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2004.12.22/報主.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本期內容:
編輯室報告
媒大事
媒聲明
監聽器
媒來稿
媒問卷
媒邀稿

編輯室報告

本週傳學鬥成員參加由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舉辦的「媒介與環境學術研討會」,在第一場「傳播學術與媒體改造」座談會中,由成員代表發表對媒體改革方法的一些看法,以下為當天發言所進行的延伸,以音樂市場為例來說明媒體結構改造的重要性:

在媒體改革這條路上,大家有志一同,但在方法上卻也有許多不一樣的作法,有的團體利用廣告主力量以及抵制對媒體施壓(閱聽人監督聯盟),有的團體實施優良節目評鑑(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有的是由從業人員自己本身組成,並致力於改善記者本身各項工作環境與條件(台灣記者協會),也有極力推動公共媒體(傳學鬥、媒改社),還有推動媒體識讀教育的富邦文教基金會(一些大學通識課也有此類課程),這些方法上的不同又可繼續依照其閱聽人身分的差別而分為「公民身分」與「消費者身分」兩類,例如要求媒體自律、媒體素養教育、監看與評鑑、公共化運動皆可視為從「公民」出發進行媒體改革,另外抵制消費與廣告主抽廣告可視為從「消費者」身分出發。

不論是哪種身分為出發點,用意是希望讓目前的媒體惡質環境有所改善,而在近年新科技網路出現之後,越來越多的個人或組織也開始利用這項傳播媒體進行媒體改革,可確定的是許多研究指出網路這項新科技對於媒體改革是有幫助,但是又回過頭需要討論的是這些新科技的使用者,對於媒體改革到底是從「公民的角度」出發,或是「消費者的角度」出發,則也影響了媒體改革之後的媒體到底是變成了什麼模樣?

為何這兩者的差異是存在的,以目前的音樂媒體環境為例,雖說目前的媒體上面的音樂都是BMG或SONY等各大唱片公司所壟斷的局面,他們對於地下或是非主主流的音樂總是較少著墨,因為這些唱片的發行並不保證為公司帶來獲利。

然而,這些非主流音樂就該從此不被聽見嗎?因此有的人在網路上面製作音樂流傳,有些團體則群聚起來合開演唱會(如前一陣子的地下樂團支持公共化演唱會),而在網路上的音樂創作者雖說是使用新科技突破了大公司的市場壟斷,而且讓閱聽人有較多的選擇,但如果最後仍然是選擇加入大公司,那麼這對音樂市場並沒有太多基本的改變,因為這畢竟也只是消費末端形式選擇上的增多,而在市場結構上仍然維持的大唱片公司的壟斷,甚至更增加唱片公司壯大與壟斷,這對於以後唱片市場選擇多元性會是個阻礙。

總之,對於音樂市場的改變與增加多元,有時更須轉換成公民的角度,要求的不僅止於消費末端選擇的多元,更要有結構的多元以及不被壟斷的環境。


Q1,如果在音樂人一年的創作量只能五首歌,唱片公司卻基於市場獲利考量,要求一年發兩張、兩年發三張,你認為這樣的音樂除了不買拉倒之外,有其他的改進辦法嗎?

Q2,有人認為媒體目前環境很亂,但有了媒體改革團體努力之後,媒體就真的會比較好嗎?

Q3,日前工商時報記者被鴻海假扣押,有人為了記者人權而積極聲援,有人認為目前媒體很糟記者需要負起全責,因此不需聲援這些記者,你認為這是兩碼子事還是同一件事?


媒大事


1.今年得了金馬獎最佳影片的「可可西里」,還有影后楊貴媚的「月光下、我記得」兩部華語電影,雖然有金馬光環加持,但是聲勢還是不敵好萊塢大片。由於耶誕、元旦、寒假和春節這些戲院熱門檔期都被美片卡死,因此上映時間只好順延到明年春天,大約是三月中下旬之時。然而奧斯卡獎得主將於明年二月中時揭曉,到時戲院能不能讓得出空間播出「可」片與「月」片,還在未定之天。

小編眉批:早些年,我們還可以說這些戲院老闆不捧自己人的場,實在是沒良心。但現在這種批評顯然過時了,因為良心大小早已無關緊要,戲院經營者已經很多是金髮藍眼的洋人囉。早年戲院通路雖然掌握在本土業者手裡,但是他們甘為價格持平但票房看翹的好萊塢片作稼。十數年下來,觀眾胃口漸被聲色刺激養壞,美商也就把這些買辦一腳踢開,開始布建自有戲院通路,這些過去只顧自撈油水的本土戲院業者因此慢慢被逐出市場,終於自食惡果。國片無人聞問,這些短視的業者也有負責的。

2.三立八點檔「台灣龍捲風」加入迷姦、強暴劇情刺激收視率,引起同業民視製作人鄭朝城、郭宏亮不滿,批評編劇鄭文華專作垃圾劇,敗壞社會風氣,教壞小孩,要新聞局出面約束業者播出的不當內容。三立公開回應指民視同時段的電視劇「意難忘」內容並沒有比較高明,殺人放火情節也沒少過。

小編眉批:民視製作人對三立開炮,三立卻只能悶著頭挨罵,說彼此是半斤比八兩。這種小孩子吵架的技兩真是叫人哭笑不得,因為你們誰也沒贏,真正的輸家是台灣的觀眾啊。

3.衛視中文台將要第十六次重播「雍正王朝」,據說前十五次的重播都創下收視佳績,有時還是該頻道全日收視率榜首。能這麼歷久不衰的舊片,還有八大一播再播的韓劇「順風婦產科」,「背叛愛情」。中視也有意採行這種重播低價買進的長青片策略,比如之前播過的「火鳥」最近再次上檔,目前也在物色過去播出的好片,「讓當初錯失的觀眾,還有機會」。

小編眉批:每當小編拿遙控器對著電視機亂按,經常不小心會看到「順風婦產科」,久而久之心裡不禁浮起問號:「好長壽的連續劇啊?!」。如今才知,不是「順風」長壽,而是電視台總有辦法令它死而復生。不過比起緯來、東森、龍祥這些國片台,平均一個月讓星爺的「新鹿鼎記」、「整人專家」、「威龍闖天關」還魂一次,顯然「順風婦產科」只是小兒科吧。


媒聲明

◎  研討會,誰沒來?
 
針對十二月二十日(週一)報載鴻海與工商時報共同聲明,決撤銷對工商時報記者曠文琪財產假扣押一事,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於二十二日(週三)於 NGO會館召開座談會。在場與談人對於企業利用法律工具影響媒體工作者的困境固然侃侃諤諤,卻可惜工商時報及鴻海均未派代表出席,未能進一步回應社會各界的關心。
 
以下是傳學鬥第一手的現場錄音(部分)
 
http://nccu.edu.tw/92451001/1222.mp3


傳學鬥支持記協連署聲明

針對鴻海藉控告記者打壓新聞自由一事,傳學鬥予以強烈譴責,並支持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發起的連署抗議活動。

鴻海的規模之大,在全球電腦資訊產業中的角色之吃重,作為現代工業/資訊社會運轉的核心動力,作為原始宰制意識型態的輸出工廠,是可以確定的。資本企業的影響力不僅在經濟部門上作用,也在文化、政治、等其它社會諸領域上作用。新聞媒體在轉介這種作用時,可曾保留新聞專業期許的自主權力?可否合宜地發揮監督守望的傳統功能?在這次事件中,我們只看到否定的答案。鴻海不僅不以平日媒體歌功頌德的表現為滿足,還要扼殺殘存的、些許的新聞自主報導空間。一面循半調子的司法途徑棒打沒有招架之力的記者,一面企圖直接介入報社這個新聞生產的場域。這樣子對言論自由進行赤裸的鎮壓,其誰能忍?

我們要指出,媒體要能在意識型態上作為資本主義有效的宣傳工具,是因為維持了基本的新聞自由作為可招公信的前提。新聞自由的神話一被戳破,則宣傳效果必大受懷疑。鴻海此舉,不過曝露了商人的短淺眼界:在經濟領域內猴急地保護眼前的小利,將激起其它領域的行動者的反感,而動搖資本主義統治的正當性。

因為經濟的動力持續地侵吞襲捲其它的領域,日日製造著或隱或顯的矛盾衝突。我們作為新聞/傳播工作預備隊的一員,如果還相信新聞專業與義理,便無可必免地會去揭露這種衝突,也就或遲或早、或直接或接間地會遭遇資本家的迫害。曠文琪作為犧牲者,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但她遭遇到的是短視的鴻海,釀成了可供我們利用社會氣氛。我們要抓住這個機會,除了聲援曠文琪,以對抗他們明目張膽的鎮壓。更進一步,還要透視這種鎮壓的本質,團結起來,才能撐出真正的、理直氣壯的新聞自由與專業。


記協連署書全文如下:

「不要以為下一隻小蝦米不是你?!」
──聲援曠文琪,要求台灣首富撤回三千萬元假扣押

發起團體: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被富比士雜誌評為「台灣首富」的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擁有二十八億美金的身價,與四百多名法律人員。當他挾著龐大的財力與權勢,以揮舞大刀的倨傲姿態砍向媒體記者時,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和關心新聞自由)的妳/你,還剩下什麼?

「只有團結,勇敢地發出聲音聲」才能免於被霸道財團宰割與操控的命運!

身為「台灣首富」,郭台銘只因不滿媒體記者的報導,不願透過正常的法律途徑處理,不敢向報社和高層主管施壓,卻只針對盡忠職守的小記者執行假扣押,企圖以財勢遂行新聞箝制的目的。

我們只能用自己的筆、自己的良知、自己的道德勇氣,堅定地發出集體的聲音,向「台灣首富」嚴正抗議,大聲喊出「新聞自由不是用錢可以鎮壓得住」!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將在此發起連署運動,邀請妳/你參與首波「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連署,共同聲援目前因此事件被迫留職停薪的工商時報記者曠文琪,要求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撤回三千萬元假扣押,還給台灣新聞界一個免於被恫嚇、壓制的空間。


連署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單位:___________________ 職稱:________________

首波連署截止時間:2004年12月22日上午九點止
傳真:(02)2321-6121
電話:(02)2341-9944


監聽器

搖滾幽靈的未竟之旅 ─ 《Iden & Tity》
鄭凱同

長久以來,人們對於搖滾樂文化的討論始終喜歡圍著「什麼才算搖滾樂?」、「怎樣才搖滾?」、「怎樣才真誠?」、「怎樣才酷?」這些主題繞圈圈。要回答這些問題,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搖滾樂做為一種關乎政治、社會、美學、商業與身分認同的文化產物,交疊著許多相互衝突的價值與意識形態,正因如此,每當人們討論到搖滾樂精神的時候,總會在論述上引發一場又一場的大亂鬥,眼花撩亂之際反而越看不清搖滾樂的內在面貌。

有時候,一個精采的故事遠比一篇精闢的論述更能貼近人心,帶來啟發。田江明日(Tomoroh Taniguchi)的電影《Iden & Tity》描述一群年輕人的逐夢之旅,忠實呈現樂團青年在追求搖滾夢的過程中所遭遇到的挫折、掙扎與衝突,具體而微地提供另一種思考搖滾樂的方式。

故事發生在80年代的日本,當時社會上興起一股名為「樂團爆炸」(band boom)的流行風潮,年輕人紛紛組團創作,電視台也開闢新節目邀請樂團在節目上演出(怎麼跟這幾年台灣流行的樂團風潮一模一樣?是不是有人說過「樂團時代已經來臨了」這種話?),故事主角是Speed Way樂團吉他手中島(Kazunobu Mineta飾)。Speed Way是一個小有名氣的樂團,在唱片公司旗下發行了一張頗受歡迎的單曲;身為樂團創作主力,中島有自己的理想主義,希望藉著音樂傳達深刻而發人深省的訊息,然而唱片公司老闆只想賺錢,主唱則希望他再寫一些能讓樂迷「駭」的歌,只有女友始終默默支持著他;在此同時,一個酷似Bob Dylan的陌生人出現在他家,彷彿心靈導師般地告訴他搖滾樂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樂團爆炸」的風潮並沒有持續很久,Speed Way逐漸被唱片公司冷落,但他們仍然繼續在Live House演唱,面對團員、女友、唱片公司老闆、主動投懷送抱的迷妹、酷似Bob Dylan的陌生男子以及一大堆樂團圈的狗屎事,中島越來越矛盾,他必須找回自己的信念與目標,以化解樂團解散的危機。

導演田江明日是日本知名的演員,在塚本晉也的《鐵男》系列電影中演出令人印象深刻。《Iden & Tity》的故事改編自導演好友Jun Miura的同名漫畫,改編劇本由宮藤官九郎(《池袋西口公園》、《GO》)創作。在「樂團爆炸」的時代,田江明日正值年輕歲月,他也曾經組過一個名為「Bachikaburi」的樂團,但這個樂團從來沒有在電視上表演過,後來他又跑去搞實驗劇團,最後才進入電影界。

或許是導演年輕時的組團經驗,讓Speed Way樂團的故事顯得格外真實親切(在路邊上迷妹的橋段除外),在《Iden & Tity》這部影片中,沒有紙醉金迷的糜爛排場,沒有高高在上的搖滾巨星,只有樂團青年的日常生活切片。所以我們不僅僅只是看到這些搖滾樂手在練團、表演,更多的時候,導演以一種較平順的處理方式帶我們進入他們樂團事務以外的生活(比如打工、愛情與家庭),讓觀眾知道,玩樂團的生活並沒有想像中的「酷」,大部分的搖滾樂手還是必須靠打工維生,他們也常有迷惘的時候,團員鬧彆扭的時候會故意缺席,表演結束後會覺得空虛,回到家只有一個人的時候也只能打手槍排解寂寞。關於這部分的描寫,田江明日可以說處理得非常自然細膩,相信許多有玩樂團的朋友看了都會有似曾相似的親切感(或唏噓感?)。

關於影片的主題,不難從片名《Iden & Tity》中發現,「Iden & Tity」實際上就是把「Identity」拆開而已。導演想說的是一個尋找身分認同與原真性(authenticity)的故事,這也是搖滾樂評論與搖滾社會學分析長久以來研究的一個主題,因為找不到信念與身分認同的人就像漂泊的旅人,永遠處於一種不穩定的變動之中,只能漫無目的地如無主鬼魂般四處遊蕩,而搖滾樂,做為一種神話、信仰與意識形態,其意義從來未曾定錨,沒有人敢保證什麼樣的音樂才叫「真正的搖滾樂」。這樣聽起來好像很空虛,既然搖滾樂的意義是這麼虛無縹緲,那我們還追些什麼呢?一點也不,因為每個人對於「什麼叫搖滾樂」有自己的定義,這套定義決定了每個人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而音樂則是展現這套價值觀與生活方式的最終具體實踐。

這就是Bob Dylan男沒有直接告訴中島怎麼做,而只是不斷刺激他思考的原因,因為每個人心目中想像的「搖滾樂」都不一樣,沒有人可以告訴你該怎麼做,只有自己才能決定自己想要什麼(以及不想要什麼)。

在影片結尾,中島告訴樂迷,搖滾樂精神就是做自己,無論你想做什麼、怎麼做,只要自己覺得非去做不可的事,就一定要努力去做,而且還要把它做好。這種對搖滾樂精神的詮釋乍聽之下似乎是沒什麼創意的老生常談,但是當我們靜下心來捫心自問的時候,早已變得滑頭圓融、老成世故的我們又能真正做到幾分?涉入體制越深,我們就越會將一切視為理所當然,對於現狀的質疑也越來越少。有時候基於現實情勢的考量,我們也失去了反叛的勇氣,試想,在一個正式的現場直播電視節目現場,有哪個樂團有勇氣在台上惡搞,指著台下和電視機前的觀眾大罵「你們都是一群渾蛋、偽君子!」,如此直接的批判,不只是對成人世界發出的怒吼之聲,同時也是一種反身性的自我反省:這個世界很爛,但我比這世界更爛,如果找不到真實的自我,我什麼都不是。

Bob Dylan男最後走了,他告訴中島,「你現在已經不需要我了」。但Speed Way並不會就此一帆風順,他們的音樂生涯,和大部分仍在和現實搏鬥的樂團一樣,充滿了對自我信念的考驗,正如片尾曲〈Like Rolling Stone〉所唱,一直不停滾動著。對於那些逐漸失去熱情的人,或許像《Iden & Tity》這樣的一部電影足以溫熱他們逐漸冷卻的血液。


媒來稿

該是談改革財經新聞的時候了
作者/方繼德(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現陸軍現役士官)

從今年初到現在,許多上市櫃公司因財務資訊揭露不完全或是造假,經過深入調查後才發現,被新聞媒體所打造出來的巨大黃金城堡,城堡內竟是那樣的殘破不堪;許多在媒體上叱吒風雲的股市名嘴也因涉及違法吸金、炒作股票與內線交易,使得自己身陷囹圄。頓時間投資人難以相信手中的股票竟成為一張張毫無價值的壁紙,昔日的股市英雄,如今卻變成人人喊打的狗雄。讓人不禁懷疑禶~的誠信以及撰寫財經新聞的記者大人們對於追求真相的決心。

正當這些事件造成投資圈內餘波蕩漾之際,今年十一月中更爆發台灣科技龍頭鴻海,將記者的財產透過假扣押的方式加以凍結,更嚴重的是,此事已經發生近半年,才被報導出來,身為財經記者遭致如此無理的對待,自己卻無法發聲,讓居於弱勢的投資人不禁要問,媒體上的財經新聞我們還可以相信多少?或者要問在投資的路途上,我們還能相信誰?

廣大的投資人每天都在尋找「金錢」、「機會」的味道,而大眾媒體中各式各樣的商業新聞,就成為提供許多投資人瞭解股票市場最重要的窗口。投資人每天看著報紙、雜誌、電視、網路,就是希望能夠從新聞資訊中找出明日的希望與趨勢,但是媒體中的商業、經濟或產業的新聞可以告訴我們「事實真相」,告訴我們更多的背景消息,更能夠幫助我們進行決策嗎?答案其實很悲觀,要在爾虞我詐、黑白難分的商業資訊中,撰寫出決然獨立且公正客觀的新聞,身為專業的財經新聞記者可是任重道遠,原因歸納如下:

第一,記者本身的養成教育:
以目前新聞學院教育訓練制度,新聞傳播學系畢業的學生很難擁有足夠的商業知識背景,使得他們面對迎面而來的商業資訊洪流毫無招架之力,因而造成進入職場後不但對經濟事務缺乏基本認知外,也易隨企業或公關公司所設定的觀點而人云亦云;此外,財經商業新聞通常與國際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法令規範的發展趨勢有極大的關係,若對上述領域無一定的認知與瞭解,又如何能夠寫出公正、客觀、且極具參考價值的商業新聞?而現實是,在一般新傳學院的課程設計中,鮮少有這些跨學門的課程設計。

缺乏嚴謹的邏輯思考與科學驗證也是商業記者的一大通病,以現今新聞教育的訓練與市場新聞學的引導下,著重於受訪者自身情感的表達,並以文句的通順與標題的悚動與否,或是創造優美華麗的文詞而引以自豪。相對於文章中的嚴謹的邏輯思考與因果論證,反而把它歸為學術界做研究的範疇。

第二,記者與企業間的共生關係:
名聲攸關企業的生死,而記者卻能提供名聲;記者需要更多的消息,而企業正好可以提供。這樣的關係造就了記者與企業間的共生關係。共生的關係在某個層面上是個好事,企業與記者各取所需,企業可藉此提升知名度與曝光度,記者則擁有更多豐富的資訊撰寫新聞,然而這樣的關係卻會因為企業與記者愈加熟識而產生質變。記者漸漸地不再能夠毫無顧忌的撰寫新聞,因為他一旦碰觸到企業的敏感地帶,將有可能被消息來源列為不受歡迎人物,因而斷送一個重要的消息來源,也斷送自己的新聞前程;而即使記者努力維持彼此的關係,最後的下場也將會淪為企業的「打手」。

第三,企業緊閉的大門與棍子:
從企業與記者相處的模式看來,上述的「共生」還算是一個不錯的互動方式。因為企業最常用的便是「守口如瓶」。不論記者如何與企業公關室或是主管打交道,就是無法得到所要的回答。避免影響聲譽的消息曝光,一直是企業管制新聞媒體的主要目的,而在某些時候這樣的手法也的確產生若干的效用。為數眾多的新聞其實不曾被報導過,因為即使記者懷疑或確知某件企業醜聞存在,卻因為無法取得確切的證據與消息來源的證實而作罷。

企業除了將大門緊閉外,有些使用的方法還更加的「積極」,他們靠的是威脅與傷害。利用強大的廣告壓力以及法律攻勢,使記者被迫離職或是遭受官司纏身,這也使記者圈產生「寒蟬效應」,短期的確讓許多記者不敢隨意報導企業的負面消息。

第四,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在許多的訓練當中,訓練師常利用食物與來控制動物的行為。當然記者不是動物,不能與之相提並論。然而企業界卻往往利用免費的餐點、小禮物以及免費的旅遊來對記者獻殷勤,期望利用「吃人嘴軟,拿人手短」的心理,左右記者撰寫新聞的角度。紀念型的小禮品或許無法影響記者的撰寫觀點,但是透過免費的旅遊招待,不但往往難以拒絕(另一種型態的商業新聞採訪),更容易因為旅遊中企業無微不至的生活照顧、美味的大餐、精彩的表演活動逐漸被腐化。

受到上述四種力量的影響,記者戴上了有色眼鏡,以有色的筆寫下有色的新聞,而耳聾目盲的投資人以這樣的新聞作為投資的圭臬,其下場可想而知。我們還能夠依稀記得,就在幾年前,許多的雜誌封面是一個又一個年輕的網路企業CEO、報紙財經版又是網路公司一家家成立,電視新聞上的財經節目更是天天訪問這些年輕有為的新公司老闆。但是,現在的我們除了被股票大跌、經濟衰退、通貨緊縮的烏雲所籠罩外,還要擔心大陸這個資金吸塵器對我們的影響。這樣的結果,讓我們不禁樣質疑,商業新聞到底教了投資人什麼?

事實上,對「商業新聞」來說,其任務不只是為報導事實本身,也必須為投資人的決策過程提出未來的指引。如果我們只報導誰輸誰贏,而不分析背後的原因,這是毫無意義的,只算是一則陳腐老舊的新聞,對於投資人根本沒有任何幫助。從愛滋病到狂牛病、從兩伊戰爭到退休金被騙,長久以來新聞媒體為了銷售,常把一件事件寫得就像這世界快要到世界末日般的黑暗,造成股市一次又一次的崩跌;相反的,缺乏正確觀點的利多消息,強調未來發展的極度樂觀光明,也將會造成股市非理性的飆升,繼而醞釀下一次的崩跌。

因此,面對現在經濟渾沌不明的前景,「商業新聞」必須要有更深的體認與反省,同時與廣大的投資人站在一起,提供更多深入豐富的分析。一旦有更多分析、更多背景資料的商業新聞出現時,那些膚淺的股市分析師與新聞報導將不再吸引投資人的目光。對於那些膚淺的新聞資訊,有歐洲華倫巴菲特之稱的科斯托蘭尼有生動的描述:這些人的評論就和以下敘述一樣不具任何意義----當公雞在糞堆上叫時,就表示天氣會變化或維持原狀。




        
◎正義的壹週刊?
葉璇 中正電傳所研究生

最近的香華天事件鬧的沸沸揚揚,每家新聞台的記者忙著追出產品標示的住址是倉庫還是工廠,忙著瞭解香華天創辦人的背景及宗教,但據筆者的觀察,電視新聞呈現出來的畫面,不過只是將壹週刊報導的內容立體化而已。還記得該週刊進軍台灣的時候,多少媒體化身為正義之士,把媚俗聳動的壹傳媒形容成可怕的媒體怪物,威脅閱聽人看了之後會讓社會沈淪在羶腥色的風氣之下。但諷刺的是,現在我們卻經常看到曾經質疑過他們的人如今卻「拿香對拜」地追隨壹週刊的新聞走。

從最近的「狐仙事件」、「東森購物鑽石假鑑定書事件」及「藝人高價販賣五分鋪商品」等新聞,我們似乎可以歸納出這個惡性循環的邏輯:壹週刊揭發某新聞事件或人物醜聞→其他新聞媒體爭相報導→報導有誤或當事人澄清(或真有其事)→新聞媒體齊聲撻伐壹週刊(或指責相關單位失職)。不難理解,其他媒體背後的盤算是,一方面報導壹週刊踢爆的新聞可以提高收視率,也可避免獨漏;而萬一報導不實,則可將責任一概推給週刊。

必須指出的是,並非不能跟進報導週刊引發的議題,特別是關乎公眾利益的新聞,但若只是複製綜藝化的報導面向,如公眾人物的私德、宗教的顯靈加持等未經證實的八卦消息,或極化議題的呈現來激起對立衝突等,藉以增加新聞的可看性,那我們也只等於多看了幾十遍的八卦週刊而已。拿香華天這個新聞事件來說,若能從頭來過,壹週刊以外的新聞媒體能不能在一開始不要只著重在報導該品牌創下多少的週年慶單日業績,或創辦人來歷有多麼的傳奇的公關新聞,而能試著挖掘該品牌有什麼特殊成分可以向消費者販賣高單價的商品?來源為何?利用排命盤等方式吸引顧客會不會有宗教斂財的嫌疑?算命和皮膚保養的關係又何在?新聞鼻除了能嗅出具有「收視價值」的新聞要素外,難道嗅不出一個憑空出現的成功品牌背後隱藏的玄機嗎?

大眾已經習慣一波為平,一波又起的「短命新聞」形式,看不到記者對於新聞前因後果的深度追蹤,只是麻木地看著電視上一個個刺激但卻膚淺的新聞事件。而本應站在第一時間的電視新聞媒體,卻反要仰賴雜誌專題報導來挖掘(有可能是偏頗的)事實,這樣的媒體邏輯不僅矛盾,閱聽人也極有可能失去了獲得完整平衡新聞資訊的立即性。

新聞工作者的義務與職責還應包括過濾事實及檢證的守門過程,而非一味的抄襲仿效,同時也希望他們擁有更多的「勇氣」與「專業」,那麼,下次打擊不公,伸張正義的就不再只是壹週刊的獨家新聞了。


媒問卷

傳學鬥的訂戶你們好,我是政大新聞所的研究生,這是一份研究傳學鬥電子報讀者的閱讀行為與其社會運動參與行為的問卷調查,研究目的是探討網路在建立社運潛在的動員網路上的角色?以更了解社運團體在使用網路時的助益和限制。本問卷僅作為學術參考之用,希望您能撥冗填答,謝謝!

以下是問卷的連結
http://qqq.cht.com.tw/webform/Publish/1214.asp

政大新聞所研究生 陳怡潔 敬上


媒邀稿

您對媒體或社會現象心有所感,而無處發聲嗎,傳學鬥是一個開放平台,提供讀者們互動與分享空間,只要是任何有關傳播與社會之媒體觀察、時事評論、我見我思、讀書心得等,都歡迎您來稿,來稿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所屬單位。為求慎重,傳學鬥對來稿會經過內部討論,並適時給予回應。考量人力,一個月內未見刊出視同退稿或請來信詢問,尚祈見諒。

傳學鬥相關網址:
綠林好漢媒來稿:
scstw2003 @yahoo.com.tw 
公共化之陣地戰:
nccu.edu.tw/92451001/  
狡兔三窟發報台:
enews.url.com.tw/category_new.asp
集思廣義讀書會:
twmedia.org/benla/bb/viewforum.php?f=17 
招賢聚義部落格:
twmedia.org/scstw/ 

傳學鬥歡迎您與我們鬥陣在一起
└────《下次再見囉。》────┘


報主的話:
閱聽人,來作工 http://qqq.cht.com.tw/webform/Publish/1214.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