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媒體小鋪電子報

媒體小鋪電子報
2004.8.9/報主.媒體小鋪

本期內容:
《Watch Media》8月8日節目內容:台灣廣播電台的生機
《重建廣播新秩序》媒體改造學社新聞稿2004/8/3
《以管窺天.媒體偏見》重建廣播秩序的前提
《影文影舞》布列松的遺產
《流行開講》讓野台開唱的聲音更為遼闊
《唱出公共媒體》鼓勵音樂文化多元發展,我們強烈支持媒體公共化 ─獨立音樂創作人聯合聲明稿
《坐南望北》老大哥的美麗與哀愁
《實習醫生急診室》媒體還要迫害同志到幾時?
《Watch Media》大幅更新了啦!

《Watch Media》8月8日節目內容:台灣廣播電台的生機



台灣的電台比例大概是世界是高的,地上地下加起來也有兩、三百台,雖然電台很多,但選擇卻不一定很多,雖然有法很規範,但電波秩序依然很亂。沒想到新聞局長林佳龍最近又投下了一顆震撼彈,他說,廣播秩序要來重重整一番,不僅要將部分大功率電台頻道作公共化所用,也要查查中功率電台聯播的比例是否違反法律,同時,也要給地下電台合法的生機。台灣已經混亂的電台環境是不是還要開放新的頻道,開放新的頻道會不會讓秩序更亂?地下電台該不該給他生機?還是讓他繼續活在地裡,這個禮拜的《Watch Media》將邀請淡江大學助理教授和我們談談「台灣廣播電台的生機」

來 賓:魏玓(淡江大學大傳系助理教授)
節目主持人:管中祥

播出時間:每週日上午8:00—9:00
綠色和平:FM97.3



《重建廣播新秩序》媒體改造學社新聞稿2004/8/3



針對近日新聞局處理廣播電台聯播,與非法電台問題等政策構想,及其引發之相關爭議,媒體改造學社認為,新聞局嘗試解決廣播秩序問題,可以肯定,但解決手段和實質政策內容,尚有許多必須注意之處。針對相關議題,媒改社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一、目前電台聯播經營現象是否違法,必須經過專業人士的調查,而調查重點除了是否超過50%聯播比例的限制外,同時也須調查參與聯播之電台是否已違反原經營目的、營運計劃。若有違法現象,自當依法處理。此外,調查與處理均需顧及全面性與公平性,避免政治立場考量。
二、將全區大功率頻道的收回,集中管理和規劃,是正確的方向。不過新聞局目前似乎規劃僅保留處理交通、防災、警政、戰務、文教等用途之電台,其餘則考慮劃分中功率電台供民間申請,則有商榷餘地。首先,全區大功率電台所扮演角色不必侷限於上述公共服務功能,也可成為公共性的娛樂或新聞資訊電台,提供多元、豐富的音樂娛樂或新聞資訊內容,引發國內大電台之間的良性競爭。其次,所謂公共服務性質的規劃,新聞局應提出更明確的計劃,讓相關公共服務電台在統一的、獨立的委員會之下分工和運作,並可考慮與稍早新聞局所主張的公共電視集團運作,作一併規劃。若有多餘電台申請空間,則應不以民間私人申請為唯一方式,亦可規劃地方性公共服務電台設立的可能性。
三、解決廣播秩序問題,必須了解廣播產業問題的根源。從解嚴以來,廣播政策 遵循「市場放任」原則,缺乏整體規劃,迫使電台之間弱肉強食,必須依附大型電台參加聯播,或者被地方政治和私人經濟利益介入,成為低俗牟利的賣藥電台,也完全失去原中、小功率電台作為地方及指定用途(族群)電台之目的。因此,中、小功率電台,特別是非法電台的處理手段,反而必須不以解決目前非法電台問題為主要目標,而是從整體廣播資源的重新規劃和分配的角度出發,並進行全國聽眾和社區需求的調查。現有非法電台在符合這套計劃和標準以及地方社區(特別是原住民社區)需要的前提下,經過公平審核而轉為合法,而不應採取任何類似「就地合法」的處理方式。在特殊考量的原住民社區,甚至應該以特許和補助方式,維繫弱勢但屬於公共服務性質之電台的發展和生存。


《以管窺天.媒體偏見》重建廣播秩序的前提



文/管中祥


新聞局長林佳龍又投下了一顆震撼彈,在宣示「台視華視未來朝向1.45公發展」,以及發給中廣臨時執照後,林佳龍表示,將重整廣播秩序,不僅要將部分大功率電台頻道作公共化所用,對於目前中功率電台聯播的管理,以及地下電台的合法也作了新的宣示。

林佳龍的動作立即引起在野黨及現有業者的反彈,直指新聞局是「劊子手」、「警
總」,媒體也習慣性的以「藍v.s綠」、「林佳龍v.s趙少康」的簡單二分法來處理複雜的廣電政策。「藍綠對決」固然是一種觀點,但這樣的觀點也很容易讓我們忽略廣電政策現有的問題,以及未來的可能發展方向。

首先,在台灣的各類傳播體系中,中、小功率電台及有線電視系統是最能夠突顯地方媒體特色的政策規劃。1993年新聞局正式宣佈開放新電台的申請,依中小功率的法定發射範圍來看,這些新電台主要的目的是作為地方媒體及特殊社群(指定用途電台)所用。雖然,這些地方媒體在交給新聞局的營運計劃中,信誓旦旦地將自己定位在地方媒介或為特殊社群發聲的管道,但在強調資本實力的無情市場環境中,除了少數資金來源較為穩定的經營者外,原本屬於「地方」的廣播電台,大多逐步淪為大型廣播商業電台「全國」聯播網的轉播站,播出同質且流行的全國曲調。

廣播電台變調與集中化現象主要癥結,不僅在於經營者放棄原有的經營理念,而是這幾年國家在強調自由市場機制的政策思考下,忽略了對弱勢發聲及多元文化媒體環境的保障。換句話說,台灣市場小、媒體多,過去廣電政策過度開放、放任競爭的結果使得許多電台因為經營困難,不僅多元與地方的言論遭到擠壓,同時過度競爭的結果,市場上也充斥著大同小異的商業化節目。

其次,新聞局清查目前中功率電台是否違法聯播、是否與原經營目的不符的作法值得肯定,換個角度來看,新聞局也可能只是依法行政,彌補過去便宜行事的偷懶心態。不過,如果新聞局真要重建廣秩序,要清查的不該只是電台聯播是否有違比例原則,同時還必須進一步的了解,這些參與聯播的電台是否早已掛羊頭賣狗肉,與原來的營運項目不符?甚至電台股權轉讓過程是否違法相關法規?如有違法,自當依法處理,同時清查對象必須考慮全面性與平等性,避免政治考量。另一方面,新聞局在調查違法情事之時,也必須重新思考目前現有中、小功率電台的經營區域劃分,是否足以形成地方媒體的經營規模?經營區域是否需要重新劃分?

最後,地下電台的問題的確需要妥適處理,不過,如果新聞局開放新頻道或重整廣電秩序的目的只是為了滿足地下電台就地合法的要求,那麼,此舉不僅影響既有業者的權益,也不符合程序正義。事實上,新聞局已打算重新檢討目前合法業者的經營情況,若真發現有違反經營目的,或者已遭大型媒體集團透過人頭戶把持之情事,那麼就該考慮發給臨時執照、限期改善,更甚者也可撤回執照、重新分配。同時,新聞局未來在核發新執照之前,必須先進行全國閱聽人的調查,了解不同社群聽眾之品味與需要,再依實際所需開放頻道,甚至應該以特許和補助方式,維繫弱勢及社區服務但屬於公共服務性質之電台的發展和生存,否則一昧的開放電台執照,也只會弱勢電台走入被整併的宿命。

台灣的媒體密度大概是全世界最高的,很少有這麼小的市場規模,卻存在著數十家報紙、一百個以上的有線電視頻道、二、三百家地上、地下廣播電台,然而,這種巨大、可怕的媒體數量,卻未帶給我們多元的文化或娛樂空間。事實上,從解嚴以來,廣播政策遵循「市場放任」原則,缺乏整體規劃,迫使電台之間弱肉強食,必須依附大型電台參加聯播,或者被地方政治和私人經濟利益所把持,失去原中、小功率電台作為地方及指定用途(特殊族群)電台之目的。不論什麼理由未經規劃冒然開放更多的電台,無疑的是將新業者推入獅子坑,重視小眾及地方服務電台更是難以生存。更要緊的是新聞局需檢討執照政策,撤查那些掛羊頭賣狗肉、早已背叛初衷的電台,將資源重新分配給真正執行地區及小眾服務的經營者,因為,台灣的媒體其實不患寡,而是患不均。


《影文影舞》布列松的遺產



文/張世倫

被外界封為當代攝影大師的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已於月初逝世,享年95歲。布列松早年親歷二次大戰等世界大事,並與其他攝影記者共同創立馬格南攝影通訊社,其精準、考究的黑白攝影構圖,為他贏得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家稱號,訃文中,不少國外媒體都稱他為「新聞攝影」之父。

布列松最為攝影愛好者所稱道處,是其街頭快照及捕捉瞬間的能力。他最有名的文章〈決定性的瞬間〉中,開宗明義的提到”There is nothing in this world without a decisive moment”。而攝影者的職責及美學宗旨,就是去捕捉這「決定性的瞬間」,無疑地,學過繪畫的他,正是箇中好手。

布列松的攝影傳奇,除了歸功於他的才能與視野,很大部份也倚賴於傳播科技的發展。他崛起的時代,正好遇上了輕便且易於攜帶的135規格相機發明,布列松等勤奮的攝影家,因此可帶著相機,遨遊四海,隨機採訪。這段新聞攝影的黃金時期,一直到了1957年左右,電視開始大量普及後,才告結束。而1966年,布列松便已經退出馬格南通訊社,逐漸遠離攝影,醉心於其童年的最愛:繪畫。

回頭去看布列松著名的〈決定性的瞬間〉 一文,不難發現有著繪畫背景的布列松,最關心的還是構圖、美學、色彩、線條等形式上的技術,及如何在瞬間達到這些要素在畫面上的平衡。在這種美學觀影響下,「真實」的本質彷彿就會在這靈光乍現的片刻,以「瞬間」的形式被呈現出來。

但是,任何對「真實」的展示,其實都不過是一種對「真實」的「再現」(representation)罷了,何以這種瞬間的凍結,就能較具有宣稱「真實」的正當性?畢竟單純、孤離的「片刻」本身,並不會讓我們對照片背後的脈絡,有更多理解。再者,過度著迷於追求「決定性的瞬間」,也很容易讓攝影者淪為追求花俏的技匠。

另外,布列松形象式的攝影者,其實非常類似哲學家本雅民(Walter Benjamin)的「漫遊者」(fleanur)概念,有著他自己的節奏與步伐,並且「…..以為自己可以一眼看穿人潮中的路人的外表,洞察他的內心深處的每一縐摺,將他定型歸類」。然而,這種試圖捕捉「決定性瞬間」的「漫遊者」,也很容易淪為自命閒適、浮光掠影,走馬看花的旁觀者,既不勤勉,也不深入,更無觀點,極容易淪為一個相機器材玩家。喜歡拿布列松傳奇當廣告的德國萊卡(Leica)相機,價格極度昂貴,便非常喜歡在廣告中營造這種「理想攝影者」的形象,當作宣傳手段。

這些,或許都不是布列松的問題,但隨著他的遺產(legacy)與典範傳遍全球,變成攝影的一門顯學,也就讓人不得不去反思,攝影,是否還有別的可能。不過,或許在外拍美女及沙龍攝影盛行的台灣,這樣的典範都尚屬特殊,我們也就還沒走出布列松的影響之下,另窺途徑。

不過筆者更好奇的是,在傳播科技不斷演進的今天,135底片相機也將成為昨日黃花,數位相機顯然將成為未來主流。數位攝影講求連拍、不喜歡就刪、可用軟體修正,且不需底片的特色,在未來又將產生什麼樣的趨勢與影像風格?什麼樣的創作者,在未來這種傳播科技與時代的脈絡下,還能被世人認定為所謂的影像大師?


《流行開講》讓野台開唱的聲音更為遼闊



文/魏玓

上個週末參加了邁入第十年的「野台開唱」音樂祭活動,感觸很多。記得活動第一天,聽了包括美國女歌手Mitchell Shocked、樂團American Analog Set、國內獨立樂團薄荷葉、骨肉皮等等的精采表演,在開車回家的路上,原本極為習慣順手打開收音機的我,在喇叭傳出周杰倫新歌的十秒鐘之後,忍不住關上收音機,享受車中寧靜環境裡自然迴響起來的,一、兩個小時之前聆聽的各種多樣、豐富的音符。

除了高中和大學時代瘋狂接觸過一陣子的搖滾樂,最近這幾年來我對於外國各類搖滾音樂的涉獵非常少,對於國內這幾年來風起雲湧的獨立樂團作品,了解也很有限。由於工作和研究重心的關係,我大多是便宜行事,隨手打開收音機頻道聽到的主流流行音樂,也就方便滿足最近幾年我在接收音樂上的需求。換句話說,我對「野台開唱」裡的音樂,幾乎是門外漢。然而也只不過是一個晚上,五、六個小時的多元音樂洗禮,讓我的音樂視野,瞬間打開許多,對於國內的主流流行音樂,也就立刻有了不一樣的感受。

我在這裡想討論的,並不是周杰倫的音樂究竟如何,也不是要突顯,我是怎樣有音樂欣賞上的慧根,能夠快速感受和學習多樣的音樂元素(事實正好相反,在欣賞音樂上,我其實並不高明)。

我想說的是,由於當今音樂生產、播放和收聽的整個大環境,某些由大型音樂企業所規劃出品的音樂,佔據了較有利的位置。一般人打開收音機或音樂電視頻道,接觸到的大多是這類音樂。這類音樂不見得一定有什麼不對不好,但是在商業利益和風險考量下,可以確定變化性和創造性都是比較差的。每個人都想聽好音樂,但是當音樂來源是有限的時候,好或不好的判斷,感受上的豐富或侷限,只能在既有的有限選擇之中打轉,擴展和提升的可能性也就很低。然而只要有機會接觸不同創作環境產出來的多樣音樂,即使是門外漢,也很容易能夠超越既有的音樂欣賞框架,引發不同的音樂美感經驗。

我想,「野台開唱」這樣的活動,除了對創作者有非常正面的幫助之外,對於台灣音樂文化的最大影響,或許就在這裡。接下來,要如何讓這樣的影響,能夠擴大延展到更多人的世界裡,也就值得所有愛好音樂的朋友們一起來思考了。


《唱出公共媒體》鼓勵音樂文化多元發展,我們強烈支持媒體公共化 ─獨立音樂創作人聯合聲明稿


今年對於台灣音樂文化的發展來說,是深具意義的一個里程碑。台灣的樂團文化,經過西方搖滾樂的洗禮以及台灣本土文化的涵養與交揉,已經發展出逐漸成熟的主體性,並且發揮了帶動文化創意的影響力。長期鼓勵與推動樂團創作的春天吶喊與野台開唱,今年也已堂堂邁入第十年,樂團青年前仆後繼,組團創作,唱出屬於自己的聲音。

在這十年裡,並非只有春天吶喊、野台開唱,除了這兩大音樂盛會之外,音樂社群自籌經費建立音樂表演場地,並且每年頻繁舉辦大小音樂活動,音樂活動的性質從金屬、龐克、搖滾、民謠,到另類、電音、實驗噪音、後搖滾,各種樂風都能激起不同群眾的迴響。這種音樂景況,展現的是十年來台灣樂團文化所孕育的多元音樂創作生命,以及一股推動文化進步與創新的巨大力量。我們希望這樣的生命力能夠更加壯大、完整,讓多元的音樂文化眾聲喧嘩。

在音樂社群的場景中,我們看到了鮮活的創造力,反觀台灣的媒體,卻看不到、嗅不出一絲文化創新的希望。商業音樂頻道裡,永遠充斥著付錢打片的MV以及了無新意的陳腔濫調,再不然就是跨國唱片集團MV的疲勞轟炸。難道真沒有什麼新鮮玩意兒了嗎?有,但是一些有想法、有新意的藝人、樂團,不是被保守的商業音樂電視台認為「太前衛無法接受」,要不就是「不夠成熟」、「沒有市場」。當然關鍵的原因是,他(她)們付不起高額的宣傳費用。因此在當前的商業音樂頻道中,我們看不到音樂創作的有機生命,只有短視近利的商業邏輯,當商業邏輯對上文化價值,文化創造力便顯得一文不值。

當然,在商言商,對於以利潤為營運目標的商業電視我們不敢苛求,但要求以公共服務為目的的公共電視規劃有別於商業音樂電視頻道的音樂性節目,絕對具有其正當性,因此我們強烈支持媒體改造學社與各社運團體的媒體公共化運動,一方面期望結構性的媒體改革能夠導正當前劣質的媒體環境,一方面也希望在媒體公共化步入軌道之後,公共電視集團能提供多元音樂發聲的廣電空間。近日欣聞政府將著手進行台、華視公共化的工作,並規畫成立公共廣電集團。對此我們表示肯定之意與興奮之情,但我們在此也呼籲政府正視音樂文化的多元發展,希望政府在媒體公共化的規劃與決策過程中,能將多元音樂文化的重要性納入考量。對此我們提出幾點訴求:

一、公共媒體集團成立後,應規劃一到多個有別於商業音樂頻道的常態性音樂電視節目,節目製作人必須對音樂有相當程度的專業認識與素養,以提供觀眾對於參加節目的創作藝人、團體有較深入的認識與了解。

二、音樂性電視節目的規劃,可以參考英國BBC家喻戶曉的音樂節目”Later…with Jolls Hollamd”,此節目對於英國樂團文化的推動與發展發揮了重大的影響力。

三、我們呼應媒體改造學社的主張,政府應將中央、警察、漢聲、教育等廣播電台轉型為公共廣播電台,並且納入公共媒體集團。同樣的,公共媒體集團應提供一個頻道或一到多個有別於商業廣播電台的常態性節目。

四、媒體公共化的影響是全面性的,與每一個公民都息息相關,我們對此期望甚高,也希望所有關心台灣文化的公民都能積極參與。

雖然新聞局允諾著手進行媒體公共化,但媒體改革並非一蹴可及,在公共化的過程中,仍有許多未知的變數,一切都才剛開始而已,我們將與媒體改造學社以及各社運團體持續進行監督,一起為更美好、豐富與兼容並蓄的台灣文化努力。


連署樂團/團體/音樂工作者(中文依筆劃順序排列,英文依字母順序排列):
小白兔橘子唱片、大大樹音樂圖像 鍾適芳、六八書店、四蛇符樂團、奶油哈姆樂團、前交工樂隊主唱吉他手 林生祥、拾參樂團、妮波寺樂團、香蕉勇士樂團、追麻雀樂團、骨肉皮樂團、閃靈樂團、黑手那卡西─工人樂隊、鈑機樂團、 (oo)本主義、濁水溪公社樂團、默契音樂、錫盤街樂團、薄荷葉樂團、廢唱片、貓耳朵樂團、壞女兒樂團、929樂團、Bigsound.org、Green!Eyes、Mojo 國璽、Murmur樂團、Noiz Studio、Overload樂團、 Perique樂團、Tizzy Bac 、Varo樂團(持續增加中)。

連署網址:http://www.bigsound.org/publicmedia/



《坐南望北》老大哥的美麗與哀愁




文/羅慧雯

最近在日台灣人發起向日本NHK抗議的運動,起因為NHK在報導中國高速鐵路新聞時,將台灣地圖與中國地圖以同樣顏色處理,抗議者認為這樣的處理有誤導觀眾以為「台灣是中國領土」之嫌,揚言將不惜發動拒繳收視費運動。此舉對NHK真是雪上加霜,因為NHK才剛爆發一件震撼全國的貪污弊案,一名製作人長期浮報溢領製作費,金額高達四千八百萬日幣(相當於台幣一千四百多萬),金額之大和貪污時間之久,舉國上下為之沸沸揚揚,也讓包括董事長在內的一批高級主管受到減薪或停職幾個月的處分,不滿NHK的日本民眾也表示要以拒繳收視費作為抗議。 

國人所熟知的NHK,是個節目優質、歷史悠久的公共電視,而它最特殊的是「不強制徵收」的收視費制度。這有別於歐洲公共電視向民眾強制徵收的「執照費」,也就是說,民眾就算沒繳交收視費也不會受到處罰。還好日本人的公德心和守秩序是世界一流,而且這樣的收視費制度行之有年,早已成為社會傳統之一,故一般守法公民都會自動繳交收視費。但近年來調查發現年輕人不如中老年人尊重傳統按時繳交,成為NHK財源能否穩定的一大隱憂,這使得NHK在注重節目品質之外,也開始注重收視率,因為民眾的認同支持直接表現在收視費的繳納意願上。看來這是個不錯的制度,因為可以讓NHK在節目製作及內部管理上更重視觀眾的反應,不會成為與社會脫節的公共電視。

 然而任何制度都有兩面難題,NHK是否應改革收視費制度近年來也成為話題。最近NHK爆發的這件弊案正好說明了它過於注重收視率的弊端。長期以來,包括邀請當紅偶像演出的大河劇、「紅白歌合戰」以及幾個歌唱節目的收視率都是NHK拿來檢驗其收視魅力的指標。此次被揭發涉嫌貪污的製作人磯野克巳就是綜藝節目的製作人,做過「紅白歌合戰」、「青春時代的流行歌曲」等極受歡迎的綜藝節目。「紅白歌合戰」是日本最有傳統的綜藝節目,每年雖只在除夕夜播出四小時,但收視率卻很高,因為闔家觀賞「紅白」,被當作是除夕夜的儀式之一。藝人若被邀請上節目,代表的是榮譽也是肯定。而「紅白」的收視率在六○年代曾高達百分之八十以上,這幾年也都能超出百分之五十,可見在娛樂多元化的今天,觀眾仍然支持這個節目。 

但現實上做節目並不是這麼簡單,時代已經改變,「紅白」不如過去那般享有光環,歌手宇多田就曾經拒絕上「紅白」。另外,因為商業電視台也開始在除夕夜推出同類型節目,並與NHK互相競爭知名偶像的演出。這些綜藝節目製作人為了爭取知名偶像來演出,無不使出渾身解術,與藝人的經紀公司吃飯喝酒應酬在日本的企業文化中是不可避免的。而此次弊案所浮報之鉅額製作費就是多年來被用來與經紀公司應酬的費用。NHK放送總局長針對此事件說道:「這件弊案並不是NHK的結構性問題,而是缺乏倫理觀的個人資質問題」。但事實恐非如此,這不僅是明星體制與應酬文化下的產物,更是NHK在日本具有特殊地位所產生的問題。

無論從悠久的歷史、高品質的節目或是始終維持高檔的收視率來看,NHK絕對是日本廣電界的老大哥。然而作為老大哥,佔盡好處的同時也有難言之苦。為了維持高檔收視率以彰顯其受民眾之認同程度,挖空心思製作好節目的同時也需要有大明星捧場才行,於是就無法自外於明星市場上的爭奪,所以NHK的製作人身陷於燈紅酒綠的應酬文化之中。

其實當今日本許多大明星都是因為主演NHK戲劇而發跡竄紅的,例如山口智子、松島菜菜子等。這是作為老大哥的優勢之處,因為能在NHK的優質戲劇中演出代表作,幾乎是演藝人員的終南捷徑。如此看來,NHK絕對有實力在日本演藝界自成一格,因此其若要終止現在所處的惡性循環,就需徹底擺脫高收視率的壓力。畢竟收視率不等於認同度,也不等於滿意度,NHK既然不做商業廣告,大可跳脫對收視率及大牌明星的迷思,堅持以優質節目內容維持其口碑才是正途。NHK獨樹一格的財源結構或許問題不大,但經營者的雄心與遠見,才是能否帶領NHK走出結構性限制的真正關鍵。

台灣的公共電視真正開台才滿六年,每年經費不到日本NHK的百分之一,在經費和頻道數目的限制下,目前仍走的是小眾、精緻、弱勢族群路線,並不會有像日本NHK這種必須和商業電視台搶明星的問題。也因為建台時間落後世界先進國家數十年,台灣民眾普遍沒有公共電視觀念,執照費或收視費的制度並不可行,因此台灣公視的主要經費來源來自政府,自然也不會面臨民眾拒繳收視費的壓力。反倒是被視為台灣社會亂源的有線電視,或許可以透過收費制度的改良解決問題,讓民眾直接透過制度監督媒體,早日揚棄間接且無意義的收視率調查,才是改革惡質有線電視的治本之道。



《實習醫生急診室》媒體還要迫害同志到幾時?


 
文/吳易澄
 
今天晚上,看到聯合晚報首版一篇標題為「同志1夜睡13人」的新聞,又讓我氣得全身發抖。試著控制情緒,打電話到聯晚,向客服人員表達不滿,客服小姐語氣還算客氣,說會把意見寫到報告裡。但我懷疑這樣做會有什麼效果。過去也向電視公司抗議過了,也發動過一人一信了,但媒體對於同志的打壓逼迫依舊無知也無情。
 
「經常進入同志三溫暖者要小心!一項有關三溫暖男同性戀感染愛滋的調查顯示,感染者平均每三周去一次同志三溫暖,每次平均與2.2人發生性關係,有人甚至一晚與13人性交,還有高一的小男生和70多歲的阿公,都在三溫暖感染愛滋。」
 
這就是聯合晚報的報導的首段文字。搭著「台北國際愛滋病研討會」的便車生出來的一篇聳動新聞,整篇報導對於防治愛滋或安全性行為一點也沒有正面與正確的討論,卻只有張牙舞爪的亂掀瘡疤,告訴大家要「小心同志」,真令人不禁要問媒體迫害同志要到幾時?
 
在台灣學生基督徒運動(TSCM)營會上分享同志議題時,我告訴大家,面對問題真正的挑戰,真正的動力,是在你獨自一人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在孤單的時候開始的。
 
我想起三年前到高雄同志立委候選人詹銘洲服務處那邊幫忙時的往事。簡陋的競選總部、拮据的人手與經費,還有旁人毫不客氣的窺視眼光。當時我們都心懷期待,假如真的選的上,那麼弱勢族群的意見得以在國會中被彰顯……
 
無奈的是這些努力,往往是在許多人竭盡心力而跨出的小小一步後,被居心叵測的媒體給一舉打翻。就像聯合晚報的這則新聞一樣,窺視、憎惡同志的醜態盡出。我試著瞭解,為什麼這樣沒有水準的報導可以被登在堂堂聯合晚報上?為了閱報率嗎?還是整個報社本身就已經沒有人才?為什麼一點簡單的正義擔當都沒有了呢?
 
最近,媒體緊咬著呂副總統發表關於原住民的言論大做文章,看起來好像正義凜然的樣子,但我看了許多報導,一直都沒有機會了也最原初的事件來由。只是當習慣了媒體的操作手法,自然能瞭解許多社會爭端都是媒體搞出來的。所以我並不認同呂副總統說媒體是黑色恐怖,因為我更多時候覺的那只是黑色笑話。
 
看著這份昔日被我還算尊敬(尊敬不代表認同喔)一時,如今版面設計模仿著蘋果日報的聯晚,也同時報導著原住民抗議副總統言論的新聞。再翻回頭版讀這篇污衊同志的新聞,想到這份自以為還具有公義性格的報紙是如何的精神分裂,心裡真是感到哭笑不得。
 
然後我想到很久以前,當我還是個懵懂的大二學生,天真的想要組個「學生媒體監督小組」的心情。突然之間我感到一股無奈與驕傲柔雜在一起的絞痛。當時我也初初見識社團庫存的人間雜誌,也聽說很久以前在美國有個叫斯東的媒體人,是如何透過辦媒體來傳達真理。
 
甘地說:「因為真理是永存的,而虛偽是不能立足的;只有愛才能產生力量,而真正謙恭者才能得到真誠及愛。」寫在TSCM的講義裡的一番話,在我今晚閱畢這份醜陋的報紙之後,在心中響起。今晚雨下個不停,在風吹雨打中我捧著報紙走回宿舍,這一小段路雖短,卻也沈痛得使人舉步維艱,也難過得說不出話來……




《Watch Media》大幅更新了啦!



在讀者的聲聲催促下,「Watch Media」的線上收聽節目已經更新了哦,九集,對,一口氣增加了九集!會不會有下口氣呢?呵…當然是會的囉…有興趣的朋友快快去聽吧!

線上收聽「Watch Media」有幾種方法:

如果你想體會同步即時的快感,享受有廣告,與吃螺絲專業表現,就
請妳到:http://www.fm973.net/

如果妳想要打開電腦就可以隨時收聽,就請你,
先到媒體小鋪(http://www.benla.idv.tw),再從首頁點選線上
收聽《Watch Media》,就可以一邊參觀小鋪總部,一邊聽聽線上廣
播。

當然,如果覺得有點麻煩,或者太囉嗦,那就直接按下頭的網址囉!
http://utenti.lycos.it/deerwen/ptb/list.php?forumid=17



報主的話:
HI!看完了,不曉得親愛的朋友有沒有任何的分享與批評,也期待您的指教,任何的意見請寄:benla@benla.mymailer.com.tw 只要註明出處與作者,這裡頭的文章歡迎引用、轉載,因為知識是無價與共享的。 媒體小鋪本站:http://www.benla.mymailer.com.tw 媒體小鋪個人新聞台: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benla/index.html 媒體小鋪電子報:https://enews.url.com.tw/benla.shtml 「Watch Media」每週日上午8:00—9:00於「綠色和平」(FM97.3)現場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