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認知系統與正念、正知
■ 釋惠敏(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中華佛學研究所副所長)
統合作用真是一件偉大的工程,讓我深深體悟到:
若將心力、體力浪費在「無明、貪憂、惡不善法」上,是多麼愚笨的事!
佛教將修行禪定的預備條件稱為「定資糧」,其內容為戒律儀(戒之防護)、根律儀(六種感官之防護)、於食知量(適當控制飲食)、初夜後夜覺寤瑜伽(初夜與後夜不眠不休地修行)、正知而住等等項目。在《雜阿含經》275經中,特別以難陀(Nanda)比丘為例,他出家前是孔武有力、愛欲深重的美男子;但他出家後,卻能夠具備如上所述「定資糧」的美德。其中,在「根律儀」方面,佛陀稱讚:「彼難陀比丘關閉根門故,若眼見色,不取色相,不取隨形好。若諸眼根增不律儀,無明闇障、世間貪憂、惡不善法常漏其心,生諸律儀防護眼、耳、鼻、舌、身、意根。生諸律儀,是名難陀比丘關閉根門」。以視覺(眼見色)為例,能夠不取著色相(明顯的美貌特徵),不取著隨形好(細微的美貌特徵),以保持正念,防護心意,令其不生所有煩惱。
從腦神經科學來看,對個體生存關鍵性重要的視覺系統,約佔人類腦皮質區30%的部分,而且分工精密,有效率的平行處理(parallel processing) 所見對象的形狀(form)、深度(depth)、顏色(color)、動作(motion)等視覺訊息。根據《瑜伽師地論》,前二種稱為「形色」,顏色稱為「顯色」,動作名為「表色」。
此外,腦神經的視覺系統在臉孔辨認也有專區負責。若此部位損傷,病人雖可辨識其他任何物體,但就是無法辨認完整的臉孔,在醫學上稱為Prosopagnosia (face-blindness)。此種病人在人際交往上,會有很大的困難。人們也很難體會視覺似乎正常的病人為何無法辨認他們的臉孔與身分。反之,也有病人雖可辨識臉孔,但是無法辨認完整的物體。在德國,有位女病人之右腦皮質的動作辨識區,因中風而同時受損,她無法看到完整的動作,只見到片段性靜止畫面。
腦神經科學家從這些腦損傷病例以及各種動物實驗中,以微觀的層次研究由一兆個神經元組成的大腦之多元性及複雜度。以貓為例,貓腦中有十至十五個不同區域是視覺的專責區,有五個掌管觸覺的區域及八個與聽覺有關的皮質區。比貓在演化上更先進的物種就有更多不同功能的皮質區,例如猴子有二十到四十個視覺區,人類的大腦則有更多不同的視覺區。
單就「線條」的視覺辨認而言,1981年諾貝爾獎得主休伯(David Hubel)與魏叟(Torsten Wiesel)發現其處理過程是:許多「簡單皮質細胞」匯集於其他高層單一細胞產生所謂的「複雜皮質細胞」(complex cortical cell),這些「複雜細胞」表現出比「簡單細胞」更錯綜複雜的特性:它們聚集在一個神經元上產生具備更特性化、更複雜性質的「超級複雜細胞」(hypercomplex cell)。這些十分複雜的神經元可在下顳葉皮質中找到,高層次的視覺細胞對如手和臉等高度特性和複雜的刺激有偏好。有些神經元對正面的臉反應最佳,有些則對側面有最佳反應。以此「主題匯集」(topical convergence)方式,從許多低層次的簡單視覺細胞同時匯集在高層次的複雜細胞上,主題匯集最後產生具有驚人特殊反應性質的「高層次」細胞。我們認識(同樣的,我們的運動)統合作用真是一件偉大的工程,讓我深深體悟到:若將心力、體力浪費在「無明、貪憂、惡不善法」上,是多麼愚笨的事!
我們的認識系統不斷的從眼、耳、鼻、舌、身、意根(感官)接受各種訊息,同時不斷的選擇、分析、組合、添加成個人的內心世界。佛教心理學則分析一般人的認識過程,有如下五個普遍性心理作用(五遍行):1. 觸(根、塵、識和合生,感官、外境、心識條件相合)→ 2. 作意(引心趣境,選擇性注意)→ 3.受(領納,感受)→ 4. 想(取相,想像,意像的組合)→ 5. 思(造作,思慮而決斷)。依此分析「根律儀」之「不取色相,不取隨形好」(屬於第四步驟「想」)的修行下手處,應該應養成即時觀照前三過程:觸、作意、受的習慣。同時,《瑜伽師地論》也提出以正念、正知之防守、持續為修習「根律儀」要點,來防護心意,使六根不受外境的誘惑,不令煩惱流入內心。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第25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