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南方 20041218】抵抗與再現——農村社大作為一場社會運動 (蔡培慧)
南方電子報  
讓商業邏輯下失去戰場的理想在網路發聲  
今日主題文章

※ 以下文章均不代表「南方」立場。歡迎點選文末連結參與討論。如有正式回應,希望南方電子報刊出,請註明「投稿」寄到投稿信箱: editor@esouth.org

抵抗與再現——農村社大作為一場社會運動

作者:蔡培慧(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農村社大推動小組成員)
本文轉載於《社大開學》12期,由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提供

“不過一個人如何知道「事物是存在的」(thing that exist)”,而且這個知道的人又建構(consituted)這個「存在的事物」到什麼樣的程度?~~~(Edward w. Said) (註1)

約莫二十年前,當我還是小學生時,家鄉阡陌處處,綠油油的秧苗、黃澄澄的稻穗,四季總是如此分明,時間遞擅、物換星移,理所當然的以為永遠不會改變的農村景觀隨著農業生產現代化,硬生生的變了樣,曾幾何時,水田填土以種植檳榔,大地長出棚架以栽植夏季蔬菜,沃野良田而今何在,小村落地景的改變,具體而微的展示市場經濟的主導力量。

就發展主義的眼光來看,台灣農村發展無疑是成功的,即使農業質量的成功付出了環境與人文的代價。戰後近六十年來,台灣農業生產展現了驚人的成就,由於大量投入化學肥料、農業機械及動力的更新,乃至於從稻米、果樹到魚苗的基因育種改良,使得台灣農民脫離了前現化的高度勞力密集的生產,而以技術化、多樣化、優質化滿足了市場擴張的需求。正因為市場導向,台灣農作物七O年代起全面轉向為經濟作物,經濟作物從生產至銷售益發依賴市場邏輯,市場波動使農產價格起起伏伏,往往造成農民追逐市場,一窩蜂的投入當紅農作。根著市場經濟思維,使得台灣農村成為農業生產基地,有助於生產項目(諸如水利灌溉、化肥、基因轉殖)被國家機器大力支持,而傳統農村的土地利用方式,被視為落後的生產方式,不斷的被改良與侵蝕終致面目全非。

延伸閱讀

我們都是二林人了(鍾秀梅)
「官逼農反,良心無罪 ── 聲援楊儒門,搶救台灣農業」連署
我國加入 WTO 因應對策答客問(農委會)

1993年台灣參與GATT烏拉圭回合談判,(註2)為了加入WTO犧牲農業,確立農業自由化方向,台灣農民繼生產現代化之後又受到貿易自由化(穀類、雜糧及溫帶水果開放進口)的衝擊。外部衝擊是壟斷資本主義與國家機器合流的後果,直言之,台灣作為國際代工基地,仰賴大量出口以獲取順差的考量下,放棄了農業部門,從GATT到WTO,台灣政府所參與的每一次世界貿易談判及其產生的相應政策,都可看出國家機器「去農業」鑿痕。數十年來農村市場經濟循環造成農民分化,少部份農民銳變為掌握農業現化技術與農業資本的農企業主,一部份人成為守著幾分薄田渡日的家庭小農,大多數農家人口離農 (註3),人口結構的轉變造成農村家庭結構改變、農村社會解體,人口老化、青壯外流,農村文化面臨了存續的危機。

◆“抵抗”現代化發展主義路線

前現代時期的農業投入,即使再如何的高密度,大抵緊守著土地的自然產出,自然環境往往決定了該地的農業面貌,同時也決定了人口依存的數量。那個時候不會出現農藥殘留,基因作物等危害健康的因素,那個時候也沒有所謂的有機農業,因為所有的農業方式,都是有機的,化肥的發展不過百年,基因轉殖尚屬新興科技,然而,所謂的綠色革命(改變作物基因以大量增產)卻完全改變了農業,它讓農產品本身成為一種新時代的風險,農業生產與消費完全脫離的後果,是再也沒有人可以相信吃進肚裡的食物絕對安全,它也讓‘吃“成為一種商品化的消費行為,脫離了「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敬天愛人的飲食倫理。

因此,就產業面而言農村教育工作的重點,在於促進與發掘各種多元而互惠的農產方式:有機農業、無景點觀光、合作參與式生產;媒合任何可能的直接農產銷售管道,近年來許多從農村出發結合生態與生產的社區經濟方案,諸如徐蘭香的有機醋、中寮龍眼林社區福利、池上米認證、青松米、美濃今年夏天所產的有機米,都是令人尊敬的嘗試。那麼,社區經濟模式是什麼呢?這是一套與發展經濟迥異的交換思維,社區經濟之中,經濟行為的目的不在於資本積累,而在於維持生活所需。當資本主義思維籠罩全球之際,讓我們回到資本主義行為出現之前的社會中,經濟行為是社會關係的一環,生產是為了滿足家庭需要而不是為了追求最大利潤,「交換」具有互惠概念與文化象徵意涵,換言之:選擇一種盡量免除市場剝削的經濟行為。社區經濟模式的光譜,從跳脫現存貨幣掌控的LETS (在地交換和貿易制度Local Exchange and Trading System )(註4),到OECD(經濟合作開發組織)在現存經濟體係下,所施行LEED (地區經濟與就業發展計畫Local Economic and Employment Development)(註5)計劃不一而足。

原住民族運動回顧史回顧系列

原住民正名運動

20周年紀念音樂會

(12/19)

1984年台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在台北成立,當天即發起將「山
胞、番人、山地人」正名為原住民的「正名運動」,從雜誌、月刊的發行,集結了基督教長老教會原住民宣道委員會及各原住民團體到各地舉辦說明會並上街頭抗爭,在這些原運前輩們用汗水與淚水無私無悔的付出下,在1994年將這個「山胞、番人、山地人」稱號正式走入歷史,邁
入2004年歲末的今天,20年的汗水與淚水,曾經原住民運動前輩的披荊斬棘、篳路藍縷、我們要深深地紀念。

所以,在原住民族「正名運動」二十週年紀念裡,我們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向原運所有的前輩們致上最高敬禮!同時我們確信,運動正要開始!

在個人族名、族群名稱及山川傳
統地名尚未完成前,我們仍必須不斷地努力往目標前進!

時間:12/19(日)18:30-21:00

地點:迴廊咖啡館,台灣大學綜合體育館內1樓(辛亥路、新生南路口)

演出者

胡德夫 /卑南族
莫那能 / 排灣族
阿凡‧樂卡爾 / 阿美族
原音社 / 排灣族
太魯閣族學生青年會
阿美族學生會
鄒族學生會
獵人摩俄 / 鄒族
港口部落(Makudaai) 阿美族人
苡莉‧馬邵 / 太魯閣族
王宏恩 / 布農族

免費入場(館內禁止攝影)

【主辦單位】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
【指導單位】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北市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協辦單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511正名運動聯盟

◆“再現”農村精神文明與環境價值

小堂弟的暑假作業,規定他們抄寫唐詩,並且解釋詩意,堂弟取巧,選了字數最少的五言絕句<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解釋詩意時,堂弟百思不得其解,「疑是地上霜」是什麼情景,我與他對話了老半天,恍然大悟。沒有農村生活經驗的小朋友,大概從未沒有看過“霜”,他自然不能理解,冬日冷冽的早晨,一打開門,樹葉上、草叢端,細微寒霜輕撫映現如白霧的美景。田園經驗的缺乏勢將失落了世代的精神文明,這是我們反複強調,農村教育工作是一場文化論述的主因。

再現農村文化,就是強調農村農民的存在,七O年至八O年代台灣農民的存在感很強,侯孝賢、王童的電影、吳晟、黃春明、宋澤萊的文學作品、人間雜誌的報導文學都展現了農民的不同面貌,以人道主義的關懷出發,台灣農民以鮮明活潑的色塊成為了五、六年級的集體記憶,反觀當代台灣以本土認同所形塑的文化論述,倒將農民形象限縮於某種消費性的符號之中,文化論述為權力者包裝利用。如今,我們要以文化論述反過頭來威脅權力的控制。農村教育的目的在於分享農民的價值、分享農村文化的世界觀,知識的目的或許就是幫助我們記憶歷史、記憶苦難、記憶存在。

2003年起,全促會農村社大推動小組試圖進行簡單而樸素的農村調查、稻農生命史的訪談,正是再現農村文化的具體項目,甚而我們希望進一步考察農村的人際、農民透過勞動班隊所形成的學習型組織、農村的宗廟所承載的文化美學與農民教育,再現的環節如此多元,農村教育的形態理應呼應多元取向。

特別要指出一點,多數人討論農業時往往著眼於「經濟價值」,事實上,農業所承擔的環境責任,遠比我們所能理解的還要豐富,「舉凡水資源的供給、野生動植物之棲息地、鄉村景觀與開放空間之提供、及具有歷史特色地點之保存,均有賴特續且良好的農業經濟方能達成」(Brouwer & Lowe,2000 )(註6),歐盟的共同農業政策2000年議程強調將農業生產與所得分離,將農業生產與環保結合,此等創新觀念正是我們指稱“再現”農村環境價值所強調的。透過現有各地社區大學蓬勃的生態環保課程與社團,加強農村無景點的體驗與綠色資本的認識,或許是我們應當創建與推動的課程方式。

回應蔡培慧:
(看別人的回應)

大名:
信箱:
網址:
記憶身份

今年暑假南台灣從北港、美濃到潮洲的在地社團所開辦的農村議題營會,旗美社大、宜蘭社大多年來的經驗與收獲,都讓我們對於社區大學作為農村教育媒介具有強大的信心。不過我們也意識到:相較於廣大的農民群眾以及盤根錯結的農村勢力,農村社大推動小組確如滄海一栗,浮浮沉沉的尋求落地發芽。如何穿透迷障,探問現實改變的可能並且作出適當的回應乃是我們的功課,受限於能量,我們目前以讀書會與訪調營會維持著最低限度的聚集,並試圖規劃恰當的農村學程。《社大開學》陸續刊載相關文件,記錄了每一次談話的焦點以及我們所推動的計劃,農村社大推動小組向每一位關心農村的朋友開放,真誠的希望更多朋友加入我們的討論與行動,讓農村社大成為一場社會運動。

======================================
註1:摘引自Edward w. said (1999)《東方主義》王志弘等譯,台北,立緒文化出版。

註2:1993年關稅貿易總協定(GATT)烏拉圭回合談判,達成農業協議之後,台灣農業進入了農業自由化時期,簡言之,此時期的台灣農業放棄計劃經濟主導模式,交由市場競爭力決定產業發展與存續。

註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02的年統計數字顯示:農家戶內人口為3,665,372人,農業勞動人口為709,000人,農家戶內人口佔全體人口16.32%,農業勞動人口佔全體勞動人口之7.50%,農業人口中從業身分為雇主者佔1.13%,自營作業者佔62.10%,無酬家屬工作者佔26.23%,受雇者佔10.55%。資料來源:http://www.coa.gov.tw/8/195/202/897/897.html,2004/09/01。

註4:LETS:起源自加拿大,而後擴展至其他國家的在地交換和貿易制度 (Local Exchange and Trading System 簡稱LETS) ,是一種把貨幣回歸為交換媒介的嘗試。LETS強調四個重點:1.是一種合作行為、2.交易的網絡由社群自己控制、3.是一項賦權/培力(empowerment)、4.貨幣就”只是”交換的媒介。也被稱為社區貨幣的LETS制度在歐洲,南美洲及非洲都有類似組織,導因於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失業人口大增,人們缺乏足夠的貨幣以支應現生活所需,是以這些實驗性的貨幣系統,成為中下階層存活的可能性之一 (資料來源:http://www.gmlets.u-net.com) 。

註5:LEED計劃:其方案不盡相同,多強調地方人力素質提升、多元產業方案(諸如社區照護、創造婦女再就業、社區性服務、文化產業、地區性觀光等等)、並結合地方人文與社會脈絡,以創新經濟提高就業機會,OECD各會員國加入LEED計劃的包括:德、法、日、義、愛爾蘭等近20國。(資料來源:http://www.oecd.org)

註6:轉引自吳珮瑛(2004)<歐盟農業環境政策的演變>,資料來源:http://www.coa.gov.tw/file/2/59/5410/5851/5854.pdf,2004/9/1。

[留言 / 轉寄]

 
投稿文章摘要
 
「逾越限制級」?—行政院新聞局推行出版品分級制度的暴力與迷霧

作者: 契絲 (清華大學社會所研究生)

近日來出版品分級制度的問題,官方與民間之間彷彿掀起了極大的對立,甚至演變成主張基於兒少福利贊成分級制度的社福團體與反分級制度的「刁民」大亂鬥的趨勢。事實上,許多對於分級制度抱持疑問的人,主要覺得這個分級制度的分法太不切實際、不夠公平、限制太多甚至到了可能危害言論自由的地步,但對於基於保護兒少而產生的分級制度本身,不見得有多大的意見。在這其中,何謂「逾越限制級」是最為大家關心的重點,因為違反「它」就會被法辦、還會留下妨礙風化的前科。

[留言 / 瀏覽 / 轉寄]

 
全國社大生態志工列車第一站─台東南島社大‧達魯瑪克部落生態人文之旅

作者:林邦文(全促會志工)
本文轉載於《社大開學》12期,由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提供

就在艾莉颱風過後的第一個周末,來自全促會、信義社大、員林社大與台南社大等團體的二十個人,於八月二十八日、二十九日造訪台東南島社大,南島社大志工迎面的歡迎,除了動聽的歌聲,還有以馬櫻丹編成的花冠,這一切都讓剛離開淒風苦雨的我們,馬上感受到了台東人的熱情。

[留言 / 瀏覽 / 轉寄]

 

主題文章摘要

數十年來農村市場經濟循環造成農民分化,少部份農民銳變為掌握農業現化技術與農業資本的農企業主,一部份人成為守著幾分薄田渡日的家庭小農,大多數農家人口離農,人口結構的轉變造成農村家庭結構改變、農村社會解體,人口老化、青壯外流,農村文化面臨了存續的危機。我們的農村工作正是面對此種情勢。因此,農村工作首要認識:就是反思現代化,反省戰後近六十年年農村發展對農村造成的斲傷,那是一場將傳統農村文化連根拔起的現代工程,那是一場要求人們離開土地離開農業的血淚史。

編輯室手記

為了拓展電子報的面向,未來南方每個月將定期選載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發行的《社大開學》文章,讓讀者們看到更多各地社區怎樣透過運動而改變。上個月向《社大開學》邀來這篇稿子,這幾天敲定能刊出,沒想到也趕上社運團體聲援白米炸彈客楊儒門的時點。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能讓我們靜下來想想台灣農民面對怎樣的政經處境?像面對農作生產過量,我們只能如之前柳丁賤價時,呼籲大家多多吃柳丁?還是我們能有怎樣的根本抵抗與改革?(本文責任編輯:周馥儀

活動訊息:
【聲援曠文琪,要求台灣首富撤回三千萬元假扣押】連署
嘉義舊監露天『蚯蚓』電影院( 12/18 、 12/19 ) )
文化批判論壇第卅四場:災難、創傷與台灣社會( 12/19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2004 冬季公演《侯貝多 ‧ 如戈》 (12/17-12/26)
南風劇團《樂劇展》冬季火熱上演( 12/17~2005/1/8 )
【反對假分級制度】連署
婦女團體國際交流暨APEC性別議題研習營 (12/21)
第七屆屆新港解說營 - 新港頑童 營隊 (2005/1/29-1/31)
樂在深耕—建立學習、擁抱學習,人本教育基金會免費親職講座(12/19、12/26、12/30)
「非常態與生命治理: 2004 年社會學博士生小型研討會」(東海社會系, 12/31 )
【去國 ‧ 汶化 ‧ 華文祭: 2005 年華文文化研究會議暨文化研究學會年會】開始報名( 1/8-9 )
【台灣學運論壇】 11/13~1/1 (紫藤廬)     

 

捐款公告

◎ 感謝陳建中捐款 1000 元。 (8/19)
◎ 感謝陳毅峰捐款 1000 元。 (8/19)
◎ 感謝喜願麵包工作坊捐款 2000 元。 (6/8)
◎ 感謝楊云平捐款 18000 元。 (6/18)
◎ 感謝楊敕貝捐款 1000 元。 (8/3)
◎ 感謝陳建中捐款 1000 元。 (8/3)
◎ 感謝陳毅峰捐款 1000 元。 (8/3)
◎ 感謝林芝因捐款 1000 元。 (8/6)

◎ 南方需要您的捐款
◎ 直接進入南方信用卡線上捐款

請用南方免費撥接

電話號碼(第一線):
  • 全台灣(苗栗、台東、金門除外):4066-1234
  • 苗栗地區:4266-1234
  • 台東、金門地區:4666-1234
電話號碼(第二線):4496611
撥接帳號、密碼:esouth
初學者學習網頁
南方免費撥接協助 921 災區組織生存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免費撥接:

撥接電話:4050-8888
帳號、密碼:e-info
初學者學習網頁

給南方建議:(看別人的建議)

大名:
信箱:
網址:


秘密留言

南方電子報
出刊日期:2004/12/18

創刊: 1995 年 5 月 24 日
執編周馥儀 宋明珠
編輯群
方昱 吳易澄 貝爾‧傑 徐江屏 陳毅峰 傅鉛文 管中祥
顧問張育章 張釗維 陳文瀾
創辦人陳豐偉
編輯部信箱 :: 首頁
南方電子報純文字版(PDA 版)
訂閱∕退訂南方電子報
姊妹報:南方人文報
閱讀來稿:blog 模式eGroups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