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艾西莫夫的機器人異想世界 ▌鄭運鴻˙著
|
2035年,機器人已經成了一種值得信賴的萬能家電用品,也開始無所不在地融為人類生活的一部份。「正義的一方?人類的好友?」對於芝加哥警探史普納而言,統統都是想太多──這完美的科技結晶,只有他看出破綻:NS-5型機器人一定是犯罪兇手!
《機械公敵》(I, Robot)上映了!緊接著片頭標題,銀幕上依次地浮現出「機器人學三大法則」(Three Laws of Robotics)的條文內容:
第一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坐視人類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 第二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除非違背第一法則。 第三法則: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的安全,除非違背第一與第二法則。[註1]
如果你覺得眼熟,那可能是因為聯想到了1999年的另一部好萊塢科幻電影《變人》(Bicentennial Man)。片中,機器管家Andrew[註2]在客廳裡首次被啟動時,就曾經慎重其事地以「全像投影」(Hologram)技術,誇張地宣讀過一遍「機器人學三大法則」。
這麼說來,《機械公敵》與《變人》似乎有某種必然的共通性存在──不錯,這兩部電影都跟一位名為以薩‧艾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22)的俄裔美國猶太人有關。
是的,「機器人學三大法則」就是艾西莫夫在1942年所提出來的。以這重要的三大法則為基礎,艾西莫夫寫下了為數龐大的機器人故事,而這兩部電影,也都是分別受到他作品啟發而誕生的。嚴格說來,艾西莫夫本人其實並不是一位機器人學家,而是一位科幻與科普作家,但時至今日,「機器人學」(Robotics)早已從科幻名詞正式變成了一門學術研究;同時,艾西莫夫對機器人文化的重要貢獻和歷史定位,也隨之獲得應有的肯定。
當年的艾西莫夫,為什麼會想要創造「機器人三大法則」?這問題問得好。
記得之前曾大略提及,透過對大量好萊塢電影和歐美科幻小說的長期觀察,我們隱約瞥見西方社會對「機器人」這東西所帶有的負面刻板印象。令人驚異的是,化約地歸納起來,這些機器人作品翻來覆去圍繞的主題,卻總不脫兩種──其一是「機器人欺負人類」;而另一種,正巧就是「人類欺負機器人」。
講到「機器人欺負人類」,《魔鬼終結者》(The Terminator)跟《駭客任務》(The Matrix)算是最具象徵性的了,這兩部科幻電影都預言機器人有一天會不再甘於為人類服務(說難聽點,是被人類奴役),而集體覺醒之後,開始反撲他們的主人;而「人類欺負機器人」的代表,則非《變人》和《A.I.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莫屬,無論是片中的機器管家Andrew或機器男孩David,哪個不是遍嚐人情冷暖、歷盡千辛萬苦。
可以這樣說:在西方人的觀點裡,機器人從來就不是什麼好東西!
西方人對機器人的這種「不信任意識」,其實部分源自他們在工業革命時期跟「機器」之間不愉快的相處經驗:由於機器生產線的發明,人們得沒日沒夜地配合二十四小時不用休息的機器步調,累得半死不談,黑煙、機油、高熱、噪音……都是令人極不舒服的印象,更別提因為機器所帶來的工作傷害,和因為機器所帶來的失業問題──除了少數有錢人得以享受機器大量生產的好處之外,對廣大勞工群眾而言,機器真是一種令人討厭、憎恨、懼怕和避之唯恐不及的怪獸。
「機器」尚且如此,那機器「修成人形」那還得了!套句俗話說:「簡直是反了!反了!」
是的,反了。將機器人「修成人形」的,可不是人類自己?而在西方基督教文明裡頭,這件事情挑戰了某些更根本的價值:首先,「造人」原本是神的專屬工作,人類僭越了神的職掌,註定要遭到天譴!不斷如惡夢般反覆的「機器人欺負人類」主題,就是在告誡人們小孩別玩大車;再者,機器人若越來越像人(甚至超越人),那人類作為「神所愛者」的優越地位不就搖搖欲墜了?於是潛在的排擠意識,就此逐漸轉變成一則則「人類欺負機器人」的故事!
從小看膩了「可惡的機器人」和「可憐的機器人」,科幻說書人艾西莫夫立志要創造一種全新的機器人故事類型。但問題是:機器人威力如此強大,如果不能設法在它(牠?他?她?)腦門縛上個安全有效的「緊箍咒」,人類哪能有趨吉避凶、和平共存的機會呢?於是,他在1942年藉由一篇名為〈轉圈圈〉(Runaround)的短篇,創造了「機器人學三大法則」,也為歐美機器人文學開啟了「第三條道路」:在艾西莫夫的機器人異想世界中,所有機器人在出廠之前,「腦袋」裡就得燒上這不可違逆的三大法則,以作為保障人類社會的安全約束。
問題在於:這三道看似完美的安全鎖,若果真如此無懈可擊,那所有的故事不都甭寫啦?!
正由於「機器人學三大法則」先天上有邏輯缺陷,在面對詭譎難測、變化多端的人類社會時,總有其力有未逮的漏洞存在,艾西莫夫才得以一遍又一遍地創造出令人著魔的另一度機器人時空──在這裡,人類和機器之間,不再是單純衝動的對立情結,而變成了深刻複雜的辯證關係……
機器人到底為了什麼想要「變人」?「機械」究竟會不會是全民「公敵」?艾西莫夫不斷地嘗試丟出問題;然而,今天的我們,卻也才剛剛開始有能力去尋找答案……
[註1] 附上「機器人學三大法則」英語原文作為參照:
1. A robot may not injure a human being or, through inaction, allow a human being to come to harm. 2. A robot must obey orders given it by human beings except where such orders would conflict with the First Law. 3. A robot must protect its own existence as long as such protection does not conflict with the First or Second Law.
[註2] Andrew的命名來自Android的諧音。Android指的是一種較為精密且接近人形的「機器人」,此字在中文世界並無固定的譯文:機器人、人造人、生化電子人……都有人用,此處建議翻成「仿製人」。
(原刊載於《PC OFFICE》雜誌2004年08月號【想像力的邊疆】專欄)
| ▌太空船一號兩度飛入太空 獲獎千萬美金 ▌科科報編輯小組˙著
|
第一艘民間自製的「太空船一號」,在今年九月及十月兩度成功飛上太空,因而贏得了獎勵民間航太計劃的「X大獎」和獎金一千萬美元。
「太空船一號」是由微軟創辦人之一的Paul Allen出資,航太工程師Burt Rutan等人設計,並於今年完成在五天內兩次突破大氣層的紀錄,成為首架成功突破大氣層的私人太空船。
英國維京企業的Richard Branson則希望利用太空船一號的技術,從2007年開始提供太空之旅的服務,只是如果想上太空的話可要先存一大筆錢,因為每人票價預估約要20萬美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