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局近日完成中廣公司換照案第三評審議,決定以「附款同意」方式換發執照。所謂的「附款」,即指依「中廣承諾繳回」、「終止遏制匪波任務」、「改善經營計畫」三項原則分別處理、收回中廣占用之頻譜。預計在核發營業執照的三個月後,中廣將先歸繳資訊網等十四個頻率,明年底前也將收回寶島網與音樂網等十七個因「遏制匪播」任務終止的頻率;剩餘的流行網、新聞網等頻道雖獲兩年營運的執照,但仍被糾舉應改善過多藥品廣告的問題。儘管這次林佳龍以重整無線廣電資源為施力點,師出有名。然,新聞局的大動作卻被部份輿論斥為過程粗糙、決策草率,甚有政治打壓之譏。而林佳龍的改革方案顯然不僅於此,目前新聞局正就「無線網播頻譜重整計畫」進行後續規劃,這也讓多家廣播電台「皮皮挫」。
在看問題前,我們得先對無線廣播的特性加以認識、定義。無線廣播乃指在空中藉由電磁波發送訊息者。因其頻譜有限,且是藉由全國公民共有的天空來傳送,故而載負有公民服務的義務。再則,狹義的FM、AM廣播電台籌設成本遠較電視台低廉,適合地方人士自行發展為具有在地文化的區域電台或是小眾服務的另類電台。從這兩點來看,新聞局「無線廣播頻譜重整計畫」所強調之多元性元則,並無過失之處。台灣的廣播天空從電波開放以來,歷經數年的商業競爭,已趨向聯播制度發展。這樣的聯播雖未造成電台經營的壟斷;但依據廣電基金的收聽率調察發現,1999~2000年電台的收聽率卻高度集中在如飛碟、中廣、警廣、ICRT等以台北為製播中心的廣播電台身上。這樣的現象或可稱頌為各別媒體耕耘有成,但別忘了,這些電台都是挾大台北都會區的文化優勢入侵地方媒體市場。先別說中廣音樂網、流行網、飛碟、ICRT等同質性的綜合流行資訊電台不符合多元性原則;眾家媒體以台北觀點看天下的節目策略,又怎能服務在地與另類聽眾?中廣這次雖被收回的頻道多達三十一個,但其所佔頻率仍為民營電台最多者。擁有這麼多的頻道,中廣除了客家網、農民網外,尚可考慮開發原住民網、外藉新娘網等,用作弱勢服務的頻道。
再就歷史脈絡爬梳,中廣雖為國民黨黨營媒體,但其實是接手過去日治時代「台灣放送協會」的產物,其照理應屬公民所有。中廣董事長趙守博對於三評後將收回音樂網、寶島網感到不滿,擬將提行政訴訟。趙董事長雖有營收上的考量,可是,將中廣視為私人產業的說法,卻難容於公理正義。在過去,音樂網用以遏制匪波、寶島網服務農民,皆是配合政府政策;但時過境遷,如今遏制匪波政策終止,中廣應以更恢宏的態度面對過去的窠臼。中廣理想的作法是,將三審中評定應歸繳之頻譜悉數交回,並同時監督執政當局履行政治承諾,將回繳之頻譜挪為公共電台,或作另類/在地電台的服務。如此不僅使國民黨形象為之一新,於媒體改革更是進了一大步。司馬季主論卜曰:「昔日之所無,今日有之不為過;昔日之所有,今日無之不為不足。」中廣還無線電波於民,不也是佳談一樁?
凡問題總有一體兩面。近月來,新聞局雖在媒體改革上頻頻出手,但球員兼裁判卻引發不少爭議。新聞局為廣播電視主管機關,對於媒體改革方向理應當仁不讓。但是在改革過程中有無達到公平性、全面性原則,尚待輿論評斷。此處僅舉江霞入主華視、汪笨湖開闢政論八點檔、朱立熙就任華視副總等事件說明。我們似乎可發現,不論是新聞局的安排也好,抑或是執政高層的授意也好,民進黨政府在對同樣是無線廣電頻譜的華視,卻以一套極具爭議的方式作人士佈局,消耗民間對媒體公共化改革的信任。在此點上,新聞局實不應以政治利益為唯一考量,架空媒體改革的社運資本。針對反對團體的質疑,更應儘速說明收回頻譜後的用途及詳細的規劃藍圖,以杜悠悠之口。
Our Questions: 1. 你有收聽在地電台的習慣嗎? 2. 你喜歡聽聯播網的廣播電台,還是能反映應地方特色的地區地台?為什麼? 3. 你覺得我們現在還有必要實行「遏制匪波」的政策嗎?
|
|
|
◎ 新聞自由進與退 藍綠針鋒是與非 新聞自由是否陷入險境?對此,國民黨智庫與新聞局、廣電基金各自引用了無疆界記者協會及自由之家的調查資料展開攻防。不過,前者固然指出了置入式行銷做為政策的謬誤、華視人事的失當、閱盟的爭議,卻對廣播頻譜調整政策顯有誤解、對陳文茜未能自守政媒份際還有偏袒、對非常光碟案由頗有影射,更糟糕的是對媒體改革公共化運動一無關心,並對華夏淘空中影、走私中視、死咬中廣、解雇中華等狀況不加置語。而後者,除了未見對置入性行銷進行反省,對於公共化做為白皮書政策更未展現加以辯護的決心。難道藍綠雙方只能以這種方式回應公民期待?
◎ 新聞廣告誰之過 報社不算背黑鍋 對中國郵報日前出售版面予某補習班,在頭版報頭以備忘錄形式警告各界「勿為外籍人士某所騙」,並刊登大頭照及護照號碼,當事人以隱私及名譽受損向報社提起訴訟,獲賠三十萬。報社對此辯稱,廣告乃業務行為、難以置喙,且認定兩造確有糾紛、始敢刊登。副總經理徐立德並表示,要報社為廣告負責有困難,將提起上訴。則在廢止的出版法中,還嘗將廣告委託者視為著作人,也敘明若委託者不明,還以發行人為著作人。而今法雖不行,但見該報既未將委託人刊出,復以新聞形式刊載,則思及新聞廣告化之害,不知此判例是否還為報社反省置入式行銷之機? ◎ 喜鵲烏鴉還同調 報喜棄憂噤異聲 為迎接中全會開幕、並國慶營造良好氣氛,中共中宣會近日向大陸新聞界發出了近卅條指示,要求以報導正面事蹟為主,並對批評時政的內容自作管制。而曾發表「討發中宣部」的北大教授,近來也被迫暫停授課,以為殺雞儆猴。同一時間,對於聯合國記協預定以視訊會議舉行的採訪、卻由於中共壓力受波折,陳總統亦以中共不重視新聞自由大加批評。從由,新聞自由與民主之關係或可見一斑!不過,我國政府固然有「百分百新聞自由」、「新聞自由入憲」之議,但若以楊渡所論、政府官員或因報社言論而拒絕記者採訪視之,兩岸新聞自由似乎都還有長路要走~
◎ 記者攝影水中游 天災人禍幾時休 台灣近來接連發生重大天災,每作大水,便少不了以記者為尺、丈量水深的驚險鏡頭。事後,除了記者自承有擔心觸電或溺斃的風險,衛生單位並指出此舉有罹病可能,一時之間,記者工作權受到熱烈的重視。對此,各大媒體紛紛宣告,指記者以身試水、進行危險報導還並非政策。不過,隨著媒體為求畫面聳動、記者不惜捨身造假的真相陸續揭露,先前記者看似拼勁十足的表現,卻還因惡質競爭而蒙上了陰影。若再將誇大手法、錯誤報導,甚至致使部分地區地價下跌的負面影響合而觀之,媒體做為公器,記者做為公民代理人,是否還捨本逐末、遺忘了專業初衷?
|
|
|
文/「B肝羅賴把」
隨身聽裡面放著陳綺貞的專輯,細細著數來她好像已經發行著許多張專輯,從早期的「還是會寂寞」到最近的這張自己獨立專輯,陳綺貞的創作一直推出,可是她怎麼會想要自己出來賣(唱片)呢?
是唱片公司逼她逼上一些打歌節目猛被主持人嘻弄、還是逼她唱根本不喜歡的泡泡糖音樂(逼她打歌與唱泡泡糖音樂,簡稱:逼她打泡)?還是她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不過除了陳綺貞之外,我倒是還看到一個有趣的計畫,這是陳珊妮發起了一項名為「IS Project」的系列專輯,上面這樣寫著「IS Project是一個廣邀創作人才參加的公益企劃,所有參加的音樂人均不領取個人酬勞,專輯銷售盈餘將會存入鼓勵獨立音樂創作的專款帳戶。」
另外還有一批音樂創作人或獨立樂團,選在9月19日星期日在The Wall開演唱會支持公共化運動。從自己獨力發行、到集體創作發行、以及響應媒體公共化,看的出來有越來越多的音樂人,想要離開商業導向的市場或唱片公司。
|
|
|
文/「B肝羅賴把」
「文化工業」這個詞首先由阿多諾、霍克海默在《啟蒙辯證法》中提出,其含義是指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許多企業公司開始像一般商品生產那樣地生產文化產品,並且利用科技可以大規模複製、傳播文化商品的特性,建立跟其他商品一樣地娛樂工業體系。
會使用「工業」這個字眼,是點出許多公司利用大量複製進而製造出許多商品,進而在市場上販售牟利,為了能夠被大量消費所產生的商業性複製也正是對文化或藝術的最大傷害。
也正因為大公司希望在這個資本市場中能夠持續獲利,任何有獨特的創作最後總會問你一句:「這可以賣錢嗎?」在賣錢的邏輯下,進一步如果已經鞏固了特定類型的歌迷市場後,就不要輕易做改變,因為如此一來,唱片公司必須冒很大的風險失去歌迷與銷售量,也因為冒風險賠錢公司會不爽,就有很大的機會讓音樂的豐富性(多元性)與冒險性格被剝奪,也因此,逼歌手「打泡」的機率就很大了
|
|
|
文/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研究生 陳坤賢
「新導演TaillyHigh影展」自八月二十七日起在台北光點戲院隆重登場,之後會在高雄電影圖書館及新竹影像博物館進行巡迴映演。這個影展主要以七年級的新導演作品為主,期望透過這些作品讓世人看看在七年級生逐漸要變成社會中堅份子的時刻,他們眼中的世界與上一代的視野有什麼不同。
導演侯孝賢在影展開幕會上表示新一代年輕人很有活力,想法與創作能力很豐沛,希望大家能給這些新導演支持;他也再一次慨嘆台灣電影環境從「生產」到「發行」整個環節都出了很大的問題,但是希望透過新導演的活力與努力能持續為電影業注入一股生氣,因為「不做」就連一點生機都沒有。
台灣電影的整個產銷體系問題由來已久,郭貞教授將文化產品的產製分成「創作」、「管理」、「傳播」三個部分,就「創作」而言台灣的電影屢在國際影展上得到大獎,但卻毫無票房可言,為人詬病的最大一點就是創作題材太深奧,無法博得大眾口味的認可;就「管理」而言,由於「國片」已經被視為「高級藝術片」的代表,在規劃其商品的生產行銷策略時遭遇的問題就是無法推銷給「尋求娛樂」的觀眾;當國片已經擁有以上兩種特性時,「傳播」部分就更不用提了,媒體管道自是不會將自己的傳播權力賦予給毫無利益可圖的國片市場。看看「蜘蛛人2」破紀錄的拷貝數目與王小棣導演「擁抱大白熊」的上映廳數相比就知道了。
從以上的討論不難得知雖說台灣電影「生產」到「發行」有很大的問題存在,但追根究底還是出在「創作」的部分,沒有好題材的產生其他部分再怎麼說都只是枉然。這裡的「好題材」指的是可以提供給大眾娛樂、歡笑的電影素材,而不是沈悶、思考的藝術影片。可笑的是電影輔導金通常只會發放給討論嚴肅議題的國片題材,當這些導演的作品在國際影展上一一獲得殊榮時,他們也就與大眾漸行漸遠,即使他們想拍一些純商業電影,他們的「盛名」也讓大眾深覺他們拍出來的片無聊透頂,久而久之形成了惡性循環。
從問題的根源來看,國片的最大癥結出於「題材」的選擇。但是好創意所製作出來的劇本國人並不是不買帳。新生代導演陳映蓉的「十七歲的天空」或許可作為一個借鏡。這部片將同志題材確切的反映在年輕人的生活中,以樂觀的角度而非傳統國片悲情觀點來檢視同志生活的結果讓這部片獲得的極大的口碑及票房。導演的功力固然是其成功要素之一,但是劇本的「創意」才更是這部片成功的原因。可惜這部小品電影卻還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放映廳數讓許多想觀賞的人錯失了機會。政府沒有伸出援手讓這部片的創意只是曇花一現,電影海報很快的消失在戲院窗口上。
政府近年來推行的「兩兆雙星」計畫有一項是「文化創意」,但是很諷刺的是這樣的美意似乎並沒有收到很大的成效,瞄準「兩兆雙星」市場的公司大都把眼界放在「硬體」的改進上,卻忽略了「軟體」的貧乏只是讓「硬體」設備成為空殼而已。「軟體」部分包含優秀的劇本故事及明星的塑造養成,近年來從事數位電影投資的惠聚多媒體公司,董事長張惠美曾表示數位電影這塊新興市場大家都還在摸索階段,重要的是尋求到好劇本,哪裡有好劇本惠聚就會尋找合作機會;而目前惠聚的拍片計畫中還有向美國「好萊塢」購置的劇本,這也顯示出國內創作劇本量的貧乏。將數位電影進展的情況與國片對照,很明顯的它們都缺乏了「創意」的源頭。
比起「硬體」的發展,「軟體」的養成才是真正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台灣及中國的文化資產比起其他國家可說是更豐富,我們對於現在小孩子的知能養成卻只是重視「資訊技能」或是「英語檢定」等工具性功能,卻忘了如果只會「說」(用)卻說不出「好」(用)的內容那也是徒然。如果擁有頂尖數位電影的製作技術卻沒有足夠的吸引人的內容那麼技術的發展是為了何種目的值得深思。
王小棣導演曾表示台灣特殊的人文環境造就這個海島上許多光怪陸離的現象發生,但這些特殊的現象卻也是「創意」的來源,可惜的是台灣人從來不會鼓勵小孩子去發想正軌之外不同的可能性,壓抑的結果讓我們的文化可能性減少許多;她希望每一個人多想想自己周遭環境的各種多樣性,從日常生活中可以發想許多不同的樂趣。一直為電影努力的王小棣導演不停的提醒大家生活可以呈現各種不同的面貌,舉凡所有文化商品不管是電影、流行音樂、漫畫產業或者是今年提倡的台灣觀光產業全都需要源源不斷的「創意」才可能加以延續;政府官員們,醒醒吧!韓國政府推廣文化產業的成功經驗已不知被多少學者提出來作為台灣的借鏡,如果只是一直高喊「兩兆雙星」卻拿不出有效的行動來支持、保護創意工作者的「創意結晶」(流行音樂因為盜版算是垮了差不多了吧!),那只是如同清末「自強運動」一樣,學到表皮學不到骨子裡,浪費了錢又給人看笑話罷了
|
|
|
您對媒體或社會現象心有所感,而無處發聲嗎,傳學鬥是一個開放平台,提供讀者們互動與分享空間,只要是任何有關傳播與社會之媒體觀察、時事評論、我見我思、讀書心得...等,都歡迎您來稿,來稿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傳學鬥有刪稿權,不願刪稿請註明。 相關網址:
綠林好漢媒來稿:scstw2003 @yahoo.com.tw 。 公共化之陣地戰:nccu.edu.tw/92451001/ 。 狡兔三窟發報台:enews.url.com.tw/category.shtml 。 集思廣義讀書會:twmedia.org/benla/bb/viewforum.php?f=17 。 招賢聚義部落格:twmedia.org/scstw/ 。
並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傳學鬥歡迎您與我們鬥陣在一起。
└────《下次再見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