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5-01-24》 |
本期內容 | |
◎ 美國傳真:保守派學生聲討自由派教授 | |
◎ 劍橋漫遊:英國,向後走 | |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
美國傳真:保守派學生聲討自由派教授 | |
節譯■盧季寧 | |
有關學術自由的衝突,通常發生於政治人物或大學主管對抗想自由表達意見或教學的大學教授之間;然而,學生援引學術自由理念的情況愈來愈普遍,他們聲稱有些教授在課堂上灌輸帶有偏見的觀點,已違反他們的權利。 例如,北卡羅萊納大學3名大一學生指控教授所指定的一項閱讀作業,冒犯了他們的基督教信仰。 在科羅拉多州和印地安那州,一個全國性的保守派團體公布學生指控教授所發表的左翼偏袒觀點。大學主管也接獲憎恨電子郵件,裡頭戲謔地附上了「遭通緝」的大學教授照片。而至少一所大學表示,該校教授接獲死亡威脅。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學生運動團體曾播放一部紀錄片,指控教授脅迫支持以色列的學生,引起校方的注意。 這3起案例的情節雖然不同,卻觸及到愈來愈受到校園注目的議題。 保守派發聲 根據美聯社等美國媒體報導,過去,大學的自由派學生引述「多元化」的重要性,積極推動將他們主張的議題納入課程裡,現在這股趨勢已經倒轉,保守派學生也使用類似的說辭,要求他們的觀點獲得更大的能見度。 同樣的,左翼學生過去援引學術自由的準則,使其在諸如二次世界大戰前美國保持中立或美國參與越戰等議題上與教授意見不一致時,免受學校或教授的處罰。現在,支持伊拉克戰爭的保守派學生也援引同樣的準則。 對許多教授而言,近來有關學術自由的爭論中,已出現一個令他們困擾的新局面:學生試圖主導他們不願被教導的內容。 前維吉尼亞大學校長,目前擔任「湯瑪斯‧傑弗遜保護自由表達中心」主任的羅伯特‧歐尼爾(Robert O'Neil)的話指出:「就連60和70年代最愛爭論和最不滿的學生,都不會竭力主張這個議題。」 支持保守派學生行動的人士宣稱,這股風潮是對自由派教授支配大學校園的一種反制。但許多教育人士擔心,保守派學生的作為只是想逃避挑戰他們中心信仰的觀點,而這卻是教育的核心成分。 部分人士也憂心,大學教授可能因此迴避敏感的議題,或在課程大綱中加入反對觀點,以抵擋各方批評,卻不管這些反對觀點是否經得起學術考驗。 寒蟬效應 教授裡外難當 印地安那州波爾州立大學(Ball State University)政治學教授喬‧洛斯科(Joe Losco)表示:「大學教員為此退縮不前,他們不太願意討論當代的問題,我認為,這對學生、教授、大學,甚至整個國家都是重大損失,這也將產生寒蟬效應。」喬‧洛斯科支持該校遭學生指控發表偏頗觀點的兩名教授。 聖塔克拉拉大學研究員丹尼爾‧克萊恩(Daniel Klein)最近公布的一項研究預估,全美社會學科和人文學科的大學教員中,支持民主黨和共和黨的比例達7比1,某些學門甚至高達30比1。在2004年的總統大選中,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聯邦參議員約翰‧凱瑞競選的大學教員中,以加州大學系統和哈佛大學居多。 許多大學教員堅稱,個人的政治立場並不影響教學,但根據「美國大學理事既校友協會」(ACTA)針對美國排名前50名大學的學生所做的調查,49%的學生表示,至少有某些教授經常在課堂中評論政治,宛如他們不是在上課。 「美國大學理事既校友協會」曾一再聲稱,美國大學校園的學術不夠多元化。該組織的這項調查也發現,31%的學生表示,他們覺得在修某些課程時,需同意教授的政治或社會觀點,才能拿到較高的分數。 領導這股運動的團體為「學生支持學術自由」(Students for Academic Freedom),這個團體在135個大學設有分會,並與由自由派校園運動份子轉為保守派評論員的大衛‧霍洛維茲(David Horowitz)關係密切。這個團體將學生指控教授在課堂上,灌輸與課程無關的偏袒、不平衡和反美的言論刊登在網路上。 大衛‧霍洛維茲表示:「教師必須讓學生了解學術意見的光譜,如果只呈現片面的意見,就不能讓學生獲得完整的教育。」 保守派學生宣稱,他們無法在課堂上表達他們的觀點,甚至在申請研究所和求職的過程中遭到排擠,為此,他們感到非常灰心。 自主思考為首要 最近公開承認自己是控告北卡羅萊納大學教授3名學生之一的克里斯‧汪普勒(Kris Wampler)說:「我覺得教授不太想理學生,他們只想闡述自己的觀點,卻可以逃避責任,許多學生覺得他們遭到歧視。」 目前已升上大二的汪普勒,是在北卡羅萊納大學指定大一生在入學前需閱讀《可蘭經》時,提出異議。 到目前為止,保守派學生提出的訴訟,最後獲得的結果不一。在北卡羅萊納大學,汪普勒等3名學生提出的訴訟遭法官駁回,但該校不再將大一生入學前的閱讀課程列為「必修」。 在科羅拉多州,保守派學生撤回「學術權利法」的提案,但他們是在所有州立大學同意採用其中原則後,才願意撤案。 在印地安那州波爾州立大學,因和平研究課程遭學生指控的喬治‧沃爾菲(George Wolfe)教授,獲得該校校長的鼎立支持,但這件案子已廣受當地注意。大衛‧霍洛維茲和其他「學術權利法」的支持者,計畫向印地安那州及其他20州的州議會引介該法。 在哥倫比亞大學,在名為「大衛計畫」(David Project)的學生運動團體播出一部紀錄片,指控某些教師違反學生權利,把課堂當作反以色列的政治宣傳場所後(某位以色列籍的學生甚至聲稱,有一名教授用揶揄的口吻對他說:「你殺了多少巴勒斯坦人?」),全校爆發了激烈的討論。哥倫比亞大學校方本月對此事做出回應,並新設一個委員會調查學生的指控。 在上述案例中,保守派和自由派都引用1915年美國大學教授協會(AAUP)所設立的學術自由準則。 保守派學生引用的準則是,教師應「公平地陳述不同面向的意見」,但許多教師則說,準則中也強調,「教師無須用累贅如山的話來隱藏他們的意見」,況且他們的工作是教導學生「自主思考」。 大衛‧霍洛維茲認為,反對他提出「學術自由法」的美國大學教授協會和自由派是既有體制的受益者,他們已經放棄真正的多元化和維護學生權利的承諾。 但部分人士批評,大衛‧霍洛維茲所推動的是一項政治而非學術議題。 在麥卡錫時代曾撰寫學術自由文章的葉希瓦大學(Yeshiva University)歷史學教授艾倫‧史瑞克(Allen Schrecker)指出:「他們的行動常冠上學術自由的字眼,但他們真正想說的是,『我們要別人反應我們的觀點』。」 批評者也堅稱,大衛‧霍洛維茲推行的運動只令保守派學生更為光火,卻沒有吸引更廣大的學生;批評者宣稱,那些認真唸書並堅持自我主張的保守派學生,自由派教授所給的分數也不差。 某些保守學生所做的指控也引發議論。在印地安那州波爾州立大學,大四生布萊德‧莫克(Brett Mock)公布內容詳盡的陳述,指控喬治‧沃爾菲教授在和平研究課程中闡述他的反美意見,並拒絕容忍美國入侵伊拉克的看法,但布萊德‧莫克的陳述有點言過其實。在接受媒體的電話訪問中,喬治‧沃爾菲教授激動地反駁布萊德‧莫克的指控,並拿出課堂學生的聲援信,波爾州利大學校長也說,他的課程沒有問題。 曾批評波爾州立大學和平研究課程的大衛‧霍洛維茲,對喬治‧沃爾菲如果收到陌生人寄來的憎恨電子郵件,一點也不感到同情。 大衛‧霍洛維茲說:「這些傢伙實在很沒膽。我每天收到一堆憎恨電子郵件,我能怎麼辦呢?誰叫現在是網路時代。」 |
|
(回目錄) |
劍橋漫遊:英國,向後走 | |
Celeste | |
「那一本書是美國人寫的!」指導教授說著說著就把書推回書櫃,連作者的名字都不讓我有時間抄!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但我今天的感覺特別強烈,因為兩天前的論文研究計劃口試現場,我嗅到了一樣的氛圍。 口試時,我就一直覺得有一口氣吐不出來,心中不太舒服,但口試後忙著收拾行李,著實也沒有時間去想,一直到今天,在回台灣做研究之前最後一次與指導教授見面,前後折騰了3個小時半(包括兩個小時餓著肚子的等待),有些事情似乎慢慢清楚了。 口試當時,教授們提出一些理論性與操作面的問題進行討論,不可否認的,他們的建議有些研究上的重要提醒,但某些言談之間流露出「英國優勢」心態,讓我很不舒服。一開始,某教授說,因為該生「急著要回台灣參加『第一次』的性別教育研討會」,讓兩位在百忙之間還抽空來口試,非常感謝」,言外之意,台灣的性別教育發展似乎還處於「拓荒期」,因此這「第一次」顯得格外令人興奮與寶貴。 當我談到台灣目前做性別教育的一些具體措施,其中一個教授說,「這英國在70年代就有類似的作法!」我百般的不舒服,卻不能反駁,因我對英國70年代的作法並不清楚。但直覺認為,其中內涵應該是不一樣的,他們為什麼可以那麼快的用英國的價值與作法來判斷台灣? 另一個教授提出我論文中提到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Human Development Report)婦女政經參與的排名,台灣名列第21,英國名列17。他覺得很訝異,質疑這樣的排名是否有問題。當場我幾乎要說出一句話但隱忍未發:「你不要以為亞洲除了日本以外,其他地方都長得跟越南一樣!」還記著半個月前,某位教授就問我一個問題:「台北是個城市嗎?」我說:「是首都!」 通過口試後,我的指導教授告訴我:「他們覺得妳在理論及文獻探討上已做了許多的研究,而且他們覺得『這在台灣的研究會很有趣』,因此同意讓妳通過正式成為博士候選人。」沒錯,這研究本身很有趣,但不是國王坐在自己寶座上看耍猴戲般的有趣,我不曉得他們指的「有趣」是哪一種? 不可否認的,英國理論發展常常走在實務之前。在70年代,有關教育平等、性別、階級、種族的各種討論已經到某個階段,而台灣最近幾年才見到相關的討論。實務上,一些作性別研究的大師級教授還是依英國「傳統」結婚後改成夫姓,自己原來的姓就消失了;英國階級依然非常分別,縱然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早在70年代就提出學校課程有利於中上階層學童的強力論點;在英國,我感受到種族歧視的制度性存在,即使各學校網站上都有一條「各種族機會均等」的宣言! 我不知道英國一些教授是什麼樣的心態不想引用美國的理論(除非很重要不得不用的作品),但由此,一個影像在我腦中浮現:一個理論上包容性較強的美國正在往前走,一個古老的英國,百年來沉緬在「日不落國」的情懷之中,正往後走著還不自知。 編按:本單元告一段落,感謝各位讀者長期支持。 |
|
(回目錄)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 |
本報誠徵閱讀經驗分享,歡迎教師、家長及學生分享經驗,題材包括如何推動學生閱讀、啟發學生閱讀興趣、學生閱讀心得或小書評,文長500~1500字皆可,投至fiveguys@ms19.hinet.net,凡經採用,敬奉薄酬。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寫信給小編 e-mail: |
fiveguys@ms19.hinet.net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一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