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0.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4-12-22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大破大立 建立工運新方向
鴻海與工商時報「和解」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社論】
大破大立 建立工運新方向
 
 

台灣總體經濟日益走下坡,大部分被私營企業主雇用的勞動者生活品質逐年下降,工作朝不保夕,擔心自己被老闆引進的外勞「替代」、被組織調整給「彈性」處理,甚至被替代人力的資訊科技給淘汰,每天都好似在走鋼索般,深怕一個不注意,落了個沒頭路的下場。

勞動者為了對抗自己在職場上的弱勢以及被資本壓榨的處境,組織工會伸張自己的權利,透過集體力量同資方與國家衝撞,爭回原本就屬於自己的勞動果實。

不容諱言的是,正因為工人具備癱瘓資本主義生產秩序的能力,統治階級總是想方設法透過輸送資源、給位子的方式「招安」,無論是歷史久遠的全總,還是創立至今不到4年的全產總,其領導人均在任內循主流政黨管道步入廟堂,美其名工人參政,但終究無法掩蓋被收編的事實。

或許有人會質問,多一個人在立法院服務有什麼不對?第一個問題在於當前的工會頭人都是特定政黨提名的不分區立委,「黨意、工意」孰重?第二,將立委名銜作為另一種「選民服務處」招牌,憑著個人與執政當局的「關係」,解決部分工會的需求好向會員「作交代」。「往上邀功、向下打點」,在交換關係下,工人團結只是妝點門面的政治正確話語,無助於工會組織力量的壯大,卻更提供了累積個人政治資本藉以「向上提升」的敲門磚。

「有什麼樣的選民,就有什麼樣的政治人物」,道理一樣可以套用在當前台灣的工會界。遇到困難,先找資方說項,不通,再找政治人物尋求解決之道,會員只能是會費繳交的計算單位,動員、組織、勞教,好像是19世紀的名詞,不存在21世紀般。必須坦言,在服膺順法鬥爭、尋求外部關係解決內部問題的工會事務生態下,工人繳交的會費只能成就尸位素餐的工會官僚,檢驗真假工會的標準無它,端看動員會員的能力便可洞燭一二。

當年號稱「獨立自主,不依附於任何既有政治勢力」的全產總,因為領導人行事風格與政治選擇已經陷入嚴重內耗的狀態,無論今天理監事會「反盧」、「保盧」的鬥爭結果如何,我們都必須正視台灣工會組織率只有區區5%的殘酷現實,思索如何在奉行新自由主義政策的朝野黨派中殺出重圍,探求在不存在工會的地方,建立工人組織的橋頭堡,擴大工會草根組織的基盤,提出台灣工運重新出發的前進方向。

(回目錄)



【左右看】鴻海與工商時報「和解」

【左看】
郭台銘的階級本能
李亮/文字工作者

鴻海以鉅富之姿,自4月份起向法院申請假扣押工商時報一記者財產3千萬,後經媒體披露才引發眾議;日前雖經鴻海與工商時報發表「和解」聲明,但卻整個事件卻留下諸多疑問。

最大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是針對一線的記者,而不是報老闆?我們知道,一般企業的產品若發生問題,企業主需負最大責任,因為他對整個生產過程擁有監督、控制的權力,至於生產線上的工人,則另有不同的規定處理。那麼,為什麼在這個事件中,獨獨是針對該名記者,而不是整個報社、報老闆或總編輯?難道身為企業主的郭台銘不知道,一篇報導,正如同一件產品,從採訪到見報的整個生產過程,都處在資方的指揮、控制之下嗎?為什麼他不會合理地懷疑是報老闆要整他呢?

顯然,這是郭台銘的階級本能使然;他在第一時間便把媒體工人與資方切分開來,認定他的敵人是這些媒體工人,逕行發起攻擊,而報老闆乃至主管們則是可以溝通的同一階級的朋友,適合談判、商量乃至和解。由此觀之,郭台銘對「新聞自由」的攻擊,實是在維持、運作這套階級制度,教訓工人。




【右看】
不反告鴻海太可惜
王放/政治評論員

鴻海因不滿工商時報記者的報導,4月向法院申請3千萬元假扣押,但奇怪的是,經過半年的假扣押,鴻海為何仍未提起訴訟,該記者也沒提出限期起訴?後來,或許是因為此事見諸報端,而且引來記協等團體的關注,結果鴻海便與工商時報高層接觸,發表共同聲明「和解」了事。事後,就連記者本人與記協都沒有進一步反擊、討回公道的意思,就讓此事在不明不白中劃下休止符。這樣的發展,實在不能不說是台灣人權教育的失敗。

近代的德國法學家耶林指出,權利也者,是經過鬥爭方能取得、實現的;這是作為現代公民最起碼的「權利意識」。可惜的是,本事件中的各方卻完全沒有這種權利意識。先是鴻海不對問題作真相的發現與實質的解決,停留在威嚇的層次,根本不是維護權利的正當做法;接著是受損害的記者本人竟也忍氣吞聲數月,事後更低調回應,似乎自己理虧一樣;時報高層雖然有點義氣沒有開除該記者,卻也沒有明確反擊、捍衛自己的新聞自由。這些全是權利意識稀薄、不認真對待權利的表現。

不論此事件究竟真相如何,這種息事寧人、和稀泥的做法,就注定了我們的社會永遠得不到真相,永遠也不能豎立起清楚的權利的規範,是大開人權教育的倒車。

(回目錄)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本報誠徵閱讀經驗分享,歡迎教師、家長及學生分享經驗,題材包括如何推動學生閱讀、啟發學生閱讀興趣、學生閱讀心得或小書評,文長500~1500字皆可,投至fiveguys@ms19.hinet.net,凡經採用,敬奉薄酬。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e-mail:fiveguys@ms19.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