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止嘮叨,百憂解
給孩子真正需要的關注
口述◎馮喬蘭/人本教育基金會教育中心主任
整理◎謝美萱
爸媽為什麼會嘮叨?
從青少年的親身經驗聽起來,幾乎每個人都有非常共通的經驗,那就是爸媽經常從各種生活小細節裡,對小孩叨叨唸唸,叨唸的項目從小孩穿著打扮太奇怪、晚睡晚起、不摺棉被、愛看電視,太常熬夜、電話講太久、洗碗太不勤快…,幾乎到了「無所不唸」的地步。有時候,同一件事,竟可以唸上好幾年,最後小孩差不多可以把爸媽叨唸的內容,像唐詩三百首那樣全數背出來。
嘮叨,不但讓小孩覺得「很煩」,也是讓父母感到很不知所措、筋疲力竭的難題。
說起來,「嘮叨」這件事的緣由,其實和父母的角色有很大的關係。身為父母,從小孩年紀還很小的時候,就覺得把小孩照顧好是自己的本分和職責,這種心情,是延伸到小孩長成青少年,甚至更大的年紀,都不容易消除的。
爸媽要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把小孩「照顧好」呢?通常就是從小孩的行為表現來看。因此爸媽會對小孩有一些行為基準,最普遍的就是,功課好不好啊?有沒有禮貌啊?聽不聽話啊?有些是在外頭表現的,有些是在家裡展現的。爸媽為自己養成的習慣,就是不斷檢驗自己有沒有盡到這些義務,叮嚀小孩、提醒小孩,因為在爸媽的心理,會恐懼自己沒有扮演好父母的角色。
這樣說就很清楚了,為什麼青少年會覺得爸媽那麼愛唸,說穿了,就是因為,爸媽對於自己扮演的角色有某個程度的責任感,只是有時候不見得能拿捏得非常好。我看過一個例子,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小孩要去倒水,大概因為這個小孩年紀真的還蠻小的,爸媽覺得她可能水也倒不好,路也走不好,每看到小孩一個行為,就覺得她下一步一定會做錯;後來那個場面就變成,她媽媽在她後面喊著:「妳現在去倒那個水,妳往前走啊,左邊左邊,對,那個就是水,妳杯子拿出來啊,拿出來倒,慢一點,不要太急。」我心裡想,雖然那個小孩才一年級,但是應該可以自己練習倒水吧!爸媽過度的叮嚀,反而加重了彼此的壓力。
現代社會裡,每個家庭的小孩都很少,這使得爸媽的注意力可以更集中,可以更細緻地照顧小孩。只不過,這種照顧的習慣延伸到青少年時期,小孩自然就容易覺得煩。因為到了青少年這個年紀,生理發展或心智發展已經到了比較成熟的階段,甚至進入了一個可以從家裡獨立出來生活的階段,越來越覺得自己和爸媽是可以分離的個體。但是爸爸媽媽不見得習慣這個變化,親子之間就產生了一種不對等的看待關係。
有這麼嚴重嗎?
我以前小時候放學回家,常常把便當盒丟到水槽,跟我媽說,媽妳不要洗喔,我先泡水,等一下就洗,但她很不聽話,都會忍不住偷洗,最後就唸說我都不洗碗。其實爸媽叨唸的內容都是類似這種事情。因為家人是緊密生活在一起的,一舉一動彼此都看得到,理所當然,就從這些事情「下手」。
而當父母叨唸的內容一成不變都是這些的時候,孩子就會容易受不了,因為這些事不是什麼大事,它沒有絕對的道理,不牽扯生命、不牽扯是非、不牽扯嚴重的對錯,只是在於個人的習慣。
再舉個例子來說,看電視這件事,對有些爸媽來說是個重大議題,因為會影響功課,所以就會禁止小孩或規範小孩看電視。可是小孩也常看到爸媽在看電視啊,或者爸媽叫小孩去讀書,小孩也從來沒看過爸媽在讀書。所以對小孩來說,很多爸媽堅持的事情,就是「有那麼嚴重嗎?不做會怎樣嗎?你們也沒做到!有這麼不得了嗎?」
小孩會認為,「這是你的習慣,不是我的習慣!」所以當孩子漸漸長大之後,他心裡就會想,總有一天我要有我自己的地方,我要看電視就看電視,要什麼時候洗碗就什麼時候洗碗,我就是要半夜不睡覺,那你要怎樣?到頭來,爸媽的嘮叨對孩子的影響,不但不能反映在他們所期盼的行為上,反而可能讓孩子更不願意去做那件事。
我知道很多小孩和爸媽過招的方法,就是選擇敷衍他們。其實,我覺得這是某種健康的方法。老實說,大家實在不必為了摺棉被這種事爭得頭破血流,有時候孩子說「好啦好啦」,就讓他這樣敷衍過去也無所謂,因為這的確也不是什麼嚴重的大事。
您可能會覺得,天哪,原來是這樣!不過,我們一路成長就是這個路途啊。對於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處理態度。如果今天我們要談的是孩子生命中的重大事件,比方談戀愛、人生看法、未來志向,我認為就可以多做討論和分享,但如果只是連我們自己都覺得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小事,就讓自己放鬆一點。
小孩需要獨立自主的空間
有個朋友跟我提過,他看動物星球頻道,有一集在講獅子吃斑馬的事,內容是說成獅怎麼教導幼獅狩獵,教得非常用心,但是等幼獅到了一定的年紀,成獅就會非常努力的把小獅子趕走,非常非常兇的趕走。這個朋友問我,是不是人長大了就一定要離開原生家庭?
我覺得這個很有意思,其實「家庭」的功能,對所有的動物而言都一樣,爸媽在做的工作就是照顧幼小,讓小孩在一個沒有辦法養活自己的狀況下,得到保護和看顧,讓他可以安心的長大。但是最終的目的,都是希望小孩可以獨立自主,在離開家之後仍然有能力過得很好。因為所有生物的本能裡,都有一種驅動力,就是要出去「佔地盤」,對動物而言是環境上的,對人類而言可能更複雜地包涵了環境和社會。不是這樣嗎?爸媽都期盼著自己心愛的孩子,長大後可以尋得自己的一片天地!
所以,一個人到了成熟的年紀,如果沒有機會獨立自主的話,他會感覺難受,因為在這個時候,他需要的是發揮自己,也就是所謂的「自我實現」,孩子需要空間去發現自己的能力價值;如果他的所作所為一再受到侷限,就會覺得不舒服,但很可能因為還不夠成熟,所以他們也不明白或說不清楚為什麼不舒服,就會用非常不理性的方式和父母彼此回應。結果,原來彼此需要的兩方,變成彼此傷害,這是非常可惜的。
與其叨唸小事,不如關心大事
思考「嘮叨」這件事,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如果你常常叨唸小孩去做某一件事,做父母的,得先想想那件事有沒有道理,會不會其實你只是希望把自己的價值觀或習慣套用在小孩身上,事實上那件你嘮叨的事情真的不那麼嚴重!如果只是這樣,那麼作為爸媽,或作為任何一個人,都應該學著放下。
更重要的是,與其不斷跟小孩談一些小事,不如我們多想一些大事。小孩還小的時候,當然要關心他飯該怎麼吃,鞋帶該怎麼綁,但是長大了,他們早就會這些了,他們需要父母照顧的,不再是生活細節,而是他們的心智發展。青少年需要有人和他們對話、溝通、交換心情、交換想法。所以他們喜歡和朋友聊天,雖然聊天不見得一定能促成心智發展,但是他可以藉此交換心情、交換想法、交換感覺,可以一邊講一邊自我發展。就算是談情人節要不要送巧克力給喜歡的男生或女生,都可以談怎麼送?對方的反應會怎樣?自己送的心情是怎樣?要去哪裡買比較好?像這些事情,經由討論、分享,就可以幫助一個人解決事情、思考事情,這就是成長的歷程呀!
所以爸媽如果把對青少年的關注焦點,放在生活細節上,就反而沒有機會照顧他們最核心的需求,那是非常可惜的。比方當你看到小孩和朋友在電話上聊得很開心,你的反應如果是跟他說,「你幹嘛講那麼久?」那不是很可惜嗎?你錯失了一個了解小孩的機會。換一個角度,你可以問他,「跟朋友聊天很高興喔!是怎樣的朋友?你們都聊些什麼啊?」事後,你就可以和孩子聊這些他關心的話題,也會知道他需要什麼樣的協助。所以,我們做父母的,不要把眼光放在小事情上頭,要談一些格局比較大的事,才能真正幫助親子之間的關係。
讓孩子自己管自己
我經常鼓勵年輕人,長大了就可以離開家庭,自己在外面居住。這是因為,有時候反倒是小孩離開家庭之後,親子之間的關係比較好。因為距離產生美感。而且當年輕人離家時,他有很多機會要自己去體驗,自己去闖,不再有藉口說是爸爸媽媽叫他做什麼,於是必須自己去面對、學習一些事情,也才有能力變得成熟。成熟是需要透過經歷和練習的。
老實說,一個小孩到了青少年時期,已經沒有任何一個大人可以真正管得住他了,唯一可以管得住他的,就是他自己。而且他也必須是自己管自己,否則永遠都要依賴別人,那是很可怕的事情。
所以,當人可以經濟獨立的時候,基本上就是他有能力也應該離開家的時候,而離家之後,維繫家人的,就是原本在相處之間的那些情感的交流。是那些情感,讓人在離家之後還能繼續維持關係,絕對不只是爸媽對孩子的生活起居照顧,不是那些柴米油鹽醬醋茶而已。這些事物容易被取代,但人和人之間的交流卻非常獨特,也特別珍貴。
我衷心地建議父母,把對孩子的能量放在創造性的事物上,不論是共同進行什麼活動,或者思想的交流,或者價值的交換,都會比日常的叨唸來得更有意義。
並且,專心地傾聽孩子們的心聲吧,這個社會的進步,永遠是靠年輕的一代,來解放上一代!
編按:本文內容取自《人本教育札記》第183期,2004年九月號。
<Top>-----------------------------------------------------------------------------------
教育新聞
讀全美語 小時了了 國中未必佳
教育部委託學者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提前在幼稚園學英文與國小三年級才開始學英文,日後的英文、國文及整體學習的差異性不大,先起跑不見得就能先馳得點。……
(聯合報03/04)
幼稚園全美語 教部一定取締
依據現行幼稚園課程標準,培養英語能力不在課程目標內,教育部國教司昨天重申,幼稚園不能實施「全美語」的政策不變,各縣市政府要取締違反規定的幼稚園。……
(聯合報03/04)
<Top>-----------------------------------------------------------------------------------
HOT!與孩子們立約
建立一個不打小孩的國家
人本教育基金會,正發起「建立一個不打小孩的國家」活動,鼓勵大人們「與孩子們立約」,不體罰孩子、以更好的方式對待孩子。立約者將可以獲得人本教育基金會出版之「愛的手冊」一本,以及活動門牌貼紙一份。「愛的手冊」中,收錄如何不體罰也能將孩子教得好的故事、方式、以及思想。歡迎所有關心孩子、關心教育的人,踴躍參與。洽詢電話:02-23670151*230賴小姐
---------------------------------------------------------------------------------
【台灣教育向前行】系列廣播節目
■「教育好伙伴」:(週一到週五08:10~09:00)由台北市
家長協會理事長蕭慧英主持,幫助家長參與教育。
■「教育新航線」:(週一到週四18:00~19:00)由森林小
學校長朱台翔主持,提供教師各種教學的新點子。
■「教改e 點靈」:(週一到週五22:10~23:00)由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台主持人阿用主持,協助學生與家長認識教育政策、瞭解學習。
看到豐富的內容,關心教育的你是不是心動了,想一探究竟呢?
歡迎收聽「台灣教育向前行」!
收聽頻率:台北、桃園及高屏地區:101.7/宜蘭、彰化、台中、
雲林:103.5/台東:102.9/基隆:100.1/花蓮:103.7/
玉里:100.3/竹苗:103.9/南投:98.1/嘉南:107.7/澎湖:99.1
<Top>--------------------------------------------------------------------------------------
人本徵才
如果你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來改變台灣;改變自己的未來
而且你對人及教育有著興趣及熱情
你還喜歡嘗試做和過去不一樣的事情,
請你認真的考慮
我們正在尋找一起努力的夥伴!
人 本 的 呼 喚
做為一個人,最根本的煩惱是,為什麼活著?
「活著」是沒有問題的,人的麻煩是,不能只是活著!
十六年以來,人本教育基金會憚精竭慮,以改革教育,重建社會,促進活在這地上的人的發展為職志;除了已經引起相當的回響,累積一定的成果,最重要的,仍然是,我們已經結合了上百位真誠相待的同仁,相互提攜,彼此扶持,共同追尋個人、群體、以及整個人群的生命的意義!
然而我們相信,在漫天塵霧裡,還有未曾發覺的明珠,在台灣的某個角落裡,還有潛藏的伙伴,那麼,這樣的人物,到底在哪兒?
人本於是發出最誠執的呼喚!
加入人本教育基金會,將會發現:
一、 物質的待遇不高,但心靈的糧食無限
二、 永遠不怕沒事做
三、 自己從來沒有展現過的能力
四、 可以為全台灣的下一代,創造一個美好的成長環境
五、 可以改變我們共同的未來
最後的一個問題是:去到人本,我可以做什麼?
舉凡『建立一個不打小孩的國家』『反體罰運動』『常態編班的落實』『教育正常化的推動』『教師進修』『父母課程』『教學創新』『出版品編輯』..這些,都是工作項目。
至於可以做什麼,這個問題,就等你來了之後再說罷--工作是為人而設的,人不是完成某項工作的工具!
歡迎願意投身的朋友,將你的簡歷(建述學習過程經驗、工作經驗、個人介紹、為何想來人本、想來做什麼),以及600字對體罰的看法。Mail
到 yang415@hef.org.tw楊先生收 或來信 臺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27號9樓
●人本基金會台北辦公室秘書處徵才
職銜:秘書
工作:文書管理、活動企畫、政策研究、電話諮商等。
一般條件:關懷弱勢族群,關心教育議題,善分析與表達。
特定條件:無。
請應徵者郵寄下列資料:
1.履歷表。
2.自傳。
3.請列出十本你讀過的非文學類好書,並就其中一本發表六百字以上評論。
4.請提出三個台灣現有的教育問題,並對其中一個發表六百字以上評論。
郵寄資料或詢問詳情,請洽代理執行秘書蕭逸民:
1.傳真:02-23625015
2.電郵:equity@hef.org.tw
3.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227號9樓
4.電話:02-23670151-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