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媒體小鋪電子報

媒體小鋪電子報
無/報主.媒體小鋪

本期內容:
《Watch Media》9月26日節目內容:族群與媒體
《以管窺天.媒體偏見》作個有品的商人吧!
《流行開講》到底是誰笨呢?
《影文影舞》迎向傳統底片消逝的年代?
《來當個老蘇吧!》媒體素養社區種籽師資招募
線上收聽《Watch Media》的方法
《寫在後頭》

《Watch Media》9月26日節目內容:族群與媒體


台灣最近這幾年族群意識逐漸抬頭,包括客家頻道、原民頻道將陸續成立,這些頻道的成立是否能助於族群自身認同與逐群間的溝通?族群頻道該如何經營才能發揮最大的效能?國外的族群頻道又是如何經營?本週的《Watch Media》將邀請對族群頻道有相當研究的公共電視研究員,和我們一起聊聊「族群與媒體」

來賓:王菲菲(公共電視研究員)

主持人:管中祥

播出時間:每週日上午8:00—9:00
綠色和平:FM97.3


《以管窺天.媒體偏見》作個有品的商人吧!



文/管中祥

這陣子「凱德磊洩密案」搞得如火如荼,媒體報導不僅呈現了羅生門般的精彩劇情,同時,也因為程念慈的曝光,為此案增添了些許的香豔與不倫。媒體除了繪聲繪影地影涉程念慈與凱德磊的關係外,也把程念慈的學歷、家庭、婚姻狀況一一曝光。一時之間,這樁間諜案成了肥皂劇,至於此案對台美關係將造成什麼影響,媒體似乎不太感興趣。

就在媒體間諜案焦點轉移到程念慈身上,圖繪了八掛滿天飛荒謬圖像時,程念慈的丈夫郭健寫了封電子郵件給各大媒體表達他的不滿與呼求。信上寫道:「我呼籲你們替當事人想一想,不要把你自己和台灣的媒體沈淪到下流地步。有生命、家庭和事業瀕於危險。最重要的是,下筆前請先查證。在已刊登的相關報導中,許多是完全不正確的。請想一想你的報導可能造成的後果。」

在信中他深深表露出新聞報導對他的傷害與影響,的確,媒體報導往往只交差了事,很少體會被報導者的感受,這種缺乏同理心的報導方式,只是將新聞工作給工具化,對媒體工作者而言,辦完老闆交辦的任務就已功德圓滿,未必會思考到相關的倫理問題,對媒體老闆來說,新聞只是個商品,盡可能聳動、刺激,能夠賺錢最重要,管他什麼倫理的問題。

不過,這種沒有品管、不符合基本SOP的「商品」連基本的品質都沒有,稱不上什麼好商品,更不必期待他有什麼樣的道德操,因為他連基本的工作都作不好。

其實,郭健的信點出了媒體報導時最基本的SOP:查証。中國記者信條第四條:「吾人深信:新聞記述,正確第一。凡一字不真,一語失實,不問 為有意之造謠誇大,或無意之失檢致誤,均無可恕。」 而美國報業守則也寫道:「報紙為爭取讀者之信任,在任何條件下,都要力求正確。凡為報紙力所 能及,而未能作完全與正確之報導者,此種報紙,實無可恕。」 

媒體老闆、總編輯、新聞工作者不會不知道這些信條的內容,但只是不願意作,他們的理由通常是在商言商、觀眾愛看。但這些老闆們千萬別忘了,如果真要在商言商,你們連商品應有的品管都沒有,有什麼資格跟人家在商言商,還有,有沒有那一個觀眾打電話告訴你想看程念慈的八掛?還是你們擅自作主先報導讓觀眾看的呢?如果要作商人,就作個有品管、尊重閱聽眾的商人吧,否則你就像美國報業守則所寫的:「此種報紙,實無可恕。」小心,大家拒買你的商品。


《流行開講》到底是誰笨呢?



文/魏玓


前一陣子有一家知名廣告公司,公佈了一項據稱耗時費事的研究,主題是當前年輕人的文化現象。研究者舉出包括KUSO惡搞、殺時間、冷它一下等十項所謂的「當迷」(dumbing)文化,認為年輕人有「笨化」趨勢。

青少年永遠都有大人們無法想像的點子和行為,永遠都有想跟主流不同的叛逆動力,千百年來皆是如此。而大人們看不慣年輕人,慣以「奇怪」、「亂搞」來解釋年輕人的舉止風格,也似乎從來沒有變過。大人們總是忘記,就在進入社會核心的二十年前,自己不也是被那時候的大人們視為「怪物」裡的一個?這些所謂的「新」現象,真的有那麼「新」嗎?

舉例來說,所謂「惡搞」,除了從日本傳播過來的KUSO這個詞之外,難道不正是青少年文化的特徵嗎?年輕人或多或少,哪一個人不想要搞怪一下?再說殺時間這回事,難道我們年輕的時候,不也聽過幾百次長輩對我們「不要虛擲光陰」的叮嚀?回想一下吧,年輕的時候,大人們以為我們什麼都沒做的時候,我們可不這麼想,就算是花一整個下午來想隔壁班的那個男生/女生,可是重要得不得了的事情。還有,無名氏萬歲、冷它一下、向小孩學習等等特徵,也不過是青少年喜歡對著主流趨勢逆向操作的典型代表。

其實,青少年時期之所以讓人覺得珍貴,正在於他們這些無窮無盡的精力、奇想、叛逆和創意。這些特質,如果大人們能夠給予誠心的重視,寬容的互動,不但可以讓青少年的生活更加快樂,適當發揮之後,並容忍一定程度的「離經叛道」,更可能是社會進步的巨大動力來源。不過,反過來說,青少年時期也是「轉大人」的關鍵時期,他們其實也正在學習大人的那一套,當叛逆和奇想的精采逐漸逝去,絕大部分的「他們」也就變成了「我們」,變成了平凡的大人。

要真的想了解年輕人的文化和趨勢,除了上述「自己也曾年輕」的寬容體認之外,更要知道,年輕人會長成某種樣子,決定這個社會、媒體、學校是什麼樣子的大人們,才是最該負責的人。從來不該是青少年問題,而只有社會問題。最後,請問你了解青少年文化的「目的」何在?如果你並非真正的關心,只是想要賣東西給他們,那麼我就真的不知道是誰比較笨了。




《影文影舞》迎向傳統底片消逝的年代?


 
文/張世倫
 
數週前,法國攝影家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辭世,諸多媒體皆以「一個時代的結束」,作為標題。不過,相對於一個攝影家的離開,或許不久前另一則產業新聞,更能代表傳統攝影時代的即將消逝。

以生產黑白底片與相紙著稱的Ilford公司,上週宣布將公司資產委託管理,即將對其傳統攝影用品部門,進行清算及拍賣。Ilford公司是產業界少見,創業一百二十五年來,一直專注於生產傳統底片及相紙的老牌公司,並且是世界最大的傳統黑白底片/相紙廠商。

一直以來,人們總認為數位相機的發達,對傳統彩色底片的衝擊較大,黑白底片較少。不料重心放在傳統黑白攝影產品的Ilford公司,竟會在這股數位浪潮中,受傷如此之重。Ilford的拍賣之舉,加上Agfa前陣子完全退出底片市場,以及Kodak改將產業重心移至數位領域,都顯示了傳統底片部門的獲利率,已直線下滑。

不過吾輩關切之點,倒不在產業的興衰起落,而是傳播科技的潮流變化,如何影響一般人的消費與使用行為。以攝影為例,現在人們熟知的135規格傳統底片,其實是經過非常久的時間,擊敗諸多競爭規格(120、126、拍立得、APS底片),才成為主流產品。對那些當年購買傳統相機,今日卻見135規格可能成為昨日黃花的人們來說,真是情何以堪。

就如過往家用錄影帶規格,亦有VHS與Beta之爭,之後跳出LD影碟格式,以為大勢底定,天知道後來又迸出個DVD,而這股規格遊戲,恐怕未來還會繼續。廠商的邏輯,就在不斷翻新,當原有產品的獲利率下降,便以新規格作為輪替,卻苦了消費者,原本以為底定,卻每幾年又要從頭再購買軟硬體一回。

回到攝影領域來說,其實在數位浪潮席捲的前幾年,傳統攝影廠商的獲利率,由於產品成熟完備,市場接近飽和,因此早已趨近臨界點並逐年下降。如今數位攝影的潮流,讓廠商有機會從低階產品開始,重新逐步開發,誘使消費者依照功能與畫素進展,不斷汰舊換新。

當今數位相機新機種推出速度之快,就是在利用這股產業技術尚未成熟的階段,希冀消費者不斷以新代舊,最後,頗為諷刺的是,理論上省了底片錢,但使用者常要花比傳統攝影更多的資金在器材上。這個重複性的花費,在數位攝影的標準規格成熟前,還要不斷循環個好多次。 

由此觀之,傳播科技的邏輯,也就出現了弔詭之處。科技常被以進步、便利、省錢等迷思包裝著,但對操縱著市場的廠商而言,最容易獲利的科技,反倒常是生命週期短暫的「不完美」(但總宣稱比之前完美)產品,以及以造福使用者為藉口,永無止境的規格翻新。

消費者如你我,除了在科技浪潮中苦命追趕,是否有其他可能?



《來當個老蘇吧!》媒體素養社區種籽師資招募



指導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基金會、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協辦單位:媒體改造學社  

招募具傳播研究相關學經歷,且有意願於社區大學94年春季班開設「媒體素養課程」之在學研究生或社會人士。經由三兩天夜的密集課程培養「媒體素養社區種籽師資」,使其具備媒體資料收集、解讀媒體現象、引導觀察討論、設計課程教材的能力;通過審核者將全額補助講師費用並協助促成其於社區大學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