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管中祥、魏玓
按:
那天和魏玓寫了一篇檢體新聞局及林佳龍半年興革的文章給中時民意論壇,2005年1月26日文章刊出,中時的編輯將文章作了些修改,文意沒有太大的差距,不過,便得有點四平八穩,氣勢少了許多。特別是最後一句,我會魏玓還著墨了一會,沒想到被刪掉了。 中時刊出版: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5012600340,00.html
甫完成總辭的游內閣中,半年前上任的新聞局長林佳龍,任期雖短,卻堪稱最受矚目的閣員。他上任以來不斷拋出重大政策改革議題,雖然作風強勢引起在野黨反感,勇於任事的形象,似已建立。根據媒體報導,林佳龍極可能轉換跑道,被民進黨規劃為角逐台中市長的參選人,理由正是「具正面改革形象」。林佳龍於總辭前在台北縣三峽舉行的年終業務說明會中,細數任內施政成果,似乎也對於自己的努力難掩自我肯定之意。
我們站在民間媒體改革團體的立場,同意林佳龍確實是近年來最為積極的新聞局長,他著手處理了許多新聞局原本就不應延宕迴避的問題。然而,仔細觀察,林佳龍的幾項重大政策,包括公共廣電集團的規劃、廣播頻譜重劃、振興電影方案,到最近的有線電視頻道重整等,是否真能展現改革成果?政策設計是否有所缺失?政策「言」「行」是否相符?都有進一步檢討和批判的空間。
林佳龍上任不久,就立刻推出「具民營化活力的公共廣電集團」政策藍圖。這項媒體改革團體長期推動的理想,一般咸認為是改善國內惡質電視環境的關鍵,林佳龍承諾此一方向的政策,獲得不少掌聲,也初步建立了他改革進取的形象。不過當時我們即在貴版指出,落實這項政策,尚有許多配套做法必須立即進行,包括相關法案的推動、成立和運作公廣集團的財源設計,以及各個頻道的功能與分工規劃等。然而,半年來新聞局除了將「模稜兩可」的「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送至立法院外,並無任何較為積極遊說立院的動作或明確具體的相關配套規劃。如今,立院新會期將至,公股處理條例又必須重來,公共化政策不僅充滿變數,林局長的改革支票也將面臨跳票的危機。
同樣的,新聞局在去年十二月公佈了「電影政策與願景」白皮書,其主張大致上也不脫過去學術界和電影界提出的拯救台灣電影處方,有些項目甚至只是延續既有的政策。事實上,台灣電影的問題有一大部分是在政策執行的穩定性,就這一點來說,韓國、法國等國家設置獨立專責電影事業發展機構,非常值得參考,民間也對此多有建言,但新聞局並無類似規劃。另一方面,包括保護國片上映配額或對外片徵收特別稅等敏感但關鍵的做法,新聞局也仍有所保留。與過去最大的不同是,新聞局做了許多造勢和行銷活動,來包裝這些無重大新意的政策,例如林佳龍就親自下場拍攝了「國片安娜」宣傳片。
相對於此,新聞局對廣播電台及有線電視頻道位置的轉換著力較深。去年八月,新聞局表示要將現有廣播頻譜依電台屬性重新規劃,並且開放中小功率電台申請。新聞局作法雖然方便管理與聽眾收聽,但對於廣播電台內容逐漸同質,經營趨向壟斷的現象卻未能有太多作用。事實上,解決廣播秩序問題,必須回到廣播產業問題根源。解嚴以來,廣播政策遵循「市場放任」原則,缺乏整體規劃,迫使電台之間弱肉強食,原中、小功率電台必須依附大型電台參加聯播,或者被地方政治和私人經濟利益介入,幾乎失去作為地方及指定用途(族群)之目的。因此,中、小功率電台的重整,須從整體廣播資源的重新規劃和分配的角度出發,甚至應該以特許和補助方式,維繫弱勢但屬於公共服務性質之電台的發展和生存,而非一昧的開放,否則新成立電台將可能淪為舊有電台勢力的轉播站。
類似的問題也發生在有線電視上,今年年初,有線電視頻道重新定頻,新聞局將前25個頻道定位為「公益及闔家觀賞頻段」。這樣的作法雖然落實有線電視「必載」精神,並能讓公共服務的頻道取得較佳的區段,但一樣無助於解決有線電視內容高度同質、節目腥煽、財團壟斷以及缺乏地方特性與民眾近用的問題。
總體而言,我們認為林佳龍任內的政策「規劃」上的用心,遠高於政策「執行」和「推動」的用力;在內容規範的著墨(如出版分級、取締不適的節目與廣告)遠超過整體媒體結構的改造。林佳龍的相關政策規劃,絕大部分都迎合了民間或是學界具有高度共識的政策原則,可以說非常「政治正確」。但是嚴格來說,這用的是巧勁,僅取其形,而不是紮紮實實的政策落實和推動。林佳龍跟前幾任新聞局長不同的地方,在於能夠體察時勢,擅用民氣,為自己的施政形象添加進取色彩。然而,作為政務官,不能只有漂亮的政策規劃,也需要默默耕耘,一步一腳印地推動和落實政策藍圖,並親身化解社會和政治上的阻力;在這個部分,我們尚未從林局長身上獲得滿意的答案,也還看不出他與前幾任局長的實質差異。林佳龍行事風格銳意進取,殆無疑義,但是在這個形象至上的符號社會裡,林局長究竟是以半瓶醋的政策藍圖作為工具,將民間媒改團體的期待轉化為改革形象的政治資源,還是真正能夠苦幹實幹,為台灣媒體改革做出紮實基礎貢獻,我們有很大的懷疑,也有更多的期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