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0.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4-09-15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教育部,別鬧了
派遣勞動立法研議中



【社論】
教育部,別鬧了
 
 

報載教育部將推動各大學院校建立教師評鑑制度,以淘汰不適任的大學教師。此項預計在96年有5成學校實施的教師評鑑制度,將與以往由學生評鑑教師教學表現不同;據教育部高教司表示,教育部即將推動的教師評鑑是屬於「深入的教學評量」,其中,開課是否符合社會需求、學生是否具有就業能力等,都將是評鑑主要依據。

我們贊成對大學教師必須具有更為有效的教學評鑑,特別是在大學院校數量急遽擴充的趨勢下,必有為數不少濫竽充數之輩混跡其中;然而,主要的問題在於,評鑑的依據何在?而評鑑的依據又將代表對大學教育的何種認知?就此而言,目前各校所採行學生對教師進行評鑑的方式,其實並非毫無意義。這類評鑑的出現,正是在10多年前校園民主聲浪高漲時期,學生普遍要求分享校園權力、拒絕單方面權力施行,所產生的結果。雖然這類評鑑可以說是為德不卒──只做為教師教學參考而已,並不具有真正的糾導力量,但是,至少它反映一個時代對於大學認知的一部分。

如今,教育部的「深入的教學評量」──老師開課是否符合社會需求、學生是否具有就業能力──又代表對於大學的何種認知呢?我們必須直陳,此一認知乃是赤裸裸的將大學視為職業訓練所、作為企業職工的免費養成班、「社會」(其實是經濟)當下需求與近利的附屬物。我們可以預期,當這一類教學評鑑實施之後,大學追求真理、批判現實以求實現更美好未來的精神、全人人格的養成、不圖近利的開創精神、追求超越各種特殊利益的普遍價值等等,都將快速淪喪,大學也便名存實亡。

不知教育部諸公是否能理解,他們所將推動的這種教學評量,其實正是在斷送大學,強迫將大學與市場送作堆,並任由後者恣意蹂躪?教育部缺乏遠見與鉅觀擘劃的大肆開放高等教育在先,當後果難以收拾時,卻又意圖以方便法則讓市場來決定大學的進場或退場,這種官員,社會是否也必須追究其適任與否?我們的高等教育,還能夠忍受多少個如此胡鬧的高教政策摧殘?教育部官員又要到何時才能知道他們不是經濟部的附屬機構?在這些問題尚未解決之前,或許,我們只能有如此一個小小的要求:教育部,請別再鬧了。

(回目錄)



【左右看】派遣勞動立法研議中

【左看】
騙子瘋子耍流氓
李亮/文字工作者

勞委會9月10日邀請產、學、勞各方召開公聽會,會中勞方與官、產、學界意見相左,但最後官方仍宣稱獲得「共識」,並將於下一次會議中提出立法草案,等於宣告放行已久的派遣勞動正式踏上「就地合法」之路。

官方所宣稱的「共識」,首先就是:「要立法」;但明明勞方有反對意見,卻裝作沒聽見。第二個共識,是「保障勞工權益」。這當然是謊言。如果真要「保障勞工權益」,先前就不應該放任派遣勞動蔓延;要知道,派遣勞動這種僱用型態的關鍵,就是把勞僱關係給模糊掉,從而讓一切勞動權利失去賴以成立的基石,完全是在針對勞工的權利進行反攻倒算!

第三個共識是經建會所說的「減輕資方負擔」。但個別資本家使用派遣勞動,工資、復力負擔是降低了,卻可能會減少總社會的需求,反而對整體經濟不利;而且派遣勞動極不穩定,絕少進行職訓,無助產業升級。這些右派經濟學的常識,官、學卻完全不管,瘋狂地為個別資本服務。

除了謊言與瘋語,他們的最後一招就是:「沒辦法,這是無法阻擋的趨勢」。這種流氓做法,其實不過是暴露出他們已無計可施,急須來者取而代之。




【右看】
官府昏愚,勞團貴族
王放/政治評論員

醞釀多時的派遣勞動立法問題又前進了一小步。9月10日勞委會邀請產、學、勞各方召開勞動派遣公聽會,達成初步立法共識,將在下次會議中公開官方版的派遣法草案。

事實上,這樣的立法來得太慢了!近年來興起的派遣勞動型態,人數不少,卻一直處於「無權利保障」狀態,至今沒有任何法律保障,政府對之長期放任、視而不見,形同放手讓企業依己之需「賤用」這群弱勢勞工!

這樣的狀態,或許要部分歸咎於自稱代表勞工的諸「勞工團體」。這些勞工團體根本反對派遣勞動此一僱用型態,認為如此立法將使此一本不該存在的僱用型態就地合法。然而,這種頑抗社會大潮的做法不僅形同螳臂擋車、毫無用處,更使眾多派遣勞工的「無權利保障」狀態持續下去,根本是對「弱勢勞工」的戕害!

但是,政府已在進行中的立法進度,卻存在一個最大的問題,即對現實狀況的模糊。到底,台灣目前有多少派遣勞動者?除去法律上的定義之外,真實的派遣勞動者的處境又是如何?派遣勞動對這些產業與勞工的影響又是什麼?這些,完全沒有詳盡的調查。以如此薄弱的認識為基礎,怎麼會有優質的、切合台灣現實的立法呢?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e-mail:fiveguys@ms19.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