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4-11-17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4-11-17》

本期內容
◎ 傳播線上:為工人階級意識發聲
◎ 教育論壇:形式主義才是真罩門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傳播線上:為工人階級意識發聲
  傳播學生鬥陣
在好萊塢電影撲天漫地的行銷策略下,我們很容易就忽略掉那些會讓我們反覆思考的電影。肯‧洛區(Ken Loach)在2000年完成的《麵包與玫瑰》(Bread & Roses)即是其一。《麵包與玫瑰》雖然曾經在第十屆的《絕色影展》上映過,但並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導演肯‧洛區一直以來以影像作工人階級的後盾。透過影像,他呈現出工人等弱勢族群所受到的壓迫,傳達強烈的政治與社會批判,為工人階級發聲。

《麵包與玫瑰》敘述洛杉磯一幢大樓的清潔工(多為拉丁裔的外籍勞工)為求生存,組織工會、發起運動的故事。「麵包與玫瑰」即是他們的口號。「麵包」指的是合理的薪資報酬,是填飽肚子以求生存的最基本需求;「玫瑰」則象徵在生存之外,應有的生活福利與尊嚴。但在資本主義的社會,資方只求利潤。雇主為了壓低生產成本,不斷剝削與壓榨工人,以換取更高額的利潤。許多工人在沒有工會的保障下,被迫接受不合理的薪資待遇,包括超低額的時薪、超時工作、沒有健保等。「麵包與玫瑰」對他們而言遙不可及。他們往往必須冒著極大的風險,才能爭取到這些基本的生存需求與基本人權。

他們在爭取成立工會的歷程中是篳路藍縷的。而且,工人與工人之間並非我們所想像那樣的團結與緊密。因為每個工人都必須面對生存上的威脅,他們有他們各自的生存考量。有些人害怕被解雇,他們寧可保持現狀而不願加入工會;有些人則在加入工會之後也同樣因為害怕失去工作而興起離開的念頭;有些人則在資方的利誘與生存的考量下選擇當告密者。事實上,他們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因為一旦工運不成功,他們將失去一切。他們僅能朝最沒有立即威脅的方向走。正如劇中的主角姐姐羅莎,她對工會保持疏離的態度,甚至在沈重的經濟壓力下(她有一個重病的丈夫,在沒有健保的情況下,必須籌措一筆龐大的醫療費用),不得不當告密者。當妹妹瑪雅跑來質問她時,她才說出她從小到大為了供養家裡、為了罹病的丈夫、為了兩個子女,甚至為了瑪雅想要一個工作而不得不出賣肉體的悲慘生活。處於社會結構的最底層,在這樣的生存條件下,她實在無從選擇。

肯‧洛區不僅呈現出工人被資方嚴重剝削的景象,也刻畫出工人與身為知識份子的工運領導者之間的不平等。當工運領袖山姆遊說羅莎與瑪雅加入工會時,羅莎生氣地對他說:「你不是『我們』。」對羅莎而言,具有律師正職的山姆,並不與工人處於相同的位置。另外,在一場祕密會議中,山姆輕忽地遺留下開會的資料,許多工人因此被解雇。瑪雅質疑他:「你在這個事件冒了什麼風險?」因為不管工運成不成功,山姆依然還有律師的正職工作;可是對那些工人來說,一旦工運失敗,他們可能一無所有,甚至被遣送回國。相較於以往的勞工電影大都把工運的領導者塑造成英雄,肯‧洛區在《麵包與玫瑰》中卻透過瑪雅姊妹的質問,突顯出在工運中,身為知識份子的工運領袖與工人位階不平等的地方。

最後,工人在山姆的帶領下,意識到他們的限制來自結構性的因素,他們也在山姆有計畫的領導下,採取較為溫和的路線。他們在大樓裡集會示威,也以鬧劇的方式造成大樓裡其他公司人員的不便,目的皆在促使這些公司對壓榨他們的清潔公司施壓,以改善他們的工作條件。最後,清潔公司不得不讓步,給予清潔工人較為合理的報酬待遇與健保、休假等福利。從他們所採取的策略中,可以看出工人運動的轉變。工人運動已從過去走上街頭的激進、流血抗爭,轉向有計畫的以集體的力量施壓,迫使資方讓步的方式。

這部影片裡頭所觸及到的勞工問題,對照我們台灣社會現在的勞工狀況(尤其是外籍勞工),該片能提供我們借鑒反省的觀點與思考的視野。我們應對這部電影賦予更多的重視與討論。

Our Questions

1.無論您將來從事何種職業,工會對您的可能意義是什麼?

2.在台灣社會,無論對勞資雙方而言,我們是否過於重視「麵包」,而忽略了對於「玫瑰」的討論?

3.工會在台灣無法確實發揮保障員工權益的功能,是否和中國人的威權文化有關?

媒大事

氣象局地震誤報 媒體見獵心喜

週一晚間,花蓮外海出現震度6.7的地震。由於主要地震發生前3到4秒,出現規模3到4的前震波形,與稍後發生的主震震波混在一起,導致氣象局的電腦自動定位系統誤判地震規模及震央位置,報告在一小時後隨即更正。但隔日,各大平面與電子媒體皆紛紛以頭條或要聞的方式,以氣象局擺烏龍,以及突顯震央位置誤差數百公里、強調耳鳴與人體預測準度等標題與內文,來炒作此一話題。

【小編媒批】小編發現,各大媒體對於氣象局的回應真是有夠尊重的輕描淡寫。雖然氣象局機器誤差的說法在新聞文本中有所呈現,但內文中對於氣象局的誤報,則有著更多明嘲暗諷的成分,再加上對於耳鳴男的預測能力大肆報導,且亦突顯雙方的相互對立。看來,對自己公信力缺乏信心的媒體,正想藉此事拉氣象局下水,以?高自己的監督角色以及收視率。此般心態,媒體呀~嗚呼哀哉,尚饗!

張雅琴現身 大談新體悟

13日媒體報導,兩個多月前離開年代而暫時沈淺的張雅琴,出席一場新書發表會。會中,張雅琴打電話向方念華致意與問候,並且大談此段時間,回到紐約與哥倫比亞大學的「回歸之旅」心得與體悟。在會中,張雅琴如同突然受到感召一般,反省從前誰被殺死了、殺幾刀、怎麼死的、砍在哪裡等報導「有那麼重要嗎?」,現在的她,開始希望台灣的媒體環境會更好。

【小編媒批】當看到此則新聞時,小編很驚訝,套一句廣告台詞,這是我們認識的張雅琴嗎?不過,小編寧願相信張雅琴小姐此段時間的沈潛,的的確確有進行深刻的自我反省,也期待當張雅琴小姐重新站上主播台時,能有一番不同以往的風格與作為。閱聽人的集體力量是無窮的,記得「你的一言一行,大家都在看」!

立委選戰倒數 政論節目備戰

報載,為了因應立委選戰的到來,各大電視台亦正積極籌畫新的政論節目,以及改變舊節目的播出策略。藉此,搶搭選舉話題的熱潮,並且大收政論節目的廣告收入。

【小編媒批】每到選舉時刻,即為政論性談話節目的旺季。藉由選舉時意識形態的激情對立,以及爭議與意識形態話題的議題設定,政論性談話節目已成為候選人的表演舞臺,人們在此進行瘋狂與激烈的對話。這是政治與媒體商業考量交相利的產品。小編在此,希望閱聽人能看清政論節目背後的政治經濟邏輯,避免以此陷入不智的政治意識形態操弄;亦呼籲媒體節制本身政論節目的議題操作,勿過於激化政治意識形態的衝突對立,造成台灣社會永遠的斷裂。
(回目錄)



教育論壇:形式主義才是真罩門
  羅德水(教師)
教育部日前開會決定,除了法律規定必須成立的委員會外,要簡併目前各國民中小學現有的2、30個委員會,甚至將部分委員會納入學校行政層級運作,以提升學校行政組織運作的效率。

由於長期以來,部分委員會確實造成學校困擾,甚至已經影響正常校務發展,教育部勇於面對問題的精神值得肯定。不過,此一現象背後所凸顯的校園內、甚至是教育圈文化,似乎更值得進一步探究。

委員會形式化存在

到底國中小學有多少個委員會呢?初步統計,從依法成立的「教師評審委員會」(教師法)、「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特殊教育法),到各級行政機關規定成立的「交通安全教育」、「校園綠美化」、「衛生教育」、「資訊教育」、「午餐供應」等,約有30個以上的委員會。委員會是否有存在之必要,或許仁智互見。從實務面觀察,依法應該成立之委員會沒有話講,不過不分百班以上的大校或規模只有6班的小校,如果都需要成立委員會,就有些不可思議了。以國小教師編制1比1.5來說,一個10班規模以下的國民小學,全校教職員工加起來也不到20位,在滿載的教學與行政工作下,如何能有時間與心神去「應付」這些形式不一的所謂委員會?學校是教育機關,教師的本務為教學,然而,如果參加這些委員會將影響正常教學時間,顯然已經本末倒置。

整併各委員會是否有助於提升學校運作效率,筆者沒有太多意見,問題是,如果這些委員會是影響學校效能的元兇,究竟孰令致之?說到底,各級教育行政還是要負最大的責任。當初假借各種理由,美其名校園民主,動輒要學校成立各種委員會,如今所謂組織精簡當道,一聲令下說簡併就簡併,反正做與不做都有一套說法,千錯萬錯長官就是不會有錯。

科層體制虛應通病

除此之外,觀察校園內這些沒有法律授權之委員會運作,尚有以下幾點看法必須指出:

其一是「形式主義」。形式主義本是科層體制的通病,觀察校園內這些雞肋式的委員會尤其如此,造成形式主義的原因約莫如下:首先,多數委員會都是由上而下,由上級主管機關交辦成立的,大多無法切中實際所需,自然淪為形式主義虛應故事;再來,上級單位以各種名目要求學校成立委員會時,並未考量學校內的人員編制與工作狀況,由於教職員工各司其職,勞師動眾參加這些額外的委員會,勢必增加員工的工作時間,甚至影響工作品質,久而久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許多人對此類徒具形式的委員會根本不以為意。如此看來,必須唾棄的「形式主義」,竟成為降低傷害的必要之惡,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官場陋習校園重現

其次是「有違民主精神」。既然名為委員會,則合議制與多數決該是組織運作的二大精神,然而,不少學校實際運作之情況則是,會而不議、議而不決,甚至將一人之意志強加於委員會,還有不少委員會議明明已經訂好時間,但只要校長未克出席就無法成會,這樣的校園文化,與教育行政部門與官員動不動下條子的作法,可說前後呼應互為因果。尤有甚者,合議制委員會最主要的目的,乃在集合眾人智慧,增加決策的專業性,從而減少犯錯的可能;然而,我們也不難看到「官大學問大」的官場陋習在校園重現,嚴重的話,什麼委員會也將淪為主管的背書單位。其實,「國民教育法」第10條早已明訂,「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設校務會議,議決校務重大事項」,當法定的校務會議尚且無法有效落實,期待這些委員會能有作用,顯然也太不瞭解校園生態了。

至於如何提升學校效能,管理學上著名的「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或許可以作為警語。英國學者帕金森在批評官僚組織時指出,主管無事生非甚至沒事找事是組織充斥冗員卻毫無效率的主因,官員們時常「互相製造工作」以成倍地增添助手,而助手很快又需要新的助手,從而製造忙碌製造浪費。淺見以為,整併徒具形式的委員會顯然只是治本,如果各級教育行政主管,無法徹底減少非教育甚至反教育的行政干預與交辦事項,那所謂提昇學校行政效能云云,無異只是痴人說夢而已。

形式主義才是真罩門,與其大費周章繞著這些無法成事的委員會打轉,不如認真檢討,校園民主姍姍來遲的關鍵為何?
(回目錄)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本報誠徵閱讀經驗分享,歡迎教師、家長及學生分享經驗,題材包括如何推動學生閱讀、啟發學生閱讀興趣、學生閱讀心得或小書評,文長500~1500字皆可,投至fiveguys@ms19.hinet.net,凡經採用,敬奉薄酬。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 e-mail:
fiveguys@ms19.hinet.net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