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5-02-22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5-02-22》

本期內容
◎ 客廳幼兒園:閱讀《童年的消逝》06
◎ 來去紫禁城:一流的醫療水平 不入流的醫病文化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客廳幼兒園:閱讀《童年的消逝》06
  宋嘉行(元智大學兼任講師)
日前有個小小的,不怎麼引人注目的新聞報導,報導內容是幾年前轟動一時的社會案件──美國一對苦戀多年的師生終於「修得正果」,在女老師服刑期滿出獄,當年的男學生也長大成人後,兩人的戀情終於獲得社會的認同與祝福,即將在今年4月正式結為連理(題外話:最近修得正果的戀情不少,其中還包括長達30多年的英國皇室婚外情,也是「有情人終成眷屬」!巧的是這一對也將於今年4月步上紅毯)。這段新聞之所以引人側目,不但因為這段感情是屬於「不倫」範疇的師生戀,還因為男主角當時只是個小六學生。一個照理來講還應該「人事不知」的毛頭小子,居然已經懂得跟4個孩子的媽發生關係,並且生育出自己的下一代,這種「兒童成人化」(adult-child)的現象,不啻是忤逆了我們對「好兒童」的美好想像。

我們知道,當代的兒童觀是建立在各種祕密的維護、羞恥心的培養、自我意識的高漲、理性思維的發達與學校教育的普及之上的。在這些環境下,兒童與成人之間界限清楚,所謂的成年人,相對於未成年者來說,他知曉某些兒童不宜的文化祕密;有能力進行邏輯思考、駕馭高層次的抽象工作;能夠區分符號與自己的關係;並且在心理上懂得延後滿足、忍受挫折、有自制力和羞恥心,因著這種種「優點」(或說優勢),成為兒童知識來源上的權威。

兒童呢?是尚未成熟的成人(unformed adults)、是野蠻人(最早是依拉斯謨斯的比喻,盧梭後來將之冠上高貴二字),他們純真無法自制,需要接受保護。18世紀以降,我們維護童年的原則就是──所有透露給兒童的資訊都必須經過整理、篩羅、選擇與管制,讓家庭與學校擔負起教育/監控的功能,在國家政府政策的指導下,將這些文化上的與知識上的祕密,按照兒童心理上和認知上可以接受的方法,分階段按部就班交給兒童。從學校裡教授的各年級教科書知識,到社會上所施行的出版品分級制(18禁),無一不是這種保護童年觀念的具體實踐。

然而,自從有了電子媒體後,這種奠基於「祕密需要維護與逐步揭露」之上的保護機制就被快速瓦解。電子媒體(其中又以電視為最主要代表)這種傳播技術最大的特色,就在於它是一種大量複製、快速傳播的影像革命,而圖像資訊這種符號性質,在根本上與文字極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圖像不展現「概念」,圖像展現「實物」。不像文字是用來陳列一種敘述或主張,閱讀文字基本上是一種延後分析解碼、延緩批判性的判斷,因而是一種構思(conception);電視影像所依賴的是一種極為直接而具體的感官覺知(perception),它訴諸經驗的具體表徵,而不是經驗的抽象轉換,它要求的是美感反應,而不是去費力思考。

因此,電視比起書本要顯得「和藹可親」的多了。它不要求你非得要先懂得一些符號後才能知道它在說什麼,基本上只要你的視力沒有問題,你就達到最低要求。然後那些花花綠綠、動來動去、又有聲音表情的人物動作,又顯然比那些死板板沒有熱力的文字排列組合更能吸引孩童的目光。這種低門檻、又不要求閱聽人費力解碼、簡直可以說是俗擱大碗的資訊傳播方式,當然比印刷書籍要來得價廉物美(想想看,Discovery一集節目內容要用多少書本和文字來堆砌,而且還生動有趣得多!),難怪嬰兒在一歲半左右就開始會對電視著迷,閱讀書籍卻要晚到幼稚園大班以後。

但俗話說得好,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麼平易近人的資訊傳播工具讓人付出的代價便是,它讓閱聽人愈來愈沒有耐心去慢慢消化吸收冷冰冰、硬梆梆的知識,而且由於幾乎不設防的結果,它讓整個社會以前要傾全力去防止外洩的各種道德祕密,現在只要輕輕按下一個按鍵,就可以在孩童面前一覽無遺(有養過孩子的人都知道,孩子一歲多時最會做也最愛做的其中一件事,就是按電視遙控器上的Power鍵)。電視、電影等影像媒體,幾乎是全方位地從每一個面向來瓦解兒童的本質與童年的定義。看一看前述那些維護當代兒童觀的要件,過度接受影像圖片等快速聲光刺激的結果,是讓人愈來愈沒有能力進行邏輯思考、駕馭高層次的抽象工作;在心理上也不再懂得如何延後滿足、容忍挫折;當然,自制力和羞恥心,更因為所有文化上的禁忌被一再地大量揭發而不再顯得重要。電視瓦解童年一個根本上的主因,就是因為它消滅了現世知識的獨特排它性。在電視面前不再有祕密,而祕密的存在卻恰好正是童年賴以存在的法則。

而當祕密失去了神祕性時,兒童也變得不再好奇。「因為兒童還來不及問任何問題,就已經被電視塞滿一堆答案。」電視、網路等電子媒體悄悄取代了學校課本和老師父母,成為兒童知識來源上的新權威,成人地位大減。這不得不讓我想起,前一陣子某位素以人文精神著稱的教授,在報上為文感嘆現在的孩子缺乏人文素養,連某些地理歷史的基本知識都不知道時,這些孩子卻反唇相譏,這位LKK也不見得知道遊戲電玩裡的主角和劇情為何!在我看來,這件新聞的重點其實不在兩方互指對方「無知」的內容究竟是什麼,而是在於兒童有能力、而且敢挑戰大人的權威,為自己被汙名化和幼稚化予以反擊。事實上,當大人不見得知曉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時,缺乏知識就不再只是年幼者的專利,而很可能是年長者需要自我檢討是否仍存有過往「成人至上」觀念,缺乏「年齡平權」觀念的落伍表徵。(下週續)
(回目錄)



來去紫禁城:一流的醫療水平 不入流的醫病文化
  魏宏晉(北京大學博士生)
前一陣子台北市邱小妹妹醫療人球事件引爆不少醫療制度的黑幕,一時間,許多人紛紛上媒體「申訴」親身經歷的離奇醫療經驗,我也想說說一些故事。

送紅包保平安

民國82年3月6日,是我當時一位美國籍同事飽受台北某大醫院折磨數星期後,終於解脫歸主的日子。

這位同事當時到台灣已經數年了,專業從事翻譯工作。有陣子他感到暈眩,經過診斷是延腦旁長了個瘤,必須開刀。這個老外一點都不懂得台灣醫療規矩,認為開刀是他跟醫生間的事,沒和朋友多說找照應,也不懂先到醫生家送紅包保平安,準備一個人就闖台灣醫院的龍潭虎穴。

腦瘤開刀非同小可!我們一群同事無意間知道他的病情,大家在開刀前一天湊了3萬塊錢,瞞著病人,由我代表送到操刀的腦科名醫家。我們都是臉皮薄的所謂「文化人」,怕送錢俗氣難看,錢不只用大紅包袋包得密密實實,還加了好幾本「好書」壓在上頭,再用一個大袋子裝置妥當,才敢送出。不過這些「降低敏感」的措施,實在是杞人憂天地可笑。當我送錢到醫生家時,醫生本人不在,由醫生娘接待,在場我掛2號,前面還有一位顯然也是來交禮數的病患家屬正在「交錢中」。人家可是連遮醜的紅包袋都不用,直接一手交錢,一邊就接受醫生娘的口頭「祝福」呢!

開什麼玩笑嘛

朋友在我送錢後第二天早晨動刀,按照醫生的說法,這是個很難的刀,成功機率約在3成,手術時間預計12小時。然而,手術房作業似乎比想像中順利,8個小時就完成了。出開刀房後,病人送進加護病房;進加護病房後4小時人就醒了,意識清明,我們當時以為那紅包發揮了作用。

朋友住了一天加護病房後就被移入普通病房,我們覺得有點奇怪,不是聽說開這種大刀最少得在加護病房住3天嗎?但院方說他情況很好,可以出加護病房了。而我們信了這說法,很高興老美的體質果然比我們強壯。

進了普通病房,他的狀況開始不好,不斷咳嗽,痰非常多。我們搞不清狀況,醫生也不多說,只說還好、還好。幾天又過了,醫生決定再將他送進加護病房,大家都嚇一跳,這才搞清楚原來他碰到了大手術後最怕的呼吸系統感染問題!

朋友被送回加護病房後,我們小心翼翼地質疑院方,為何當初不讓他多住幾天避免感染呢?我們得到的答案竟是,因為病人是外國人,沒有保險,怕他將來付不出醫藥費,所以看他差不多可以,就被「調整」出加護病房!這是我們先前完全不能想像到的意外答案!

朋友在加護病房一天情況壞過一天,血溶氧指數不斷下降,所以做了氣切,然後全身麻醉胸切,其實那就等於宣布一半的死刑了!

過了幾天,我們又突然有所「體悟」,問了醫生,病人呼吸系統感染,為什麼住的是外科加護病房,而非內科加護病房呢?我們得到一個小小聲,卻更晴天霹靂的答案──因為他們向來內外科不合,所以沒有照會內科!

在我們的強烈抗議與要求下,外科加護病房找來了內科呼吸治療醫師進外科加護病房參加診治。那位內科小醫師可能是頭一回進外科加護病房,就只專注於呼吸器的調整,其他時間便退守角落,一語不發。一度我還發現他就蹲在走廊的角落,像極了做錯事而不敢見人的小孩。

狀況越來越壞,血溶氧指數經常不到90。我試著問轉院的可能?醫院方面很誠懇地說,這時轉院長途顛波,無異加速死亡。無奈之餘,我突發奇想,打電話到榮總呼吸治療科,詢問對策。電話直接轉到主任王家弘手上,他聽了敘述,決定親身來看。

他下班後,自行入城來看我們的朋友。王主任和我們無親無故,就憑一通電話,他每天傍晚都來,連續近一星期。當年從榮總到市中心可還沒有捷運,搭計程車也是得要近一小時車程。王醫師就這樣每天自己來回,我們沒有接送,也沒有付過他一毛錢,至今思及還留有無限感動,雖然我們的朋友還是沒有被救回來。

死在醫院規矩之下

醫療這行業很難有個「完美」的規則和制度,在一板一眼的規則和制度(包括潛規則和次文化制度)的運作下,大部分的人也許可以得到符合標準的照顧,但是那「少部分」的呢?邱小妹妹死了;我的朋友10多年前原本不該死的也死了。他們都死在醫院的「規矩」之下!如果他們當年一開始都碰到王家弘醫師,也許現在都還在人世,而不至於徒留遺憾。

台灣的醫療制度是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並不比先進國家差勁。有年在英國,幾個朋友一起聊天,席間有一位小姐突然暈眩,失去視力。大家趕忙將她送醫,到了醫院掛了急診,急診室跑馬燈顯示,還得等4個半小時,我們告訴醫院情況緊急,可不可以先處裡?但到急診室的哪個不緊急?所以真的就等了4個半小時。而後這朋友也醒了,進了診間,醫生看看後說看不出所以然,建議等以後出現問題再來!這就是英國的公醫制度。

至於中國的醫院就更不必說了。進醫院先發一張晶片卡,存一千人民幣進去。抽血刷卡、照片子刷卡、進診間刷卡……,錢沒了再補進去,不然就什麼病也別看。

說著說著,我又想起有年我媽媽直腸大出血,送進先前朋友被整死那家大型教學醫院的經驗。她先做了內視鏡手術止住血,但半天後又開始出血,可是醫院卻只輸血,卻沒有再做手術。我問原因?原來是醫生下班了!要次日上班才有醫生上工,醫院認為輸血應急就好了。我見他們就是不立刻動手術,於是要求轉院。但他們又「沒空」幫我查可以立刻動手術的醫院,於是我用公共電話打遍台北市各大醫院,問到三總可以進行手術,於是立即轉院。到了三總是當晚10點左右,三總馬上開了病危通知書。我不知道如果當初不當機立斷轉院,等12小時後在原醫院等醫生睡醒開刀,那會是怎樣的一個可怕後果……

儘管台灣的醫療水平不差,但是不是該再多加進普遍的人性和悲憫?當小老百姓老靠運氣,碰到好醫生或者是好醫院活命機率才提高,那是很令人氣餒的。
(回目錄)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本報誠徵閱讀經驗分享,歡迎教師、家長及學生分享經驗,題材包括如何推動學生閱讀、啟發學生閱讀興趣、學生閱讀心得或小書評,文長500~1500字皆可,投至fiveguys@ms19.hinet.net,凡經採用,敬奉薄酬。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 e-mail:
fiveguys@ms19.hinet.net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