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麵包與玫瑰》
在好萊塢電影撲天漫地的行銷策略下,我們很容易就忽略掉那些會讓我們反覆思考的電影。肯‧洛區(Ken Loach)在2000年完成的《麵包與玫瑰》(Bread and Rose)即是其一。《麵包與玫瑰》雖然曾經在第十屆的《絕色影展》上映過,但並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導演肯‧洛區一直以來以影像作工人階級的後盾。透過影像,他呈現出工人等弱勢族群所受到的壓迫,傳達強烈的政治與社會批判,為工人階級發聲。
《麵包與玫瑰》敘述洛杉磯一幢大樓的清潔工(多為拉丁裔的外籍勞工)為求生存,組織工會、發起運動的故事。「麵包與玫瑰」即是他們的口號。「麵包」指的是合理的薪資報酬,是填飽肚子以求生存的最基本需求;「玫瑰」則象徵在生存之外,應有的生活福利與尊嚴。但在資本主義的社會,資方只求利潤。雇主為了壓低生產成本,不斷剝削與壓榨工人,以換取更高額的利潤。許多工人在沒有工會的保障下,被迫接受不合理的薪資待遇,包括超低額的時薪、超時工作、沒有健保等。「麵包與玫瑰」對他們而言遙不可及。他們往往必須冒著極大的風險,才能爭取到這些基本的生存需求與基本人權。
他們在爭取成立工會的歷程中是篳路藍縷的。而且,工人與工人之間並非我們所想像那樣的團結與緊密。因為每個工人都必須面對生存上的威脅,他們有他們各自的生存考量。有些人害怕被解雇,他們寧可保持現狀而不願加入工會;有些人則在加入工會之後也同樣因為害怕失去工作而興起離開的念頭;有些人則在資方的利誘與生存的考量下選擇當告密者。事實上,他們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因為一旦工運不成功,他們將失去一切。他們僅能往對他們最沒有立即威脅的方向走。正如劇中的主角姐姐羅莎,她對工會保持疏離的態度,她甚至在沈重的經濟壓力下(她有一個重病的丈夫,在沒有健保的情況下,他必須籌措一把龐大的醫療費用),不得不當告密者。當妹妹瑪雅跑來質問她時,她才說出她從小到大為了供養家裡、為了罹病的丈夫、為了兩個子女,甚至為了瑪雅想要一個工作而不得不出賣肉體的悲慘生活。處於社會結構的最底層,在這樣的生存條件下,她實在無從選擇。
肯‧洛區不僅呈現出工人被資方嚴重剝削的景象,也刻畫出工人與身為知識份子的工運領導者之間的不平等。當工運領袖山姆遊說羅莎與瑪雅加入工會時,羅莎生氣地對他說,你不是「我們」。對羅莎而言,具有律師正職的山姆,並不與工人處於相同的位置。另外,在一場祕密會議中,山姆輕忽地遺留下開會的資料,許多工人因此被解雇。瑪雅質疑他:「你在這個事件冒了什麼風險?」因為不管工運成不成功,山姆依然還有律師的正職工作。可是對那些工人來說,一旦工運失敗,他們可能一無所有,甚至被遣送回國。相較於以往的勞工電影大都把工運的領導者塑造成英雄,肯‧洛區在《麵包與玫瑰》中卻透過瑪雅姊妹的質問,突顯出在工運中,身為知識份子的工運領袖與工人位階不平等的地方。
最後,工人在山姆的帶領下,意識到他們的限制來自結構性的因素,他們也在山姆有計畫的領導下,採取較為溫和的路線。他們在大樓裡集會示威,也以鬧?的方式造成大樓裡其他公司人員的不便,目的皆在促使這些公司對壓榨他們的清潔公司施壓,以改善他們的工作條件。最後,清潔公司不得不讓步,給予清潔工人較為合理的報酬待遇與健保、休假等福利。從他們所採取的策略中,可以看出工人運動的轉變。工人運動已從過去走上街頭的激進、流血抗爭,轉向有計畫的以集體的力量施壓,迫使資方讓步的方式。
這部影片裡頭所觸及到的勞工問題,對照我們台灣社會現在的勞工狀況(尤其是外籍勞工),該片能提供我們借鑒反省的觀點與思考的視野。我們應對這部電影賦予更多的重視與討論。
|
|
|
1.氣象局地震誤報 媒體見獵心喜 週一晚間,花蓮外海出現震度6.7的地震。由於主要地震發生前三到四秒,出現規模三到四的前震波形,與稍後發生的主震震波混在一起,導致氣象局的電腦自動定位系統誤判地震規模及震央位置,報告在一小時後隨即更正。但隔日,各大平面與電子媒體皆紛紛以頭條或要聞的方式,以氣象局擺烏龍,以及突顯震央位置誤差數百公里、強調耳鳴與人體預測準度等標題與內文,來炒作此一話題。 小編媒批:小編發現,各大媒體對於氣象局的回應真是有夠尊重的輕描淡寫。雖然氣象局機器誤差的說法在新聞文本中有所呈現,但內文中對於氣象局的誤報,則有著更多明嘲暗諷的成分,再加上對於耳鳴男的預測能力大肆報導,且亦突顯雙方的相互對立。看來,沒有信心自己具備公信力的媒體,正想藉此事拉氣象局下水,藉此抬高自己的監督角色以及收視率。此般心態如續有甚而甚囂塵上,媒體呀~嗚呼哀哉,尚饗! 2.張雅琴現身 大談新體悟 13日媒體報導兩個多月前離開年代而暫時沉淺的張雅琴,出席一場新書發表會。會中,張雅琴打電話向方念華致意與問候,並且大談此段時間,回到紐約與哥倫比亞大學的「回歸之旅」之心得與體悟。在會中,張雅琴如同突然受到感召一般,反省從前誰被殺死了、殺幾刀、怎麼死的、砍在哪裡報導「有那麼重要嗎?」現在的她,開始希望台灣的媒體環境會更好。 小編媒批:當看到此則新聞時,小編很驚訝,套一句廣告台詞,這是我們認識的張雅琴嗎?不過,小編寧願相信張雅琴小姐此段時間的沉潛,的的確確有進行深刻的自我反省,也期待當如果張雅琴小姐重新站上主播台時,能有一番不同以往的風格與作為。閱聽人的集體力量是無窮的,記得「你的一言一行,大家都在看!」 3.立委選戰倒數 政論節目備戰 報載,為了因應立委選戰的到來,各大電視台亦正積極籌畫新的政論節目,以及改變舊節目的播出策略。藉此,搶搭選舉話題的熱潮,並且大收政論節目的廣告收入。 小編媒批:每到選舉時刻,即為政論性談話節目的旺季。藉由選舉時意識形態的激情對立,以及爭議與意識形態話題的議題設定,政論性談話節目已經蔚為候選人直接間接的表演舞台,人們在此進行瘋狂與激烈的對話。這是政治與媒體商業考量交相利的產品。小編在此,希望閱聽人能看清政論節目背後的政治經濟邏輯,避免以此陷入不智的政治意識形態操弄;亦呼籲媒體節制本身政論節目的議題操作,勿過於激化政治意識形態的衝突對立,造成台灣社會永遠的斷裂。
|
|
|
「可魯效應」的省思 廖中(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賺人熱淚的日本電影《再見了,可魯》反應熱烈,連帶地「可魯效應」為台灣社會帶來了兩極的效果,一是透過電影的議題發酵,喚起國內對導盲犬問題的討論,二是拉不拉多犬變成了明星,在台灣掀起飼養拉不拉多犬的熱潮。
對後者而言,某種社會物質的「流行」風潮,一直是台灣社會的奇特景象,從幾年前的kitty、電子雞、蛋塔、紅酒、到近年來的LV、現金卡,反映台灣社會淺層文化,需要靠不斷的媒體流行訊息的餵養,來支持經濟體系中的消費現象。
媒體促成拉不拉多犬的「明星化」,使得這股流行風潮顯得自然而龐大,需求大於供給結果,原本一隻約二萬元的拉不拉多幼犬,現已漲價到三萬元左右。而且,有錢還不一定買得到,因為還有許多人排隊搶著要飼養。可以想見,接下來台灣社會要面對的,是一窩蜂後的寵物棄養的流浪犬問題以及動物倫理問題,這些社會成本的付出,相信絕非是電影所欲傳達的寓意與料想的後果。
|
|
|
「可魯效應」的省思 廖中(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台灣社會對流行現象的缺乏反思,顯現在「可魯效應」的弔詭,即是導盲犬並非僅僅是寵物狗,其更大的任務在於幫助盲人自主生活,但卻引發了無比龐大的寵物風潮。
「可魯效應」更重要的意義,應該在於增進國人對於導盲犬的認知,這也是令視障人士對於們頭痛並急於宣導的議題。例如,當人們在路上遇到視障人士及導盲犬,一定要按照「不摸」、「不叫」、「不餵食」的三不原則對待導盲犬,如此才不會妨礙導盲犬工作的專注性,以確保視障者的安全。從此點來看,導盲犬是不能被視為一般寵物來看待,而應該被視為與視障人士一同執行任務的動物。
此外,台灣導盲犬的培育及訓練問題一直處於嚴重短缺的情況,在嚴重缺乏資金的情形下,目前台灣只有十一隻工作中的導盲犬,對於總數約五萬名的視障者而言,明顯不足。而台灣人行空間的障礙和狹小,也使導盲犬功能的發揮產生了局限。
但是,這些議題在流行的風潮下,反而主客易位,無論在媒體或社會尚未獲得充分重視,也可以預見,盲人、導盲犬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的討論,將隨著拉不拉多風潮漸被漠視。因此,我們應該想想,流行過後,應該留下些什麼。
(註,關於視障人士與導盲犬的新聞與議題,亦可見《生命力公益新聞網》的相關報導http://vita.fju.edu.tw/default.asp)
|
|
|
1.再現「新聞橋」 蕭雅玲(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文化事業發展系)
近來媒體被稱為社會亂象之一,不無其道理。媒體淪為政黨的傳聲筒,亦或只為收視率而採行羶色腥的報導內容以爭取廣告收入,社會大眾對八卦化的報導早已思空見慣。無怪乎有人會讓人認為,媒體為社會動盪的淵藪。
筆者認為,除了怪罪於媒體之外,社會大眾的基本媒體識讀能力,也是需要再予以教育的。大眾對於媒體產製的過程不了解,誤以為新聞事件就等於是真實的社會事件,不知道一則新聞的發生,除了有其新聞價值外,還受到編輯室、廣告商、編輯原理…等影響,在毫無意識下吸收了錯誤的意識型態,造成觀念的偏差。
因此,筆者認為,各家媒體應給予適度的「媒體識讀教育」頻道或版面。猶記筆者小時候,每週日晚間八點一到,三家無線電視就會聯播一個教導大眾認識媒體的節目--「新聞橋」,而放眼看到現今的頻道,除了公視的「別小看我」之外,很少可以看見類似相關性的節目。
媒體可以做出有趣、優質的類似節目,除了平反自己的冤曲之外,等待大眾對於小報化的新聞內容有了免疫能力,如此媒體就無後顧之憂(收視率),大可朝向「第四權」終極角色邁進。
2.拒絕再看「別人聊天」 蕭雅玲(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文化事業發展系)
不乏從許多電視節目中,看到許多類似「座談性」的節目,其談論內容,有靈異奇談、政治評析、星座算命…等等,看似多元的意見表達,事實上筆者認為只是電視台為了減低成本,製作低廉節目,以爭取利潤極大化的做法罷了。
可以看到,上電視的來賓永遠是那幾位,所發表的言論也當然就只有幾種,觀眾要從中獲得精闢的分析,實在有限。筆者觀察所節目中討論的內容,發覺就和筆者平常與友人聊天的內容相似,例如聊星座、命理,或者只是情緒性的發洩字眼。觀眾為什麼要花費寶貴時光,就只為了看一群人漫無目的,毫無根據的聊天內容呢?我們應大聲拒絕,每天只是看一群人在「聊天」!
電視台不肯花心思在製作優質的戲劇,連製作一般的座談性節目都如此粗糙,怎不令人生氣?但是觀眾是沒有選擇權的,白白成了民調公司的收入。打電話到電視台建議相關意見,只被人冷冷丟了一句,不喜歡看的話,可以轉台!閱聽人「知的權利」宛如被人踩地踐踏。
想發聲的人不少,卻不得其門而入,實令人扼婉。媒體有其讓閱聽人接近使用的義務,如果能讓社會許多人更加廣泛地利用媒體,讓普羅大眾接觸更多新異的事物,以更加了解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重新規劃目前的座談節目,應是目前電視媒體可再詳細規劃,以求進步的空間。
|
|
|
您對媒體或社會現象心有所感,而無處發聲嗎,傳學鬥是一個開放平台,提供讀者們互動與分享空間,只要是任何有關傳播與社會之媒體觀察、時事評論、我見我思、讀書心得等,都歡迎您來稿,來稿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所屬單位。為求慎重,傳學鬥對來稿會經過內部討論,並適時給予回應。考量人力,一個月內未見刊出視同退稿或請來信詢問,尚祈見諒。
傳學鬥相關網址: 綠林好漢媒來稿: scstw2003 @yahoo.com.tw 公共化之陣地戰: nccu.edu.tw/92451001/ 狡兔三窟發報台: enews.url.com.tw/category_new.asp 集思廣義讀書會: twmedia.org/benla/bb/viewforum.php?f=17 招賢聚義部落格: twmedia.org/scstw/
傳學鬥歡迎您與我們鬥陣在一起 └────《下次再見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