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南方 20040820】故意或無知的,扭曲高山議程?(江慧儀)
南方電子報  
讓商業邏輯下失去戰場的理想在網路發聲  
今日主題文章

※ 以下文章均不代表「南方」立場。歡迎點選文末連結參與討論。如有正式回應,希望南方電子報刊出,請註明「投稿」寄到投稿信箱: editor@esouth.org

故意或無知的,扭曲高山議程?

作者:江慧儀(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
   (oneearth@ms42.hinet.net)

從五月三十日的愛山林反纜車運動以來,經建會副主委張景森不斷在各大報重複以所謂的「聯合國高山議程」(Mountain Agenda)來為高山纜車政策辯護。但是不知道張副主委是用功不夠呢?還是故意以模糊的資訊欺騙大眾?經筆者翻閱高山議程相關資料發現,事實與張副主委所言有所出入。

延伸閱讀

高山議程

新世代綠色登山運動

高山纜車的十大問答題

追溯「高山議程」一詞的由來,「高山議程」一開始的時候指的是一群對於高山議題有興趣的人士,他們以「高山議程」為名,是一個類似智庫的非正式的團體,目前為止他們仍以瑞士的柏恩大學為連絡所在地。 1992 年地球高峰會前,他們準備了一份報告,當初的用意是要突顯高山環境與高山住民所面臨的多元問題,並希望高山議題能成為里約地球高峰會關心的重點之一。在他們的努力下,聯合國在里約地球高峰會所訂定的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第十三章當中,將全球高山生態系列在「脆弱生態系的管理」的範疇來討論。之後,「高山議程」也常被用來作為二十一世紀議程第十三章的俗名。某些國家也會用「高山議程」一詞作為該國推動高山事務計畫的名稱。

演講:從墓誌看中國人的死亡文化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一月一度針對該館館藏,在該館地下室演講廳所舉辦的通俗演講,在本月二十一日下午兩點,將由該所甫榮退之研究員盧建榮先生主講「從墓誌看中國人的死亡文化(400-1100)」。

詳情請按此

然而無論俗名為高山議程的第十三章或 2002 年國際高山年的宣言中,筆者都沒有發現張副主委所稱「明白宣示纜車為最環保的運輸工具」等相關字眼。張副主委作為辯護的說詞只出現在名為「高山議程」的這個 NGO 自行出版的高山系列報告中。而且截至 2002 年為止,高山議程所出版高山系列文獻,共有高山永續發展、高山的能源與運輸、高山的森林以及高山的觀光、高山的水資源等主題,內文總共有數百頁,其中僅有兩頁主要提及纜車,而其中當然不會像張副主委一樣只有提到纜車的優點。除了纜車與鐵道與車道相較的「相對」優點之外,該文中也明確提到提到纜車帶來的挑戰與問題,包括:「由於纜車有可能將平常不易到達的地區開放出來,纜車可能為脆弱的高山地區帶來威脅,尤其是在纜車的興建與大眾觀光或礦產開採有關的情況下。」文中也提到在全球許多民族的文化當中,高山被視為精神與靈性能量的泉源,因此在大量的遊客進入高山之後,這些高山聖地面臨嚴重的垃圾、排泄物處理、噪音、能源消耗等問題,許多原本在深山中修行的僧人因而被迫棄守聖地而避走他鄉。

因此,張景森說,「聯合國在高山議程中『明白宣示』纜車是山區中最環保的交通工具」,似乎是對「高山議程」有誤解,更是對台灣民眾報喜不報憂。其實,纜車只是在與車道和鐵道相比較之下「相對環保」。同時,根據高山議程出版的「高山、能源與運輸」報告,全世界大部分的纜車是興建在觀光區,而非台灣所選定的國家公園內的生態敏感區,因此其所造成的衝擊完全不可相提並論。

此外,高山議程系列撰寫的出發點與背景究竟適不適用台灣的生態、政經與文化現狀,能不能被奉為興建高山纜車最重要的背景資料與指導原則?這一點值得討論與思考。高山議程這一群人的初衷,主要是看見高山生態系的脆弱與敏感,為了避免高山生態系像低地生態系一樣遭受嚴重的肆虐與開發,因而提出應在永續發展的前提下,讓全球居住在高山的低度發展國家的高山住民,諸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尼泊爾、不丹等國家等國高山住民的生計基本需求問題(如運送農作物、牛羊)獲得適當的改善。台灣雖是多高山的國家,但經歷社會歷史變遷,目前真正仍居住在高山的原住民寥寥可數,而目前所規劃的纜車路線並沒有經過高山部落,所以也不會帶動地部落的經濟發展。現在台灣興建纜車的目的究竟是為了誰?誰是真正的獲益者?是為了服務張景森口中的老弱婦孺等弱勢團體,還是滿足政客的虛榮心與財團的利益?

回應江慧儀:
(看別人的回應)

大名:
信箱:
網址:


記憶身份

最後,身為肢體障礙者的家屬,縱然我相信他們會有一覽台灣高山之美的慾望,但我清楚的知道,政府到底給予這些弱勢族群多少照顧,他們的生活需要忍受多少不便。政府若真要照顧弱勢的朋友,應該好好思考如何讓他們的 365 天都感受到政府的用心。一次的高山纜車之旅,對他們的生活有什麼實質的幫助?利用弱勢的族群來當做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真讓人感到不堪,也讓為我的家人感到不平。

 

[留言 / 轉寄]

 
投稿文章摘要
 
「政教分離」是解決族群衝突的關鍵

作者:陳宜中(中研院社科所助研究員)

來源:新新聞 900 期推薦文章 (forum@new7.com.tw)

選後這兩個月以來,媒體上出現了不少關於認同與族群問題的熱烈討論與辯論。從李文忠等青壯派立委的「新文化論述」,一直到陳總統就職演說中「族群多元,沒有本土和外來之分」的談話,這些執政黨內部的認同與族群「新論述」,很自然地成了各界關注與批評的對象。

[留言 / 瀏覽 / 轉寄]

 
「偽君子」與「真小人」的共謀

作者:林繼文(中研院社科所助研究員)

來源:新新聞 901 期推薦文章 (forum@new7.com.tw)

民主,是一種把不確定性制度化的程序。因此,台灣的民主化必然伴隨著民意調查的發達,才能告訴大家「我們到底走到哪裡了」。過去十多年來,許多民調呈現出台灣在一些重要政治議題上的變遷,諸如政黨認同、國族認同等。但有一項民調,不論執行者是誰或抽樣方式為何,結果都很類似,而且前後變化不大:對於我國立法院信任程度不高或非常低的受訪者比例,至少都有六到七成。有人把此種現象歸咎於執政當局要規避政治責任,所以醜化國會使然。其實,台灣人民對國會的失望早已存在數十年,而當時是國民黨一黨獨大的時代。這種不信任,應該另有原因。

[留言 / 瀏覽 / 轉寄]

 

主題文章摘要

高山議程這一群人的初衷,主要是看見高山生態系的脆弱與敏感,為了避免高山生態系像低地生態系一樣遭受嚴重的肆虐與開發,因而提出應在永續發展的前提下,讓全球居住在高山的低度發展國家的高山住民,諸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尼泊爾、不丹等國家等國高山住民的生計基本需求問題(如運送農作物、牛羊)獲得適當的改善。台灣雖是多高山的國家,但經歷社會歷史變遷,目前真正仍居住在高山的原住民寥寥可數,而目前所規劃的纜車路線並沒有經過高山部落,所以也不會帶動地部落的經濟發展。現在台灣興建纜車的目的究竟是為了誰?

編輯室手記

多少次,國內的重大公共建設,政府官員都拿著外國的「先例」來遊說人民,從早被先進國家淘汰的核能電廠、焚化爐,到台中的古根漢美術館,這次則是高山纜車。何時我們能擺脫「跟在歐美國家之後追求現代國家發展」的虛榮大夢,回到台灣的自身脈絡,在「高山纜車興建」的爭辯中,誠實反問自己的根本價值,我們是如何看待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再談怎樣進行國土規劃利用!(本文責任編輯:周馥儀

編輯啟事

最近,執行編輯grief開始了新工作,常常需加班到深夜與假日,不太能撥出時間處理南方的事務,而我在美濃的工作也尚未結束,加上編報與網頁技術、捐款與人文通訊管理都還在上手階段,因此,最近南方出報不太穩定,也延誤了各項訊息的刊出,希望支持南方的讀者們能多多包涵,和我們一起度過這個轉型期!一起接迎新面貌的南方電子報!(執行編輯:周馥儀

活動訊息:

《電視電影.偶像劇/艷光四射歌舞團》新書發表暨試映會
2004年全民健康促進週系列活動
木柵草濫步道賞蝶趣
演講:從墓誌看中國人的死亡文化(400-1100)
高雄市柴山會【誠徵執行秘書】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徵約聘專案人員一名
第一屆紫蝶保育義工培訓
有機種植及有機健康飲食職業訓練課程
matalipa`lal 甦醒‧驚覺‧反省--達鳳個展在部落
詩人楊平新書發表會
挑戰往例的第一門課 -- 非營利組織與社會參與的課程
環保團體要求停建蘇花高
環境佈道計畫
九十三年度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社區營造案例系列講座
活力社區、管樂飄揚一日遊
2004台灣地方志影展巡迴放映與座談
Show Me英語課&課後輔導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進步新聲』徵稿事宜

捐款公告

◎ 感謝喜願麵包工作坊捐款 2000 元。 (6/8)
◎ 感謝楊云平捐款 18000 元。 (6/18)
◎ 感謝楊敕貝捐款 1000 元。 (8/3)
◎ 感謝陳建中捐款 1000 元。 (8/3)
◎ 感謝陳毅峰捐款 1000 元。 (8/3)
◎ 感謝林芝因捐款 1000 元。 (8/6)

◎ 南方需要您的捐款
◎ 直接進入南方信用卡線上捐款

請用南方免費撥接

電話號碼(第一線):
  • 全台灣(苗栗、台東、金門除外):4066-1234
  • 苗栗地區:4266-1234
  • 台東、金門地區:4666-1234
電話號碼(第二線):4496611
撥接帳號、密碼:esouth
初學者學習網頁
南方免費撥接協助 921 災區組織生存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免費撥接:

撥接電話:4050-8888
帳號、密碼:e-info
初學者學習網頁

給南方建議:(看別人的建議)

大名:
信箱:
網址:


秘密留言

南方電子報
出刊日期:2004/08/20

創刊: 1995 年 5 月 24 日
執編周馥儀 宋明珠
編輯群
方昱 吳易澄 貝爾‧傑 徐江屏 陳毅峰 傅鉛文 管中祥
顧問張育章 張釗維 陳文瀾
創辦人陳豐偉
編輯部信箱 :: 首頁
南方電子報純文字版(PDA 版)
訂閱∕退訂南方電子報
姊妹報:南方人文報
閱讀來稿:blog 模式eGroups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