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供:
旗標出版公司 |
|
旗
標 電 腦 文 摘
第251期 2004.12.23 |
Windows XP 架站王 - 15 大架站機器總動員
書號:F537
定價:380 元
施威銘研究室 著
我要線上購買 |
|
本期文摘:Windows XP 伺服器架不起來怎麼辦?
本文摘錄自旗標 F537「Windows
XP 架站王 - 15 大架站機器總動員」一書
網頁伺服器不通怎麼辦?
如果網友無法順利看到您的首頁時, 請您檢查以下幾點:
- 請執行『開始/所有程式/AppServ/Apache Control Server/Restart』命令,
重新啟動 AppServ。
- 由於 AppServ 是走 TCP 80埠, 所以請參考「Windows
XP 架站王 - 15 大架站機器總動員」第 2 章和第 3 章的說明, 設定 IP 分享器的『虛擬伺服器』和停用
Windows 防火牆。
- 檢查動態 IP 轉址軟體 DirectUpdate 是否正常運作。
- 如果輸入網址的時候打錯字也會無法連線, 尤其是連線時務必在網址後面加個斜線 "/", 例如 "http://flag537.gotdns.com/xoops/"。因此在連線失敗時也請檢查一下網址是否輸入錯誤。
- AppServ 所使用的首頁路徑是在 "C:\AppServ\www" 之下, 所以一般來說我們會將首頁放置在此。如果您在放置首頁時又另外建立子資料夾來存放網頁,
此時輸入的網址後方就必須再加上此資料夾名稱才能連線。
FTP 伺服器不通怎麼辦?
如果網友無法順利連線或存取 FTP 站資源時出錯, 可參考以下所列的情境, 尋求解決方法:
- 由於 FTP 伺服器預設走 TCP 21埠, 所以請參考本書第 2 章和第 3 章的說明手動設定 IP 分享器的『虛擬伺服器』和停用
Windows 防火牆。
- 如果網友連線到您的 FTP 站卻看到如下圖的訊息, 可能是以下 3 個原因:『網址輸入錯誤』、『伺服器不存在或沒開機』、『使用者登入總額已滿』:
- 如果網友可以連線到您的 FTP 站, 但是無法登入, 並出現下圖的訊息, 可能是使用者名稱輸入錯誤, 或是站長未註冊這個使用者:
郵件伺服器不通、無法收發信件怎麼辦?
筆者針對本章所介紹的 MDaemon 伺服器, 整理了幾點『務必』注意的事項;當您發現郵件伺服器無法順利運作時,
請確認以下幾點:
- 若您用來架設伺服器的電腦是處於 IP 分享器的環境下, 那麼請『務必』在 IP 分享器中的虛擬伺服器內開啟 25、110
及 3000 號通訊埠, 否則郵件伺服器是無法運作的, 詳細的操作步驟請見第 2 章。
- 若他人無法和您的伺服器連線, 請檢查您電腦上的 Windows XP 防火牆 (或其他軟體防火牆) 是否開啟 25、110、3000
等通訊埠。
- 請確認進行 6-9 頁的設定時, 您輸入的是否為『您申請的網域名稱』 (請不要輸入本書的範例 flag537.gotdns.com);萬一輸入錯了,
請改回正確的網域名稱。
- 若您無法使用 Webmail 功能, 此時請確認您在 IE 瀏覽器上輸入的通訊埠號和 MDaemon 內的設定相同
(預設值 3000)。若您將通訊埠更改為 80, 那麼電腦上就不可以同時存在『Web 型態的伺服器』;若有而且仍想使用
Webmail 功能, 您就得更改任一方的通訊埠了。為避免不必要的困擾, 筆者建議您使用預設值 3000。
網路硬碟不通怎麼辦?
筆者針對本章所介紹的伺服器, 整理了幾點『務必』注意的事項;當您發現您的伺服器無法順利運作時, 請確認以下幾點:
- 網路硬碟是建構在 AppServ 下, 屬於 Web 網站, 所以請務必打開防火牆和 IP 分享器的 TCP 80 埠,
關於這部份的設定請參考本書第 2 章的說明。
- 由於這個版本還是存在著中文語系相容性的問題, 建議檔名和資料夾以英文命名。
- 在新增使用者時, Home URL: 欄位請輸入 "http://您的網址/webhd/使用者資料夾",
千萬不要直接輸入本書測試用的網址。
--- 本篇完
|
| |
|
| |
........................................︽
........................................ |
| |
|
Linux 實戰手冊 - 入門.管理.架站
書號:F551
定價:580 元
施威銘研究室 著
我要線上購買
| |
Linux
首選 旗標文字模式入門書
Linux 實戰手冊 — 入門.管理.架站
完全文字模式操作, 不受版本侷限, 真正學得 Linux 精華!
內附最新版 Fedora Core 3 系統安裝光碟
■ 依學習流程規劃, 循序漸進, 易學、易讀
捨棄一般文字模式書籍多以系統管理角度切入、艱澀難懂的內容架構。
考量入門者的學習流程, 由基礎概念、安裝、基本操作、及各項常用設定講起, 繼而說明系統管理與網路伺服器架設, 循序學得Linux
必備的各項觀念及技能。
■ 囊括 "系統管理" 與 "伺服器架設"
逐一說明帳號管理、檔案系統、套件管理、工作排程、系統資訊檢視、Shell、Shell Script、系統核心編譯,
及 WWW、FTP、Mail、Samba、SSH、NFS 六大常用伺服器架設。
■ 涵蓋LPIC1 基礎內容, 歸納 LPI應考提要
整合 LPIC1 相關資訊, 提供模擬試題, 並在各相關章節加註應考要訣, 說明應特別熟習的部分及注意事項,
以幫助有志考取 Linux 證照的讀者扎根學習。
本期文摘:Linux ext3檔案系統的結構
本文摘錄自旗標 F551「Linux
實戰手冊 - 入門.管理.架站 」一書
大多數 Linux 發行版預設都是採用 ext3 檔案系統。ext3 是 ext2 的下一代, 其與 ext2 的相異處在於 ext3
是一個日誌式檔案系統 (Journal File System), 也就是在原來的 ext2的格式下, 再加上日誌功能。
ext3 的優點
日誌式檔案系統最大的優點在於提供了更好的安全性。ext3 檔案系統會將整個磁碟所做過的更動, 像寫日記一樣完整的記錄下來。一旦發生非預期的當機狀況,
會在下次啟動時, 自動檢查已記錄的日誌, 然後依照日誌記錄的動作再做一次, 將系統恢復到當機前的正常狀態。
而同樣的情況若發生在 ext2 檔案系統時, 便需要辛苦地執行 fsck 指令檢查與修復整個檔案系統。現在動輒數十 GB 的磁碟空間,
一旦不正常關機, 便要耗費相當多的時間來檢查及修復檔案系統, 且不能百分之百保證所有的資料都不會流失。
因此, 採用 ext3 可讓資料更具安全性, 且可大幅減少不正常關機後所花費的系統修復時間, 讓資料的使用更有效率。再者, 由於其與
ext2 的架構完全相同, 唯一的相異處僅在於多出一個日誌檔案來紀錄磁碟的狀態, 所以兩者間的轉換十分容易, 使用者不必經歷繁瑣的資料備份動作,
便可以將 ext2 更新為 ext3。
如何將 ext2 轉換為 ext3?
在 ext3 檔案系統問世之前, 許多 Linux 發行版都採用 ext2 做為預設的檔案系統 (或者支援此檔案系統),
目前大多數發行版還是可以在安裝時選擇使用 ext2 檔案系統。
若您硬碟中的某個分割區原本是使用 ext2 檔案系統, 現在想將其改為 ext3, 該怎麼做呢?只要使用 tune2fs
-j 指令, 就可以為檔案系統是 ext2 的分割區建立日誌, 不需要重新格式化, 就能使用新的檔案系統。
假設我們現在要將 /dev/hda3 的檔案系統由 ext2 轉換為 ext3, 可如下操作 :
[root@free root]#
tune2fs -j /dev/hda3
tune2fs 1.35,(28-Feb-2004)
Creating journal inode: done
This filesystem will be automatically checked every
36 mounts or
180 days, whichever comes first. Use tune2fs -c or -i
to override. |
建立日誌之後, 請修改 /etc/fstab 檔:
重新啟動後, 該分割區就開始使用 ext3檔案系統了! |
inode 檔案結構
ext3 與 ext2 檔案系統所使用的檔案結構相同, 稱為 inode (index node)。它用來記錄檔案的類型、大小、權限、擁有者、檔案連結的數目等屬性,
以及指向資料區塊 (block) 的指標 (pointer)。
inode 中存放的指標, 會指到磁碟中實際存放檔案資料的區塊。小的檔案僅需用到 direct blocks 的空間, 若再大則會用到
indirect blocks、double indirect blocks 或 triple indirect blocks。
實際儲存檔案的資料區塊
由之前的說明可知, ext3 檔案結構中的 inode 記錄檔案屬性, 並不實際儲存檔案資料。存放檔案資料的地方,
是資料區塊。而在儲存檔案資料時, 每個檔案都會佔用一個 inode, 而且大多數的檔案最少都會佔用一個資料區塊。因此, inode
所需數量的多寡, 實際上便與資料區塊的數量有關。也就是說, 在一般狀況下, inode 的數量不應該少於資料區塊的數量。
接著我們先來看看資料區塊的數量如何決定。在建立 ext3 檔案系統時, 使用者可以自行決定每個資料區塊的大小是 1024、2048
或 4096 Bytes, 若沒有指定, 則系統預設值為 4096 Bytes。因此, 每個分割區中的資料區塊數量, 便可以藉由以下公式算出:
分割區大小 (KBytes) / 資料區塊大小
(預設 4 KBytes) = 資料區塊數量 |
同樣的, 只要將硬碟分割區中的資料區塊數量乘上大小, 也可以反推得知該分割區的容量。可以使用 dumpe2fs 指令來查看您的硬碟分區中有多少資料區塊:
[root@free root]# dumpe2fs
/dev/hda2 > dumpe2fs.txt
↑
查詢 /dev/hda2, 並將結果寫入 dumpe2fs.txt 中 |
接著檢視 dumpe2fs.txt 可以得知以下資訊:
Filesystem volume name: /1
Last mounted on:
...
Inode count: 768544 ← inode 總數
Block count: 1536207 ← 資料區塊總數
...
Block size: 4096 ← 每個資料區塊的大小
...
|
因此我們可以用以下算式算出該分割區的大小:
1536207 x 4 / 1024 = 6000
MB ← 此分割區的容量
↑ ↑ ↑
│ │ 換算成 MB, 1 MB = 1024 KB
│ 每個資料區塊的大小為 4KB
/dev/hda2 的資料區塊總數 |
inode 的數量
了解資料區塊的大小及作用後, 接著來看看 inode 的數量。
剛剛我們說過, inode 的數量與資料區塊的數量相關, 不過兩者間的消長, 並沒有等比例的對應關係。比如有一個大小為 50 KB
的檔案, 儲存在資料區塊大小為 4 KB 的分割區內, 便會佔用 13 個資料區塊, 卻僅用掉 1 個 inode。此外, 當然也有比較特殊的狀況,
像是在 13-1 節中提到的 /proc 目錄, 因為該目錄下的檔案實際上都不存在, 所以並沒有消耗資料區塊, 但是卻佔用 inode。
假設某分割區的磁碟空間被 1000 個大型檔案塞滿, 全部的資料區塊都用完了。雖然這些檔案只佔用了 1000 個 inodes,
此時即使還有可以使用的 inode, 也無法再儲存其他的檔案。同樣的, 若先把 inode 用完 (理論上可以, 實際上若正確規劃,
很難發生), 就算還有很多資料區塊尚未使用, 也會因為 inode 耗盡而無法再存放其他檔案。
因此在最初建立檔案系統時, 就應依據將來系統運作時, 檔案資料可能的儲存狀況, 來決定資料區塊的大小及 inode 的數量。以狀況比較特殊的
BBS 為例, 由於 BBS 網站中的文章數量眾多, 但每篇文章所佔空間都不大。所以如果您的系統要用來架設 BBS 網站, 則用以儲存資料的分割區,
便應採用較小的資料區塊, 以增加資料區塊的數量, 而 inode 的數量則可以設定成與資料區塊的數量相同。
如果您不知道該如何指定 inode 的數量, 也沒關係, 只要您的系統並沒有特殊的用途, 在不指定的狀況下, 系統會自動根據您的資料區塊數量,
建立一般狀況下適用的 inode 數量。
資料區塊大小及 inode 數量可以在執行 mke2fs 指令, 建立檔案系統時指定。相關參數設定,
可執行 man mke2fs 指令查詢。 |
了解 inode 的數量與資料區塊間的關係後, 是不是想看看您的分割區中, inode 的數量及使用狀況呀!請執行 df -i
指令觀察:
執行 df 指令可得知各個分割區的大小、使用率及剩餘空間等資訊, 若想得知每個目錄佔用磁碟空間的資訊,
則請執行 du 指令。 |
inode 的內容
inode 裡面記錄了一些資訊, 包括檔案的權限、使用者識別碼、群組識別碼與檔案的大小等等:
- 檔案模式 (mode) :inode 會描述其所對應的資料類型, 這些資料可以是一個檔案、目錄、符號連結
(symbolic link) 或周邊設備代號 (包括儲存設備的分割區編號) 等。此外還有關於權限設定的資訊, 這在多人多工的作業系統中是極為重要的環節。
- 擁有者資訊 (owner information):檔案或目錄擁有者的 UID 與 GID, 這些資訊和權限設定息息相關。
- 檔案大小 (size):單位以 byte 計算。
- 時間戳記 (timestamp):inode 對應之資料的最初建立時間與最後修改時間。
- 資料區塊位址 (address of data block):存放檔案必定會佔用資料區塊, 且每個資料區塊都有其存在的位址。如果
inode 所對應的資料為實體檔案, 而非虛擬檔案 (如 /proc 目錄內的檔案), 則 inode 會指出這些位址,
讓系統得以順利找到檔案並使用它。一個 inode 能夠指向 12 個資料區塊, 如果 12 個資料區塊還放不下這個檔案,
它就會啟用間接指向指標 (indirect pointer), 透過另一個資料區塊指向更多的資料區塊, 以便容納大型檔案。
查詢硬碟使用狀況的相關指令 |
監控硬碟空間及 inode 使用狀況是系統管理者常常需要執行的工作, 相關指令整理說明如下:
◎dumpe2fs:查詢硬碟分割區中的資料區塊與 inode 的相關資訊。
[root@free /]# dumpe2fs /dev/hda7 > /tmp/dumpe2fs.txt
↑
查詢 /dev/hda7 分割區的資料, 並將結果寫入 /tmp 目錄下的
dumpe2fs.txt 檔以方便查詢
|
檢視 /tmp/dump2fs.txt 檔可以獲得以下資訊:
...
Inode count: 922944 ←該分割區中的 inode 總數
Block count: 1843450 ←該分割區中的資料區塊總數
...
Free blocks: 204756 ←尚未使用的資料區塊數量
Free inodes: 568105 ←尚未使用的 inode 數量
First block: 0
Block size: 4096 ←每個資料區塊的大小
...
Inode size: 128 ←每個 inode 所佔用的空間大小
...
|
◎df:查詢各分割區的大小、目前使用的狀況及剩餘的空間。 執行 df 指令查詢時加上 -i 參數, 可以查詢系統中各分割區
inode 的使用狀況;加上 -h 參數, 可以查得各分割區的總容量及目前使用的狀況;加上 "." 則可以得知現行目錄所在的分割區為何。
◎du:查詢系統中每一個目錄所佔用的磁碟空間。
[root@free /]# du
-ch /home
↑
列出 /home 目錄中所有子目錄所佔用的磁碟空間, 其中 -h 參數表示以 KB、MB 或 GB 等單位顯示查詢結果,
而 -c 參數表示最後列出該目錄所占用空間總合
12K /home/tony/.kde/Autostart
16K /home/tony/.kde
8.0K /home/tony/.xemacs
60K /home/tony
64K /home
64K 總計 |
|
LPI 應考叮嚀
dumpe2fs、df、du及 tune2fs、mke2fs 指令都是 LPI level 1考試的範圍 (1.104.2
維護檔案系統的完整), 您應該要熟習這些指令常用的參數、使用的方法、時機, 並具備使用正確指令查得所需資訊、完成磁碟管理工作
(轉換或建立檔案系統) 的能力。 |
--- 本篇完
|
| |
|
| |
........................................︽
........................................ |
版權所有人: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本電子報內容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