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5-02-01》 |
本期內容 | |
◎ 來去紫禁城 假如我是真的 | |
◎ 客廳幼兒園 閱讀《童年的消逝》04 | |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
來去紫禁城 假如我是真的 | |
魏宏晉(北京大學博士生) | |
說中國大陸是全世界的假貨中心一點都不誇張,人們一般能想像到的,像假鈔、假證件、假名牌皮件都太過於稀鬆平常,這個國家的神奇就在於仿人所不能仿,以及仿人所不敢仿,而且天馬行空到不可思議的地步。 山西太原有家叫「中國人民解放軍航空軍校」的軍校,1999年開辦,收費超貴,一年學費聽說要4萬多人民幣,和一般軍校公費招生非常不同。但學校開辦以來,生意很好,一共收了6百多個學生,有擠不進去的,還得塞紅包才能入學。 然而,經過5年後,這所學校竟被踢爆是所「假學校」。不是那種立了案賣文憑的野雞學校喔,而是根本連登記都沒有登記的空頭學校!如果說辦個空頭幼兒園、小學,反正老師、課本充充數那也還混得過去,但太原這所學校竟然是個假「軍校」,而且還是「航空軍校」,那可真的是天下第一離奇的事,不知道他們學校的飛機、武器設備怎麼弄進去的?難不成也是假的?實在叫人費解。 飛機也許還搞不出大量上市的仿冒品,但是汽車就不見得了。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就曾經指出,中國市場上30%到70%的汽車零配件是假冒偽劣產品,目前美國每年進口30億美元的汽車零件,假冒剎車片、假冒偽劣主軸承時常可見,出問題的零配件大多來自中東市場,而中東的汽車零件很多來自中國。 這些年全球各大車廠為了搶食中國市場這塊大餅,紛紛在中國開啟生產線,和本土場合作生產,所以現代先進汽車工業在中國已經扎下不淺的根基。而中國本身的汽車工業雖然發展的也算早,但是在生產和設計上的技術都落後先進許多,所以基本上都已經沒落,像早年首長才能使用的「紅旗」車,現在早就不流行,比較少見了。 中國的汽車市場大,高級車當然多見,但更多的人只開得起夏利、奧拓等10萬人民幣以下的「銅罐車」。可是誰不想開個好車上街呢?所以說囉,中國人的仿冒天才在此又獲得伸展,連汽車都可以仿冒。 美國通用公司在中國設廠後,竟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他們的競爭對手不僅來自於其他的國外車廠,還有當地的車廠產品。一些正式合法的代工廠在生產正品之餘,把技術和生產線也流傳出去。美國人發現:「在中國,有些民眾為通用汽車造車子,然後發現在隔4個城鎮遠的地方,他們自己在造相同的車子,用同樣的宣傳品在賣,誰能分辨兩者的不同?」 在中國,仿冒的問題,已經嚴重到了一般人無法分辨:一部車是由全球最大汽車製造公司通用汽車所製造、或是它的仿冒品的程度!這樣的事讓美國人忍無可忍,因此誓言在今年發動全球「前所未有」的對抗仿冒行動。 其實在機動車輛的仿冒問題上,受害最深和最早的也許不是美國人,可能是台灣人。今天在東南亞國家普遍流行的各種摩托車,雖然是台灣品牌和生產線輸出較早所帶動的,但是後起之秀的中國仿冒品現在卻已取而代之,成為市場的主流。 在中國,有時會有一種真假錯置的幻覺。當假貨已經多過真貨時,那什麼該叫真?什麼才是假? 去年12月天氣比較寒涼起,北大校園開始就有人擺攤賣起保暖用品,其中多是包裝設計和名稱與知名品牌雷同度99%,但是價格差數倍的貨色,比如知名的「紅豆」保暖內衣就改叫「紅豎」牌等。由於天冷,我也就近在校園地攤買了套保暖內衣,這種貼身的東西不好用仿冒品,我挑了個「正品」,不料帶回去仔細一瞧,做工粗劣,比「光明正大」的類似品還糟,根本是貨真價實的低劣仿冒貨,把我給氣壞了。 有人到中國去,喜歡帶些特殊的藥品回國,說是那裡的價格比較便宜,而且保證真貨,但是別懷疑,那些藥我保證都是有問題的東西。 據中國當地媒體披露,號稱為男人救星的「偉哥」(威而鋼),現在上海市場上99%是假貨。 從去年9月起,「偉哥」在中國可憑醫生處方購買,至今5個月,上海市場總共從正規渠道供應正牌「偉哥」1萬2千顆。但分布在全市的2千多家性保健品商店,平均每家每天要賣出4顆。50毫克的「偉哥」憑醫生處方正規供應價為120元人民幣,但在一些性保健品商店賣到4百多元,甚至有賣到5百多的。更扯的,不知是不是和中國男人「好大喜功」的個性有關係,市場上還出現1百毫克的「偉哥」,而生產的輝瑞公司至今未生產過此劑量的「偉哥」。 中國什麼都有假,與官兵和強盜共生結構脫不了關係。許多地方的經濟就是靠仿冒起家,政府收稅和地方繁榮都靠這門生意。 去年美國哥倫比亞電視在《60分鐘雜誌》專欄做了一個名為「世界最大的假貨」的電視新聞專輯,對中國浙江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做了採訪。報導中一家做運動鞋的老闆在鏡頭前炫耀說,最新的Nike運動鞋到了這裡,4天後就能夠大批「克隆」(複製),每雙只要4美元。該專輯的記者還發現,市價3千美元的Callaway高爾夫球桿,275美元就可以買到。記者在採訪時也發現到,執法人員與造假者關係親密,所謂的「嚴打行動」,根本像貓捉老鼠你追我跑的遊戲一樣。 也許有人記得,民國70年金馬獎最佳影片得獎的電影叫《假如我是真的》,故事描寫一位農民假冒高幹子弟的故事,是中國文革時代發生的「傷痕文學」。片末飾演主角的譚詠麟被拆穿逮捕時,突然回頭大喊:「假如我是真的呢?」留下令人回味的餘蘊。今天的中國假貨充斥,我想像著這些假貨突然團結起來一起在市場大喊:「假如我是真的呢?」的鏡頭,不知道「真貨」看到這樣龐大的氣勢,是不是反而要大吃一驚呢?中國這麼大!當假的比真的多時,到底誰才是真的呢? |
|
(回目錄) |
客廳幼兒園 閱讀《童年的消逝》04 | |
宋嘉行 | |
在西方文明史中,印刷術一向享有崇高的地位,但很少人想到它對兒童教育的影響。表面上,如果沒有印刷術,就不會有現在蓬勃發展的兒童閱讀市場;但更根本的影響是,如果沒有印刷術,人類的自我概念就不會大幅提升;人類沒有辦法區別出自我的重要性,則任何獨特的個體都得臣服於自身以外那個更大機器的暴力之下,有權力者固然如此,柔弱的孩童更是無法倖免,那麼兒童與童年的概念無從誕生,也根本不會在19世紀誕生出「幼兒教育」這門學科。 印刷術的發明,徹底瓦解了中古世紀的口語傳播文化。這是因為印刷術的本質是一種時光機器,它能輕易地捕捉時間、固定時間、轉化時間。印刷術將現在與永恆連成一線,所謂的永恆不再是社會集體才能達到的目標(例如偉大不朽的建築物和社會制度),個人的聲音和思想可以被鉛字牢牢釘住、大量複製、多手傳播、帶往未知的時空與遙遠的國度。 不僅如此,印刷術還促進理性思維的必要。無限的思想被壓縮在有限的紙本範圍裡,必定要經過一番組織和整理;雜亂無章、前後矛盾的口說語言被轉化為文字時,必須有一定程度的刪改和潤飾,方能被讀者所接受。以創作時間來說,書寫之所以比口語更花時間、更花工夫,主要就是因為它包含更大量的編輯成份在其中,也要求更高層次的線性邏輯能力與抽象思考。 印刷術也造成出版業蓬勃發展、知識爆炸。識字的人多了、能閱讀的人多了,解釋事件的權威就不再集中在教會手裡,間接造成現代國家的興盛。對科學界來說,印刷術不但讓各國科學家資訊取得管道增加、交流成本降低,它所具有的標準化特質,更讓世界各地的科學家能用統一的符號來輕鬆交談,造成科學知識的大量累積與快速進步。 人類的發明──印刷術──不僅改變了販夫走卒、市井小民的生活方式,更根本地改變了他們的興趣結構(不再只關心身旁的卑微瑣事,有能力關懷遠方不認識的人)、改變了他們的象徵工具(除了膚淺的口耳聽說,能更加使用腦袋)、最終改變了這個社群的本質(由專家識字文化〔craft literacy〕再度回復到大眾識字文化〔social literacy〕的社會性質)。 醞釀當代童年觀的各種條件(羞恥心、自我意識、理性思維)都有了,但似乎還不夠足以完全形成現在的面貌。至少至少,現在人講到兒童時,指的是具有某種年齡條件的社會成員;講到一個人的童年時,指涉的是某段固定的過往時光。一種與時間有關的素質被牽涉到兒童或童年的概念裡,這與中古世紀的兒童觀點(與親戚等血緣概念有關)是截然不同的指涉對象。究竟,年齡(age)這個條件,是怎麼隨著歷史演變,滲透到我們的腦袋裡,形成我們如今對兒童的定義呢? 根據美國幼教協會(NAEYC)出版的指導手冊,裡面明文指出,所謂的幼兒教育(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其中的幼兒指的是0到8歲的兒童,這0到8歲的條件從何而來沒人得知(或許與7歲這個年齡關卡對皮亞傑和許多文明、許多社會來說都有無比重要的意涵有關),也有很多人有意見(比如有人認為0歲這個下限定得太荒謬,沒有符號認知的3歲以前應該不能算做「幼兒」;也有人認為8歲這個上限定義的太寬鬆,只有2到5歲這短短的3年才是真正的幼兒,2歲以前的感官動作期稱不上是「童」,而5歲開始上了幼稚園大班學習認字後又老得不能算是「幼」了),對我來講,這些都只是定義寬窄鬆緊的問題,比較重要的是,為什麼我們會用年齡做標準來劃分勢力範圍?(不過,如果也要我對上述問題發表個人意見的話,從1個月到8歲是我個人的認定標準。也就是當新生兒大部分的反射行為消失、開始有真正的學習能力後,即使只是最簡單的模仿行為,都屬於幼稚教育的範疇。至於為何認同8歲這個上限就沒有特別的理由,也許,就當作是我對NAEYC的敬重好了。) 總之,無論是用幾歲作為界定範疇,年齡的觀點進入兒童概念裡,與前兩段所談到的理性思考結構和整個社會的發展變遷都脫離不了關係。我們知道,童年的概念必須來自將人類分成不同的「階層」。這個階層在以往人人都是文盲的世界裡顯得沒有必要,但是在愈來愈多凡夫俗子得以一窺知識世界的堂奧後,一種能夠區分出文盲與識字人口、反映出知識落差(knowledge gap)的智性結構成為必然。所謂的「Literate Man」(有知識的人類、知識分子)誕生,年輕人必須經由學習,進入印刷品的世界,才能成為「成人」。換言之,「成年期」必須靠個人努力爭取,它是一個象徵性的而非生物性的成就。 經由學習?怎樣的學習?往昔一傳一的師徒制可能嗎?或是一對一的私人家庭教師也可?或是必須有其他較大規模的機構?Postman認為,「學校」的正式教育機制,正是促使年齡與童年掛鉤的最主要中介因素。他說︰「當我們檢視歷史的複雜性後,發現一個很簡單的等式︰只要識字能力受到高度重視,就會有學校;只要有學校,童年的概念就能迅速發展。」這就是為何當時整個歐陸各國中,童年的概念發展不均,而英倫群島比其他任何地方更早出現童年概念的原因(英國在1480年時有30所學校,1666年時有444所)。(下週續) |
|
(回目錄)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 |
本報誠徵閱讀經驗分享,歡迎教師、家長及學生分享經驗,題材包括如何推動學生閱讀、啟發學生閱讀興趣、學生閱讀心得或小書評,文長500~1500字皆可,投至fiveguys@ms19.hinet.net,凡經採用,敬奉薄酬。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寫信給小編 e-mail: |
fiveguys@ms19.hinet.net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一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