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小心,異形就在你身邊…… ▌鄭運鴻˙著
|
異形(Alien):身高214公分、體重159公斤。致命武器為硫酸血、尖尾刺、鋼手爪、外骨骼、終極的快速反應,和獵食的生物本能。
終極戰士(Predator):身高231公分、體重200公斤。致命武器為紅外線追熱儀、光學迷彩、鏈鋸鋼刀、迫光砲、蘭花鏢、神出鬼沒的格鬥技巧,和殺戮為樂的嗜血傳統。
在《異形戰場》(Alien Vs. Predator;2004)這部重金打造的科幻電影裡,好萊塢最有身價的兩大星際惡棍首度銀幕交手,聳動的宣傳詞告訴我們:「無論誰贏了,人類都是輸家!」頗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氣勢。這樣看來,身為「最大的受害者──人類」,似乎有必要對這場「星際惡棍總動員」混戰究竟是怎麼開打的,作一番知己知彼的考察。
《異形戰場》可以算是好萊塢兩大科幻系列的結合──《異形》系列與《終極戰士》系列。《異形》系列總共拍了四集(1979-1997),透過一名強悍奇女子蕾普莉(Ripley)與冷酷無情的全自動太空船、冷酷無情的未知外星生物,和更加冷酷無情的未來跨國企業之間的愛恨情仇,創造了一則全新的科幻史詩──女性主義者在向來保守沙文的科幻類型當中,首次於蕾普莉身上尋得認同的對象;科幻愛好者從擬真可信的星際冒險奇觀裡面,滿足地找到「邪惡外星生物」的完美造型;而好萊塢的片商們,則以《異形》系列的票房成功撈足了滿滿的鈔票,皆大歡喜,以致第五集的開拍傳聞至今仍甚囂塵上。
雖然《終極戰士》系列總共只出過兩部作品(1987, 1990),內容也不如《異形》系列所探討的觀點那麼發人深省,甚至連續集的「主角」都換了人演(其實真正的『主角』,應該就是『終極戰士』本尊),但《終極戰士》創造了一批全新有個性的「外星獵人」角色,卻是該系列成功的原因──不像動物般靠本能捕食自衛的「低能外星生物」異形,終極戰士可是不折不扣的「高等外星獵人」,他們以闖蕩星際蒐捕各種生物為業,無論在智能或體力上都是人類的天敵──而且這次的戰場不在遙遠宇宙當中,而在太陽系第三行星自己家門口,怎麼說都令人毛骨悚然。
由於這兩大「邪惡外星人」的形象如此鮮活、深植人心,腦筋動得快的遊戲廠商早在1993年左右就徵得授權,開發了《異形Vs.終極戰士》電子遊戲。由於實在大受歡迎,十年來一路從大型機台、PC、Mac、家用遊樂器,甚至是掌上型遊樂器,都發行了為數可觀的各種不同版本,填補了這兩大電影系列未能發行續作的遺憾空白,卻也讓這些玩家們產生了「何不拍部電影,讓異形和終極戰士拼個高下?」的期待──於是乎我們有了《異形戰場》!
說穿了,《異形戰場》不過是日益擴大的好萊塢多媒體產業必然的商業產物,其劇情設定大概也不必太過計較。但對於異形與終極戰士這樣的邪惡外星人刻板印象為何會廣受接納,實在有必要繼續作一番探討。
首先,如果說「外星人」向來是科幻作品的重點主題,大概沒有人反對吧。但仔細想想,無論是好萊塢影視或日本動漫畫,「好外星人」與「壞外星人」的比例之懸殊,應該是個不爭事實──毫無疑問地,當然以「星際惡棍」居多。《外星人E.T.》(E.T. the Extra-Terrestrial;1982)和《魔繭》(Cocoon;1985, 1988)裡友善的外星朋友,大概是屈指可數的「好外星人」了。
Why?難道外星人殘殺人類、侵略地球是某種基於科學根據所做的推論嗎?如果不是,那這項統計資料,又反映了什麼事實呢?
在我的觀察裡,人類對於「未知」和「神秘」總抱著兩種主要情結:「敬畏」與「恐懼」。而科幻作品所描繪的時空,正巧多半符合這種情境,尤其是在面對「外星生命」的時候,更容易產生這種本能反射式的想像──正如一腳踏進陌生的亞瑪遜熱帶雨林時一樣,經驗告訴我們,有了動靜,先開槍總是沒錯。在這樣的文明集體反射之下,「敵意宇宙」的產生,絕對是主流的價值取向,也容易成為票房的保證!
接下來的問題是:什麼樣的「外星人」才能恰如其份地挑起人類「敬畏」和「恐懼」的反射神經呢?簡單的動作是:認清楚你的觀眾是誰,然後送給他們最刻板典型的「非我族類」形象。
在「異形」的整體設計上,我們看到「人類的反面」:百分百的獸性與非理性、外部骨骼取代血肉皮膚、節肢動物的形象隱喻、大量且快速的侵略繁殖……這樣的一種生物,完全杜絕了人們在其身上投射情感與認同的任何可能,將這樣的東西轉化成一種完美「他者」與「敵人」的過程,旗幟鮮明、毫不複雜。異形藉由讓觀眾確認「人類本位」來激起同仇敵慨的觀影快感,毋寧是極度成功的。
異形技巧地運用了「人類本位」挑起憤恨,而終極戰士造型語彙所潛藏的「W.A.S.P.本位」[註]意識形態偏見真相,則可能更要讓人倒抽一口涼氣:細看終極戰士的裝扮,一串串如牙買加黑人的「珠墜髮辮」、隨處可見影射食人部落的「骨骸飾品」、週身如龐克或SM族的「網狀戰甲」、非洲傳統的「長矛旋標」、複雜難辨的「象形文字」、窮兵黷武的「獵人傳統」……統統都是「白人(菁英)文化」的對立面,統統都是被用來作為強化外星人「非我族類」的「文化裝飾品」。
本來嘛,誰也沒見過外星人的形象,更別說能藉之一眼就「瞧」出善惡。但透過一種帶有「人類本位」甚至是「白人(菁英)本位」偏見的有色眼鏡來達成「市場本位」的目的,實在令人擔憂我們的心靈會不會也因此而淪為「異形戰場」。
誠然,「異形相爭,票房得利」是個不爭的事實。但身為一個人類──而且是一個愛好科幻的人類──所不樂見的總是「無論誰贏了,人性都是輸家!」
[註] W.A.S.P.:當今英美世界優勢族群「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的縮寫,也是大部分好萊塢電影所心照不宣預設的主流觀眾群。
(原載於《PC OFFICE》雜誌2004年09月號【想像力的邊疆】專欄)
| ▌一氧化氮可緩解SARS病情 ▌科科報編輯小組˙著
|
中國和瑞典科學家共同研究發現,吸入一氧化氮可以快速改善SARS病人的缺氧情況,並對SARS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
據新華網週日報導,中國科技部對七名SARS重症病患採用「一氧化氮吸入療法」,與原本治療方法的患者對照比較後發現,一氧化氮吸入療法確實有效舒緩SARS病情。研究也發現,一氧化氮對SARS病毒有抑制作用,實施一氧化氮吸入療法後,感染SARS病毒的細胞死亡率從無一氧化氮保護狀態的90%降到10%。
但由於一氧化氮吸入療法設備及療程價格昂貴,因此目前科學家正在嘗試利用霧化粉末狀的一氧化氮來治療呼吸衰竭患者。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