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媒 ▍ 觀▍ 電 ▍ 子 ▍ 報 ▌▋▊▉ ⊕∮⊙◇★☆⊕∮⊙◇★☆⊕∮⊙◇★☆⊕∮⊙◇★☆⊕∮⊙◇★☆⊕
上週談論到國內數位內容發展需要文化創意的培養,但是文化創意並不能只流於唯心式的討論,必須觀看當下的歷史條件,本週專欄作家魏玓已經關注台灣電影工業許久時間,讓我們一起觀看他如何評論電影官方機構,以及為何許多電影人對電影市場不具有信心的原因.
《本期內容》 ∮救電影,需要魄力、耐性和一點天真
┌────---《 2004/02/20 媒觀第117期電子報》-----────┐
§救電影,需要魄力、耐性和一點天真
◎魏玓
新聞局在去年金馬獎頒獎典禮之前公布了《電影政策與願景》白皮書,當中列舉了十項重要的電影政策宣示,主要可以歸納為加強輔導、健全產業環境,以及建立整合影音產業平台等三個方面。新聞局主動出擊拯救瀕臨瓦解的台灣電影產業,值得肯定。然而或許是搶搭金馬獎的事件新聞熱度之故,該白皮書中所提出的政策方向,多為過去幾年來學界與電影業界之呼籲,並無太多新意。再者各項政策內容細節也未清楚說明,讓人感覺宣示意味遠大於實質。
不過,就在農曆年前,新聞局終於跨出了政策執行的第一步。經新聞局和財政部協調後,已經實施了25年的進口影片所得租稅優惠將於今年8月1日起取消。這項優惠源自於1979年的進口影片所得免稅解釋:「營利事業進口國外電影片,經約定不得重製,僅供一定期限放映之用者,其所支付之費用,尚不屬權利金性質…免予課徵所得稅。」這項解釋文的真正背景我們很難得知,不過據推測應該是國民黨政府、美國政府、美國電影財團以及台灣本地片商之間多重交互利益關係下的產物。
無論在表面上用什麼理由正當化這項政策,美國電影從來就不是弱勢,更不符合給予優惠的條件。相反的,除了賦稅優惠以外,包括進口配額和上映拷貝數的限制,過去二十年來陸續解除;而票價訂定和跟電影院的拆帳比例,主導權也都掌握在美方片商手上。在政策面和市場面的雙重優勢下,如今以美國電影為主的外片票房壟斷台灣電影市場超過95%,國片產業瀕臨瓦解,恢復租稅公平,勢在必行。
不過,這項措施只能算是最起碼的政策調整,也僅僅是新聞局所提出振興電影政策的一小部分,對於振興國片產業成效有限。我們除了期待新聞局能儘速落實它所提出的其他電影政策之外,也希望看到新聞局能夠進一步規劃更結構性的改革措施。以賦稅手段來說,應該參照法國的作法,對電影票價(無論國片、外片,因此沒有優惠和歧視的問題)和電視台徵收一定比例的特別稅,作為輔導本地電視電影產業的基金。另一方面,有鑑於過去數十年來電影政策推動的不穩定和無效率,也應參考南韓作法,成立獨立的專責電影發展委員會,新聞局則扮演行政輔助角色。新聞局是否願意某個程度在電影事務上「自廢武功」,成就電影發展的新局,也考驗著新聞局領導人的視野和魄力。
當然,台灣電影的沒落,其中政策方面的核心問題除了魄力之外,更重要的是缺乏政策推動的耐性。過去許多新聞局長只想見到短期成效,這對已經殘破不堪的台灣電影工業來說,無異緣木求魚:於是我們見到錦上添花的動作,遠多於雪中送炭的基礎建設。如果缺乏推動結構性政策的耐心,成效是永遠也看不到的。換句話說,救台灣電影需要多一點點的天真和對電影的癡愛,少一點點政治表現的功利考量,那麼也許再見台灣電影的生機,就不是那麼絕望。
(魏玓為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媒體改造學社執委)
└──-------《讓我們共創更優秀的媒體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