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0.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4-09-01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消費風格與歷史教育
儲蓄貧富差距428倍



【社論】
消費風格與歷史教育
 
 

《Cheers》雜誌昨日公布了一項「2004年輕世代生活風格大調查」的調查結果。在這項網路調查中發現,有73%的年輕世代願意為了特殊質感、特殊設計而多花錢;64%的年輕世代,願意多花錢來享受較好的生活品質;同時,也有高達4分之1的年輕世代,認為自己的收入無法滿足消費欲望。這些調查結果,大致上符合現在對於年輕世代消費觀的一般印象,也就是年輕世代更勇於消費,而且消費風格遠為講究。

年輕世代這樣一種著眼於「當下享受」的消費風格與價值觀,曾有論者表示,這是因為年輕世代多出生於較為優渥的經濟環境之中,因此造就了這樣一種世代特殊的價值觀。這個解釋當然有其所見,它所顯示的是一種當消費社會形成之後,所相對應塑造出來的行為類型。然而,我們不應只看到某種社會型態與其對應行為類型之間的關連,對於這個現象,我們更該產生警覺之心,探討這背後所隱藏的危機所在。

著重於「當下享受」的消費觀,其一體兩面的正是顯示出年輕世代對於「未來」的漫不經心;不過,必須說明的是,我們之所以這樣認為,並非基於某種譴責「死於安樂」、「居安不思危」的道德姿態,我們所要指出的是,這種缺乏想像與認真面對未來的態度表現,乃是出自於歷史教育的失敗所致。

歷史教育的作用並不僅僅只在於「瞭解過去」,事實上,透過對於歷史的認知與反思,歷史對於活著的人而言,其更大的意義是在「指向未來」。換言之,「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透過對於歷史的回首凝視、認識與省思,我們便將對於更為美好的未來產生憧憬與實踐的動機。從歷史中我們可以認知到,社會並非只有當下這樣一種類型,從而可以產生「另一種可能未來」的想像與追求。因此,歷史聯繫著過去、當下與未來。

然而,近十多年來,歷史在台灣卻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由於政治鬥爭的需要,一方面,歷史教育一直難以產生清晰的主調;另一方面,更為嚴重的,歷史因此變成為一種可以濫加挪用的資源──為當下所用。歷史的事實不再是重點、被人們所嘲弄,歷史完全被當作一種論述與建構──為了當下所需而建構,因此,歷史的沈重意義被拋卻,變成一張輕飄飄的紙片,在風中任由需要的人們或捕捉、或棄置。

由於缺乏認真且嚴肅的歷史認知,我們便很難要求在此一環境中成長的世代,對於未來賦予任何值得一顧的意義,生活因此也就變得輕飄飄的,只有當下的滿足。至於未來,那是冬烘先生們的可笑八股呢!

(回目錄)



【左右看】儲蓄貧富差距428倍

【左看】
階級的構圖
李亮/文字工作者

主計處的家庭所得統計,將全國家庭依所得高低分成5組加以平均,統計出來的貧富差距,近來都在6倍上下,似乎是「差距拉大,但不離譜」。不過,同樣根據主計處統計,這5級家庭的儲蓄金額差距,卻從88年的25倍暴昇到92年的428倍!92年所得最低一級家庭的儲蓄金額僅有1,652元,90、91兩年甚至是負數!但與此同時,所得最高一級的家庭儲蓄金額卻一路穩定上漲。

428倍當然是驚人的數字,清楚顯示了台灣較窮的家庭有多麼拮据,在支付了房租、飲食、教育等等必要開銷之後,竟連幾千塊餘錢都剩不下來!但事實上,台灣真實的貧富差距只是這428倍嗎?恐怕不止!要知道,這個數字是經過分級平均的(每一級有460萬人),換句話說,此一數據已經稀釋掉了最貧困與最富裕的群體,大大向中間「平均」;若如實還原金字塔型的社會實況,必然更加驚人。

另外,誰也知道,儲蓄是一種最「呆」的理財方式,如果真把資產者所掌握的各種形式的固定資產、流動資產通通算清,拿來和勞動者身無長物的處境對照,恐將是天淵之別,比無可比!此種森嚴的階級構圖,怎不叫人痛心?




【右看】
政治不明,誰敢投資
王放/政治評論員

主計處統計,較富到較貧的5組家庭的儲蓄金額差距逐年拉大,88年、89年是25倍、44倍,90年、91年最貧一組家庭的儲蓄金額成負數無法比較,到92年回復到1,652,但因基數太小,相比之下差距竟飆昇到428倍。

以這數字論貧富懸殊,當然有誇大之嫌,除了基數太小導致的放大作用,儲蓄金額本身也不自動說明什麼;它不過是一種可選擇的理財方式,而今天投資理財工具俯拾皆是,較貧者一樣有機會把收入投進其它管道。儲蓄金額高低並不代表實際貧富狀況。

其實,更值得注意的是為什麼較富家庭的儲蓄金額會持續上升。92年的超額儲蓄金額(一國儲蓄總額減投資總額)達1兆53億元,創下歷年新高紀錄,約占去年國民生產毛額(GNP)的一成左右;儲蓄與投資直接相關,超額儲蓄表示國內的資金閒置太多,沒有得到充分利用,長此以往將使台灣經濟漸失動力。

富人不把錢用於投資,卻放在銀行生死利息,投資管道不暢、利潤報酬降低等等或許都有關係;但每個台灣人都心知肚明,當前最大的問題其實是政治的混亂與內耗;這種連國際媒體都一再提醒的基本常識,內爭外鬥的政壇諸公怎麼就是不明白呢?唉!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e-mail:fiveguys@ms19.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