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4-09-15》 |
本期內容 | |
◎ 傳播線上:多元文化與公共媒體的連繫 | |
◎ 國際傳真:在家教育組織是否應該涉及政治事務(下) |
傳播線上:多元文化與公共媒體的連繫 | |
■傳播學生鬥陣 | |
在較為重視弱勢族群媒體權益,且將多元文化理念貫徹於媒體實踐的國家當中,若要舉出具有代表性的媒體,就不能不提澳洲的公共廣播集團──「特別廣播服務」(Special Broadcasting Service,簡稱SBS)。 SBS擁有一個廣播網和一個電視網,用來服務特定族群的觀眾,也包括地區性及特殊利益的團體,以及當地原住民社群等。要論及SBS,就得從70年代盛及一時的「多元文化主義」談起。由於澳洲泰半由移民組成,70年代之後,「同化」、「整合」的政策思維已不能符應社會現況與文化需求,於是,在政府支持及社會期許的條件下,澳洲政府在70年代即明定「多元文化主義」做為國家發展政策,並落實於媒體、政治、經濟等各層面。 在媒體層面,政府乃成立公共媒體作為服務多元文化、促進族群融合的重要社會措施,SBS便是在這樣的政策使命下成立。 由於澳洲政府完整而有系統的文化政策規劃,在功能上,SBS屬於「族群」廣播服務機構,在內容上則融合了多元文化及語言,並提供極為多元的當地及國際性節目。其中,SBS提供了超過60種語言的節目,而一半以上的播放時數為非英語的其他語言,且為了解決不同文化間的語言隔閡問題,SBS使用英文字幕使得人們得以進行文化上的分享,而此種方式也能獲得更廣泛的閱聽眾。 因此,SBS便成為世界上擁有最廣泛的多元文化、使用最多種語言的廣電機構,除了對澳洲多元文化有所貢獻外,也有象徵澳洲多文化時代來臨的重要意義。而「多元文化主義」作為SBS的經營哲學,其實踐「多元文化主義」的定位清楚,除了與其他公共廣播集團特徵上有極大差異,在公共廣播體制中尤其具有指標性意義。 在節目製播上,SBS-TV採取「區隔」的策略,製作澳洲另一個公共廣播集團ABC及商業電視所忽略的節目。其節目類型多為外語電影、連續劇、紀錄片等,並製播創新形式的時事、戲劇、及電影,也在新聞時事報導上,大力擴展國際事件的報導範疇,因此,大部分的SBS-TV節目是具獨創性及實驗性的。除此之外,SBS的重要目標也在於製播、生產更多反映澳洲當地文化經驗的節目。 值得一提的是,至1994年起,SBS的「獨立」影片基金部門(SBSi),大力發展與支持澳洲本地的創作者和導演社群,透過委託獨立影像工作者進行紀錄片拍攝,以反映記錄澳洲當地的文化。SBS「獨立」影片基金部門已經逐漸在澳洲電影及電視產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其製作的影片至今已在全國及國際上也已獲得超過3百個獎項。獨特的工作,與台灣公共電視「紀錄觀點」的使命類似,可惜礙於經費,台灣公視無法在這方面多所推動。目前台灣許多獨立製片及紀錄片工作者已漸露頭角,如果公共電視扛下扶植獨立製片、紀錄片工作者的重責大任的話,相信對於提升台灣委靡的影視產業發展有廣大助益。 此外,SBS也讓我們反觀台灣的族群電視──客家電視台。客家電視台的成立,同樣起於客家人士面對感受語言、文化消逝的同化壓力,但在缺乏法源,官辦民營的「委辦」模式下,傳續文化成效頗受質疑,而且獨立成台的客家電視頻道,多少具有社群的封閉性,能否促成不同文化間的相互理解,也頗有疑問。其實,客家及原住民等少數族群意識抬頭,加上外籍配偶等外來移民與台灣社會的融合,台灣已邁入多元文化社會,政府必需加以正視。或許,SBS給台灣最大的啟示是,澳洲將媒體廣納為整體文化政策下的一環,也就是將媒體視為多元文化的再現,而不是僅僅是「某些」文化的載具。 最後,SBS雖起於社會大眾對多文化的需求,但在此必需強調,政府的全力支持,才是促成SBS得以穩定施展的重要關鍵。而SBS在穩定成長之後,作為社會制度結構的一環,更能發揮滿足民眾文化需求的功能,如此「結構─功能」的良性循環,正是SBS作為公共廣播媒體得以受到重視的原因。反觀台灣社會,如果政府或民眾還有將公共媒體視為浪費公帑或是僅是小眾文化的疑慮,那麼從SBS的多元文化成果看來,我們對公共媒體更得改觀了。 (SBS網址http://www.sbs.com.au) 媒大事 股市名嘴殺散戶 公器私用何以堪 【小編短評】股市名嘴「劉掌櫃」勾結投顧公司、空頭公司,透過股友會及電視節目推銷未上市股票牟取暴利,致使數千名投資人受害,對此,台北地檢署已進行深入調查。至於提供時段予投顧公司及名嘴的華視,則可說是十分低調,總經理江霞、副總朱立熙,以及製作人劉和卿,似乎都沒有道歉的意思。儘管名嘴利用媒體欺騙投資人早非首見,但媒體及記者、上市公司、業內主力透過置入式行銷或暗盤交易介入股市運作、聯手「養、套、殺」散戶,卻可能是以更幽微不堪的方式日日上演。面對媒體為利而逐所肇生的亂象,我們還期待媒體公共化終還公民傳播權本來面目! 七月乍到子不語 違反分級鬼無言 【小編短評】記者呂文琬在緯來《KTV記者會》節目中疑似遭無極總元帥附身,引起各家媒體爭相報導,甚至觀眾也懷疑內容是否屬實。面對外界疑慮,除了當事人對外辯稱並未配合演出,緯來也發出聲明,指各大媒體在未經查證下即質疑製作單位造假,實已侵害緯來商譽,而各台未經授權使用畫面,也侵害了著作權,因此該公司決定保留法律追訴權,並在爭議落幕前取消該節目重播。迄今,儘管事態發展宛若無解的羅生門,不過若就新聞局電視分級處理辦法來看,該節目既涉及「玄奇怪異」,實已達輔導級標準,而不應於現有時段播出,則緯來尋求下台階之際,可曾反求諸己? 俄國政府抓記者 台灣媒體不關心 【小編短評】俄羅斯南部比斯蘭校園人質事件,最後還落得血腥悲劇收場,更由於數百名死傷名單中一半以上是兒童,而引起國際社會重視。而就在俄羅斯總統普亭強烈宣誓將不改對車臣政策之際,杜拜阿拉伯電視台莫斯科分處主任卻因不明原因逮捕,對政府採取批判立場的《消息報》總編輯也因新聞處理而被迫辭職。這是否可視為是俄政府強化控制社會及媒體的象徵,或還需要脈絡的理解。反思國內,民視儘管正為英語新聞招兵買馬,出走年代的張雅琴甚至也有意以國際新聞重返戰場,但見當前媒體動輒以奇聞軼事處理國際新聞的方式,這會是我們所要的國際化與國際觀? 固網執照著作權 美方施壓我棄守 【小編短評】交通部在「美方強大壓力」下,決定再度開放新一波的固網執照申請,並將放寬相關門檻規定,除了實收最低資本額由400億元減少為160億元外,自行建設的門號用戶數也由100萬戶修降為40萬戶。此舉儘管引起台灣固網、速博、亞太寬頻不滿,不過交通部心意已決,還釋出將檢討是否亦放寬既有業者適用新規的善意。再看立法院,也同樣在「美方強大壓力」下,將既有著作權法修嚴,甚至連國內正大力推行的行書、換書活動,在新著作權法下,同樣也有因散布而觸法的危險。回溯政策形成,只見我方立場軟弱,公民權亦未見重視。怪了!大家不都說主權在民? |
|
(回目錄) |
國際傳真:在家教育組織是否應該涉及政治事務(下) | |
譯寫■盧季寧 | |
貝絲認為自己是個「拒絕學校教育者」(unschooler),是早期倡導在家教育的教育改革者約翰.霍爾特(John Holt,註3)的追隨者,在1964年的著作《孩子如何失敗》(How Children Fail)中,霍爾特譴責學校教育的僵化和分級,宣稱孩子應依循他們的好奇心學習。貝絲定義自己的角色為「促進者」,而不是老師。 然而,就在霍爾特的追隨者忙著拒絕傳統學校由上而下的權威之際,另一個在家教育者團體正以不同的方式挑戰公立學校的權威。部分由於政府禁止學校進行祈禱,部分由於政府降低教會學校的稅負減免額度,保守派的新教徒開始在1980年代聚集為數龐大的在家教育者。根據史帝芬斯的研究,這些新教徒的某些理念霍爾特相同,但對他們而言,問題不是出在學校由上而下的權威領導,而是在於學校自家長手中篡奪了這些權威,家長的權威則是來自於上帝。 HSLDA成立於1983年,其宗旨是「保存和促進家長由上帝賦予且獲得憲法保障的基本權利」。HSLDA最初只著重在提供在家教育者法律服務,但在1994年,事情出現了轉折。當年,HSLDA動員在家教育者反對國會通過聯邦教育預算重撥法,HSLDA聲稱,該法的其中一項條文,可能要求所有在家教育學生的家長取得教師資格,這將對在家教育的理念產生嚴重威脅。 在HSLDA的精心策畫下,過沒多久,在家教育者抗議的電話隨即塞爆國會山莊。由於HSLDA的能見度愈來愈高,其他在家教育者團體日感憂心。名為「全國在家教育者協會」(NHA)的團體,組織了北美回教在家教育者團體(Islamic Homeschool Group of North America)、猶太教在家教育者(Jewish Home Educators)等14個團體,草擬一項論述清楚的修正案,以與HSLDA的修正案一別苗頭。NHA的草案是與聯邦眾議員狄克.亞美(Dick Armey)所共同撰寫,草案中強調「這項法律裡的任何條文,不應被解釋為認可、允許或授權聯邦政府,對任何私立學校、教會學校或在家教育進行任何控制。」結果HSLDA和NHA所提的修正案均獲得通過。但HSLDA發動無限期的電話抗議,以及高舉「救救在家教育」的口號,使該團體聲名大噪。 隨著HSLDA逐漸擴張勢力,NHA的會員(1994年時僅有200人)卻日益減少,並於1999年宣告解散。自此之後,其他的在家教育者團體無一嘗試過在全國性的層次上掀起政治波濤,他們多半鎖定在州或地方層次的教育議題,因為這些議題可能直接影響在家教育者(如在家教育的學生可否參與公立學校運動校隊等)。除了HSLDA,迄今依然在運作的全國性在家教育者組織是「全國在家教育網絡」(NHEN),NHEN是一個資訊互享的網絡,可讓在家教育者獲得多元的資訊。 NHEN總裁勞拉.德瑞克(Laura Derrick)強調,除了支持家長有選擇在家教育的基本權利外,該組織並無特定政治立場。德瑞克說:「要讓一般人明白,我們對特定議題無政治立場,這是一項挑戰,但如果我們經常與其他團體保持距離,就不可能被戴帽子。在此同時,HSLDA已擴大它的使命,希望能在基督教教義之下團結一致。」 「約書亞世代」成員之一的亞曼達今年不過15歲,說話的口吻已宛似政客(亞曼達要求不要公佈她的姓氏,以免遭她的社群排擠)。亞曼達說:「美國仰賴當代和未來世代的公民實踐他們的責任。毫無疑問,我們的創辦人打奠定了強大的基礎,問題是,我是否以行動來穩固這基礎,還是以倦怠來摧毀它。」 亞曼達的辯才無疑是在參與辯論隊及研讀夏日閱讀書單(「約書亞世代」計畫的部分課程)後獲得明顯提升,她所研讀的書籍包括喬治.華盛頓、威廉.布雷克史東(牛津大學法學教授、著名英國法學權威)、約翰.洛克等人的著作和聖經。亞曼達說:「我可以參與競選活動,選出正直且認同我理念的候選人,我的理念就:支持生命權,支持傳統婚姻,支持在家教育。」 但在家教育和治運動之間的關係,擾亂了許多主流和左傾的在家教育者。 和妻子海倫出版「在家教育雜誌」(Home Education Magazine)的馬克.黑吉納(Mark Hegener)說:「我甚至不想看到在家教育和HSLDA在同一個句子中出現,在我看來,HSLDA是個極端與眾不同的團體。」 其他在家教育者團體也同意黑吉納的看法。倡導在家教育、名為「威斯康辛家長協會」(Wisconsin Parents Association)的非教派組織執行長賴瑞.凱斯曼(Larry Kaseman)認為,在家教育者僅需在有關在家教育的議題上團結一致即可。凱斯曼說:「在家教育運動不應涉足會引起紛擾的熱門議題,我們承擔不起與在家教育者組織無關的議題,它們會弱化我們在州的層級上所持有的地位。」 即便某些保守派在家教育人士也對「約書亞世代」連結在家教育、反對墮胎和同志婚姻的運動,深感不以為然。 在佛蒙特州領導由各路教派組成的在家教育者組織的瑞塔.鄧萊波(Rhetta Dunlap)表示,她支持生命權,但不願以在家教育者身分游說大眾反對墮胎。鄧萊波說:「許多人談論HSLDA如何將反墮胎和反同志婚姻連結在家教育運動,他們有權發起各項運動,但我認為,支持生命權運動可自成一方勢力。」 然而,HSLDA總裁法瑞斯不認為「約書亞世代」計畫危險地將各種議題並置一處。法瑞斯說,最高法院曾表示,家長權的概念奠基於家庭的傳統角色上,藉著挑戰家庭的定義,他說,同志婚姻將直接攻擊在家教育自由最重要的基礎。 紐約大學社會學者史帝芬斯認為,自由派或各路教派的在家教育者沒有組成全國性的政治團體,以及HSLDA的影響力與日俱增,這是左派各種問題的象徵。 史帝芬斯說:「這是左派和右派有關理想政治(idealist politics)的典型差異。保守派熱愛華盛頓,他們高舉『力量龐大,讓我們投入,讓我們出發,讓我們看看如何讓聲音被人聽見!』的口號,但自1970年代以後,左派所做的事情只是談論整個體系如何腐化。」 史帝芬斯說:「爭取宗教權利是許多年輕人投身政治的目標,看看四週,左派的理想人士究竟要往哪去?他們是否曾想擔任為參議員的助理?」 但「在家教育雜誌」發行人馬克.黑吉納說,由各路教派所組成的在家教育者組織,其運作雖然鬆散,但組織鬆散是民主的要素。 黑吉納說:「雖然組織有點雜亂無章,但在行動時,它十分民主,由上而下的階級制行動時並不民主。」 (取材自波士頓環球報) 註3: 約翰.霍爾特1923年生於紐約市,小時候唸的是私立學校,他卻不願透露校名,因為他說:「我應該知道的很多事情,都不是在學校學到的。」霍爾特於1960年代,發表過《孩子如何學習》(How Children Learn)與《孩子如何失敗》(How Children fail),引起大眾的廣泛注意與關懷,對當代的美國教育有深刻而猛烈的批評。霍爾特也是首次提出「拒絕學校教育」(unschool)這個概念的學者。1967年,霍爾特創立了「無須上學的成長」(Growing Without Schooling)雜誌,其基本信念是:教(teaching)的發生乃是由於人與人分享他們的觀念、興趣、關心之所在。霍爾特於1985年去世。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寫信給小編 e-mail: |
fiveguys@ms19.hinet.net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一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