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4-09-17》 |
本期內容 | |
◎ 國際時事:油價持續飆高中 |
國際時事:油價持續飆高中 | |
策劃■成怡夏 編譯■成怡夏、於家寧 | |
一位美國官員指出,石油市場目前大致上供需平衡,目前的高油價是因為對於供應不足潛在可能性的恐懼,而非因為石油短缺造成。 「我不認為有短缺的問題,我認為供需大致維持平衡。」美國能源部門代理秘書凱爾.麥可斯拉若這麼表示。他說在許多石油產國出現的政治張力衝擊價格,才會使得石油在8月20日飆高到一桶49.4美元。 「這只意味著任何可能的供需失衡,或是任何足以造成威脅的事件都會影響市場心理,並製造出更高的石油價格。據我所知,沒有哪個國家缺乏石油卻找不到油源,他們只是得花更多錢購買石油罷了!」麥可斯拉若在一場於墨爾本舉行的開發環保能源的座談會中這麼說。 石油價格目前較2003年年底高出35%,為近24年來成長最快的時期。石油輸出國家組織生產者的企業,聯合控制了全球近一半以上的原油出口,每天汲取近3千萬桶原油,是自1970年代以來的最高水平,唯有頂尖的輸出國如沙烏地阿拉伯,才有所謂的安全庫存量。 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部長阿里.艾爾奈米週一表示,該國每天生產950萬桶原油,其中有100萬桶是備用存量。週三,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首長們重新檢討輸出政策。這個團體每日的輸出原油量,超過他們所設最高產量限制的2,600萬桶約200萬桶。 當被問到是否華盛頓當局要求石油輸出國組織提高產量?麥克斯拉若表示:「既然石油輸出國組織都竭盡所能地生產石油,我認為長期來看,問題的關鍵在於他們能夠投資在建立安全容量上。在這樣一個沒有備用存量的環境中,這意味著任何的風吹草動,都可能波動到價格。」他補充說明。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oil market are roughly in balance and current high prices are due to the possibility of disruptions rather than any shortage, a U.S. official said on Tuesday. "I don't think there is a shortage, I think demand and supply are roughly in balance," Kyle McSlarrow, deputy secretary at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said. He said political tensions in many producing countries had bumped up prices, which touched an all-time high at $49.40 a barrel for U.S. crude on Aug. 20. "It just means that any possible disruption or threat of disruption affects the market psychology and has produced these higher prices. "No one that I know of is actually looking for oil and not getting it. They are just paying a high premium for it," McSlarrow told a news conference in Melbourne, where he was attending a forum on producing cleaner energy. Oil prices are now 35 percent higher than at the end of 2003 as producers pump almost at full tilt to sate a surge in demand, which is growing at the fastest pace in 24 years. The OPEC producers' cartel, which controls more than half of global crude exports, is pumping close to 30 million barrels daily, the highest level since the late 1970s and only top exporter, Saudi Arabia, has any significant spare capacity. Saudi Oil Minister Ali al-Naimi said on Monday the kingdom was producing 9.5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bpd) and had 1 million bpd in spare capacity. Ministers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meet on Wednesday to review output policy. The group's output is about 2 million bpd over its self-imposed production ceiling of 26 million bpd. When asked whether Washington wanted OPEC to increase production, McSlarrow said: "Since OPEC is pretty much producing flat out, I think the key for us in the long term is whether they are going to invest more to build their capacity." "In an environment where you have basically no spare capacity, ... it means any disruption, no matter how small, produces these volatile higher prices, so the key for us is higher capacity in OPEC, but not just OPEC," he added. 天然氣 天然氣(地熱能)是由地殼抽取的天然熱能,這種能量來自地球內部的熔岩,並以熱力形式存在,是引致火山爆發及地震的能量。地球內部的溫度高達攝氏7千度,而在80至100公里深度處,溫度會降至攝氏650度至1,200度,透過地下水的流動和熔岩湧至離地面1 至5公里的地殼,熱力得以被轉送至較接近地面的地方。高溫的熔岩將附近的地下水加熱,這些加熱了的水最終會滲出地面。運用地熱能最簡單和最合乎成本效益的方法,就是直接取用這些熱源,並抽取其能量。 全球地熱發電的裝置容量約為7,974MW,而直接利用熱的裝置容量有15,145MW。使用地熱的優點有:無論季節或時間,地熱流均可取用;可用於大型發電站,並同時供應當地熱能;地熱系統不需大量空間,其主要元件位於地底等。 (資料來源/能源資訊園地) 天然氣 未來的主流能源 編譯■於家寧 天然氣一直以來皆被業者視為未來主要的化石燃料,但是要得到一般民眾信賴,可能還有一段長路要走,尤其是在今年初阿爾及利亞液化天然氣廠發生事故之後。這起意外發生在阿爾及利亞的港城斯基克達(Skikda),導致27人死亡,56人受傷。該地的天然氣處理廠原本是將撒哈拉地區出產的天然氣在高壓下冷卻至攝氏零下162度,變成液態,再由有新型冷藏設備的船隻運銷全球。液化天然氣(一般簡稱LNG)在運送到目的地後,再加溫就會恢復成我們平日使用的瓦斯。在現在的美國,天然氣發電佔總發電的比例越來越高。 因為天然氣清潔無污染的特性,多年來石油公司皆視其為未來主要的化石燃料。電力公司也投入了以百億計的資金來建造瓦斯發電廠,以滿足日趨嚴格的廢氣排放標準。即有專家表示,2025年前,天然氣可望取代石油成為全球最重要的能源。但是和過去的例子一樣,企業界對能源的需求和大眾對新興能源的疑懼再度上演緊張的拉鋸戰。 天然氣的優勢在於幾乎全球都有尚未開發的礦藏,而且起碼現在還沒有「瓦斯輸出國組織」之類的同業聯盟來干涉交易。此外,對環保的幫助更是不言可喻。就拿英國作例子,該國的燃煤發電廠在1990年代全面改用天然氣,使廢氣排放量遠低於京都議定書2010年的標準。 從業界的角度來看,使用天然氣最大的挑戰在於運送技術困難,成本偏高。天然氣可由管線傳送,但是管線可及地區畢竟有限,而全球最大的幾個天然氣產地,像是俄羅斯和中東,和油田區一樣,在政治上都相當敏感。天然氣管線也會影響市場,往往使其無法銷至需求最大的地區。 液化天然氣LNG就是這些問題的救星。全球對天然氣的需求節節上升,刺激業者建造像阿爾及爾的「液化廠」一類的設施。這種工程造價非常昂貴,動輒花上數百億,但是由於天然氣市場龐大,成本自然下降。自1990年起,長程運送LNG的費用降低了一半以上,相對的,油價卻在過去2年飆漲了超過50%。 全球規模最大的石油公司艾克森美孚(Exxon Mobil)預估,到2020年前,天然氣將是成長最快速的能源,該公司總裁李‧雷蒙也稱液態天然氣為能源業的一筆大買賣。目前歐洲和亞洲是最大的客戶,但是北美市場未來的成長空間最大。目前全美本土只有4個液態天然氣接收站在運作,不過有超過30個正在規劃中。在其中部份設施完成前,許多新建好的天然氣發電廠都還不能啟用。雷蒙表示,北美天然氣的礦藏已漸漸開採完畢,要是不靠進口,許多新電廠都將「變成廢物,而這是絕不可能發生的。」 但是天然氣的液化和氣化設施是否安全呢?自從1944年俄亥俄州克里夫蘭市發生LNG運輸船氣體外洩,引發氣爆的事故以來,這個問題就一直困擾著人們。而在911後,專家也害怕恐怖份子會找運輸船下手,「因為運送LNG的設備目標顯著,容易辨認,對恐怖攻擊沒有抵抗力。」美國國會研究機構去年就提出這樣的警告。 但是天然氣工業本身的安全紀錄相當優良,並且根據業者的說法,天然氣並不是一般人所以為的「不定時炸彈」,它和空氣必須以一定的比例混合才會燃燒,而處理廠的設備都有特殊設計以防止這種情形。美國國會研究機構去年的報告即指出,「天然氣的危險性雖然不能小看,但也並不如大眾普遍相信的那麼嚴重。」 但是阿爾及利亞天然氣處理廠的大爆炸,同時炸碎了美國人對這種新能源的信心。儘管新式的廠房和阿爾及利亞在70年代建造的廠房有著顯著差別,全美建造天然氣接收站的計畫都被迫停擺或取消。另一位石油公司的主管說:「人們害怕液態天然氣隨時會爆炸,而如果人們把這當成問題,那這就成了問題。」 在這種狀況下,業者仍然認為天然氣的需求將持續成長,而卡達、伊朗和俄羅斯等地也將持續以合理的價錢提供天然氣。長期看來,天然氣的用量將會越來越大,用途也會越來越廣。斯基克達給我們上了一課:人們的恐懼和政治因素也會影響我們對於優質能源的追尋。(資料來源/新聞週刊) 只有改變政策 才能讓世界停用石油 編譯■成怡夏 內燃機是不是已經沒有未來了呢?當你聽到所有的聲音都說油電混用汽車將是未來的交通工具時,你大概也會這麼想。非傳統能源如太陽能和風能等替代性能源,重新成為矚目焦點,這單看石油的價格是否繼續哄抬,來決定這些再生能源在商業上是否划算。這也表示,這些能源的未來不是由消費者的品味、市場條件來決定,而是由政府政策左右。 這些都是事實,由於石油公司的基本任務不是開採石油,任何石油公司都會以最符合經濟效益的方式運用能源資源,也就是利用能源創造價值。一千瓦太陽能的價格至少是石油的5倍,即使目前石油價格高居一桶50美元也是如此,況且這個價格預期不會維持太久。因此,太陽能比較起其他較便宜的能源如煤、天然氣等,顯得較沒有競爭力,也尚待科技更成熟讓太陽能變的更有效能。這可能還需要20年的時間,風能和生化物能比起太陽能較為接近,和生化燃料比起來也較具競爭力,但是以它們的容量要大規模提供能源卻會受限。 許多能源企業家認為核能發電是一切問題的終極答案,但是他們對核能的價格競爭力建立在錯誤的分析之上。即使你忽略環繞在核子廢料的政治考量,製造者通常無法正確計算核能發電的真實價格,它的花費與興建一座核能電廠相當,這也是為什麼核能公司目前都努力遊說全世界延長核電廠的壽命。 還有一大堆關於油電混用的家戶和汽車的討論。許多分析指出,當消費者在油電混用汽車上花費較高,但是卻可以省下燃料費用時,這時候就是推動的好時機了,這樣的推論忽略了其他科技的競爭力。當然內燃機也在演化中。柴油內燃機在迅速革新中,幾乎與油電混用的燃料效益旗鼓相當,但是價格更低,且比起原有燃料可以降低30%到40%的溫室效應。 結論是,即使石油的價格在20年內高居不下,也沒有替代能源規模大到可以與石化燃料競爭,取代它們在市場上的龍頭地位。只有政府可以改變這種趨勢。從1970年代到1980年代早期,美國及歐洲為研究開發新能源所用的公共基金就被減半,除了日本、德國、丹麥等國家少數例子外,尋找替代能源的獎勵金和補助金在已開發國家中也大幅減少。這就是為什麼美國把大量的太陽能五金製品輸往日本和德國的原因。 在美國,公共政策始終支持美國人所愛的運動跑車,這也是美國在石油需求上無法減少的背後原因。在美國平均燃料稅是25%,比起日本的50%、西歐國家的70%,也許可以解釋說,為什麼美國人耗油量是歐洲的兩倍。攻擊美國的政策結構,就等於是攻擊美國人的生活方式,也是政客想要結束政治生涯最快的自殺途徑。 在採用新的能源上,歐洲也面臨極大(但極為不同)的障礙。例如說,雖然高的汽油稅可以讓汽油獲得保存,但它也等於是大部分歐洲國家名列前茅的稅收來源,這讓政策制定者陷入兩難,就怕新的較為環保的替代能源會讓稅收來源銳減,反而無法提高補助去支持這個從石油轉換到替代能源的過渡期。 因此走向一個較不依賴石油的社會的道路是很清楚的。假如政治家對於目標非常認真嚴肅看待,解決之道就在手邊:增加石油產品的稅;對於汽車製造業者有更嚴格的里程數與散熱標準;淘汰舊型車的獎勵制度,以鼓勵大家構買較為環保的新車。運輸部門過去25年在全球石油消耗量成長了80%,舉足輕重。這些措施才能讓汽車製造業者加快研究的腳步,發展並銷售新的環保車,並讓消費者願意購買。但是遺憾的是,知道最好的道路怎麼走,卻不保證我們的社會會認真考量它。(資料來源:新聞週刊)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寫信給小編 e-mail: |
fiveguys@ms19.hinet.net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一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