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4-11-23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4-11-23》

本期內容
◎ 來去紫禁城:射門,中國隊喝水般容易
◎ 客廳幼稚園:什麼樣的人該多生幾個?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來去紫禁城:射門,中國隊喝水般容易
  魏宏晉(北京大學博士生)
民族主義和榮譽感有很強的關聯性,但又有那麼一點點區別。民族主義可以激發榮譽感,但過度扭曲的民族主義情緒所激起虛幻的榮譽需求,也可能傷害民族主義。看看11月17日發生的體育鬧劇,可以管窺出民族主義和榮譽感的關係了。

11月17日廣州天河體育中心,中國隊和香港隊進行了2006年世界盃足球賽亞洲區的預賽。經過先前數場比賽,中國和科威特積分同為12,但中國在進球數上處於劣勢,中國想獲得小組出線,必須比科威特多進3球。在還有一線生機存活的情況下,中國若贏香港,就算科威特在同時異地和馬來西亞的比賽勝出,也有可能因為比勝球數贏科威特。

當然這樣的希望是比較渺茫的,足球不是棒球,更不是籃球,贏1分都困難,何況3分,而且中港兩隊最近一次交鋒,中國隊不過以1比0勝而已。

在國際足聯公平競賽原則的前提下,中國對香港以及科威特和馬來西亞的比賽同時開賽。由於和中國的「關係特殊」,所以賽前有很多傳言表示香港有可能放水,但是香港否認了。

然而,這真是不可思議的一夜!中國竟然以7比0的大比數贏了香港;更讓人傻眼的是科威特和馬來西亞的賽事比數一樣驚人,6比1科威特勝出。儘管面對突然「虛弱」的香港,但是中國隊最終沒有能夠扼住命運的咽喉,最終以進球數少一球的差距被踢出局。

這樣的比賽結局一產生,中國球迷和球評家可謂「哭笑不得」。上回亞洲盃和日本在北京的比賽輸了,還可以盡情以民族主義情緒發洩,狂扁落單的日本人。這回可怎麼辦呢?看來香港是很善盡「責任」,沒敢忘記自己的身分,主子高興自己才有機會快樂,「輸了」7分,連臉皮都不要了,中國球迷還能怎樣?要罵科威特和馬來西亞6比1「打假球」嗎?自己7比0更不好說!那只能怪老天,可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又不承認有神,連天也沒得怪了,只好恨中國足球隊自己不成材吧!7分放水還贏不了,那可不是蠢到家了嗎?

17日看了中國對香港比賽的人都發現,這是場「趣味橫生」的表演,根本像大人和小孩間的不公平競技,不然就是和病人的比拼,一邊生龍活虎,對方則有如病貓,毫無招架之力。整場比賽的統計紀錄就這麼可笑:中國和香港的紀錄數據懸殊,射門次數是39比4,角球是21比0,若有人懷疑香港派出小學隊伍參賽,一點都不離譜。

看看比賽的過程,開賽第8分鐘,中國禁區右側14米處抽射入球門左上角;第41分鐘,禁區前沿左腳推射,球撞橫樑入網;僅僅2分鐘之後,中國又在門前7米處低射入左下角。上半場比賽結束,中國3球領先中國香港。下半場開始,第46分鐘,中國禁區前沿送出斜傳,隨著有球員跟進推入空門;僅僅一分鐘後,一個開出的角球被香港擋住,但中國隨即在門前10米處抽射破門;第85分鐘,香港前場被反搶,中國右側傳中,小禁區邊緣頭球射門入球門右側;終場前一分鐘,中國右側傳球,香港後衛連續漏球,中國隨後在門前8米處勁射入上角。最終,中國主場7比0大勝香港。

中國隊得分像喝水容易一樣還不說,好玩的是,香港隊還很配合,常主動「讓道」,球門甚至有幾個精采的「躲球」動作。一些朋友看完比賽上半場後就關了電視,因為簡直不忍卒睹。

而不得不看完比賽的球評和記者們,一肚子怨氣只能發洩到筆下。有個記者就直說:「這是兩場因為無恥而有趣的比賽。一場是中國隊vs.香港隊,另一場是科威特人vs.馬來西亞隊。這兩場比賽,實際上就是同時兩地上演的相關的無恥競賽。」他無奈自嘲地指出,「這兩場無恥的競賽結束了,有什麼可多說的呢?如果要認真檢討,那就是『香港隊,你還不夠無恥』。俗話說『送佛送到西』,7個球都賣了,為什麼不能再多賣一個?」「……香港隊,如今的身份是陪衙內讀書。角色既定,這陪讀沒陪好,當然該詛咒:香港隊,你真沒用,既然已經公然無恥了,為什麼不把無恥進行到底?!」

大家都看出來這是場「無恥」的鬧劇,說來說去,到底誰比誰更無恥?網友說:「中國隊一切『努力』被證明是個徒勞。7比0的超常比分讓中國隊體會到從未有過的一次次高潮。當輪番紮進後衛線不設防的港隊七刀後,中國隊無力紮下的第八刀最終刺進了自己的胸膛。在必須將無恥進行到底的戰鬥中,中國隊死於最後關頭的心慈手軟。」

另一位球評則為中國「慶幸」:「其實我們應該慶幸中國隊沒有僥倖晉級八強決戰,可以想像如果讓一支這樣面對『機會』都無法把握的球隊挺進八強決戰甚至德國世界盃決賽圈,這無疑是一個天大的『黑色』幽默。」

許多人幾乎是心頭淌血看比賽的,但當比賽結束,卻又希望這場比賽從沒發生過,甚至中國隊「根本就不該存在過」,為達目的,大庭廣眾前連遮羞布都不吝扯掉的醜陋,是令人難以忍受的。

足球是中國最盛行且被期待的運動,不正式地被稱做「國球」,就像我們的棒球一樣。也和台灣棒球類似,中國足球史也像常承載著國人希望,卻又不斷令人失望的夢幻連續劇。有意無意中,中國足球被賦予「光我民族」的任務,一定要贏日本、一定要進世界幾強、一定……,太多的「一定」任務沈重,今天竟瘋狂到在億萬人面前「造假」,民族主義的瘋狂讓榮譽感隨之掃地,令人不寒而慄。而作為中國的一部份,香港回歸7年,新聞自由沒了、政治自由沒了,連「贏球」的可能都沒有,對這樣的球賽,香港人到底作何感想?我也不知道,香港的媒體都很低調以對,無從得知反應,這也許是成為中國人後的香港人最難以啟齒的隱痛吧!
(回目錄)



客廳幼稚園:什麼樣的人該多生幾個?
  宋嘉行
我們這個社會到底存在多少對外籍配偶的歧視與偏見呢?原本以為,那種類似外籍配偶(及所生的孩子)是次等人的話語只在電視上才聽得到(更精確一點說,是只有像我國內政部某高級官員這樣有地位的人才會脫口說出的話),沒想到,現實生活中依然可以活生生地聽到這樣的論調,而且說出來時都不會臉紅心跳,存在這種思維的人真是所在多有。上上星期我們帶孩子去外子的學校參加消防演練時,就遇到這樣一件令人不快的事。

多生幾個的菁英論調

事情是這樣的,當我們很愉快而心靈充實地模擬演練過多項救災逃生技能後,來到主辦單位的帳篷處簽名留念。負責的一位消防員先生(看起來應是有某種職級以上才是)很親切地與我們交談,並交換參加演練的心得,彼此都聊得很愉快。邊聊我邊低頭在簽名資料簿上填寫資料,當填到服務單位這一欄時,我順手填下外子的學校,頭上方幾十公分處忽然傳來消防員雄渾低沈的聲音:「像你們這樣的人應該多生幾個孩子。」

乍聽到我有點愣住。像我們這樣的人?什麼叫「像我們這樣的人」?我忽然想起在龍應台的著作《孩子,你慢慢來》裡曾經看到過同樣的一句話。龍應台旅居德國時,懷了第二胎到醫院去作產檢,給她檢查的婦產科醫生是位溫文儒雅、彬彬有禮的德國老醫生,他知道龍應台與其夫婿都是德國的博士,並且都在大學裡任教,知道龍有意在生完第二胎後做結紮,不願再生,感嘆之餘就跟她說了那句「至理名言」──「像你們這樣的人應該多生幾個孩子」。他甚至拿他自己做例子說:「我自己就生了5個。」

我有點忘記龍應台當時是怎麼回這位老醫生的了,只覺得這種帶有階級偏見的菁英論調(在德國甚至很有可能是納粹種族主義的殘餘),聽了讓人起反感,很不舒服。為什麼我們這樣的人應該多生幾個孩子(天知道現在養一個孩子有多貴、多花精神)?有人「應該多生」,很顯然地就相對有人「應該少生,或甚至不生」,這位德國老醫生和這位台灣中年消防員是在指哪些人?是指書唸太少的?身心有殘疾的?還是出身血統不夠高貴的?我沈默不作回應。「像你們這樣的人應該多生幾個孩子」,讓我心裡很不爽的是,這句話其實還壓迫了女權本身──喂,究竟是誰在生啊?會說出這話的卻都是男人(我真的很想聽聽看那位醫師娘的想法)!男人動口動的輕鬆容易,反正生孩子的又不是他。哎!能夠在短短一句話內就同時包含種族、階級、性別三大歧視與壓迫在內的,還真不多見,這句「像你們這樣的人應該多生幾個孩子」,還真可算是經典中的經典。

社會達爾文主義台灣版

這位消防員可能沒察覺到我額頭上出現的三道線條,繼續闡明他的論點:「現在外籍配偶太多了!社會上到處都是這些外籍媽媽,她們生下的孩子好多都是遲緩兒,這樣下去會拉低我們的人口素質,對國家社會的發展有不利的影響。」果不期然,標準的「國家發展主義+本土本位主義+大男人主義+正常人優越」的混成物。簡言之,就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的2004台灣版。我聽了火冒三丈,新台灣之子原來是應該減產的瑕疵品與不良品?「這樣說我們的新台灣之子不太好吧!?」壓抑著憤怒,也不想跟他辯論應該用何種態度來看待這些外籍新娘,我客氣而禮貌地提醒他,「為何台灣自己的女性不願嫁給你?」男士們應該多想想。

在台灣當外籍新娘其實真的很不容易。要學說我們的話、要學做我們的菜、要侍奉一家大小、要替夫家傳宗接代、晚上要去上ㄅㄆㄇ、閒暇時還要練跳八家將「以融入台灣社會」。因著文化適應問題與中下階層家庭本來就容易產生的教育不足現象(還是我們中上家庭的教育過了頭?),使得生下的孩子要被貼上遲緩的標籤、在班上被老師點名「媽媽是外籍新娘的請站起來」(老師你也太懶得做功課了吧?),我們的社會到處都存在著一種不溫柔、不細緻與不體貼,換言之,就是不懂得異地而處,穿穿看別人的鞋子。

生多少是媽媽的事

這讓我想起前一陣子接到一封朋友轉寄的電子郵件。在這封提醒讀者慢點做價值判斷的郵件中,部份內容提到:有一位女士連續生了8個孩子都有殘疾,不是梅毒就是眼瞎耳聾,如果你是這位女性的親戚朋友或鄰居,你會不會建議她墮掉正在腹中的第9個胎兒(相信大部分人基於優生的考量,都會說是)?郵件末了時說,如果你的回答是是的話,那麼你已經謀殺了未來的樂聖──貝多芬。因為故事中那位命運多舛的女性,正是現實生活中貝多芬的母親。

有人會說,貝多芬只是「特例」,這世界上能有多少貝多芬?但是,忽略特例而凡事只從常例來看,是否正是一種多數暴力?三級貧戶能養的出音樂家和總統,外籍新娘所生的新台灣之子當然也有可能,只要社會給她機會。外籍新娘或弱勢團體女性有生育權也有教養權,她們的孩子如果真的在發展上有低於正常標準的情況,我們所應該做的是去幫助她,讓她們的孩子跟我們的孩子一樣平起平坐,而不是去醜化她,叫她少生一點,或者為了「制衡」,叫非外籍新娘的家庭多生一點(話又說回來,國家又何曾拿出過什麼真正具有吸引力的誘因叫我們多生一點?)。

社會上好像有很多人都很熱心於替別人決定要不要生孩子、或要生多少孩子、或誰該生多、誰又該生少這種事情。究竟是誰在生、誰在養啊?有誰真真正正傾聽過這些母親們的心聲?
(回目錄)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本報誠徵閱讀經驗分享,歡迎教師、家長及學生分享經驗,題材包括如何推動學生閱讀、啟發學生閱讀興趣、學生閱讀心得或小書評,文長500~1500字皆可,投至fiveguys@ms19.hinet.net,凡經採用,敬奉薄酬。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 e-mail:
fiveguys@ms19.hinet.net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