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2003人本教育電子報
     

  | |出刊日期2004/09/21(二)

1

【小啟】讀者若未收到電子
報,歡迎至智邦生活館「過期
電子報
」處點閱或下載,可點
覽已發刊電子報。不便之處請
見諒。

活動訊息

人本徵才

詳情請按→(more

---------------------------------

友報連結:

八卦山教育電子報

訂閱請按
more

---------------------------------

 

 教改時代
您最可以信賴的媒體

人本教育札記

創刊12年,
領導教育新思潮、
完整記錄台灣教育的轉變
《人本教育札記》
不僅是父母的百寶箱、
老師的好幫手
更是您參與教育、掌握教改、
與世界同步的最佳媒介

訂購專線:02-23642955

Email訂購:
publish@hef.org.tw

< Top>----------------------------
 來聽
【台灣教育向前行】
系列廣播節目
 
給你向前邁步的知識與力量
→詳見下方

<
Top>----------------------------

| 人本教育基金會 |

| 人本教學工作坊 |
(史英老師主持)

| 人本BBS站入口1 |
(註冊>>社會/社會>>hef)

| 人本BBS站入口2 |
(註冊>>人文/社會>>hef)

| 人本教育電子報過期檢索 |

< Top>----------------------------

智邦生活館
====電子報發報中心====

| 訂閱或取消 |

| 客服信箱 |

| 電子報發報中心 |

| 申請免費電子信箱 |

˙您想要登廣告
˙本電子報文章與其相關
 連結由電子報報主提供
 ,智邦生活館負責發送


 
小啟:人本教育電子報即日起改為每週二、五發刊,歡迎讀者繼續支持、並給予意見。

---------------------------------------------------------------------------

1


---------------------------------------------------------------------------
----------------
教育新聞

基測委員會:沒舉辦任何營利活動


--------------------------------------------------------------------------


建立一個不打小孩的國家 思想篇

誰主張體罰? (三之一)

澄清「他律」的迷思


◎ 史英

在飛機上,被空服員認了出來。一位說,你看的那本書很難噢;我解釋說:為了推動反體罰,再復習一下皮亞傑的《兒童道德判斷》;另一位緊接著說:可是小孩不是應該隔一陣子就打一頓嗎?以免他變得…我在空大修過兒童心理學。好啦,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問題了,十個打小孩的人,八個認為自己有理論依據;問題是,他們到底依據了誰的理論?

也就是說,到底有誰是主張體罰的?這裡所謂的「誰」,當然不包括類似前述的空服員,而是指可以讓人依據的人,也就是領袖一方學術者。就這個標準而言,我們可以很明確的說,答案是,一個也沒有。那麼,一般人又為什麼常常有那麼一種印象呢?這就讓人懷疑,是我們的某一些「學術的傳播者」-簡稱為學者的,做了某種自以為是的詮釋。

如果要把這整個情形說明,包括介紹各個大師的思想與言論(以證明他們並不主張體罰),引述某些「學者」的講義(以證明他們確實做了錯誤的傳播)等等,恐怕需要相當大量的工作,在現實上也並不符合我們的讀者的需要;所以,這篇文字只就某些流行的說法,做一些澄清,同時在文字的澄清中,也順便說明傳播中的玄機。

我只希望這篇短(相較於它原本該有的篇幅)文,首先能讓大家覺得有趣,其次,也或多或少有助於和體罰相關的一些思考。

一、 奇怪的說法

最奇怪的一種說法,是這樣的:皮亞傑研究兒童的道德發展,發現兒童必須經過「他律」的階段,才能發展出「自律」,所以,在小孩小的時候,可以(應該?)給予適度體罰,這才符合他律階段的小孩的需要。

「奇怪」之一是,居然把體罰說成是小孩的需要;「需要」這個字眼,一般而言,是指一種心理上「有所要求」的狀態,但無論誰都知道,即使「理智」上同意被體罰(在皮亞傑的研究裡,這是較小的小孩的「正常」反應,詳見後文),小孩絕不會在內心裡「要求」別人體罰他(除非用了比體罰更為惡劣的手段,例如遺棄,小孩或者要求體罰做為交換)。所以,這個字眼用在這裡,絕不是一般的意義,而是在例如這樣的脈絡下:這孩子還不懂事,所以「需要」打一打才能守規矩。這是人類文字的巧妙之一,明明是成人需要小孩「守規矩」,為了讓小孩守規矩,成人才「需要」打他,但說出口的時候,卻變成小孩的需要!

奇怪之二,是這種說法背離常識。做為「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是不可能主張體罰的;這並不「需要」懂得深奧的學理,只要用鼻子聞,應該都可以聞出來:在強調心智結構與其演化發展的學派裡,絕對容不下類似體罰這種事情;體罰,是生理上的剌激;認知,是頭腦裡的事情,而後者之超越前者(或不受前者侷限),恰好就是認知學派最重大的意義。

奇怪之三當然就是,這種兼具前二怪的說法,居然常常出自於學過教育、或修過教育學分之口。

二、 自律與他律

然而,皮亞傑(J.Piaget,1896-1980)的研究,確實提到「兒童必須先經過他律的階段,才能發展出自律來」,那麼,所謂的「他律(heteronomy)」,難道不是指的某一種「由成人所施加的約束」嗎?姑不論這個約束,是不是也包括體罰,而所謂「自律(autonomy)」,難道不是真的必須先把「外在約束」內化之後,才能達成嗎?

所以,應該要好好解釋一下這兩個「律」(多數教科書都不曾這樣做)。有趣的是,一旦認真解釋(而不是只從字面得到一種感覺),就會發現,autonomy和heteronomy根本就不是什麼「律」;這兩個字其實並沒有任何「約束」、「規範」的意味在內,它們的意義,只是單純地「自主」和「非自主」而已。

當初不知道是誰做的翻譯?猜想譯者的原意不過是:既然是「外來(即所謂「他」)」而非「自發」的,那麼這種外在的力量,對於所指涉的對象,當然有一種「節制規律」的作用;為了順應中文「一詞二字」的習慣,不妨就在「他」之後再加個「律」字。於是,各個英漢詞典上,都是用「他律」來翻譯heteronomy。

但是,幾乎沒有詞典用「自律」來翻譯autonomy,而只譯做「自主」、「自治」(「治」和「律」當然不同);這個理由也很簡單,既然是「自發的」的「自主性」,當然就沒有什麼「律」不「律」的問題:「律」,即約束、規範,當然是從一方施之於另一方,這樣就有了兩方,而不成其為「自」了。

這麼一來,我們就可以了解,當教育學者在他們的大作中,為了和「他律」對應,而把「自主」翻譯做「自律」的時候,他們其實偷渡了「心物二元」論,也就是說,他們無形中、甚或是不自覺地、採取了心靈和形體對立的觀點,說是說「自己約束自己」,其實是說自己的心靈約束自己的形體。這和「自主」的原意相差得太遠了,在自主的概念裡,人(形體和心靈的綜合)是自己的主人;有誰聽說過,主人約束主人?……待續

編按:人本教育基金會,正發起「建立一個不打小孩的國家」活動,鼓勵大人們「與孩子們立約」,不體罰孩子、以更好的方式對待孩子。立約者將可以獲得人本教育基金會出版之「愛的手冊」一本,以及活動門牌貼紙一份。「愛的手冊」中,收錄如何不體罰也能將孩子教得好的故事、方式、以及思想。歡迎所有關心孩子、關心教育的人,踴躍參與。洽詢電話:02-23670151*230賴小姐。

<Top>-----------------------------------------------------------------------------------

教育新聞

基測委員會:沒舉辦任何營利活動

明年國中基本學力測驗首度採用一綱多本教材,引起不少考生、家長緊張,也給予不肖商人可趁之機,謊稱擁有命題人員所提供的相關教材並販售牟利。國中基測推動委員會昨天緊急發表聲明,強調絕無此事,提醒考生和家長不要受騙。 …… 中國時報09/21

<Top>-----------------------------------------------------------------------------------

【台灣教育向前行】系列廣播節目

「教育好伙伴」:(週一到週五08:10~09:00)由台北市
家長協會理事長蕭慧英主持,幫助家長參與教
育。


「教育新航線」:(週一到週四18:00~19:00)由森林小
學校長朱台翔主持,提供教師各種教學的新點子。


「教改e 點靈」:(週一到週五22:10~23:00)由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台主持人阿用主持,協助學生與家長認識教育政策、瞭解學習。

「教育十方談」;(週一到週五16:05~17:00)由林文虎主持。

「發現新校園」;(每週六、日22:00-23:00)由陳翔主持。

教育方向盤;(每週日10:05-11:00)由劉和然主持。

看到豐富的內容,關心教育的你是不是心動了,想一探究竟呢?
歡迎收聽「台灣教育向前行」!


收聽頻率:台北、桃園及高屏地區:101.7/宜蘭、彰化、台中、
雲林:103.5/台東:102.9/基隆:100.1/花蓮:103.7/
玉里:100.3/竹苗:103.9/南投:98.1/嘉南:107.7/澎湖:99.1

<Top>--------------------------------------------------------------------------------------

人本徵才

台北辦公室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