研究、輕教學」已經扭曲了大學的教育本質。在台灣,由於輕教學,在學校經費不足的壓力下,不顧教學品質大量招收學生、大班教學、不斷調高學費等現象便自然地浮現。可以說,今日高等教育的重重問題都可追溯於此。因此解決之道,在於回歸教育的本分──以教學為主,兼顧學術研究。劉兆玄校長的主張也許鄙之無甚高論,卻是切中當今高等教育的弊源。

(回目錄)



【左右看】金融改革縱橫談

【左看】
15%的贏家哲學
冽暢春/社運人士

金融改革與自由化推動至今,諸多問題終於浮上檯面。

社會上大多數人至今恐怕還普遍認為,銀行業放鬆管制並引進資訊科技,在增加銀行業競爭力的同時將嘉惠消費者,實則不然。自由化廝殺後的兼併所引發的產業集中,強化了金融業者對客戶的議價能力,在未來一旦景氣有所翻轉,放款利率升高,存款利率壓低是可以預見的。對大型銀行而言,存款戶的經濟地位也將決定所受到的待遇。客戶分流意味著中、低收入客層只消ATM服務就夠了,具有金融商品消費能力的精英客群方是大銀行服務的對象。

隨著資訊E化以及便利商店ATM化後,伴隨而來的是大規模的裁員,首先反映在櫃檯出納人員身上,本屬過渡性質的低待遇定期契約工取代了正式行員,並充斥著以業績獎金為主要收入、強調個人競爭能力的理財專員,這對當前的廠場工會而言都將形成致命的衝擊。就宏觀經濟而言,打銷呆帳固然能讓企業體質好轉,但其實還是為了大規模的併購預先開闢道路,替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來台劫收體質良好的國公營行庫掃清障礙,尤其是握有百億土地資產的台銀與土銀。

回頭看來,這的確是一場為了15%富裕人口服務的改革。




【右看】
本土化與金融資本之辯
林水秀/政治觀察人士

近十年來,「本土化」論述在台灣政治、經濟、社會各層面都發揮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但是在建立台灣主體論述的同時,還有兩大運動同時進行著,其一是對中國省籍的敵視以及對南洋移民/工的歧視,其二則是台灣經濟力量的集中化與國際化。前者暴露了所謂民主化過程中的法西斯傾向,後者則是恰恰與所謂的主體性背道而馳,讓台灣成為資本家的戰場,勞動階級的墳場。

勞委會上週考慮將強制外勞在指定銀行設立專戶,所有薪資與仲介費用都將從帳戶收支,目的無非是讓這些受到台灣雇主高工時、高勞動強度,甚至伴以各色各樣職場騷擾與虐待的藍領外勞,在掐住其經濟咽喉之後,能夠成為高剝削強度經濟體制下的順民。至於根據職訓局估計,每年高達720億元的相關流通金額,繼勞退新制改由個人帳戶制之後,又成為國內外銀行垂涎的一塊肥肉。

尤其必須為人重視的是,金融資本在台灣愈來愈成為宰制蒼生的重要力量,未來僅有的公營行庫民營化後,外資勢必大舉搶進。在本土化所向披靡時,卻特意放任壟斷資本恣意行走,怎麼這時候反而沒有人談談台灣主體性了呢?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e-mail:fiveguys@ms19.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