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第五十三期 / 2004年11月24日
和喜自在有幸福桌曆上市了:
聖嚴法師的智慧法語,為您打氣365天!
智慧生活組合:
讓生活每一天都充滿智慧法喜!
修行專用斗篷:
禪坐、念佛皆自在。
永嘉大師證道歌:
實證大千的空無~聖嚴法師講經原音,值得珍藏
攜帶型環保餐具組:
內含多種功能餐具,便於收納、攜帶
九月最新出版掌中書:
智慧隨時取,利人又利己
妙法修行組合:
聖嚴法師主講《七覺支講記》──七覺支是增長覺悟智慧的七種修行妙法
七月感恩組合──無量壽經:
聖嚴法師主講,珍貴原音收錄,值得典藏
清淨莊嚴─四段式功能念佛機:
紛擾的世間,滌淨塵囂的清涼音聲,如同法師親臨現場唱誦的音質
法鼓文化招兵買馬:
歡迎您的加入
素的鹹蛋超人任務報告
 

從上週開始,素的鹹蛋超人就為針眼所苦,去看了醫生之後,醫生表示會長針眼並非是看了不該看的東西,而是過度疲勞或是用髒手搓揉眼睛所導致。(感謝醫生的澄清,還素的鹹蛋超人清白,證明素的鹹蛋超人並沒有看了不該看的東西。但是素的鹹蛋超人平時晚睡又不愛乾淨的壞習慣卻因此被揭露出來。)

自從素的鹹蛋超人「並沒有看了不該看的東西」而罹患針眼之後,開始擦一種叫做紅黴素的眼藥膏,這種藥膏只要接觸到眼睛,所有視覺景象就會不清晰。

素的鹹蛋超人於是想到,這就是禪學中所說的「翳」,很多人太相信眼前所看到的事物,其實容易有盲點,翳也同時印證到我們在觀念上、心理上的自我執著,大家都習慣從自己的角度來看世間的人、事、物。因此,只要我們心中還有一絲自我的、自私的、主觀的意識存在,就看不到真正的那個東西。

本期特別摘錄了一篇惠敏法師的「視覺認知系統與正念、正知」,看惠敏法師從佛學、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闡述視覺認知。

不多說了,素的鹹蛋超人眼睛開始花了......。

聖嚴法師語錄

人很容易對自己的成就誇大,
對別人的貢獻卻不見得認同。
這是因為瞭解自己比瞭解他人更困難。
人的眼睛、耳朵都是向外看、向外聽,
很少有人會向內看、向內聽;
如同伸出手來,都是指著他人,
指東、指西,很少是指往自己的良心,
或是聆聽自我內心審查的聲音。

《平安的人間》

 


人生渡口
視覺認知系統與正念、正知

■ 釋惠敏(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中華佛學研究所副所長)

統合作用真是一件偉大的工程,讓我深深體悟到:
若將心力、體力浪費在「無明、貪憂、惡不善法」上,是多麼愚笨的事!

佛教將修行禪定的預備條件稱為「定資糧」,其內容為戒律儀(戒之防護)、根律儀(六種感官之防護)、於食知量(適當控制飲食)、初夜後夜覺寤瑜伽(初夜與後夜不眠不休地修行)、正知而住等等項目。在《雜阿含經》275經中,特別以難陀(Nanda)比丘為例,他出家前是孔武有力、愛欲深重的美男子;但他出家後,卻能夠具備如上所述「定資糧」的美德。其中,在「根律儀」方面,佛陀稱讚:「彼難陀比丘關閉根門故,若眼見色,不取色相,不取隨形好。若諸眼根增不律儀,無明闇障、世間貪憂、惡不善法常漏其心,生諸律儀防護眼、耳、鼻、舌、身、意根。生諸律儀,是名難陀比丘關閉根門」。以視覺(眼見色)為例,能夠不取著色相(明顯的美貌特徵),不取著隨形好(細微的美貌特徵),以保持正念,防護心意,令其不生所有煩惱。

從腦神經科學來看,對個體生存關鍵性重要的視覺系統,約佔人類腦皮質區30%的部分,而且分工精密,有效率的平行處理(parallel processing) 所見對象的形狀(form)、深度(depth)、顏色(color)、動作(motion)等視覺訊息。根據《瑜伽師地論》,前二種稱為「形色」,顏色稱為「顯色」,動作名為「表色」。

此外,腦神經的視覺系統在臉孔辨認也有專區負責。若此部位損傷,病人雖可辨識其他任何物體,但就是無法辨認完整的臉孔,在醫學上稱為Prosopagnosia (face-blindness)。此種病人在人際交往上,會有很大的困難。人們也很難體會視覺似乎正常的病人為何無法辨認他們的臉孔與身分。反之,也有病人雖可辨識臉孔,但是無法辨認完整的物體。在德國,有位女病人之右腦皮質的動作辨識區,因中風而同時受損,她無法看到完整的動作,只見到片段性靜止畫面。

腦神經科學家從這些腦損傷病例以及各種動物實驗中,以微觀的層次研究由一兆個神經元組成的大腦之多元性及複雜度。以貓為例,貓腦中有十至十五個不同區域是視覺的專責區,有五個掌管觸覺的區域及八個與聽覺有關的皮質區。比貓在演化上更先進的物種就有更多不同功能的皮質區,例如猴子有二十到四十個視覺區,人類的大腦則有更多不同的視覺區。

單就「線條」的視覺辨認而言,1981年諾貝爾獎得主休伯(David Hubel)與魏叟(Torsten Wiesel)發現其處理過程是:許多「簡單皮質細胞」匯集於其他高層單一細胞產生所謂的「複雜皮質細胞」(complex cortical cell),這些「複雜細胞」表現出比「簡單細胞」更錯綜複雜的特性:它們聚集在一個神經元上產生具備更特性化、更複雜性質的「超級複雜細胞」(hypercomplex cell)。這些十分複雜的神經元可在下顳葉皮質中找到,高層次的視覺細胞對如手和臉等高度特性和複雜的刺激有偏好。有些神經元對正面的臉反應最佳,有些則對側面有最佳反應。以此「主題匯集」(topical convergence)方式,從許多低層次的簡單視覺細胞同時匯集在高層次的複雜細胞上,主題匯集最後產生具有驚人特殊反應性質的「高層次」細胞。我們認識(同樣的,我們的運動)統合作用真是一件偉大的工程,讓我深深體悟到:若將心力、體力浪費在「無明、貪憂、惡不善法」上,是多麼愚笨的事!

我們的認識系統不斷的從眼、耳、鼻、舌、身、意根(感官)接受各種訊息,同時不斷的選擇、分析、組合、添加成個人的內心世界。佛教心理學則分析一般人的認識過程,有如下五個普遍性心理作用(五遍行):1. 觸(根、塵、識和合生,感官、外境、心識條件相合)→ 2. 作意(引心趣境,選擇性注意)→ 3.受(領納,感受)→ 4. 想(取相,想像,意像的組合)→ 5. 思(造作,思慮而決斷)。依此分析「根律儀」之「不取色相,不取隨形好」(屬於第四步驟「想」)的修行下手處,應該應養成即時觀照前三過程:觸、作意、受的習慣。同時,《瑜伽師地論》也提出以正念、正知之防守、持續為修習「根律儀」要點,來防護心意,使六根不受外境的誘惑,不令煩惱流入內心。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第252期

延伸閱讀
 

進來看看這本書戒律與禪法
╱釋惠敏 著

根據佛教「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戒學→定學→慧學)三學相生的教學原理,「瑜伽師」(禪師,精緻精神生活的追求者)的修行基礎,是建立在與倫理學相關的「戒律」,以及與深層心理學相關的「禪法」等學習項目上。本書依照下列順序:「《瑜伽師地論》研究成果之回顧與展望、戒律與禪定、漢傳受戒法之考察、中土比丘尼傳承與西藏比丘尼僧團之重建、瑜伽菩薩戒本之心理與倫理觀、安寧療護的佛教倫理觀、靈性照顧與覺性照顧的異同、鳩摩羅什所傳數息觀禪法之剖析、美國禪定與教育博士論文之剖析、心淨則佛土淨之考察」,探討「合乎倫理的外在行為習慣」(戒律)與「調整內心情緒反應與思考模式」(禪法)之互動關係。......more

 

進來看看這本書印度佛教史
╱聖嚴法師 著

佛教如今已是一個遍佈全球五大洲的世界性宗教,然在其發源地——印度,如今卻凋零不振。無論如何,在佛教史上,印度永遠都具有獨特的地位。這不僅因為她是釋迦牟尼佛的故鄉,更重要的是今日世上各主要佛教宗派,如北傳、南傳、及藏傳佛教的思想教義,均在佛教行之於印度的一千七百多年間完成其大備。
在此期間,更發展出豐盛的佛教藝術,不論是雕刻、建築、繪畫、文學都是今日世人的文化瑰寶。本書從不同面向,深入淺出地介紹佛教在印度的整個發展過程,當可做為有心深入佛法人士的「溯源」之入門。......more

 
 
友善列印   我要轉寄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http://www.ddc.com.tw
本著作權屬於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及相關著作權所有人,如需轉載請洽data@ddc.com.tw
法鼓文化事業體: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260號6樓 客服專線:02-2896-1600 客服信箱:market@ddc.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