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而會收到朋友來信,詢問當另一半擁有傷心的過往時,如何成為那撫平創傷的雙手,幫助對方走出陰影?
只要討論到家庭教育對人的影響,總有人會表示:「做人凡事要靠自己、要往未來看,不必也不該去談論過往。」而也有朋友因為負傷過重,認為自己不管怎麼努力也不可能脫離父母所造成的陰影,所以他們不喜歡討論父母,因為討論沒有任何意義。
不論如何,莫齋卻認為探討家庭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事。
事實上,我們若想真正了解一個人,就不能不去看他所成長的環境如何促成他人格的形成。每個人的性情都脫離不了照顧養育者的貢獻,當然除此之外還要看他與環境如何互動,並對這互動的結果作出何種解釋。
曾有位諮商師朋友童年時期被生父性虐待。她坦誠自己的遭遇讓她與家人形同陌路,甚至到現在還不敢下水游泳(因為有些虐待曾在泳池中進行)。她年輕時曾以酗酒和自殘試圖轉移注意力與逃避問題,現在回顧這些辛酸歲月,她可以很輕易地從她所服務的人群(毒癮勒戒所的病患)中,點出他們用以自欺欺人的藉口,迫使他們非面對自己的問題不可。她常說:「面對問題的起點,就是認識自己。」沒錯,看清自己從哪裡來,才能了解過去的一切如何深切影響著自己現在的每個決定。一個人糟糕的過去不見得決定他將來也會成為另一個糟糕的人,也就是說什麼樣的父母,不一定養出什麼樣的子女。但他是否能從陰影中走出來,下面幾個決定性的因素供大家參考:
(一)他是否有勇氣正視自己和過去?
朋友的男友由於童年時期受了很大的傷害,交往之初他就要朋友不要過問他的過去。這個約定後來成為他們之間很大的陰影,朋友愈來愈因為男友無法信任她而感到痛苦,而男友對她的過度保護或設防等等令人費解的反應更造成他們之間莫大的摩擦。一個對過往絕口不提或是畏首畏尾的人,多半有著他認為無法啟齒的缺憾。這倒不是問題的所在,真正麻煩的是這個人連自己都無法面對自己──人若無法在內心與過往取得某種平衡,這些他所逃避的事物在某些方面勢必成為他致命的盲點。平安無事時他可以將自己內心的焦慮掩飾得很好,畢竟他已經過多年的練習培養出一層保護色。當你們走得愈來愈近時,這個祕密和問題所帶來的壓力和不安就會愈發嚴重。只要環境壓力變大,他的不滿與焦慮更會波及到他所接觸的人、事、物上。很快地你會發現他將所有的精力轉移到控制你和環境上──雖然他真正的目的是控制他內心狂亂失序的感受。
(二)他是否有自省和從教訓中領悟的能力?
能夠看到問題的人是值得嘉獎的,但成長不止於此。除了能正視問題之外,還需要能從經驗中學習控制這個問題。一個能自省、從生活經驗中領悟和成長的人,會省去你很多心碎與當褓姆的時間。曾看過不少伴侶抱怨另一半的重大缺陷,他們多半都說:「我當初接納這個人,因為他受傷得那麼重,讓我好想保護他,給他他缺乏的愛。我以為他看到自己的問題和過去,就會克服問題成為更好的人。」請注意,看得到問題,不等於有能力或有意願克服。你必須觀察他如何學習、如何解釋自己的成敗?是否有定力與耐力在失敗後從頭開始;不過份自責,但也不將責任推到別人身上?曾遇到過一對這樣的男女朋友,他們共有一個出生不久的兒子,但兩個人的關係早已水深火熱。每次只要一吵架,他們都拿彼此的家庭問題來互相攻擊:「她來自一個病態的家庭,所以只要我們一爭吵她就假設我會像她家人一樣變得很暴力。」「他的父母離婚對他傷害太大,所以他總覺得兩個人只要在一起就不能分開,我巴不得快點離開這個沒用的人!」他們兩人的特點在於看得到自己的家庭和對方的家庭帶給他們何種影響,但他們都將自己放在受害者的角色裡,一味等著對方來配合、同情、拯救他們。這在講求合作互助的兩性關係中,是絕對行不通的。
(三)他是否能溝通,或聽得進逆耳的忠言?
在這裡,我們不談「虛懷若谷」如此偉大的情操,也不管忠言入耳的當時,對方的反應如何──也許他暴跳如雷,也許他悶不吭聲,重點在於一段時間過後,他是否能深入思考別人的建言,從中找到他可以運用的資訊,試著調整自己的步履?如果對方連回頭承認自己可能有疏失的勇氣都沒有,也該具備基本的溝通能力(註)。在兩個人心平氣和時(他還必須要有心平氣和的時候),你至少能藉著溝通將你內心的話放進他心坎裡。否則你們只是兩條平行線,能不能交會還得碰運氣了。有對夫妻朋友在結婚之初,兩人時常爭吵。有一回先生氣極了,拿起拳頭就往牆上猛搥猛打。妻子嚇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過陣子後,她問他為什麼要搥牆,那樣手不痛嗎?她坦誠他的舉動帶給她的驚嚇,也告訴他沒什麼事是不能好好談的。就這樣,先生也坦誠她在爭吵時所說的話其實也有些道理,只是他一時怒火攻心,無法控制自己的衝動。於是他們約定如果爭吵的氣氛再到那種熱度,他們就會暫時分開,等彼此都冷靜了再談。從此,他們的溝通方式就進步了不少。妻子說:「雖然我們不是因此都不再有意見相左的時候,但我注意到我們吵歸吵,事後他會去思考自己我的話是否有理,我也一樣,我們雖然不見得能在氣頭上控制自己說出來的話和表現出來的態度,但每次爭吵後我們都會仔細去思考對方的話,然後回頭討論如何調整,所以我們的關係一直持續進步著。」如果你所說的話,總有幾句對方聽入了耳,會做些調整來維持你們的感情,你們的關係就不至於永遠原地踏步。
(四)他是否有計劃和實踐的能力?
話能說得漂亮,不代表真的有能力實踐自己的理想。一個人是否努力克服困難,看他平常時是否能信守諾言可以看出個大概。他若重視自己的價值,就會重視對人的承諾,因為他的所言所行,就是他個人價值的體現。我們也能從對方許下承諾和實踐的方式對他有更進一步的了解。這人是否會許下超過自己能力所及的承諾再打腫臉充胖子,甚至躲得不見人影?或是他從來不願承諾,只是一味要求?他的承諾是否只為自己,還是光為別人?他會計劃自己的生活,不會老是悔約,還是他根本毫無計劃,更不管他身旁的人的死活?有的人很溫和,知道自己的問題,也能溝通,但他的問題可能缺乏行動力。如果他的缺乏行動力不是不想,而是不會,經人點醒後他會力爭上游,那就沒什麼大問題。否則,對於一個不知道該拿自己怎麼辦的人,還是敬而遠之得好。因為一個不曉得自己要什麼的人,不是隨便你給他什麼都好的人;而是不管你給他什麼,他都不確定自己要不要的人。
總之,了解所愛的人,一定要努力試識他的家庭和他成長的環境。如果,你是那不想回顧的人,奉勸您一句:「人必須站在自己所在的低處,才能看到自己從高處跌落的過程」(作者不詳)。同樣的,我們必須去分析自己目前存在的因素,才能找到成長與改變的方向。
最後再和各位說個故事。有位朋友因為父母親童年時期對她的虐待,在婚姻中絕口不談過去。只要提到過去,她就感到痛苦不堪,她能向先生承認自己受苦得厲害,但任何關於童年的話題都是禁區,只要一提及,她就暴跳如雷。她的理由是,愈談他們,她就愈覺得自己出自於他們,愈可能變得像他們一樣,變成不好的父母。她想盡方法讓自己成為和父母不同的人,充滿愛心、耐心、傾聽、犧牲等等,但當她在這完美的極端一陣子後,過度的疲憊和壓力又會讓她忍不住爆發,使她搖身一變,成為像她父母一樣嚴厲、苛薄、易怒又駭人的母親。這樣迅速的轉變讓她更加證實自己的恐懼──她體內確實有著和她父母一樣無情的施虐因子──為著這些認知,她幾乎要崩潰。後來她透過諮商朋友的幫助,了解到她是她父母的女兒,而且永遠都會是他們的女兒,但這不代表她就自動「等於」他們。她的父母會犯錯,並不是因為他們生性邪惡,而是因為他們只是凡人,他們沒有學習到如何去應付困難和控制自己,甚至無法或拒絕看到問題的存在。當她一味將父母所有的一切都視為邪惡之源時,她同時否定掉自己很多與父母相似的特質,甚至可能是好的特質。因此,在她走向另一個極端時,她的愛心、耐心與犧牲便多得超乎常理,變成了溺愛和放縱,讓孩子們為所欲為,反將她逼向她父母的另一個極端:爆發,辱罵和責打子女,於是她以為看到自己體內的父母重現。
其實這些循環,不過是在反映著我們身為人類的平凡和有限。
對那些曾遭受父母嚴重虐待的人,莫齋無意輕乎你們所受過的痛苦。認同父母不過是凡人,不代表認同他們可以對子女為所欲為。但不論你是誰,你可以有所不同。在這裡提醒身在痛苦中的朋友們:接納自己、接受過往。畢竟,我們目前所在的低處,不論如何卑微,依舊是前人不完美的努力所堆積起來的高處。
請繼續加油。
註:關於溝通,深林在他的新書「敢愛敢不恨」中有一章特別深入地談到。過去的電子報裡可能已陸續提過,但在未來幾期電子報中,我還是會分段節錄出來供大家參考。
莫齋◎個人電子報:看到幸福的瞬間|站地手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