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4-12-02》 |
本期內容 | |
◎ 閱讀第三世界:巨神總是不靈阿蘭達蒂‧羅伊的「文學行動主義」之一 | |
◎ 教授爸爸週記:浙江大學一行 | |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
閱讀第三世界:巨神總是不靈阿蘭達蒂‧羅伊的「文學行動主義」之一 | |
宋國誠(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 | |
My world has died. I write to mourn its passing. 我的世界已經死去,我是為了感歎它的傷逝而寫作 ──阿蘭達蒂‧羅伊 以文學和政治「雙料戰士」來形容印度新生代作家阿蘭達蒂‧羅伊(Suzanna, Arundhati Roy),可能還無法概括或盡述她的寫作與活動。在20世紀世界文壇上,第一位印度籍公民,以第一部小說《微物之神》(The God of Small Things)就銷售達6百萬冊並創造千萬美金價值、以年僅37歲的年齡就勇奪舉世作家競逐的布克獎(1977年),可說是相當罕見而可貴的事。阿蘭達蒂‧羅伊不僅是一位文采優異的作家,同時也是反美、反帝國主義、反(新)殖民主義、反全球化、反戰、反核、反水壩運動、反種族歧視、反婦女歧視、反基本教義的政治運動家。她經常把巨額文學獎金捐助於各國的「非暴力運動」組織。2002年3月6日,羅伊還遭到印度最高法院判處象徵性的「一日監禁」,指控她聚眾包圍法院意圖以暴力滋事。然而,羅伊所樹立的「文學行動主義」的意志與風格,不僅使她獲得各項民間與政府的文化獎項,也贏得國際人權組織、反戰團體和國際左翼知識份子的高度敬重。 阿蘭達蒂‧羅伊1961年11月24日生於印度東北角美格哈拉亞郡(Meghalaya)的首府錫隆市(Shillong),一個海拔在1,550公尺之上的貧困山城,後隨母親遷往印度的喀拉拉(Kerela),一個地處南亞次大陸西南角隅的省份。父親是孟加拉裔的茶葉種植商,母親出身於占印度人口不到2%的敘利亞基督教(Syrian Christian)家庭(註1)。羅伊父母的婚姻並不順利,後來終告離異。羅伊對父親非常陌生,常以「不要跟我提到父親」來回答人們的詢問。非常重視教育的母親瑪麗‧羅伊(Mary Roy),後來成為知名的社會活動家,她堅持讓阿蘭達蒂接受正規的英語教育,羅伊在阿耶門連(Aymanam)接受教育並渡過童年。《微物之神》的故事情節,就是根據羅伊年僅2歲後來經由母親轉述的一樁村內愛情故事。然而,這樁愛情故事沒有一般人所設想的浪漫與甜美,因為它是一樁發生在戒律森嚴之種姓制度下,一位上流女子愛上一位賤民男子的悲劇故事。 喀喀拉省是一個奇特的地方,當地人講的是馬里亞勒姆(Malayalam)土語。羅伊成長的村落可能是世界上唯一同時存在基督教、印度教、馬克思主義和伊斯蘭教4種相互衝突之宗教政治意識形態的地方,這種「宗教雜居」之地,不僅是人們之間不斷發生磨擦和怨恨的原因,也形成人們一種退縮和自保的地方風格。羅伊將她的童年故鄉視為「夢魘之地」,一個她想逃離和「不想在那裏結婚」的地方,特別是當你看到相同背景的人們以相互對立的信仰彼此爭辯和論戰。羅伊十分慶幸她沒有受到正規的、中產階級印度女孩的限制,沒有種姓與階級制度的束縛,沒有父親、沒有宗教、沒有傳統的偏見和有色眼鏡,而這些都是一個印度人在出生之後就難以抖落和擺脫的包袱。她覺得自己擁有所有女孩最糟糕的特性:瘦小、黝黑、聰明,但她也可能是全印度社會中唯一一個母親會告誡她「無論做什麼,就是不要結婚」的印度女孩。 母親瑪麗對阿蘭達蒂有著深刻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阿蘭達蒂‧羅伊完全繼承了母親在宗教和社會方面激進的改革態度。瑪麗公開反對基督教繼承法,積極挑戰傳統律法中各種歧視女性的條款,瑪麗的努力因而獲得了喀拉拉省最高法院創下基督教女性可以繼承父母遺產的歷史性先例。母親的反叛精神和行動力量,影響了阿蘭達蒂‧羅伊一生的創作與政治行動,在她的小說中不斷挑戰印度社會關於女性貞節和名譽的非人道限制,以及對女性隨意扣上不潔、汙穢、淫蕩等罪名的惡劣法律。 羅伊後來進入德里建築學校(Delhi School of Architecture),但羅伊從未成為一個建築師,反而從事劇本寫作。她為電視影集《安尼如此付出》(In Which Annie Gives it Those Ones)撰寫劇本並親自參與演出,也為裴迪普‧基遜(Pradip Kishen)執導的電影《電子月亮》(Electric Moon)撰寫劇本。由於公開支援主演《流氓皇后》(Bendit Queen)的芙蘭‧黛微(Phoolan Devi)的政治立場和活動,而受到媒體的批評和重視。《流氓皇后》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但因電影中過度的裸露和強暴鏡頭而遭到官方禁演,電影的爭議甚至演變成一場司法事件。羅伊第一次感受到社會保守勢力對她的壓力,於是決定退出劇本編寫轉向小說創作。 羅伊主要著作包括成名小說《微物之神》(The God of Small Thins, 1997),《生存的代價》(The Cost of Living, 1999),《動力政治》(Power Politics, 2001),《戰爭絮語》(War Talk, 2003),以及法文版的《賓拉登:美國家庭的秘辛》(Ben Laden secret de famille de l'Amerique, 2001)。 1997年發表的《微物之神》使羅伊由一個默默無名的劇本工作者成為舉世驚豔的作家。她才貌雙全的性格還被《大眾雜誌》(People Magazine)選為世界最美麗的50名人物之一。《微物之神》是一部帶有後現代灰色抒情和後殖民反叛意識的小說,故事以一對異卵雙胞胎(two-egg twins, "Dizygotic")的兄妹艾斯沙(Estha)和瑞海兒(Rahel)重返故鄉阿耶門連(Ayemenem)為敘事主軸,描寫一個逾越階級禁忌的愛情導致一個資產階級家族毀滅的故事。故事框架簡單無奇,人物盡是來自底層社會的平淡小民,但在這部小說中,羅伊對人的精神樣態與生活感受、對一個了無生趣、花樹盡落的人生,對微物景象和性格類型的細膩描寫,完全不亞於20世紀末同時代的資深作家。 羅伊以一位生活在最有可能爆發核戰之危險地帶的女性,以一種「冷感人生」的緩慢音調,以一種表現在哥哥身上的冷漠但同時輝照在妹妹心靈上的空虛,來表達一種時代的絕望和人生的挫敗感。這是一種說不出的感受,或是一種一旦說出就無法重新感受的情感,這更是一種「內在為愛、外顯為恨」的自我分裂的情感模式,但它同時也是浸淫在以「核威脅」為特徵的(美蘇)冷戰時期的世界情感,甚至是整個20世紀歷史人類經歷過的最普遍的情感。在這部作品中,我們看到了羅伊如何以「感知差異」來表達階級之間、庶民與精英之間、富者與貧者之間的巨大差距。讓我們看到一種傭懶的炎涼,一種熱情的荒誕,一種多愛一分就會萬箭穿心、多吸一口氣就會斷魂喪命的微物人生! 微物(small things)實際上是指一種「不必悲天也無需憫人」的生存樣式,它指的是細物、碎物、雜物、棄物,它像是「一朵枯萎中的玫瑰」,像是「一隻死在花蕊中的密蜂」,像是「一條患了失禁症的雜種狗」,像是「一根泡水太久而發漲的手指」;它是指生命中灰白無味、平凡庸碌,令人黯然神傷的事物。它包括由「陰沉的月份」(Brooding month)、「放蕩的果蠅」(dissolute bluebottle)、「磚墻上生出的綠苔」(brick walls turns mossgreen)、「免費的喪禮」(free funeral)、「生銹的錫箔罐」(rusted film cans)、「從世界銀行貸款買來的殺蟲劑」、「一座黃色的教堂」(yellow church)、「一條老黃瓜」(an elderly cucumber)……等等串聯起來的非邏輯的、沒有關聯性的事物。它是指一些「不知因何而來也不知為何而去」的人物:「戀屍癖者」(necrophiliac)、「未婚母親」(vesbya)」、「一個從白色芒杜(南印度人的裹身布)下擠出睪丸輪廓的皮萊同志」(comrade Pillai),一場在教會學校中把「不想成為一個女人」定義為「墮落」的煞有其事的爭論。正是這些微小的事物包圍在微小的人物之間,構成了一個微不足道的世界,一個微小到沒有一個世界之外的人可以知曉的世界。 在第一章「天堂果菜醃製廠」(Paradise Pickles and Preserves)中,有一場回憶兒時參加表姊蘇菲默爾(Sophie Mol)的喪禮。羅伊通過瑞海兒的想像,表達了一場生死互換、陰陽無界的無痛追憶。死者蘇菲醒過來參加自己的喪禮,她讓瑞海兒躺在自己的棺木中,讓生者以從來沒有擁有的視角來觀看死者看到的事物。瑞海兒看到了教堂剛剛上漆的高尖圓頂,它看起來像一個藍色的天堂,有飄浮的雲朵和帶著白煙尾巴的小噴射機。瑞海兒想像她爬上那圓頂之端,懸吊在圓頂的鷹架上,她想像如果繩子斷裂,她會像一顆黑色的星星從自己創造的天空墜落,支離破碎地躺在發燙的教堂地板上,頭顱流出帶著秘密的黑色血液……教堂中飛舞著一隻蝙蝠寶寶,它像是蘇菲的幽靈,調皮又戲謔地悠遊在死亡的快樂之中。羅依通過瑞海兒的通靈之眼,以「只有瑞海兒注意到蘇菲默爾在棺材裏秘密地翻筋斗」為隱喻,呈現出「生者憂傷、死者極樂」的戲諷對比,表達了悲微者對「死亡之國」的特有看法。羅依旨在表達一種對不可能實現之自由的不可思議的想像,一種攀爬到自己編織的想像顛峰而後縱身墜落的虛無快感。是的,想像就是悲微人物的神,它只是個「小神」(small god),它沒有「大神」的英武和權威,但它卻是悲微者自己裹藏、不必強與他人分享的精神秘密。 羅伊通過瑞海兒性愛中的眼神,並且在她的丈夫拉瑞(Lary McCaslin)窺見之後的震怒中,表達了「微神」的存在。拉瑞把瑞海兒的眼神簡單地看成是一種介於冷默與失望的眼神。然而,拉瑞的憤怒,不過是一個作為「性主宰者」不能從他所屬女人的盡情歡愉中得到自身之「主宰性滿足」的一種低級反應。微神,是一種「屌兒郎當」的精神,一種「無名小子」自得其樂的自主性,一種由於習慣了微不足道,因此也就不必講什麼大道理的輕鬆自若。「微神」不喜歡被觀看,因為這意味將成為眾目睽睽的焦點,它毋寧觀看所有的人,自暗處、在地底、從霧月晨靄之中。它像是「觀看窗外大海的一雙眼」、「河中獨自飄流的一艘船」、「霧中戴帽的過路人」。在「微神」的眼中,一切都無關緊要,一切都不重要,而且越是顯得無關緊要,所以一切就變得越不重要。你可以說它是一種空虛,但世間何事何物又曾是飽滿?你可以說它是沈默,但世界一草一木又如何開口言說?對瑞海兒而言,「微神」表現在她拒絕以自己的身體作為欲望交換的載體,拒絕成為提供主要歡愉的次級提供者,拒絕將女性視為通過男性欲望的滿足而獲得定義。微神欣然以自身的分裂來嘲諷你永遠無法實現的統一。 註1:敘利亞基督徒雖然在印度人口的比例不到2%,但是在喀拉拉省卻有3分之1的居民屬於這個教會。敘利亞教會是基督教最古老的教派之一,早在西元7世紀喀拉拉省就已經出現以波斯文記載的教會活動文獻。 |
|
(回目錄) |
教授爸爸週記:浙江大學一行 | |
賴鼎銘(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教授) | |
高等教育訪問團的終點站是杭州,但我們並不是要去杭州玩,而是要去拜訪杭州附近,另一個211工程的重點大學:浙江大學。 那一天下午,我們的遊覽車從上海離開後,直開杭州。到了江南,竟然有著回到家的感覺。江南的田園風光,簡直與台灣一樣。農田處處,襯托著矮矮的房子,讓我想起小時成長的農村日子。在中途的休息站暫停時,我還跟李振清院長(編注1)開玩笑說,我真想用走的,一直走到杭州,好好領略江南的田園美景。 最後我當然並沒有如願,還是跟著遊覽車到了浙江大學的新校區。介紹人員領我們登上新建的一棟高樓,向我們導覽新校園。這個校區不久將拓展到8千5百公畝,我們從高樓的頂端,看著校園遠遠的邊界,一直吶喊著大陸的手筆真大。幾年間就可以無中生有,建出一個如此壯觀的新校園出來。 坐著遊覽車巡禮時,我們也看到一棟棟、全新的教室及宿舍。浙大要求學生都必須住校,因此宿舍群看起來煞是壯觀。但最怪異的卻是,學生的衣服竟然公然無遮地曝曬在陽臺上,真是讓我們咋咋稱奇,這是在台灣已看不到的奇異景觀。 我們之所以會去浙江大學,是因為它是大陸高校合併比較成功的例子。1998年9月,大陸將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及浙江醫科大學合併為浙江大學。它也是首批進入大陸「211工程」和「985計劃」(編注2)的重點大學之一。這個學校的「大」除校地外,它的教職員生數目也挺嚇人:它目前有教職工8千4百人,全日制在校生4萬人,碩士研究生1萬7百餘人,博士研究生近5千人;另有攻讀專業研究生學位3千2百餘人;本專科生2萬6千人,函授、夜大、成人脫產班學生2萬9千人,遠程教育學生1萬6千人。 我們的座談是在浙大的舊校區。遊覽車走近舊校區時,我們突然耳目一新。與新校區只見建築不見大樹比起來,舊校區處處扶疏滿園的樹木,讓我們才真正體會何謂百年的大學校園。私底下在聊天時,我們一致的看法是,浙大應將理工學院搬到新校區,把人文學院留在舊校區;這樣美好的校園,應該留給人文學院的學生在裡面盡情地徜徉。或許不知那一天,會蘊育出另一個大文豪也不一定。 因為已到訪談的終點,大家其實都已很疲倦。從北京一路問下來,該問的問題其實都已有些答案。因此,在浙大的座談,顯然有點零散。但最後最尖銳的問題,卻是由Lucie院長(編注3)提出的。她問了其中一個系為何會出現在名單上,這下子才知道這是整合四校後所留下的尾巴。雖然外面喧嚷浙大的成功,但這個系卻是整合過程中,為無法歸併的師資所特別設的一個科系!看來傳聞還是需要被檢驗,也多虧Lucie院長的一擊,讓我們在浙大的訪談終於有了新的斬獲。 其實,離開浙大後,我們一直在追問,浙大新闢這麼大的校園幹什麼?更何況,絕大部份這些新校地,並非政府無償撥給,而是浙大自行向銀行貸款買的,每年要還的利息至少要一億多人民幣!我們私底下追問他們為何如此大膽,原來打的算盤是,反正學校及銀行都是公家的,出問題政府一定會出面解決。更何況,他們很篤定,不知什麼時候,政府若有結餘,一定會有幾個億撥下來,怕什麼? 這大概就是大陸近幾年經濟持續起飛的主因吧!大家拼命建、死命蓋,反正都是公家的錢,左手交右手。但這也曝露出,大陸這幾年過度擴張的問題:我們都不得不為大陸捏把冷汗,如果需求並沒有想像中高時,泡沫化的後果誰來承擔? 編注1: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編注2:「221工程」與「985計劃」都是中國的高等教育重點發展政策。「221工程」目的是在21世紀集中投資,重點建設好100所高校;「985計劃」名稱取自江澤民1998年5月在清華大學談話,內容要求高校培養創意人才,取得創意成果。 編注3: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成露茜。 |
|
(回目錄)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 |
本報誠徵閱讀經驗分享,歡迎教師、家長及學生分享經驗,題材包括如何推動學生閱讀、啟發學生閱讀興趣、學生閱讀心得或小書評,文長500~1500字皆可,投至fiveguys@ms19.hinet.net,凡經採用,敬奉薄酬。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寫信給小編 e-mail: |
fiveguys@ms19.hinet.net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一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