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媒體小鋪電子報

媒體小鋪電子報
2005.1.31/報主.媒體小鋪

本期內容:
《Watch Media》1月30日節目內容:體檢新聞局的廣電政策與實踐
《體檢林佳龍》新聞局半年興革──檢視林佳龍的改革政策與實踐
《以管窺天.媒體偏見》醫師與媒體
《流行開講》再解讀林志玲現象
《Watch Media》快來聽吧!
《寫在後頭》

《Watch Media》1月30日節目內容:體檢新聞局的廣電政策與實踐



主 持 人:管中祥         
來    賓:魏玓(淡江大學助理教授)
播出時間:每週日上午8:00—9:00
綠色和平:FM97.3


《體檢林佳龍》新聞局半年興革──檢視林佳龍的改革政策與實踐



文/管中祥、魏玓

按:

那天和魏玓寫了一篇檢體新聞局及林佳龍半年興革的文章給中時民意論壇,2005年1月26日文章刊出,中時的編輯將文章作了些修改,文意沒有太大的差距,不過,便得有點四平八穩,氣勢少了許多。特別是最後一句,我會魏玓還著墨了一會,沒想到被刪掉了。
中時刊出版: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5012600340,00.html

甫完成總辭的游內閣中,半年前上任的新聞局長林佳龍,任期雖短,卻堪稱最受矚目的閣員。他上任以來不斷拋出重大政策改革議題,雖然作風強勢引起在野黨反感,勇於任事的形象,似已建立。根據媒體報導,林佳龍極可能轉換跑道,被民進黨規劃為角逐台中市長的參選人,理由正是「具正面改革形象」。林佳龍於總辭前在台北縣三峽舉行的年終業務說明會中,細數任內施政成果,似乎也對於自己的努力難掩自我肯定之意。

我們站在民間媒體改革團體的立場,同意林佳龍確實是近年來最為積極的新聞局長,他著手處理了許多新聞局原本就不應延宕迴避的問題。然而,仔細觀察,林佳龍的幾項重大政策,包括公共廣電集團的規劃、廣播頻譜重劃、振興電影方案,到最近的有線電視頻道重整等,是否真能展現改革成果?政策設計是否有所缺失?政策「言」「行」是否相符?都有進一步檢討和批判的空間。

林佳龍上任不久,就立刻推出「具民營化活力的公共廣電集團」政策藍圖。這項媒體改革團體長期推動的理想,一般咸認為是改善國內惡質電視環境的關鍵,林佳龍承諾此一方向的政策,獲得不少掌聲,也初步建立了他改革進取的形象。不過當時我們即在貴版指出,落實這項政策,尚有許多配套做法必須立即進行,包括相關法案的推動、成立和運作公廣集團的財源設計,以及各個頻道的功能與分工規劃等。然而,半年來新聞局除了將「模稜兩可」的「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送至立法院外,並無任何較為積極遊說立院的動作或明確具體的相關配套規劃。如今,立院新會期將至,公股處理條例又必須重來,公共化政策不僅充滿變數,林局長的改革支票也將面臨跳票的危機。

同樣的,新聞局在去年十二月公佈了「電影政策與願景」白皮書,其主張大致上也不脫過去學術界和電影界提出的拯救台灣電影處方,有些項目甚至只是延續既有的政策。事實上,台灣電影的問題有一大部分是在政策執行的穩定性,就這一點來說,韓國、法國等國家設置獨立專責電影事業發展機構,非常值得參考,民間也對此多有建言,但新聞局並無類似規劃。另一方面,包括保護國片上映配額或對外片徵收特別稅等敏感但關鍵的做法,新聞局也仍有所保留。與過去最大的不同是,新聞局做了許多造勢和行銷活動,來包裝這些無重大新意的政策,例如林佳龍就親自下場拍攝了「國片安娜」宣傳片。

相對於此,新聞局對廣播電台及有線電視頻道位置的轉換著力較深。去年八月,新聞局表示要將現有廣播頻譜依電台屬性重新規劃,並且開放中小功率電台申請。新聞局作法雖然方便管理與聽眾收聽,但對於廣播電台內容逐漸同質,經營趨向壟斷的現象卻未能有太多作用。事實上,解決廣播秩序問題,必須回到廣播產業問題根源。解嚴以來,廣播政策遵循「市場放任」原則,缺乏整體規劃,迫使電台之間弱肉強食,原中、小功率電台必須依附大型電台參加聯播,或者被地方政治和私人經濟利益介入,幾乎失去作為地方及指定用途(族群)之目的。因此,中、小功率電台的重整,須從整體廣播資源的重新規劃和分配的角度出發,甚至應該以特許和補助方式,維繫弱勢但屬於公共服務性質之電台的發展和生存,而非一昧的開放,否則新成立電台將可能淪為舊有電台勢力的轉播站。

類似的問題也發生在有線電視上,今年年初,有線電視頻道重新定頻,新聞局將前25個頻道定位為「公益及闔家觀賞頻段」。這樣的作法雖然落實有線電視「必載」精神,並能讓公共服務的頻道取得較佳的區段,但一樣無助於解決有線電視內容高度同質、節目腥煽、財團壟斷以及缺乏地方特性與民眾近用的問題。

總體而言,我們認為林佳龍任內的政策「規劃」上的用心,遠高於政策「執行」和「推動」的用力;在內容規範的著墨(如出版分級、取締不適的節目與廣告)遠超過整體媒體結構的改造。林佳龍的相關政策規劃,絕大部分都迎合了民間或是學界具有高度共識的政策原則,可以說非常「政治正確」。但是嚴格來說,這用的是巧勁,僅取其形,而不是紮紮實實的政策落實和推動。林佳龍跟前幾任新聞局長不同的地方,在於能夠體察時勢,擅用民氣,為自己的施政形象添加進取色彩。然而,作為政務官,不能只有漂亮的政策規劃,也需要默默耕耘,一步一腳印地推動和落實政策藍圖,並親身化解社會和政治上的阻力;在這個部分,我們尚未從林局長身上獲得滿意的答案,也還看不出他與前幾任局長的實質差異。林佳龍行事風格銳意進取,殆無疑義,但是在這個形象至上的符號社會裡,林局長究竟是以半瓶醋的政策藍圖作為工具,將民間媒改團體的期待轉化為改革形象的政治資源,還是真正能夠苦幹實幹,為台灣媒體改革做出紮實基礎貢獻,我們有很大的懷疑,也有更多的期許。


《以管窺天.媒體偏見》醫師與媒體




文/管中祥

在林致男醫師被踼爆說謊,邱小妹過世、捐贈器官後,熱鬧好一陣的「人球案」終於逐漸淡出新聞頻道;然而,在媒體道德似的瘋狂報導之後,我們除了憎恨兩位沒「醫德」的醫師、更清楚了解沒啥螺絲的馬團隊、感念大體遺愛人間的邱小妹、咒罵瘋狂且凶殘的父親外,我們還得到什麼?

「人球案」是動人的新聞與精采的故事,裡頭的情節完全符合媒體所追求的二元對立簡單邏輯,可憐的小孩與殘暴的父親、失德的醫師與仁慈的醫師、纖弱的病人與白色的巨塔,媒體在在形塑兩造對立,以及強弱不對等的權力關係。

在這兩種對立與不平等的場景裡,媒體儼然是個道德者、監督者、慈悲者,甚至是個判官。故事的開始就如同以往的災難新聞情節目一般,媒體習慣性闖進醫院,連線邱小妹的近身畫面,和以往不同的是,這悲傷的故事牽涉到陳腐的官僚,於是,媒體轉過身狂「電」馬團隊,企圖扮演著監督者的角色。故事峰迴路轉,沒想到半路殺出了林致男、劉奇樺兩位醫師的脫線演出,他們企圖以反覆的言辭遮蓋內心的恐懼與失職,這時,媒體變身為道德家,不斷地以「道德」指責兩位醫師,企圖以媒體自身堆砌的正義光環照出醫師們的醜陋。兩位醫師終究認錯了,此時,邱小妹也過世了,慈悲的媒體轉而透過哀傷的音樂提醒我們不要忘記邱小妹。

的確,在「人球案」的報導,仁愛醫院與馬團隊因為媒體可能會感到無比的壓力,但整體醫療體系,或其他行政官僚與政客是否會因此有所警愓,那倒未必。因為,媒體只會說故事,卻不會找病因,故事可以說得很精采、感人,卻不能解決問題,就好比一位「兩光」的醫師只會告訴你那裡紅腫、那裡長瘡,卻沒能力告訴你病因在哪裡、該怎麼治療一樣,都是廢話,因為我們有眼睛,自己都知道那裡紅腫、長瘡,何必到醫院來多此一舉?

在台灣上過醫院的人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醫療體系有問題,在生活或媒體裡,我們也都知道家暴嚴重與官僚腐敗,我們根本不需媒體利用悲傷故事反覆陳述,否則,這和只會說出大家早已熟知的病徵,卻不願或無能找出病因的醫師有什麼兩樣?


《流行開講》再解讀林志玲現象



文/魏玓

回顧2004年台灣的風雲流行人物,10個人大概有9個人會說林志玲。大家說林志玲「爆紅」得莫名其妙,連她自己也搞不懂。有人想要搞懂,於是出了《研究林志玲》這樣的一本書。

作者署名為「風格美女研究團隊」的這本書,集合了文化人、廣告人、行銷人,和社會學者對林志玲現象的分析。先不說雖然是「研究」,但裡面圖片和彩色編輯花俏的程度,直追一般偶像書;就認真地看「研究」好了,書中絕大部分的論述,其實還是從林志玲個人的神秘特質來解釋,說她學歷高、EQ高、身材高;總而言之,就是「美」啦!

即使其中一篇聲稱是「社會學考察」的文章,或者是被拿來正當化「研究」這個書名的兩位社會學者的討論,雖然提到了總統大選後的社會情境因素,以及所謂美學經濟的脈絡,但大都理所當然,或是語焉不詳,最終還是以林志玲的「美」為主要的討論焦點。

這本書忽略(或是僅僅點到為止)了一個林志玲「爆紅」很重要的條件,那就是台灣現實的媒體環境。林志玲成為媒體焦點,應該是從《壹週刊》報導有關香港富商以天價請林志玲吃飯的八卦消息開始。《壹週刊》在台灣發行以來,逐漸成為同樣想八卦卻不夠八卦的其他媒體的消息來源,林志玲因此受到注意,毫無意外。不過,這個解釋還不夠,因為並不是所有被《壹週刊》報導的藝人,都一定會像林志玲那樣「爆紅」。

更重要的是,《壹週刊》報導藝人八卦的風格,向來以負面新聞切入,最好是包養、外遇、劈腿或嗑藥;對林志玲也是如此。可是她顯然成功抵禦並轉化了這個負面操作邏輯。這確實跟林志玲這個人有關,她面對八卦消息的態度,她高學歷背景下的談吐,以及國際模特兒經驗帶來的舉止風格(這些說穿了,並非神秘的個人特質,而是特定社會環境養成的啊!)。

這還牽涉到另一個原因,也就是媒體上的商業廣告。廣告總是需要具有正面形象的人來代言,然而近年來年輕藝人美則美矣,卻多少都有緋聞或是負面消息纏身。林志玲「高齡」30,情感和處事不如年輕藝人那樣不穩定,再加上正面特質,簡直是完美的代言人。而媒體新聞長久以來總被批評只會呈現社會黑暗面,廣告商既然捧出了一個天使般的人物,當然也要一起小心呵護了。


《Watch Media》快來聽吧!



如果你想體會同步即時的快感,享受有廣告,與吃螺絲專業表現,就
請妳到:http://www.fm973.net/

如果妳想要打開電腦就可以隨時收聽,就請你,
先到媒體小鋪(http://www.benla.idv.tw),再從首頁點選線上
收聽《Watch Media》,就可以一邊參觀小鋪總部,一邊聽聽線上廣
播。

當然,如果覺得有點麻煩,或者太囉嗦,那就直接按下頭的網址囉!
http://utenti.lycos.it/deerwen/ptb/list.php?forumid=17


《寫在後頭》




HI!看完了,不曉得親愛的朋友有沒有任何的分享與批評,也期待您的指教,任何的意見請寄:benla@benla.mymailer.com.tw

只要註明出處與作者,這裡頭的文章歡迎引用、轉載,因為知識是無價與共享的。

媒體小鋪本站:http://www.benla.mymailer.com.tw

媒體小鋪個人新聞台: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benla/index.html

媒體小鋪電子報:https://enews.url.com.tw/benla.shtml

「Watch Media」每週日上午8:00—9:00於「綠色和平」(FM97.3)現場直播



報主的話:
有點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