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4-11-08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4-11-08》

本期內容
◎ 教孩子如何愛讀書
◎ 共讀一本書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教孩子如何愛讀書
  廖盈盈(國中教師)
經驗分享:投其所愛,愛其所投

身為國中老師,不知怎麼的,在看學生的課程學習單或是聯絡簿時,總是覺得學生錯字多得離譜,且常常文句簡短。一下子講到張三,下一行接到李四,讓我對那樣的無厘頭寫法,很難說服自己說那只是e世代、f世代的「幽默」或是「創意」。

大概是電腦成了人人手中閱讀寶典吧!所以學生打字比我們都還要快、還要準確,甚至什麼輸入法也難不倒他們。一下子注音輸入法,不然來個無蝦米輸入法也沒問題,高興的時候覺得想要試試倉頡輸入法也行。只是一但提起筆寫字就原形畢露了,「『性』趣」、「『露』斗」等同音異字的情況比比皆是,有時候自己看了也是啼笑皆非。真的是人人成了現代倉頡,人人都在造字。

深深有感覺的就是學生普遍閱讀能力以及寫字能力的降低。學生可以讀一篇散文就不想讀一本書,可以只看一個句子就不想讀一篇散文,而最後是可以只看一幅精美插圖就不想讀一個句子了。學生喜歡以圖畫或是動畫(例如電視電影)來做視覺的訊息吸收,對於長篇大論的文章,很少有習慣或是耐力去閱讀完。但是,求新求變求刺激的心,是否也該有沉穩平靜內斂的時候來平衡呢?

一但學生少了閱讀的習慣,我想損失的不是只有缺乏書中的「知識」而已,更大的損失應該是缺乏閱讀的「氣質」跟平靜的心了。

有鑒於以上幾點的觀察,這邊是自己提供的鼓勵學生閱讀的方法,願與大家分享交流。一、投其所愛

學生若不喜歡閱讀,相信這個「習慣」絕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如果想改變學生的閱讀習慣,我想第一步必須找學生有興趣的主題,或是吸引學生的文章,來鼓勵學生閱讀,一開始甚至挑學生最愛的娛樂版或是流行歌曲歌詞都沒關係,只要先讓學生有興趣踏出第一步,並想要持續這個定期閱讀的「新」習慣。

二、由小而大

有了習慣之後,一開始不急著要學生去閱讀一本書,而可以用一篇文章來做開頭,慢慢的將閱讀「量」變多,或甚至是「質」變深、難度加高,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增加閱讀廣度跟深度。

三、紀錄思考

每一次閱讀之後寫心得是思考的最佳方式,也是很必須的,因為在寫心得的同時,也算是自己回饋給自己的一種方式。而心得的字數也可以從50字起,依次增多,學生在無形中也會增進作文能力。可以給每人一張閱讀紀錄表格,上面紀錄自己的閱讀次數、內容以及心得,等於是建立學生自己的學習檔案。

四、愛其所投

增強可以是給學生獎勵品,或是直接讚美學生、肯定學生,這些都是老師可以用的增強方式。或是有趣一點的方式,例如固定在每週班會課,或是時間拉長到每個月最後一週的班週會課,來公佈「最佳閱讀家」等活動,讓學生覺得閱讀這件事是備受重視的,是很榮耀的、很有趣的。不過我想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光是老師可以給予增強,學生本身也會得到閱讀成就感的增強。

以上是我自己的經驗分享,希望對大家是有幫助的。:)

經驗分享:向膚淺閱讀說不

■ Neil

偶然間有個機會去國小帶課輔班,代課的班級是四年級,老師交代我看著他們數學、閱讀等作業寫完,若有不會的地方就指導他們。剛開始寫數學的時候一切都還很順利,等到寫閱讀作業的時候問題就來了。

意外的代課經驗

導師規定每個人要寫三篇閱讀測驗才算完成作業,有的孩子先看過文章後循序作答,有的孩子則不是,他們採取「直接先看題目問的是什麼」的策略,再回頭去文章中找尋答案,也因此會出現令人詫異的答案。例如有一篇文章大意是在講清明節掃墓,文中描述作者和父親去掃爺爺的墓,父親在回憶他與爺爺的種種過去。後面的題目就有一題問到「共有幾人去掃墓?」,有的小朋友根本沒看過文章,瞄過去文章好像出現三個人就馬上選「三個人」的選項,結果當然是答非所問。

看了真是讓我傻眼,這不是我們以前在考聯考,最後時間緊迫而不得已使用的招式嗎?要不就是補習班老師在考前才會教的「小撇步」,怎麼反而在沒有升學考試壓力的小學中讓我見到這種作法呢?甚至有的小朋友寫錯了,我請他再把文章看仔細一點再做答,他也是隨便寫個答案後就拿過來給我改,選擇題只有4個選項,再怎樣猜總是猜得中。我開始產生懷疑,或許我們的教育讓孩子勇於嘗試錯誤,但孩子寧可選擇猜錯3遍也不願意靜下心來好好把文章看一遍,這樣只求快不求好的敷衍態度,以及掛一漏萬的膚淺閱讀方式,其中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

這個社會太敷衍

這樣的經驗讓我不禁想從人與社會的觀點切入審視。人不能離群索居,因而有社會的存在,人類所有的思想、行為無不受社會所影響。相信有很多人跟我一樣有這種的感覺,台灣社會上從政府官員,下至百姓學生,似乎都籠罩在一股濃濃的敷衍氛圍下而無法自拔,「求快」成了我們的首要目標,但在求快的過程中往往會產生「只重形式而不求實質」的弊病。以我代課為例,學生重視的只是趕快寫完給老師簽名,至於文章的內涵呢?不知道又如何?這樣的態度在社會上亦隨處可見:大學生只重考試pass而不重求知;老闆只在乎結果而不問過程;官員只重作秀而不重解決問題等,在這樣的氛圍下,孩子豈能倖免於外?

我們知道孩子的學習、模仿能力是很強的,孩子不是天生就會這樣,但如果長期接受這種文化的「薰陶」,自然而然也會用敷衍的態度學到膚淺的知識。教師、父母,甚至媒體上的公眾人物的身教、言教何其重要!因為孩子的一雙大眼睛正看著我們如何去待人接物,當他發現敷衍的作法是可以被社會接受的時候,他又有什麼理由去追求認真的態度呢?誰重視閱讀?

將焦點放回人身上。我們可以發現有些老師常常將「閱讀」等同「閱讀測驗」看待,好比「共有幾個人去掃墓」這種數人頭式的題目,與文學欣賞究竟有何關聯?倘若我們的老師和教科書僅將記憶、背誦、考試等視為閱讀的內涵,忽略詮釋、感受、體會等更進一步的能力;認為用速食填鴨的方法就可以培養學生喜歡閱讀,忽略學生的興趣和經驗,那麼對於需要長時間洗練、理性思辯、感性陶冶的閱讀而言,無疑是一大戕害。

根據《天下雜誌》於2002年所進行的「全民閱讀大調查」發現,台灣民眾愈來愈不愛看書,平均每天讀書的時間大約一小時;7成以上的民眾,很少踏進圖書館。倘若連我們的家長自己都不喜歡閱讀,卻拼命要孩子看書,這如何以身作則讓孩子服氣?或甚至採功利的角度,告訴孩子「唸書才有出息」、「不要看對考試沒有幫助的書」等觀念,而這樣的作法是否又讓孩子把閱讀視為工具和手段,而非生活的一部份?

閱讀是教育的靈魂

閱讀是學習的基礎,前教育部長曾志朗也曾言:「閱讀是教育的靈魂」。教育的過程中若不重視閱讀,則學生學到的知識會是零散的,甚至是錯誤的。時至今日,九年一貫課程雖然高喊權力下放、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尊重孩子學習的興趣等,但在學校社會化的影響下,我們似乎還是可以嗅到些許「求快」的功利主義味兒在校園中蔓延,仍然令人憂心。

要改善學生膚淺閱讀的問題,或許可從社會、學校和家庭三個面向來努力。

首先在社會方面,必須要從整個社會對於閱讀的觀點下手。唯有當大家重視閱讀,不再把閱讀視為考試,不再用虛應故事的態度面對閱讀,讓閱讀自然而然成為學生生活素養、生活習慣的一部份,我們的學習才能逐漸擺脫考試領導教學的魔爪,從學習膚淺的表象漸漸走向理解深層的實質。

其次,在學校方面可分幾點來加強:教材宜選用與學生經驗相符的書籍;教室除了佈置讀書角以外,更需定期更新;教師須提高對閱讀的重視、嘗試增加活潑多元的教學方式以及培養同儕閱讀小組;校方則須提升圖書室的使用率、提升閱讀環境的品質。

至於家庭方面,如父母親的身教(如伴讀、教孩子查資料、陪孩子上圖書館)、避免將閱讀視為工具和手段以及家庭環境的境教等,也必須與學校、社會相互配合才行。

整體來看,科技的進步著實為人類帶來許多便利,但在媒體、電玩和網路所構築的聲光世界中,孩子與書本的距離卻愈來愈遠了。能看圖畫書就避免看文字書;能看電視就避免看圖畫書,孩子過度追求感官刺激的現象是否也需要檢討?閱讀不僅可以讓我們獲取較完整的知識,在培養學生作文、思考、整合能力上也大有幫助,而這些都是訴求便利的多媒體所無法取代的。

我深信唯有透過根本的閱讀能力培養,才能夠避免孩子流於接受表面膚淺的知識,掉入僅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迷霧中,忘了深究更重要的意義和內涵。更重要的,閱讀應從一種基本能力變成是一種生活習慣、陪伴孩子一生的興趣,而這在在都需要你我共同來努力。

促進青少年閱讀要點

【編譯成怡夏整理報導】在一份上週發表的報告中,研究者小組綱要式地列出15個協助青少年建立閱讀理解技巧的重要元素──指導的部份包括密集寫作和進行中的評估;而「基本」的改善方法,則有增加文學指導的閱讀時間,以及教師專業的發展。

這份報告的作者凱薩琳.史諾在序言中寫道:「在那些改善幼兒閱讀成就的努力中,多少忽略對閱讀核心的注意:即理解力、閱讀中學習、在內容區閱讀,以及中高等教育體系、工作能力和公民身分脈絡下所提供閱讀服務。」她說:「教育工作者必須想出如何讓每位學生獲得超越小學階段所需的基本文字能力,進入中學教育中所需的更具挑戰性和更有回饋性的文字世界。」

這份名為「中學文字能力的行動與研究」是由史諾撰寫而成,她是哈佛大學頂尖的閱讀研究者,另一位作者則是哈佛博士研究生吉娜.畢安卡羅斯。這項研究則是由紐約的卡內基公司,和華盛頓的優質教育聯盟贊助。

雖然研究小組推薦這些元素在改善青少年的閱讀卓有成效,不過卻沒有證據顯示怎樣的組合或是順序最有效果。報告中指出,還需要更多研究才能確認這個部份,小組成員建議老師和研究者透過觀察課堂上的情況,找出屬於自己的結論。

在史丹福大學從事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麥可.卡米爾教授表示:「沒有好的文字能力對高中生來說遠超過用危機來形容來的嚴重,我們幾乎需要設立一個創傷中心來處理這個問題。孩子不能閱讀是個很嚴重的問題,這是影響孩子是否可以畢業的首要原因。」(資料來源╱教育周刊)

閱讀要點:這項報告推薦了15項指導青少年閱讀的重要指南:

1.直接、明顯的指導

2.根基於內容有效率的指導原則

3.動機,與自我引導的學習

4.基於文本的合作學習

5.策略性的教導

6.多元文本

7.密集寫作

8.科技成份

9.對學生進行發展中的評估

10.增加閱讀的時間

11.專業上的進展

12.對學生和課程進行總結評估

13.老師團隊

14.領導能力

15.包羅萬象和調和性的文學課程

資料來源:Alliance for Excellent Education
(回目錄)



共讀一本書
   
書名:《慢半拍的小鵝》

作者:文/漢娜 約翰森

圖/凱蒂 班德

譯者:王曉曉

出版社:玉山

類別:生態教育 生命教育

適用年級:3-6年級

書摘:

慢半拍的小鵝不是鵝群中最耀眼的風雲鵝類,相反地,因為動作慢,學起游泳、飛翔、覓食等生活技能,總是比同伴吃力許多,經常遭到許多嘲笑和抱怨。剛開始,小鵝覺得很洩氣,常在心裡埋怨:「我永遠學不會!」「為什麼我總是最後一個?」但是,漸漸地,牠開始學會用另一種眼光看待自己!

問題與討論:

一、小鵝有幾個哥哥姐姐?

二、母鵝孵蛋時,發現最後一顆蛋有什麼特別之處?

三、小鵝除了動作慢半拍以外,有沒有其他的缺點或是優點?

四、小鵝救了鵝群幾次?

延伸活動:

一、小鵝慢半拍卻救了鵝群的故事,給大家什麼樣的啟示?

二、你也是慢半拍的小鵝嗎?你最常慢半拍的事情是什麼?

三、什麼事情可以慢半拍?什麼不行?為什麼?

四、想想看,什麼事越慢越好,什麼事越快越好?

書名:《喂!你是瓢蟲嗎?》

作者:文/茱蒂 艾倫 圖/涂德 翰夫里斯

譯者:冶海孜

出版社:遠流

類別:生命教育

生態 語文

適用年級:2-6年



書摘:

以瓢蟲為主題,設計從誕生、演變、成長到覓食,並延伸到不同物種間的相生相滅關聯,讓孩子透過瓢蟲的一生認識昆蟲生態。透過中英文的對照,中文部分可為低年級學生說故事,英文部分可作為高年級的閱讀素材,同時展現自然生態與生命教育的主題。

問題與討論:

一、當瓢蟲還是幼蟲的時候,牠們長得是什麼樣子?

二、妳/你見過蜻蜓、蝴蝶的幼蟲嗎?他們長得什麼模樣?

三、瓢蟲小時候吃什麼?長大以後吃什麼?

四、當你小時候,你喜歡吃的東西和現在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延伸活動:

一、請同學分享自己的「長大」經驗。

二、瓢蟲幼蟲會脫皮,你是怎麼發現自己長大的?

三、到校園裡找找看,哪裡會有毛毛蟲?蝴蝶幼蟲吃的食物和瓢蟲有什麼不一樣?
(回目錄)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本報誠徵閱讀經驗分享,歡迎教師、家長及學生分享經驗,題材包括如何推動學生閱讀、啟發學生閱讀興趣、學生閱讀心得或小書評,文長500~1500字皆可,投至fiveguys@ms19.hinet.net,凡經採用,敬奉薄酬。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 e-mail:
fiveguys@ms19.hinet.net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