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Yahoo!奇摩電子報
Yahoo!奇摩電子報
鯨豚擱淺系列報導 新書介紹--廖鴻基《漂島
近期活動 會務報告
捐款徵信

黑潮電子報第24期(2004/05/20發行)

 

鯨豚擱淺系列報導

擱淺死亡的短肢領航鯨

         【擱淺的原因 / 黑潮編輯室】


  為什麼鯨魚和海豚這種一輩子生活在水中的動物會來到岸上呢?古希臘時代的亞里斯多德也許是最早記錄到這種現象的人。然而對於造成這種現象的成因,這位哲人只是表示他並 不知道答案。
  在台灣,〝鯨豚為何擱淺〞常常是海岸巡察員、偶然目擊者、岸邊戲水人以及所有的記者會提的問題,而即使到現在,在前人超過幾世紀的系統與非系統性的觀察紀錄與研究之後,前往處理的工作人員在當下,往往也只能心虛的回應,真正的原因並不清楚。而回到實驗室切片會診分析討論之後,答案也常常是帶著猜測性的可能成因。如同人類死亡或發生意外的原因有眾多的可能,擱淺鯨豚在岸上掙扎或死於海邊,也可以歸納出一些方向,這些不外乎是自然或人為的因素造成牠們困在岸上動彈不得,或者因為老死、病死或人類傷害致死而漂至海邊。
  以下文字是節錄自台灣大學演化生態研究所鯨豚研究室所整理出來的鯨豚擱淺成因文章 (感謝周蓮香老師惠予提供):
 

    擱淺的定義與理論 / 周蓮香教授(台大鯨豚研究室)


  鯨豚擱淺(stranding)是指鯨豚在無助的情況下滯留於沙灘或海陸的交界處。集體擱淺(mass-stranding),一般泛指兩隻或兩隻以上的鯨類同時擱淺,但不包括母子同時擱淺。
  「鯨類為什麼會擱淺? 」,「擱淺是常見的現象嗎? 」, 鯨類在全世界均有擱淺的記錄,會擱淺的種類也相當的多,自1913年大英博物館開始建立鯨類擱淺記錄以來,全世界已知有一萬多頭鯨或海豚擱淺,實際的擱淺數目則遠超於此。通常擱淺的情況可分為死亡擱淺或活體擱淺,一般死亡擱淺的原因多為年老、生病或受傷,理由較為單純;活體擱淺的原因,特別是群體的活體擱淺,則是眾說紛云,至今尚未找出統一的結論。根據歐美的研究人員所提出的理論,綜合歸納簡列如下:


(1) 返祖論:鯨類由陸生祖先(中爪獸)演化而來,在演化過程中的中間形態為兩棲性生物,在遇到危險時會逃上陸地避難,這種習性延續至今,使得鯨類遇到生命危險或精神緊迫時,還會表現出原始的行為,遵循祖先慣走的路線,導致擱淺。
 

(2) 回聲定位論:鯨類藉回聲定位系統在海中尋找方向及食物等,當此系統發生問題時,如寄生蟲及疾病的破壞、地形混淆、或氣候惡劣(如狂風驟雨、地震等),以致無法辨識方向導致擱淺。
 

(3) 寄生蟲疾病論:擱淺的鯨豚常伴有寄生蟲或某些疾病徵兆,嚴重者可能造成身體不適或影響聽覺因而擱淺,然而很多正常的鯨豚身上亦發現許多寄生蟲,其負荷量與致病機制尚待研究。
 

(4) 社群論:群居性的鯨類通常由某個成員擔任嚮導,一旦嚮導因生病或其他因素擱淺上岸,其他成員便尾隨其後,發生集體擱淺;亦有另一說法是其中一個個體生病或有問題,同群其他個體為陪伴牠、協助牠而一起擱淺。
 

(5) 攝食論:鯨類有近岸攝食的習性,會跟蹤洄游或生殖產卵的魚和烏賊,有時因戀食忘返,退潮後便擱淺在沙灘上,這類擱淺常發生在潮間帶很長、或連續小島大陸棚區、或有特別強而不尋常的海流處。
 

(6) 追捕論:當兇猛的鯨類(如虎鯨)追趕較小型鯨類(如條紋海豚或領航鯨)時,虎鯨的聲音可能使條紋海豚在驚慌之下逃向岸邊,雖暫時逃離虎鯨,卻因不習慣淺水域而擱淺。
 

(7) 污染論:人類文明產生的廢棄物或有毒物質對環境的影響間接造成對鯨豚的衝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塑膠袋漂流物及工業排放的有毒廢料。在台灣,擱淺死亡鯨豚胃中找到塑膠袋的例子屢見不鮮。此會造成腸道阻塞,營養不良,飢餓而死。工業產生的廢物會在鯨類體內累積並產生毒素,致使抵抗力減弱,甚而導致死亡。
 

(8)自然毒素:海中的有毒藻類大發生時,如紅潮,鯨豚遭遇後可能中毒而擱淺。
 

(9) 氣候論:海嘯、地震、颱風及寒流等,惡劣的氣候因子可能使某些鯨豚個體不堪支撐而擱淺上岸,或游進不熟悉的淺灣環境。
 

(10) 地形論:在地形複雜處,可能造成鯨豚擱淺,大洋性的鯨豚較常在沿岸發生擱淺。有時,因淺水地區會使回聲的訊息歪曲,致使鯨類誤判,尤其是在沙岸斜坡,或是在暴風期間,水中混有大量的氣泡及沙子,故特殊地形配合氣候亦可能造成擱淺。
 

(11) 地磁論:在歐洲許多擱淺發生在磁場走向與海岸線成垂直之處,英國的 Klinowska博士認為鯨類的洄游是沿著磁場地形而移動,當陸地海岸線與地磁線成垂直90度交叉時,可能造成干擾現象;在美國 Kirschvink博士亦有類似的發現。
 

(12) 人類傷害:鯨在海中有些經歷漁網劫難或標槍刺射後,雖僥倖逃脫,然或因驚慌,或因身體受傷無法正常游行而擱淺。
 

  一般較常見的原因有生病、受傷、飢餓、體力耗盡、纏網、吞食塑膠袋及幼鯨迷散,至於鯨類擱淺原因為何,則尚待長期累積資料才能加以進一步分析及判斷。
 

~~~~~~~~~~~~~~~~~~~~~~~~~~~~~~~~~~~~~~

【鯨死留骨 / 陳彥君(本會董事長)】


  協助做擱淺處理的朋友,常會遇到保留標本或樣本的要求,應該會很好奇,到底要大夥兒幫忙、費那麼大功夫甚至金錢,留取既髒又臭的骨骸、血肉要做什麼?

  如果你問的是我,一個博物館從業人員,我的標準答案是,就是好好的留著,並鼓勵後人使用。任何標本館或博物館,甚至私人蒐藏,保存標本的目的都應只有一個,就是提供其他有興趣的任何人使用,至於為何而用?怎麼使用,其實是有很大的想像及發展空間。

  或者我們反過來想這個問題,假設台灣人想要看看抹香鯨究竟為何物,在過去,可能根本沒機會,或是得要搭飛機去國外看。自從台南四草大眾王爺廟保存展示了一對抹香鯨母子骨骸之後,認識抹香鯨變得異常容易,特別是對台南人而言。而台南市從今年起又多保存了一隻更巨大的雄性抹香鯨骨骸,以後至少不會再聽見台灣人將抹香鯨當作是神秘怪物、胡謅傳說了。一個保存的決定,霎時將全國的知識水準向上提昇一大步。
 

  台灣四面環海,但見過大型鯨或其骨骸的人少之又少。一九九○年科博館曾保存過一隻來自屏東的大型鯨骨骸,當時從漁港傳出的名稱是大翅鯨,在無資料及標本可對照的緊急狀況下,科博館也就當作是大翅鯨存放了十年,直到二○○二年一組來自日本的鯨類專家前來鑑定,才認出該件標本並非大翅鯨,而是一個世人尚未發現的新種鬚鯨。
 

  各種自然物的標本館等於是一個國家、團體或社區其自然物的物證存放的地方,所藏標本也還必須伴隨有清楚的來源資料,未來才具有最大的參考價值。這些標本也許是罕見種類,也許只是麻雀或家鼠,若能隨著時間逐漸完整累積,便成為該社區存在過哪些動物種類的直接證據。一個重視標本保存的社群,通常其居民能夠更清楚週遭環境的細節,甚至它的四季變遷與自古以來的變化,也進而更能夠發展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的生活模式,以及尊重自然資產的產業發展方向。
 

  反之,無論環保口號喊多麼響亮,保育出版品多麼精美,這個社會的自然環境,仍舊必定是遭受忽視,趨向衰滅的。


~~~~~~~~~~~~~~~~~~~~~~~~~~~~~~~~~~~~~~


【擱淺工作 / 王緒昂(本會顧問)】


  海岸線聚集了人群,有人遠遠的望著躺在海灘上的動物指指點點,有人興奮的帶著孩童前去觀看;有人為了滿足好奇心,用肢體去碰觸動物,也有人只能按耐著內心的慾望,不斷述說著過去處理、料理這類動物的歷史故事。一頭鯨豚擱淺,改變了海岸居民的生活。


  像這樣的事件,過去時常在一些海岸的小村落發生,但生物與環保的訊息,向來不是媒體報導的重點,常常埋沒在政經新聞與生活資訊之間。只是最近這些日子,鯨豚突然佔據了報章雜誌中不小的版面,成為社會上一小撮人的談話焦點。故事由在台西擱淺的抹香鯨開始,往南延續到台南,向東延伸到成功,再經由西岸的淡水河口回到台西。由抹香鯨為起點、領航鯨、皺齒海豚,這些日子已陸續有太多的鯨豚擱淺,又有許多的鯨豚死在岸緣。
 

  眼見這樣的事件一再發生,到現場的媒體記者不外乎詢問兩個問題,即「這是什麼鯨豚?」「為什麼會擱淺?」其實,這兩個問題又何嘗不是所有熱愛生命、喜好鯨豚的人們都期望能解答的疑惑呢?只是當人們歩入鯨豚擱淺現場時,除了滿懷著好奇,甚或帶有些許興奮情緒的不斷詢問外,是否曾經冷靜的自問在場的我們能為這樣的動物做些什麼呢?
 

  首先,我們先想想在過去的成長記憶中,我們有過多少深入接觸這些動物的經驗?再看看我們對鯨豚有著何種程度的了解?然後讓我們再作一個成熟的決定,在這樣一個紛亂的鯨豚擱淺現場,我們該要從何種角度切入鯨豚擱淺的現場工作中。
 

  以個人為例,1995年我暫別了陸域動物研究的領域,開始接觸鯨類擱淺處理工作與相關研究,在隨後的幾年裡,又參與了海上的鯨豚觀察。但是,我對於鯨類的了解卻依然有限,因而每次遇到鯨類擱淺,我總喜愛在研究人員身旁擔任個快樂的小跟班,協助測量、記錄、取樣、拍照。在擱淺現場,我很清楚自己的角色該是扮演個快樂的助手,去參與著艱鉅的擱淺處理工作。那麼,也就讓我們從做快樂小跟班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如何在現場協助工作人員,成就一次次思考周密的鯨豚擱淺工作。
 

  從死亡鯨豚解剖到活體擱淺,需要的是完全不同的處理流程,而相同的是,都需要龐大的人力支援,我們也就可以從擱淺現場的人力需求上,找到適當的著力點。可是,臺灣的鯨豚救援工作發展至今,成功救援野放的例子屈指可數,因而我們將著重在對於擱淺死亡的案例做初步探討,也讓我們親臨擱淺事件的現場時,去思考我們能夠為這些死亡動物盡的心力。
 

     雖然從業餘鯨豚喜好者的角度來看,每一次鯨豚擱淺死亡都是無法彌補的遺憾;但是,對鯨類研究者來說,在面對一具屍體之餘,一具死亡的鯨豚卻也都是一副珍貴的標本,可以協助人們增進對這海中生命的了解,並依此提出適當的保育作為,來維持鯨豚野外族群的存續。因而,在研究人員還未發現這些珍貴的標本前,我們就可以開始進行初步的標本描述工作。繪圖、照相都是不錯的工作起點,只是一隻一公尺多甚至十數公尺的海獸,我們到底該如何描述,才能釐清研究人員對這動物的疑惑呢?
 

  回想我們過去的處理經驗,在研究人員尚未眼見擱淺動物前,事先知悉動物的大小對現場工作來說絕對是重要的,這樣的資訊影響了處理工作所需要支派的人力,也決定了研究人員趕赴現場所攜帶的取樣工具。至於該如何描述動物的大小呢?可能以個人的身高進行比對,或是以相對腳步數來估算動物吻端到尾端的長度,都是即時可採用的估算方式。
 

  然後我們可以再回到原先的問題,「這到底是什麼樣的鯨豚呢?」藉著由側面拍攝出動物的頭部、背鰭、體側特寫,在加上尾鰭、胸鰭與其他的特徵,這便已構成了極重要的基礎紀錄資料。當然,如果能再針對體表花紋、牙齒數目、或其他細部特徵進行觀察,相信這些動物的名稱也就呼之欲出了。只是對於觀察經驗不足的人們來說,憑藉著概略的記憶或是直接參考圖鑑進行比對,都可能會與事實有著極大的出入,這也就是過去數年錯誤報導層出不窮的原因。
 

  至於談到第二個問題,「為什麼會擱淺?」我只能說這是個暫時無法獲得真確解答的問題,唯有不斷的累積資料,不斷的釐清疑點,在長期的科學研究與分析過程中,人們才能慢慢的理出一些頭緒。否則,只是如同每次鯨豚擱淺現場的情形,大家眾說紛紜、七嘴八舌的臆測、記者妄下斷言,對於協助研究工作、了解事實的真相並無實質幫助。
 

  撰寫此文,是因為每次擱淺事件發生時,看到群眾興奮的趕赴觀賞、記者亂無章法的進行訪談,現場總是人馬雜沓讓人心煩。面對擱淺工作現場的紛亂狀況,卻往往無人去思考除了湊熱鬧式的趕到海邊外,是否還有更正向、積極的行為去參與這樣的一個事件。其實鯨豚擱淺工作可以是科學的過程,讓研究人員從這瀕危的生命身上去尋求問題的解答;擱淺現場也可以是學習的教室,讓我們接觸並認識其他的生命;鯨豚擱淺處理也可以是人道關懷,代表了臨海村民對海中鯨豚的關心;鯨豚擱淺工作也會是一個警訊,說明了海洋環境可能正遭受摧殘。
 

  是不是下一回身處鯨豚擱淺現場時,我們能試著去正向的協助鯨豚擱淺處理工作,讓現場不再混亂,也讓我們海中的朋友得以靜靜的躺在海岸邊,等待人們將牠的軀體進行最有意義的處置。
 

~~~~~~~~~~~~~~~~~~~~~~~~~~~~~~~~~~~~~~

【 擱淺鯨豚在分類與族群研究上的重要性 】

/姚秋如(台灣大學生態與演化生物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台灣海域位於東海與南中國海的交界區域,也位居生物多樣性熱點的範圍內,洋流如黑潮、親潮與湧昇流於各季節在週遭海域的變化,影響著海洋生物在此區域的分佈。而在台灣島的西東兩邊主要的海洋環境分別是大陸棚、以及大陸斜坡以深之海域,加以各具特色之海溝、海盆與洋脊分布在周圍海域,這裡的海洋物理與化學環境極具複雜性與代表性。因此,台灣海域的海洋生物之多樣性與分布特色,深具探討研究之潛力。我國海域的生物資源豐富,曾經發現的鯨豚類共有28種,佔全世界81種鯨豚的三分之一以上,如此的多樣性,益顯示台灣海域在鯨豚的研究與保育上具重要的地位,而鯨豚類是海洋生態系中食物網的最高層動物,其族群的波動是反應海洋環境的一個很好的指標,亦是我們藉以瞭解海洋的參考。
 

  由於生存的領域不同,人們與鯨豚接觸的機會有限,除了乘船出海或到水族館觀賞他們,人類最有可能與鯨豚相遇的的地方就是海陸交界處-也就是他們擱淺的地方。在海邊遇見鯨豚,不管是活體或是死亡的動物,人們除了憐憫之外,也會對他們的擱淺感到好奇。鯨豚擱淺的原因複雜,即使經過多方的探討,人們也不敢肯定答案,然而就是因為藉著不幸遇難的鯨豚,給予我們研究他們的機會,使人類對這種奇妙生物的瞭解日益增加。當我們發現擱淺動物時,腦海浮現的問題可能是:這是什麼動物?海裡的動物怎麼上岸了?牠是活的或是死的?要如何處理或幫助牠?對於這一連串的問題,答案究竟是什麼,跟我們處理的方式很有關係。在動物重回大海、被埋入沙灘、送至垃圾場或火化之前,如果我們能夠留下一些記錄,不僅可以增進對他們的認識,這些認知亦可應用在海洋環境與生物的保育行動上。
 

  人類對生物的分類與其族群現存狀態的瞭解,是生態保育議題上最基本的需求。當我們認知到某一種生物的族群結構十分的獨特而又極其微弱時,這個族群本身以及牠們的棲地,就是我們應該注意以及保護的目標。但如果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周圍有哪些”物種”、牠們的族群狀況族如何,便不知如何關心及保護牠們。
 

  每一次擱淺動物的紀錄,都能累積我們對鯨豚的認識,因此,越是有系統且詳實的保存資料與樣本,越能增進瞭解牠們的可能性。鯨豚分類與族群資料的蒐集,首重外表型態、體色與斑紋等特徵,標準一致的拍照、測量體型特徵、描述等方法,是動物被解剖前可以留下的珍貴記錄。外表型態的紀錄,均可以作為探討鯨豚分類與族群之依據。當解剖動物時,除了大體結構可以告訴我們,鯨豚身體結構中不同系統的功能、演化的趨勢外,採集鯨豚各部位的組織,可以應用在生殖、生活史、分子生物、食性、病理與毒理等研究,而骨骼系統的完整保存,兼具展示、教育與研究的功能。因此,處理死亡擱淺動物時,只要標本保存方式得宜,在有效的溝通與合作下,眾多研究人員都能根據其專長,記錄與保存重要的資料與樣本;而處理活體擱淺的鯨豚時,只要流程中不影響動物的健康與工作上順暢,也能留下外表型態記錄、血液或皮膚樣本,依然對基礎資料累積有重要貢獻;即使動物擱淺日久,腐爛發臭而不可辨識,牠的頭臚骨以及腐爛組織中殘存的DNA,還是可以告訴我們這是哪一個物種,甚至是屬於哪一個族群。
 

  鯨豚的分類與族群研究,除了有賴於外表型質的測量數值、型態特徵、色澤與斑紋記錄外,骨骼樣本也是重要的研究對象; 此外,保存動物的肌肉、皮膚、血液或器官中的一小部分組織,可以萃取組織內所含的DNA,更是探討的有效工具。
 

  骨骼標本的製作與保存,在眾多教育研究機關均在進行中,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台灣博物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東部風景管理處、成功大學、台灣大學與部分縣市政府主管單位,這些單位在骨骼標本的保存維護,是鯨豚基礎生物學的根基。骨骼系統中,頭顱骨是種類辨識的比對與族群分界探討的重要器官,藉由頭顱骨型質的描述與測量(圖一),累積一定數量的資料之後,有助於我們瞭解鯨豚分類與族群分化現況。

  而少量的鯨豚組織,即可作為分子生物研究的素材,用於探討分類、演化、族群分化及多樣性與保育生物學,拜生物技術之進步,即使是腐爛標本,亦能尤其中所含微量DNA用於研究。鯨豚組織樣本的保存方式,取決於標本的屬性與採集的方式;而保存的方法,也影響了DNA的品質以及標本的使用期限。例如經常用來保存組織的福馬林溶液,會使標本中的蛋白質與核酸產生交互作用而導致DNA抽取不易;而很可惜的是,許多基礎或醫學研究標本都以此方法保存,而減少了它的可利用性。以下是依標本屬性不同而分類的保存法。
(一)肌肉、脂肪與臟器組織
1. 冷凍:這是最為普遍的保存方法,一般是將組織冷凍於-200C以下的冷凍櫃中(-800C更為理想),可以保存很久。在冷凍之前,最好先將標本分裝成小包裝,因為在冷凍/解凍的重複過程中,組織的DNA會逐漸分解破壞,所以將標本分成數分冰存,每次僅取少部分樣品,可以減少損失。
2. 70%酒精:若是沒有冷凍設備,在室溫下可以70%酒精保存標本。但是必須注意酒精揮發的現象,需嚴謹加蓋,並適時添加補充溶液。
3. 20%DMSO飽和鹽溶液:許多從事海洋哺乳動物分子生物研究的人,都推薦以此方式保存樣本。一般建議標本與溶液的比例約為3:1,可以在室溫下保存兩年以上。有例子顯示以此方法保存了六年的標本,DNA的品質仍然相當良好。此溶液配方為0.25mM EDTA, 20%DMSO,NaCl 飽和溶液。
(二)血液
最簡便的保存方法是以濾紙沾取血液,等血跡乾燥後,再將血跡連同濾紙冷凍保存即可。至少兩年內標本仍可使用。
(三)骨骼
博物館內的標本,提供了研究者更大的時空研究範圍,可以做更深入的探討。傳統上,海洋哺乳動物多以骨骼標本保存,而且在古老的標本中仍可抽出DNA,只是多數的DNA都斷裂成小片段。骨骼的保存方式建議是以骨粉乾燥保存於-200C以下的冷凍櫃中,可免霉菌的滋生。
 

  鯨豚分類與族群研究的基本工作,有賴於長期資料與樣本的累積,因此,擱淺動物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藉由鯨豚的外表型態、體色與斑紋,我們可以分辨牠們的種類,但是如果遇到難以辨識的動物,如特徵不明顯、稀有物種、或是腐爛個體時,有系統的紀錄與樣本的採集便極為重要。而鯨豚族群資料的蒐集,除了數量上的需求,也要有廣泛的地理蒐集範圍,方能累積足夠的資訊,釐清族群界線與牠們的族群多樣性結構。因此,每一次的擱淺,都是鯨豚上岸來的一個〝腳步〞,如能留下每次的〝腳印〞,便是人類認識牠們的重要線索。

 
 
 
 

新書介紹—廖鴻基《漂島 》

世界有多廣?海洋有多寬?台灣有多小?
   一趟長達六十二天、一萬四千里的航行…
      一份對海洋、對台灣的愛…
         ~廖鴻基深情著作「漂島」

作者 /廖鴻基
初版/2003/12/24
發行/印刻出版社
定價/240元
 

【漂島導讀 / 李珮琪(本會解說員、前執行秘書)】


  三月份的黑潮讀書會由廖大哥分享了參與遠洋及寫作的心路歷程,以及此次航行的趣事,讓與會者對於陌生的遠洋漁業有了第一次接觸。
 

  讀書會一開始,廖大哥還是三句離不開本行,「台灣是一個海島國家...」、「海岸是腳步的終點,卻是視野的起點…」等,先告訴大家海洋對台灣的重要,以及身為台灣人民應有是為海洋子民的自覺。重視海洋,因為台灣四面環海;因為台灣的歷史是建構在海岸來去穿梭之間;因為台灣的漁業發達,漁業基地都超越台灣的邦交國家。「海洋有多廣?海洋有多寬?台灣有多小?」(p.29)這一番話,帶領我們慢慢進入書本,進入海洋,進入遠洋漁業的世界。
 

  廖大哥首先分享,他這一段隨著捕魷船,從高雄港出發,到阿根廷的遠洋作業航行,是換個角度、換個視野來看熟悉的海洋,「我並不想把這段遠航經驗當作是一趟旅行回憶或冒險故事來敘述」(p.15),這段航程對廖大哥而言,並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明、描述的,它已是生命的刻痕,「隱約覺得,我在航行前與航行後在性情、思想及行為上都有了些改變」(p.15)。返航後看這段航行是如此的心情,那航行前呢?
 

  很多人的夢想,常常都與自己的記憶或是生活經驗有關,廖大哥也是如此。在書中,他將夢想以「想望」(p.31)一詞代表,是此次航行的原初,「接觸海洋十幾年了,當我想著『遠洋』一詞時竟是如此生疏、隔閡」(p.29),在看到遠洋漁船時,「我要搭這種船出航!」(p.31)的聲音便在廖大哥的心裡響起,「這場遠洋航行的念頭觸動了我血脈裡沉潛已久屬於海島子民的渴望」(p.32)。每個人都有想望,但未必每一個人都會付諸實行,我必須佩服實現夢想的勇氣。
 

  接下來廖大哥便分享許多航行中的苦樂及趣事。其實說苦,好像也不那麼苦,說樂,似乎也沒有很快樂,因為廖大哥是以隨行紀錄者的身分,在船上並未擔任任何工作。書中平穩的基調將遠洋航行塑造成一種日常生活,只是這個生活世界是我們不熟悉的,既是生活,就是一種自然,一種生存的需求。身而為人,就有與人群接觸的需求,因此航行久了,縱使愛海也同樣渴望陸地;淡水的需求,在陸地上的人們絕不會想到這也會成為一個需求,因為在船上「洗澡、洗衣都用洗髮精和…海水」(p.75),偶爾能用一點淡水就相當感恩;睡眠的需求,除了必須在船身受浪搖晃的情形下入睡外,尚須克服物品因搖晃而產生的各種吱嘎聲音,在這樣情況下的睡眠自然是夜長夢多;安全的需求,出海前需割盲腸,避免突然發炎而擴大成腹膜炎,以及在海上遇到其他國家的軍艦時需小心應對等等。這些需求,構成了航海生活--這個遠離人世的生活世界。
 

  因為在海上的生活與陸地的極大不同,廖大哥說,即將結束航行時,所有的慾望都非常簡單,例如想喝一晚熱豆漿,買一份報紙、站在家門口看美崙山(p.229)等等,另外,也變得非常珍惜淡水。這些在陸地上垂手可得的資源,在海上變的彌足珍貴,若沒有經過這一番試煉,或許永遠也不會重視這些資源吧!廖大哥還說,原本在他的人生有一個願望,就是在生命即將結束時,或許就駕一艘小船出海,然後就不回航了,但是在此次遠洋航行後,他改變了這個想法,或許整天看海的日子,太平靜也太孤單了。航行的確使人改變,海洋也使人重生。
 

     另外,廖大哥也告訴與會者,這本書是他從事寫作以來,寫的最用力的一本書,寫作風格也有許多轉變。在船上睡不好所做的夢,全成了書中的情節,為本書的特色,寫序的賴芳伶教授寫到「一則則蒙太奇式的夢境斷片,夾纏於現實和超現實,意識與潛意識的多重介面」(p.7)。對於全書的章節安排,我們不免也覺得好奇,這樣一個長篇故事,要如何決定先後的次序?廖大哥說:「的確花了很多時間,常常拿著一張A3的紙把所有的章節寫上去,然後再連連看連來連去,看怎麼安排比較好」。
 

  原本預計一小時的讀書會,在廖大哥的分享及與會者欲罷不能的提問,將近兩個半小時才結束。在這段時間的分享,我們知道了原來在夜市吃的三串五十元的魷魚,是遠洋漁船遠到阿根廷捕的;也知道了台灣遠洋漁業原來是如此發達;也了解廖大哥為何想要去遠洋;也稍稍體會了海上生活(在賞鯨船上短短的時間才不算是生活呢!)更珍惜每天都可以用淡水洗澡,每天都可以看報紙喝豆漿呢!

 
 
 
 

近期活動

         

【近期活動一】
 

「海洋泛舟、守護台灣~為海洋教育募款」
           —海洋獨木舟30天環航行動


   繼四年前「全台健走為渴愛兒逐夢」活動之後,在台灣生活長達十二年,並對這塊土地有深刻情感的韋馬克(Mark Western),在2004年發起「海洋泛舟‧守護台灣 ~ 為海洋教育募款」活動,希望用一個月的時間,親自以海洋獨木舟環台一周等相關活動,來募集一筆經費,捐贈給「荒野保護協會」以及「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為台灣的 海洋環境保護盡一份心力。
  對於台灣人來說,或許海洋只是遙不可及的空間,同時也提供了一些生活中的物資。因而,我們守候在港邊,等待漁船進港購買新鮮的漁獲,或是在假日乘船出海,享受那與海洋短暫卻又疏離的浪漫。我們遠方的友人韋馬克(Mark Western)來自加拿大,卻選擇用獨木舟划行的方式,經由海洋泛舟的方式環繞台灣一周,也試著由海洋的角度,來親近並認識我們的島。因此,這不僅是他個人的冒險活動,也是由不同的視野來觀察福爾摩莎。對此,我們不只是對這樣的人物感到好奇、對這樣的活動感到新鮮好奇,而是對於這富有意義的活動感到期待,也對這來自西方(正如馬克的姓氏)的友人充滿敬意的。
  像一位來自遠方的探險者般,馬克每天將航行過不同的海域、從不同的海岸線登陸台灣,而作為海岸上的守護者,身為熱情主人的我們,也將以盛情款待這位勇者,就像迎接一位來自遠方的朋友一般。
  但問題是,當我們想要歡迎Mark從海上來拜訪美麗的家鄉福爾摩莎,卻發現長期被忽略的海岸(海洋)環境已經變色,迎接Mark的除了在地人的熱情外,似乎一無所有。原本故事的發展或許應該是作為東道主的我們注力在潔淨的海灘上迎接訪客,而疲憊的航行者也不只是看到溫馨的歡迎場面,而是在美好的環境下享受那親吻泥土芬芳的暢快,然後對這初次造訪的海灣留下美好的印象,經過充足的休息後,隔日,再迎著晨光出航。
  馬克這個西方友人,可能就像高喊「福爾摩莎!美麗之島」的葡萄牙人一般,同樣帶來珍貴的訊息。這回從海上傳來的可能不是好消息,而是海洋環境惡化的消息。當然,事情也許並不那麼悲觀,許多的團體及個人,如同您我一樣,正默默的為台灣海岸努力著,試著盡一切努力,用各種方法喚醒社會對於環境的重視,讓美麗之島恢復美麗。
  透過這位平凡勇者的獨木舟航行,一段段的航程將勾勒出我們的海岸全貌,也將沿海居民勇敢守護台灣的精采故事串連起來。馬克的航行,應該只是個起點,而這樣航行的最大成就,就是在縫補台灣人民與海洋的嫌隙,也引發更多的台灣人繼續這樣的努力。
 

海洋泛舟全台系列活動


◎台南場:抱著咱的夢座談會
 時間:5月8日(星期六)下午14:00~15:30
    地點:百達藝文中心( 台南市勝利路85號)
 協辦單位:台南市社區大學、百達藝文中心、汕筏協會、洪雅書房

◎高雄場:看見海洋
時間:5月9日(星期日)15:00~17:30 /地點:旗津國中、旗津國中前側海灘
 協辦單位: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旗津國中


◎台東場:都蘭淨灘巴歌浪
 時間:5月15日(星期六)15:00~20:00/ 地點:都蘭鼻海岸、都蘭糖廠
 協辦單位:都蘭山劇團、漠古大唉劇團、阿度蘭 文化協會、意識部落、糖廠咖啡


◎花蓮場:北濱海灘節
 時間:5月23日(星期日) 14:00~18:00/地點:花蓮市北濱公園海灘
 協辦單位: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台北場:麟山鼻海岸淨攤行旅
 時間:5月29日(星期六)上午9:00~12:00/地點:麟山鼻南側海灘
 協辦單位:台大鯨豚總部、荒野保護協會

【近期活動二】

鯨豚‧水手‧夢
~2004海上觀察及解說營~


  每年夏天,是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最熱鬧的時節,來自全台各地熱愛海洋的朋友們,揮汗投入兩個月的海上實習工作。每一趟的航程,讓我們更加貼近海洋;而每多一份的了解,就多一份對海洋的崇敬與不捨。
 

 「關心台灣海洋環境、生態、及台灣海洋文化」,不再只是黑潮宗旨,而是實際的行動與關懷,這是黑潮海洋伙伴們的自我期許,也是黑潮的特色。

  如果你(妳)對鯨豚、海洋,有莫名的喜愛,對於環境教育懷抱理想,黑潮誠摯地邀請大家一起努力。
 

【活動時間】:自2004年7月1日(四)~8月31日(二)止
【活動地點】:花蓮縣市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6月2日(三)截止,簡章及報名表下載 http://www.kuroshio.org.tw
【活動方式】:舉辦室內課程講座、戶外踏查、海上實習、參與指定解說工作、海洋環境教育推廣等。
【招生對象】:

一、需年滿18歲,對海洋議題有強烈興趣,不怕風吹日曬,願意接受考驗者。
二、同意紀錄員或解說員義務,職責如下:
  1.協助2004年夏季的海上工作(7月~9月)。
  2.成為黑潮的海洋夥伴,共同參與日後海洋環境教育相關工作。
  3.結訓且獲本會認可後,可即行登船服勤,解說員並得支領本會的津貼費用。
【名額限制】:一般學員25人,進階學員5人。
【活動費用】:一般學員活動費用每人新台幣3,000元整(含20航次的登船學習費) 、進階學員活動費用每人新台幣2,000元整,保證金新台幣1000元整(完成相關課程規定後退還)。
 

【報名方式】:

1.6/2前詳填報名表後傳真至03-8337095或E-mail至kuroshio@seed.net.tw至本會報名。
2.本會安排於6/6(台北)、6/12(花蓮)進行面試,並於6/16公佈錄取名單。
3.錄取者以郵政劃撥(帳號:06659669 戶名: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或現金至本會完成繳款。
 

【課程內容】:

一、必修課程內容
 (一)學員須於營期開始前預習指定參考書籍《鯨與海豚圖鑑》(貓頭鷹出版社)。
 (二)研討課程:
1.共19堂課,擬於第一週(7月1日~7月5日)舉行,每堂課二-三小時,學員須於課前預習相關資料,並得不定期舉行測驗考試以測試學員學識程度。
2.研討課程架構:
 A.我的海洋經驗:個人海洋經驗、台灣海洋環境介紹、海洋環境問題、海岸踏查等。
 B.人與海:包括台灣沿海漁業資源、台灣海洋文化、漁村踏查等。
 C.人與鯨:包括鯨豚專業課程、人與鯨的關係等。
 D.海上工作:包括生態旅遊的精神、解說與紀錄工作介紹。
 (三)海上實習航次:
1.每人20個航次,並須完成規定之鑑定考核。
2.出海實習時須學習紀錄及解說工作,包括行前解說、海上解說、海上紀錄等工作,透過實際操練,學習勝任紀錄員、解說員角色。
3.實習完成結訓後,須經本會認可,始得成為合格的黑潮海上紀錄員或解說員。
二、選修課程內容
 (一)黑潮自然講座:預定舉辦8場,內容包括海洋、生態、環境議題、人文采風 。
 (二)「花蓮山水踏查」戶外課程:包括生態觀察、社區體驗、解說觀摩等。
 

【報名請洽】:聯絡人/劉微婷

 
 
 
 

會務報告

【會務報告 / 張泰迪(執行秘書)】


  2004年3月6、7日,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在花蓮舉行『海洋志工年會』,與會者除了黑潮董事、顧問、解說員、義工外,還有許多關心海洋的伙伴們。兩天的討論,勾勒出我們近期努力的方向,也期待更多朋友加入海洋環境工作的行列。
 

  今年4月28日是黑潮六歲生日。六年來,我們兢兢業業踏出每一步,呼籲社會大眾重新檢視看待海洋的眼光,「我們消費海洋,但我們不了解海洋」黑潮顧問廖鴻基說。藉由海上鯨豚的紀錄觀察、海岸寫真工作隊、海灘廢棄物監測計劃、漁業文化紀實、福爾摩莎海岸巡禮、推動海洋環境教育等工作,我們努力為海洋發聲,讓大眾了解海洋環境現況與問題。
 

  多年來,透過參與工作和活動,黑潮累積了許多各有專才的志工,而我們也一直思考著,集合了這群志工後,如何在暨有及未來希望發展的議題上發揮更大的力量。於是, 2003年底的董事會中,決定將志工分組。依循黑潮六年來的工作脈絡,大致區分為三個方向,形成鯨豚組、海岸組、海洋文化組的初步架構,並召開第一次的海洋志工年會。
 

  年會中,首先由創會元老廖鴻基說明草創初期的各種艱辛,以及後續各項工作推動的緣由與慨況,再由熟悉會務的saga、番鵑、廖大哥針對三大方向,深入說明過去工作成果與未來可能發展。接著與會的黑潮夥伴依興趣及專長選擇欲加入之組別,分組進行討論,訂定出各組近、中、長程目標,與具體實施方式,並在第二天提出小組報告,由大家提問後加以修正。
 

  第一天會議最末,我們更邀請到環境資訊協會的秘書長陳瑞賓先生與行銷企劃主任夏道緣小姐,與大家分享他們所觀察到台灣NGO組織的現況與變革。會後,各組將初步決議行諸文字,讓未能與會的朋友們了解年會結果,並希望擴大參與層面,更豐富、完整工作內容。
 

  坦白說,距離是黑潮志工組織面臨的最大課題,因為除了花蓮外,眾多夥伴散居各地,從台北到屏東。距離直接造成溝通討論上的困難,縱然網路科技稍微彌補距離上的不便,但無法密集聚會仍影響許多工作的進行;但反向思考之,這不也是黑潮志工組織的一大優勢嘛!發揮各地志工對地方的了解,我們的工作將更加寬廣。
 

  正因為如此,黑潮需要熱情、關心海洋議題的各路朋友共同努力,若您希望近一步了解,請與我們聯絡。台灣的海洋,將因你(妳)我,更藍……


                      【志工分組報導】


鯨豚組介紹/詹嘉慧


  3月6日志工年會這天,對於鯨豚組到底該做些什麼,我們有著許多熱烈而天馬行空的討論與想像。然而,人力、時間及資源總是有限的,我們無法貪心的全部兼顧,只好稍稍自制地將近期可以起步的事項聚焦於下列三條軸線,且為了振奮士氣,還想了三個聽來頗有氣勢的名稱,由幾位伙伴勉勵擔任”部長”:

(一) 研究調查部/紅毛部長、金小磊部長
  黑潮本由鯨豚調查起家,且這幾年伴隨海上解說所做的各項基礎記錄,也為基金會逐年累積了不少資料。因此,將這些資料做有效及妥善的整理與運用,並把今年的記錄重點放在收音及當下的行為記錄上,是今年進行基礎調查的重點。而關於鯨豚擱淺事件之處理,我們也將黑潮可以扮演的角色做了如下定位:擔任資源及資訊轉介者—建立鯨豚擱淺之處理流程及相關資料庫,並在能力範圍內進行協助與記錄。
(二) 社會教育部/番鵑部長
  在培訓解說員新血及提昇海洋關懷等考量下,海上觀察及解說營已是黑潮每年的例行營隊。今年的海上觀察及解說營即由鯨豚組召集與籌劃,並協同基金會行政人員及其他志工共同執行。此外,社會教育部也將配合基金會進行各校巡迴推廣教育。
(三) 立法部/惠芳部長
  隨著賞鯨船益趨增多,我們深深覺得應透由多種途徑引發民眾的關注及業者的自省,促成尊重生態之賞鯨模式的建立,進而獲得地方政府、甚至中央層級的關注,以法律規範之。這個議題說來有些嚴肅,充滿困難、也非短時間內可達成;然而,基於黑潮作為一個文教、環保團體,黑友們也對鯨豚、海洋充滿情感,我們希望能漸次踏出一小步。

  目前鯨豚組的熱血組員還包括有玿伶、雅茗、慧娟、志安;建成是自告奮勇、願提供專業協助的副組長,嘉慧則是負責聯繫、統整的組長。不論是否為鯨豚組組員、是否為黑友,我們都誠摰邀請大家上黑潮流域的鯨豚組討論區,參與發想及討論!


           海岸組介紹 /王貽芬


就是你,別再猶豫了…..

如果你很關心海洋卻不知從何處著手
如果你是黑潮義工,卻不知該幫什麼忙
如果你後悔沒和我們參與兩天的熱烈討論
沒關係,因為你隨時都可以加入
台灣的海岸需要你的關心


  在經過各組引言人的說明介紹後,大家就依照自己喜歡的組別進行分組討論,目的是希望藉由志工的力量,讓更多人能積極參與並關心海洋。經過幾秒鐘的考慮,終於三分天下,海岸組的成員就出現了,成員包括:廖大哥、葉建成、素卿、貽芬、宗楷、佩儀。在經過初步的認識後,我們就直接進入討論議題-訂出海岸組的短、中長期計畫。
  剛開始,我們是用腦力激盪的方式,每個人都盡可能的拋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接著在針對拋出的想法中,找出同質性高的想法加以合併,變成計畫。依照過去的一些經驗,討論新計畫的可行性,和進行方式。

 下面就是海岸組的成員和討論的結果,分為短、中、長期的計畫來說明。
◎近期:繞島計畫--負責人:廖鴻基
延續黑潮2003年的繞島計畫,2004年我們的計畫是「開船來看你」,藉由二位老船長的眼睛,去拜訪過去在海上認識的好朋友,路徑以台灣離島為主,預計一個月完成(2004年7月),過程將透過文字敘述和影像真實紀錄。
◎中期﹔海灘廢棄物監測計畫
1.整理過去資料
2.選擇地點、持續監測
3.建立台灣各地的海廢連線網站
◎長期﹔
(一)消波塊
1.藉由舉辦活動的方式,募集對海岸相關議題有興趣的志工。
2.短期先收集各方資料(政府、學術、民間)(南濱復原計畫…)
3.大家再來研究長期計畫
(二)海岸聚落生活體驗
1初步想法:尋找願意提供聚落體驗的家庭、和願意接受體驗的學生,安排志願學生到寄宿家庭進行體驗,透過日常生活的接觸(約14-30天)去認識並紀錄當地的民情風俗、文化習慣和其生活方式。基金會則擔任居中的協調者工作。志願學生在體驗結束後必須提交報告,型式不拘,以累積海岸文化資料。
2主要目的:培養在地海岸的解說人才、建立黑潮和社區的互動、讓更多人深入認識海洋聚落,進而關心海洋。
 

  第二天的分組報告時,以宗楷提出的海岸聚落生活體驗,最受到大家的注意和討論,也許因為那是一個全新又有趣的想法吧!不過,在大家提出問題後,也出現一些需進一步克服的問題。
 

  如果您對任何一個議題有興趣,或者願意提供更棒更好的海岸點子,歡迎加入我們—黑潮海岸組志工。


           海洋文化組介紹/李珮琪


  從2002年參與黑潮開始,第一個讓我對「海洋文化」這玩意兒印象深刻的是Saga寫的《傳統漁業文化記實》這個研究報告,「原來有一群人是這樣過生活的」我心裡如是想。爾後,參加一小段繞島及繞島結案《台灣的漁港》一書的部分工作,慢慢對漁港有了感情,每當到漁港會想多去看看船、看看魚、也看看捕魚的人。達悟族作家夏曼‧藍波安回到故鄉重拾傳統技藝時,他體會到「有很多智慧是從生活經驗累積下來的,而生活經驗如是一群人共同努力建構的話,那便是文化」。海洋文化組便是要捕捉及勾勒與海洋有關的生活經驗,希望藉此讓人體會「海洋,原來我們那麼近」。
  今年的三月藉黑潮的海洋志工年會的機會,海洋文化組初步的規劃為三個部分─漁船組、教育推廣組、歌謠組,主要的工作內容分述如下:
  ◎漁船組:預計動員黑潮各地志工,針對不同地域及漁船種類去整理其背景、圖片、功用、裝飾、特徵等,撰寫文字並集結成書。
◎ 教育推廣組:編寫海洋教案集結成冊,推廣海洋文化教育、海洋環境體驗旅程。
◎ 歌謠組:整理台灣海洋歌謠(文獻),舉辦發表會及集結成書。
  其它與海洋有關的各項文化如宗教、祭典等當然也屬於海洋文化組的範疇內,待更多有興趣的人加入後將再擴充範圍。目前三組的組長分別是漁船組長珮琪、教育推廣組長育柔、以及歌謠組長宗楷,另外尚有創組組員明利、Saga、鳳英等。希望更多對海洋文化有興趣的朋友們,無論您在台灣何處,都可以加入海洋文化組,為紀錄台灣的 海洋文化盡一份心力。


 
 
 
 

捐款徵信

您的奉獻,
讓我們對海洋的關懷多了一份的力量!
所有的黑潮夥伴在此向您大聲地說聲:謝謝!

   ※信用卡定期定額捐款※
    2003年11~12月
                                  邱聖富 100 蔡榮華 2,000 黃麗玲 300 周郁陵 300 

                                  劉怡青 1,000  曾恆梅 500  余芳如 100   張仕緯 1,000 蕭欣萍 100

             2003年12月 

趙敏惠500 

2004年1~2月

張仕緯 500 趙敏惠 500 曾恆梅 500 黃麗玲 300 周郁陵300 劉怡青1,000
楊鳳英 400 蔡榮華 2,000 
 

※現金捐款※
 

2003年12月

楊好 200 陳玉青 10,000

2004年1月

王傑 20,000 柯美霜 30,000 王瑞晨、黃伯適、黃存、黃正賢、李孟緯、黃正田、吳文玉、黃毓仁、黃佩茹、黃月珠、李文元、李孟霖、李孟憲、黃美玲、黃美惠、鄧楠樹、鄧聿茗、詹素貞、劉明昌、劉姿玟、劉恩玲等 2,000

             2004年3月

          曾美華6,000 劉美伶200 曾嘉媚540

            ※器材捐贈※

          2004年3月 陳彥君 單槍乙台
 

==========================================================================
信用卡授權單暨認購書

■ 認購項目
※定期定額捐款
本人授權 財團法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可經由本人信用卡帳戶,自民國 ____ 年 ____ 月 ____ 日至民國 ____ 年 ____ 月 ____ 日止。定期於每月的□5日□20日□30日(請勾選一日)直接請求定額捐款扣款手續。本人每月定期捐款金額,請勾選(□每月1000元整 □每月500元整 □每月300元整
□其它[請自行填寫金額,每月___________元整])
授權人簽名:__________________ (需與信用卡簽名一致)
簽署日期:民國 ____ 年 ___ 月 ___ 日
 ※繳交活動費用
活動項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動日期:民國 ____ 年 ____ 月 ____ 日至 ____ 月 ____ 日
活動費用:一人 __________ 新台幣元整(請國字大寫填寫),共計 ____ 人,共計 __________ 元(請填寫阿拉伯數字)

■ 信用卡資料
信用卡別 □ VISA □ MASTER □ JCB □ 聯合信用卡
信用卡號 □□□□-□□□□-□□□□-□□□□ 信用卡有效期限 20____年____月
發卡銀行 銀行 商店代號: 授權碼: (消費者免填)
持卡人簽名(需與背後簽名一致) 收據抬頭 □ 個人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公司抬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統一編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持卡人基本資料:
姓名:_______________ 身份證字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別:□ 男 □ 女 生日:民國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聯絡電話:自宅( )_________________ 公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動電話_________________
捐款收據領取方式:□每月寄回 □每年一月底捐款總額一次寄回
電子郵件信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欲定期收到本會會訊,請務必填寫)
郵寄及通訊地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填妥表格後,傳真至03-8337-095,並來電03-8334-133確認以利作業方便;或郵寄至970花蓮市延平街148巷11號。
歡迎使用郵政劃撥匯款,帳號:0665 9669(戶名: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亦請於劃撥單背後註明捐款或欲認購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