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生命與「愛」水潤生、「無我」無生
作者/釋惠敏(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中華佛學研究所副所長)
生命無我,非獨立自存,
於相依相存的生態系統中,
猶如生命大海中的浪花。
火星探測車「精神號」(Spirit)在台北時間1月4日中午12時35分成功登陸火星的卡西佛隕石坑(Gusev Crater,該地區由層疊的堆積物組成,可能是過去河床沉積)後,另一艘設計完全相同的「機會號」(Opportunity)探測車在台北時間1月25日下午1時5分也成功登陸火星的子午線平原(Meridiani Planum,此地含有粗顆粒的赤鐵礦,它可能是液態水存在下產生的礦物)。因為生命賴水為生,所以在此兩個可能與水有關地形特徵的地區,探測火星上是否有生命跡象。
在太陽系內,生命活動目前只見於地球的生物圈(向上約離地表20公里的大氣層,向下深入地表十幾公里地底處)。地球表面含量最豐富的液體是水。有生命有關的分子,沒有一種像水分子那樣普遍存在於各種生命型態中。生命的細胞中有70﹪是水。生命起源於海洋水中,當我們的原始祖先從海洋生物演化成陸地生物時,也帶著水登上陸地,保存在細胞中,以及包圍細胞的液體中。一個水分子是由一個氧原子透過電子配對與兩個氫原子結合而成的,看起來就像一個戴著米老鼠耳朵(兩個氫原子)的頭(一個氧原子)。
儘管水分子整體的電荷呈中性,但氧原子「頭」容易把帶負電的電子拉向自己,相對之下,氫原子「耳朵」就帶有正電。由於維持生命的其他分子都帶有電荷,能自由自在的溶解於帶有電荷的水分子中,發生各種維持生命活動的化學反應。這樣的極性,也讓水分子形成晶格結構,使水具有高度的黏性及表面張力。此外,水也提供源源不絕的氫離子,好讓含有葉綠素的細胞將太陽能經由光合作用,轉化成化學能,此為自養生物。大部分植物、藍藻和部分細菌屬於此種生命體。此外,有一些生物不含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必須依靠攝取自養生物或其他生物為食而生存,稱為異養生物。真菌、動物(包括人類),以及大部分細菌屬於此種生命體。
各種生命之間形成以水為媒介的物質循環。在每一個循環中,植物和動物交換生產能量和基礎建材所需的化學物質。此種循環運動都是單方向進行,不可逆轉。生命可說是上述生物圈中「生態系統」(ecosystem)種種不可逆物質循環過程的中心環節,每一代活著的生物都靠著前代生物所釋出的化學物質維生。此外,為了讓生命體內的系統維持在高度組織化的狀態,需要不斷的建構及拆解它的組成。生命是藉由汰舊換新來維持,每天我們的體內約有7%的分子被汰換掉,這表示體內所有的分子大約在兩週內會全部更新過。生命反覆利用它所使用的東西,此種互相依存、相互轉換,就是生命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
此種水與生命的關係以及互相依存、轉換的生態系統,在佛教中也以「愛」水潤生死輪迴身,「無我」則無生的譬喻,來說明十二因緣的生死流轉與涅槃(不生不死)還滅。例如:《華嚴經》說「所謂:業為地,識為種子,無明覆蔽,愛水為潤,我心溉灌種種諸見,令得增長,生名色芽。因名色故生諸根,諸根合故有觸。從觸生受,樂受故生愛。愛增長故有取,取因緣故有有。於有起五陰(五蘊:色、受、想、行、識)身名為生,五陰變名為老,五陰滅名為死,老死因緣。有憂悲熱惱。眾苦聚集。是十二因緣,無有集者,無有散者。緣合則有,緣散則無。菩薩如是,於六地中,隨順觀十二因緣」。
生命並非可以獨立自存,「諸法無我」,個別的生命於相依相存的生態系統中,猶如生命大海中的浪花。既然「無我」,誰生?誰死?若因無明覆蔽,愛水為潤,則生死輪迴。若能觀察身心,心不貪著外一切相,謙虛下意,不生憍慢,不以愛水溉灌業田。亦不於中,種識種子。滅我執心,境界分別都息。遠離煩惱,其心寂靜。
又能知眾生 入六道差別
愛水癡闇覆 業田識是種
生於後身芽 名色共增長
無始生死來 相續在三界
-《十住經》-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第24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