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4-10-28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4-10-28》

本期內容
◎ 閱讀第三世界:修築黑色歷史的心靈橋樑──童妮‧摩里森的「新黑人」女性文學之六
◎ 教授爸爸週記:TSSCI的叢林遊戲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閱讀第三世界:修築黑色歷史的心靈橋樑──童妮‧摩里森的「新黑人」女性文學之六
  宋國誠(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
儘管摩里森的敘事手法令人眼花潦亂,但以(賽絲)殺嬰作為聚焦事件,以(民族)母性作為事件的人性動力,以(寵兒)還魂作為告白贖罪之契機,以(保羅)人物作為精神療程的引線,以「林中之地」作為歷史救贖的出口,仍然是小說中清晰可辨的哲理線索。但深層來說,如何通過小說敘事達到以「記憶再現」方式而重組歷史,使一個原本不堪回首的歷史,轉變為從中深思並獲得民族精神的集體療效,是一件高度困難的敘事策略,這不僅是傳統敘事方法無法做到的事,更有賴於作者具備操作歷史時空和時間結構的敏銳能力。然而摩里森革命式的嘗試卻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如奴隸主將「毫無抵抗」的黑奴矇眼拖入莊園一樣,摩里森也將「毫無準備」的善良讀者一把推進一場突兀、驚懾的開場劇情中,這是一種類似以劇情綁架的手法使小說迅速與讀者取得共鳴的方式。這種手法在摩里森後來的作品中一再被使用,例如《爵士樂》以一場「情殺」為開場,《樂園》也以白人姑娘的「中彈」來啟幕。

表面上,從「甜蜜之家」到「藍石路124號」,一場帶著人倫悲劇奔向自由之地的血淚之旅,是小說的線性時序,但一方面,通過進一步把線性時間打碎,藉由把現實與幻覺之間的界線模糊化,讓一向被視為凝固狀態的「過去」得以解凍而入侵「現在」。例如,儘管賽絲一直「將丟人的隱私,深藏在大腦的裂縫裏」,她用每天準備麵包的忙碌來「擊退往事的來訪」,但是在描寫賽絲走過一塊農地去洗腳時,「那目睹著她所有受到奴役和凌虐經驗的農場,會像草浪一樣向她滾滾而來」;又例如「從河中慢慢升起」的寵兒,在述說她的來歷時說「我來自黑暗之處」、「我在那裏很小」,這意味著黑暗既是墓穴,也是一段悲痛的歷史,「在那裏很小」到現在則是「我已長大」,這意味著痛苦的歷史會像人一樣的成長。殺嬰的記憶會永遠駐守在過去的遠處,像一盞微弱的燭光,但也會像一團巨大的火燄,隨時撲到你的面前,讓你知道任何抵擋都是徒然,讓你知道「過去」永遠都是「現在」。

而所謂「現在」,也不是一個準備邁向未來之平靜安穩的起點,它不僅完全被過去所包圍和浸潤,而且是零碎而焦黑的記憶回到此地進行重現和組合的場所,例如含冤而死的寵兒回到124號,「她砸爛盤子,挪動桌子,動搖房子,在鮮血一般的紅光中現身顯影……」。當這種被剝除了「時態意義」的時間結構被碎片化之後,也就是當現在、過去的界線被抹除殆盡之後,一種具有「療效意義」的記憶再現──被再現之後的記憶就不再是原封不動的原始記憶──就取代了它。取代意味著歷史被重新理解而獲得改寫,此後一種新記憶就成為擺脫「舊歷史」、邁向「新未來」的精神動力。而一種被重新釋放之後的主體性,就不再是「奴隸性」,而是「自由性」,一種把「我」作為一切思維與行動之起始動力的自覺性。

儘管小女兒丹佛(Denver)在為賽絲療傷時說,「讓死去的東西甦醒過來總是會痛」,但是歷史記憶通過「過去」與「現在」的隨機性交錯,藉此在當下中進行再現、對話、理解、重組、釋放,是《寵兒》這部小說深沉的美學價值和社會意義之所在。雖然人們總是珍視過往,卻又竭力想要忘記,對往事多加了解的渴望總是被重掀傷口的痛楚所遏制。但是如果沒有經歷一場「重掀傷口」的創痛,此刻的「現在」只不過是不會走向未來之「過去」的終點站。在《寵兒》的中篇,有一場賽絲與寵兒的對話。這場簡短但具有「話語治療」(talk cure)效果的對話,既是母女陰陽兩隔後的重逢,又像是家中客廳裏的家常聊天,但通過這場「生者疑惑、死者肯定」的對話,象徵了母愛本是人鬼無界,骨肉永遠心體合一,它使寵兒走向寬恕,使賽絲得到救贖:

賽絲:告訴我真相,妳是不是從那裏來的?

寵兒:是的,我曾經是那邊的。

賽絲:妳是為了我的緣故回來的?

寵兒:是的。

賽絲:妳記得我?

寵兒:記得,我記得妳。

賽絲:妳永遠也忘不了我?

寵兒:忘不了,妳的臉孔就是我的臉孔。

賽絲:妳寬恕我了嗎?妳不要走了?妳在這裏很安全……

寵兒與賽絲之間不只是一種行凶與受害下的「母女關係」,寵兒的形象與性格也不是來自作者單純的臆測或想像,而是黑奴歷史之集體記憶的象徵。一方面,寵兒是依據非洲傳統神話的邏輯來塑造的,她從象徵非洲人之「陰間」或「彼岸」的河中升起,最後在象徵非洲文化之根的「森林」中消失;另一方面,「河」的意象可以擴大為那黑奴遠渡而來的「大海」,這意謂著黑奴自踏上那駛往美洲的大船時,就已經是一個失去自由的「死者」,森林也可以縮小為「莊園」,那裏既是黑奴葬身之所在,也是黑奴身體解脫的處所。問題是,如何在不是自己故土的森林中得到最後的安息?如何將曾是煉獄一般的大海和莊園,重新建立成黑人遠在他鄉異地中的故居?

按照非洲傳統,生者與死者陰陽共處、兩地相聯,不是荒謬而是極其自然的事(《所羅門之歌》的彼拉特與亡父終年共處一室,就是一例)。在非洲人民眼中,鬼魂一點都不可怕,正如表現在索因卡許多作品中的鬼魂那樣,它們既可以是可愛的精靈,也可以可怕的樹魔;既是敦厚的石靈,也可以是威嚴的河神。一方面死者可以在親人的思念或呼喚中重返人間,一方面死者也因為得到生者的尊重和善待而得以安息。人間的鬼域的態度可以反過來決定陽間的命運,來自陰間的意見,經過某種「解碼」或「詮釋」之後,往往成為人們信守的約定。

寵兒就是因為自幼即遭鋸刃而死,缺乏應有的母愛和照顧,以至陰魂不定、吵鬧不休,但最終體會母親乃是因愛而下毒手也就消失森林之中,這就是非洲民俗中陰陽關係的體現。

然而,寵兒絕不只是一個「死娃」而已,實際上它既是賽絲還陽的女兒,又是被白人所害的黑人姑娘,她既是掙扎在奴隸制度鎖練中痛苦哀嚎的冤魂,也是「後奴隸」時代所有黑人記憶創傷的縮影。寵兒模糊的面孔、飄忽的身影、焦躁的性格,正是黑人民族歷史的傷疤,也是黑人民族記憶的積澱。摩里森讓寵兒忽隱忽現的「現身」,就是為了一頁頁、一滴滴的重新掀開民族記憶的閘門,進而以寵兒的經歷和命運來活現和填補黑奴歷史的空白,一如她先前挑戰「民族遺忘症」所做出的承諾。

雖然既是一道飄零不散的陰魂,又是一個母影附身的女兒,這個既是苦命嬰兒又是賽絲終生眷念的愛女,卻是《寵兒》這部小說真正的靈魂,甚至是摩里森整個創作理念的形上依據。對摩里森而言,她所關切的是奴隸制度下一個黑人女子的「母性體驗」,並藉此濃縮黑人民族的歷史體驗。這種體驗一方面是通過賽絲對寵兒還魂所持的態度(一如所有黑人對過往歷史的態度)來折射和表達的,並從這一過程來深掘黑人女性的內心世界;另一方面,寵兒的塑造與存在,又是為賽絲重塑自我本體(一如黑人重建民族的價值體系)的客體媒介,使賽絲得以在自我重建中獲得永恆的救贖。正是這個「救贖的體驗」,使一個從來未曾被文字表達過的、被壓縮在歷史底層的黑人女性經驗,得以被重寫並鐫刻在人類歷史中!

《寵兒》出版之後,由於沒有獲得當年的普利茲獎,48名美國黑人作家與學者聯名發表公開信,以極高的禮遇和由衷的讚賞,表達了對摩里森的推崇。信中稱頌摩里森是天之驕女、人間仙子,感謝她一磚一瓦地為黑人建立一座智慧之塔、發現之塔、信任之塔,將我們的道德水準和藝術水準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這群囊括了美國當代最頂尖的黑人作家與學者,對於摩里森留下的文字,表達了「自豪、敬慕與珍愛」。

摩里森始終立足於既是黑人又是女性的雙重身份,以一種獨特的「黑人女權」視角,既能深入民族微小人物特殊的遭遇與經驗,描寫那些不曾訴諸文字的人們的內心世界,填補有關奴隸論述(slave discourse)的歷史空白,又能以極為細膩的歷史回溯筆法,向前省思黑人民族的整體命運與前途。她的作品不僅拓深了黑人文學的觸角和領域,也為黑人民族修築了一道心靈的橋樑。摩里森讓數百年來被壓縮在社會最底層的黑人庶民重新發聲,體現了後殖民文學「從邊緣推向中心、從背景走向前台」革命精神。她始終在「壓迫」與「愛」這兩個偉大的小說不可迴避的問題上,捕捉美國歷史中的劫難和在愛恨中打滾的人物境遇,她以血淚淬煉而出的作品,諷刺性地實踐了「不自由、毋寧死」的美國精神。可以說,沒有摩里森的作品,沒有摩里森所代表的黑人女性文學,就不配有美國文學的存在。

正如摩里森在諾貝爾頒獎的致詞中所說的,我們所有童年回憶中最美麗的第一句話(first sentence)就是「很久很久以前」(Once upon a time...),而她童年的第一句話就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老婦人,是個瞎子卻充滿智慧……」。這個智慧老婦,既是摩里森的自我況喻,也是她的自我期許。她希望自己像一塊「林中之地」──奶人在此頓悟,貝比‧薩格絲在此開導族人──,她願意將她自己和她的作品,作為一篇一篇的故事,融入在黑人民族的傳說之中,供後代黑人述說,給未來子孫傳誦,她希望自己的作品像是一座心靈的橋樑,讓後世所有的黑人都能跨越深淵、安然擺渡……。(完)

作品閱讀:

1,童妮‧摩里森,《寵兒》,何文敬譯,台北:台灣商務,2003

2,童妮‧摩里森,《爵士樂》,潘岳、雷格譯,台北:台灣商務,2003

延伸閱讀:

1,Linden Peach, Toni Morrison, Palgrave: Macmillan, 2000

2,William L. Andrews & Nellie Y. McKay, Toni Morrison's Beloved: A Casebook,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3,James Baldwin & Toni Morrison, James Baldwin: Collected Essays, New York: Library of America, 1998

4,Conversations With Toni Morrison , Edited by Danille Taylor-Guthrie & Danille Kathleen Taylor-Guthrie, Jackson, MS: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1994

5,Karen Carmean, Toni Morrison's World of Fiction, New York: The Whitston, 1993
(回目錄)



教授爸爸週記:TSSCI的叢林遊戲
  賴鼎銘(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教授)
週前,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吳美美老師,與我在電話聊天時,突然冒出一句話:邱炯友老師要去賣水餃,她也必須去賣牛肉麵了!

邱炯友是我們在淡江大學的老朋友,書教得好好地,為什麼要去賣水餃?我好奇地追問吳老師。吳老師告訴我,主要原因是淡江大學最近規定教師升等一切以SSCI及TSSCI為主要考慮,讓他覺得門檻愈來愈窄,才有不如歸去之嘆!

這樣的消息,在日昨一場張鼎鍾考試委員新書發表的聚會中,我向淡江大學圖書館黃鴻珠館長求證,有關淡江大學強調SSCI及TSSCI在升等的重要性時,她說問題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嚴重,她不曉得為何會傳得如此不堪?

後來,從吳老師轉來的討論網站,我逐漸了解了來龍去脈,依照原文的載錄,實情是「邱老師要去賣水餃,因為他太生氣了」。邱老師之所以會生氣,因為他主編的期刊,擬申請進入TSSCI,卻被告知圖書資訊學不屬於社會科學,因此連申請的資格都沒有。這也是他大肆質疑「誰宰制學術領域、誰決定學術領域的歸屬」的主因。

看來賣水餃應該只是一場氣話,問題其實與TSSCI有關。後來從電子郵件我也收到了邱老師的訴求信,信中指出近來喧嚷不已的引文索引(SCI、SSCI、A&HCI)問題,儘管屬於圖書資訊學專業領域,但是,「圖書資訊學界在面對媒體與相關(不論是大學校內或政府)政策上少有置喙餘地,也許因為我們較為弱勢內斂,既不善媒體關係,亦無緣「左右」或「影響」現實的大局」,因此造成圖書資訊界的專業、尊嚴與權益都受到漠視。邱老師信中主要批評:

一、TSSCI採所謂「菁英」俱樂部入會模式,比國外ISI運作機制所引發的爭議更形嚴重。

二、「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宣稱不收錄「圖書資訊學」,但誰(能)決定「圖書資訊學」不屬於「社會科學」?是「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專家嗎?既然「圖書資訊學」已被納入國科會人文處「教育學門」下,為何「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還如此便宜行事?

三、依「TSSCI資料庫期刊申請實施方案」第7條第2款規定「每年各學門新增收錄期刊以1種為上限」,這種規定演變成學術叢林中的卡位機制,遊戲規則是先餵飽獅子們,才輪到兔子飽食。若兔子們不死,則進入第二回的廝殺,由同門(可能同樣優秀傑出)的第一隻兔子勝出。這時已是若干年後之事,慢而傑出的兔子必得等到老年期方能得寵幸,但牠必須茍活。

四、申請者無緣獲知結果,必須自行查詢網路,而且連審查意見都未告知!沒有審查意見,令「向隅者」的學術期刊主編錯愕,期刊品質無從改善,徒呼奈何!

五、TSSCI的瑕疵嚴重影響了「圖書資訊學」或其他類似小兔子學門的期刊之權益,必須予以糾正與譴責!

邱老師的信中直指TSSCI並沒有達到原來建立引文索引資料庫的目標,而目前進行期刊評鑑的種種作法,更引發學術界紛紛擾擾的爭議。他寄望「台灣的引文索引資料庫成熟且受人信服,而非形成另一個『學霸』式的狹隘公器」。信中邱老師呼籲大家群起響應表達意見,不論報紙讀者投書、email等等,甚至有必要召集大家面見國科會主委,要求解決的方案。

邱老師的奮起,引發圖書資訊學界電子郵件上的幾天討論,但這幾天卻又沉寂下來了。我其實一直在等待,這些老師真的站起來,面對教育部及國科會,把學術評鑑的事弄清楚。這個學門一向弱勢,而其學會的成員又以具公務人員資格的圖書館員為主,因此碰到具爭議的事件,常是緘默以對。這一次,他們只要願意站出來,反思高等教育學術評鑑這邊有一群人等著匯流,大家一起為學術界的公評機制,爭取一個可以共同接受的公道。

編按:

SSCI: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社會科學引文索引

TSSCI:Taiwan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台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

A&HCI: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藝術與人文科學引文索引
(回目錄)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本報誠徵閱讀經驗分享,歡迎教師、家長及學生分享經驗,題材包括如何推動學生閱讀、啟發學生閱讀興趣、學生閱讀心得或小書評,文長500~1500字皆可,投至fiveguys@ms19.hinet.net,凡經採用,敬奉薄酬。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 e-mail:
fiveguys@ms19.hinet.net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