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流動成為了等待─我看電影《航站情緣》
導演 史蒂芬史匹柏
編劇 傑夫納索森、沙查杰瓦西
演員 湯姆漢克斯、史丹利杜奇、凱薩琳麗塔瓊斯.....
航站情緣官方網站
http://www.uip.com.tw/terminal/main.html
我們總是等待。
有時間性的等待,與無時間性的等待。
出國時,如果是長途行程,我通常選擇轉機。一方面是我討厭長久被關在機艙的密閉空間裡,另一方面,我享受於轉機大廳的氣氛。那是一個有點曖昧的空間,介於來去之間的短暫停留,你無法踏上這個國家的土地,卻能聞到屬於這個國家的空氣。類似一夜情人的角色,你知道你必須停留,你也明白你將會離開。
導演史蒂芬史匹柏的新作《航站情緣》(The
Terminal),就把故事背景設定在這個流動的曖昧空間。湯姆漢克斯飾演的威特來自東歐小國,因為國家發生武裝政變,護照隨之失效,導致他成為一個無國籍的人,在出不了美國大門、進不了祖國家門,同時語言又不通順的情況下,只剩紐約甘迺迪國際機場的轉機大廳可供他晃蕩,結果一待就是個把月。他在那裡等待祖國內戰結束,等著被核准入關好踏上美國土地完成父親未能完成的願望。
轉機大廳像一個迷你國家,各式商店以及來來去去的各色人種,不論是勞動階級、中產階級、還是管理階級,都在這個空間中流動。在這些等待的日子裡,他住在機場內裝修的航站裡,也得到一份臨時工作,結交了一些不同故事背景的朋友,還與飾演空姐愛蜜莉的凱薩琳麗塔瓊斯擦出一點愛的火花。當一個原本只是讓人短暫停留的地方,變成了長久生活的環境,這之間的差異正是讓這部電影變得有趣的關鍵。
史蒂芬史匹柏的電影,向來不會太簡單。我可以斷言,如果由其他導演與編劇來詮釋這樣的故事,劇情或許就會有其他的發展,很可能把重點變成單純談情說愛的浪漫故事去了。但這部電影要說的並非只有這些,如果當你看這部電影時,只看到了威特與愛蜜莉之間沒有結果的戀情,我想說說關於我所看到的《航站情緣》。
這部電影中的每個角色,都有一些理由,使他們成為被動的等待。
空姐愛蜜莉是介入別人家庭的第三者,使她只能被動的等待那個男人不確定的陪伴;餐車司機安立奎等待女海關給他愛的回應;老清潔員嘉塔曾在家鄉殺人後逃到美國,因為怕一回家鄉就被逮捕,於是在異國做了半輩子的清潔工不敢回去;就連威特的父親,多年前寫信給紐約一群爵士樂手,希望得到他們的親筆簽名,所有人都回信了,其中一位樂手班尼高森(Benny
Golson)遲遲沒有回覆,他就這樣一年等過一年直到老死.......威特之所以來到美國,就是想親自替父親完成未完成的爵士夢。
有趣的是,威特與愛蜜莉是一種對照:威特在機場受限於身體的等待,但他的心靈與卻不受限制的繼續積極向前,就像湯姆漢克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到的:『雖然威特的肉體哪兒也不能去,但是他的情感卻不斷往前走,他並沒有坐在那兒自艾自憐,他反而勇敢地踏上一場情感的冒險之旅.....』;然而愛蜜莉職業是飛來飛去的空中小姐,她的身體並不受限制,受限的則是心靈。當她認識威特之後,因為威特的影響讓她曾試圖擺脫第三者的桎梏,正當我們都以為威特和愛蜜莉會有個happy
ending時,愛蜜莉終究還是選擇繼續等待。
拿他們拿來作比較,倒也不是要說威特的人格特質強過愛蜜莉,這並沒什麼,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只是關於《等待》這個議題,似乎沒有一個準,我們之所以等,是為了希望等到想要的結果,但假設那個結果並非如我們所期待,難道當初的等待就立刻變得不具意義了嗎?或許可以這麼說,旅人在轉機大廳是為了前往下一個地方,不過當出境與入境、離開或留下成為兩難的抉擇,轉機大廳可以是暫時停留的中繼站,在那裡思考自己接下來要往前或是要回頭,然後一旦決定了,就得學會包容所有結果。
威特在電影中曾說過:「但是我隨時會離開的。」每個等待終究是有結束的一天,積極的做法是,讓自己在等待的過程準備好離開時所需要的籌碼,因為是旅人,就得繼續流動。
但那段等待的日子,終會成為旅人最難忘且寶貴的記憶。
::回應本文::Go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