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媒體小鋪電子報

媒體小鋪電子報
2005.3.4/報主.媒體小鋪

本期內容:
《Watch Media》3月6日節目內容:鏡頭裡的啤酒廠與工人
《有沒有搞錯啊!》網路劈腿新聞事件座談會
《唱吧!一起公共化吧!》獨立樂團支持媒體公共化演唱會再一枚
《別跑!完成公共化吧》「媒改社聲明」林局長先請做完兩件事再走
《以管窺天.媒體偏見》影劇新聞不應只有八卦、隱私而已
《流行開講》私事和公事的界線
《Watch Media》快來聽吧!
《寫在後頭》

《Watch Media》3月6日節目內容:鏡頭裡的啤酒廠與工人



主 持 人:管中祥         
來    賓:鍾宜杰(台灣路透社攝影首席)、程彩倫(苦勞網執行秘書兼記者_

播出時間:每週日上午8:00—9:00
綠色和平:FM97.3


《有沒有搞錯啊!》網路劈腿新聞事件座談會


網路是新聞製造便利店?性污名是媒體血庫財源?
---網路劈腿新聞事件座談會
 
時間:2005年3月5日(六)下午2:00

地點:台北市城鄉會館

地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寧南路14-3號(西寧南路與開封街口) 

交通資訊:http://www.ca.taipei.gov.tw/civil/city/info.htm
主辦: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媒體改造學社、RESET網路雜誌、文化研究學會

       座談會期待從傳播新聞學角度、網路使用文化角度,還有性污名等角度來激盪出更有深度與批判意義的觀點。

報紙以頭版頭條將網路現象建構成全社會的公眾新聞,使得一件原本處於網路社群內、公眾性不確定的網路現象,變成全體共知共聞的新聞事件。在過去一兩年內,有越來越多從網路製造新聞的狀況,這樣的做法是否恰當需要深入的探討。由於報紙與電視對於網路社群的報導,往往會擴大事件與形成公共輿論,因此到底報紙與電視媒體該負擔什麼樣的社會責任,也必須深究。

在網路成為製造新聞的便利店的同時,媒體報導的動機與出發點,卻往往只是為了銷售與收視率,因為媒體選擇的網路現象,總是和最有賣點的「性」議題相關,這當然和台灣媒體的「壹週刊化」直接相關;而媒體正如所有性窺密雜誌一樣都用冠冕堂皇的理由來合理化自身的報導;但是事實上,媒體為了炒作擴大性議題,往往採取最保守的報導角度,以便將所報導的性事聳動化──畢竟事件本身無所謂聳動,聳動與否乃是報導角度的建構,採取見怪不怪的開明報導角度就無法製造聳動了。因此,往往在沒有公共辯論的狀況下,當事人就已經被報導所隱含的保守性道德公審定罪。例如所有關於外遇、劈腿等等的新聞,都是在不深究當事人具體狀況的情形下,直接做出最簡化的道德審判。然後媒體又披著這種廉價的道德光環,來正當化自身為了銷售財源的新聞製造。更可悲的是,被大眾媒體性污名的當事人卻無反擊能力,因為已經被性污名的當事人,往往害怕媒體進一步曝光而不敢討回公道。性污名在媒體推波助瀾下變成嗜血記者的血庫。為此,我們應該思考「性權侵害」應該比照「性侵害」,以便使當事人在媒體與司法面前都有保密的權利。

最後,網路文化在這個事件中的角色也必須被檢討。例如,網友們利用網路串連掀起的同仇敵愾到底是什麼社會文化脈絡造成的?很多道德義憤是否就是缺乏公共理性辯論的簡化道德審判所豢養的?有些板主只是為了「避免爭議」而禁止「辯論」,這是否會使網路喪失公共論壇的理性教育作用?在保障網友隱私的前提下,對於事件的理性爭議是否應採取言論封鎖的手段呢?



《唱吧!一起公共化吧!》獨立樂團支持媒體公共化演唱會再一枚



來聽聽年輕音樂尖兵們對公共媒體的想像以及媒體改革的想法。對現在的公視有何建議?而他們對公共媒體的近用需求又是什麼?快來聽聽他們的想法,並且也想一想,你對公共媒體有什麼樣的期待。
Emily:
是的,台灣的媒體每下愈況,電視台和廣播媒體和以賺錢為目的的唱片公司結盟,導致我們在電視上、電台上都只能聽到一成不變的流行歌曲。然而,觀眾的口味是靠媒體營造出來的,身為玩另類音樂的搖滾樂隊,我們需要的是開放的空間讓我們的音樂能有被欣賞的權利!更重要的,不要讓利欲薰心的媒體和唱片公司抹殺了默默認真創作的樂團、樂手,甚至是藝術工作者。媒體公共化是我們必須積極的爭取的!
仙樂隊: 
當同學們都用同一種語調跟我說話時,我就感到很膩,看著他們有時候甚至不自覺自己在說什麼,我就想回家。口頭禪只是小事,相同的語調可是大事,台灣的媒體就是這樣,真受不了。
芭娜娜:
媒體公共化已經是勢在必行的行動,對於樂團圈而言,對於關心台灣事務的人們,電視文化的壟斷使得屬於我們次文化的任何活動沒有任何受到注意的機會,因此我們必須做些什麼。如果你們愛音樂,請支持這個現在正在推動的活動,而不是讓它成為遺憾,請大家用行動來支持媒體公共化。
凱比鳥:
到底是鷄先生蛋還是蛋先生鷄?到底是媒體控制人民還是人民擁有媒體?在任何地方都沒多少人想做不能馬上回收的生意,媒體生意人不會因為一小群人持續不斷地嘶吼就放棄關心廣告的收入和收視率的高低,轉而去做一些違背他們本意的良心事業,這是非既得利益者沒辦法也不得不接受的事實。
不過也用不著去在乎主流媒體或非主流媒體是否真的給了社會什麼積極的力量,但每個人一定得要有用盡全力不斷改變、不斷嘗試著而去做到些什麼的企圖心,努力地去豐富環繞在自己周圍的世界,不管是真的假的、好的壞的、喜歡的不喜歡的、吵的安靜的,累積分辨各種選擇的機會與經驗,才能從中找到與之相抗衡的適合戰鬥位置。
演唱會資訊
時間:2005/03/10(Thu)
地點:The Wall 這牆音樂藝文展演空間(羅斯福路四段200號B1,羅斯福路-基隆路口,百老匯影城地下室)
表演樂團:Emily、仙樂隊、芭娜娜、凱比鳥。
入場時間:20:30
表演時間:21:00
票價:NT300
預售票價:NT250
備註:門票收入將做為校園推廣活動之活動經費。
主辦單位:另類媒體發電工作室 
協辦單位:媒體改造學社、這牆音樂藝文展演空間。 
本活動訊息歡迎轉寄



《別跑!完成公共化吧》「媒改社聲明」林局長先請做完兩件事再走



文/媒體改造學社

新聞局長林佳龍宣布辭官參選台中市長,在其追求個人政治生涯更上層樓之際,卻留下任內規劃提出的「無線電視公股釋出條例」、「公共電視法修正草案」兩項攸關台灣媒體結構性改造與未來長期發展的重要修法案懸而未決。長期專注於台灣廣電媒體改革的媒體改造學社鄭重呼籲,林局長對改革媒體若真有誠意,而非僅只是為累積個人政治聲望進行造勢,就應在卸任前對台、華視公股併入公共廣電集團,以及奠定未來公共廣電集團的公共電視法修正案,做出不可逆轉的處置,以防人去政息,坐實外界「愛作秀、少做事」的批評。 

林局長在不到一年的任期中,一直予人積極任事的印象,尤其擅長呼應社會各界對媒體改革呼籲,設定議題,製造媒體曝光,除了在有線電視頻道區塊化、廣播頻率開放等議題上展現行動力,在金鼎獎頒獎典禮上高歌一曲,並親自以最佳男主角姿態拍攝「國片安娜」宣傳影片的作為,在在都顯現林局長深諳政治人物媒體行銷術,在內閣同僚中大概無出其右。我們並不反對政治人物宣傳自己的政績,但深深期許其政績都能名實相符。 

林局長在辭官參選記者會中表示,提前請辭是為建立政務官典範。我們認為,台灣政務官最需要的典範,是為自己提出的政策負責到底,並不惜為貫徹政策理念下台。若林局長真以樹立典範自期,就必須在卸任前捫心自問,在銳意進取的形象下,對台灣的媒體改革是否真有貢獻?如果政策規劃都只是虛晃一招,徒得令名,實質改變卻付之闕如,其有負於社會期待者,恐比毫無作為者更甚。 

媒改社在此向已請辭待命的林局長提出鄭重呼籲,如果真要獲得選民的認可,請把握最後在任期間,努力協調內閣,明確將從立院退回無線電視公股條例確立為公共廣電集團的方向,而非模稜兩可,可公可私的騎牆方案。並加緊推動公共電視法修正案的立法進程,為建立符合現代民主社會公領域需求的公共媒體集團奠立穩固基礎。 

林局長要走,我們願意祝福,但如果不想背負浪得虛名的評語,就請先做完這兩件事情再走。


《以管窺天.媒體偏見》影劇新聞不應只有八卦、隱私而已



文/管中祥

那天和一位記者朋友聊起中國時報影劇版的「媒體小鋪影音館」專欄,他說:「文章很有意思,也還不錯,但怎麼會登在影劇版?」 

雖然,這個問題被問過不少次,但我仍然好奇的反問他:「為什麼不能登在影劇版?」朋友說:「影劇版不都是一些八卦、娛樂新聞,你的文章有的是談call in節目、媒體批評、文化評論,或者一些另類的電影、音樂的評介,跟影劇好像沒什麼關係?」 

「是嗎?」我疑惑的問:「你剛說的不就是一種『影劇』現象嗎?另類的電影和音樂不也是一種娛樂嗎?」記者朋友了停一下回答說:「也對!」 

朋友的問題並不特別,因為大部分影劇版給人的印象就是「八卦」、「娛樂」。這類新聞受到歡迎,也沒有什麼不好,只是如果影劇版只有「八卦」、「娛樂」,那也實在太過單調。 

許多的八卦新聞都是窺人隱私,窺人的時候很爽,但被偷窺的藝人心裡可不一定舒服。藝人之所以會不爽,除了私人的小祕密被人當作茶餘飯後打屁、嗑牙的話題外,他們也會擔心觀眾只記得八卦緋聞而忘了他的特殊才藝。不過,有些人被偷窺可是樂得很,因為知名度會因此大增,所以,不少藝人和經紀公司會把八卦、隱私當作公關、活廣告,看看能不能多賣幾張唱片或增加一些收視率。 

其實,影劇版的公關活動不是只有八卦、隱私,大部分的「娛樂」新聞差不多都是藝人和經紀公司的宣傳工具。娛樂新聞就像個大型的郵購型錄、廣告看版,幾家主流的唱片公司或電視台往往會透過一些公關、花絮新聞時時提醒你誰發唱片了?什麼時候新戲上檔?誰要辦簽唱會了?看看能不能讓你在開心地看著偶像明星的喜怒哀樂時,也順便花點錢來贊助一下。 

然而,要是影劇新聞都只是這些內容,觀眾就可能會不曉得台灣影視、音樂其實存在著豐富的多種風格,因為在一般民眾最容易接觸到的影劇新聞、MTV頻道、廣播電台裡,幾乎只充斥著大型、主流公司的活動通告,一些另類、小眾、小成本、非商業的音樂或影片即使作得再好,也難以見著天日,久而久之,大家不但沒啥機會接觸到其他具有娛樂價值的影音產品,影劇版也會像政治新聞一樣成了少數人的舞台。


《流行開講》私事和公事的界線



文/魏玓

台灣社會已經變成了一個恐怖的窺私社會。過去兩個星期,幾乎全台灣的人,或者說,至少是全台灣的大眾媒體,都瘋狂地一起窺探4個年輕名人的感情生活隱私,他們就是周杰倫、侯佩岑、蔡依林和連勝文。誰跟誰什麼時候在一起,誰跟誰去了哪裡,誰送了誰什麼禮物,誰又打了電話給誰,大家對私人事務的飢渴有如海綿碰到水一樣。直到兩個星期後的今天,還有媒體在討論侯佩岑的生日究竟是哪一天,是什麼星座,也因此會做出什麼樣的事情來。看來,媒體的窺私慾望,還不想停止。

這些名人對感情和人際關係,有的人處理得好,有的人處理得不好,但那都是他們個人以及他們彼此之間的事情,可是整個社會卻像進行公審般,自以為有理地對他們私下的一言一行褒貶評判。也許他們之中有人利用八卦緋聞做為行銷宣傳的一種手段,但事情失控至此,相信他們也都感到無奈。反過來說,做為讀者和觀眾,我們跟著窺私之餘,若設身處地想想,一堆無關緊要的人,來批評你的私人情感事務,難道你不想說:「喂,關你什麼事?」

商業媒體(尤其是電視台)不僅對名人窺私,他們做得更多的是對平民大眾的窺私,舉凡各種社會問題或犯罪事件,新聞媒體都像喪失理性的窺私部隊一般,毫不顧及他人意願地從自己的角度,讓平民百姓的私人生活「全都露」。對於這些已然受害的人,媒體也許沒有那麼大的興趣想知道他們的小事(諸如什麼星座?或是喜歡誰),卻有著更多的無理和粗暴。

當然,公、私之間的界線,其實並不那麼清楚,而是隨著社會情境和人為意向而改變。這當然不是說「公眾人物就要忍受隱私被公開的代價」,或者「社會問題有必要讓大眾知道」這種似是而非的道理。而是說,有些對私人事務的了解和探討,確實是有公共意義的。

例如家庭暴力、受虐兒童、棄養老人,或是近親性騷擾等等,透過對這些社會問題發生的實際狀況的了解,我們可以藉此協助其問題的解決,並預防類似事件的再度發生,這都是非常重要的。這裡所謂的「了解」,是要深入探討問題發生的原因,並在他們的同意下,適當地讓他們心聲表達出來,也讓社會認識問題的真相。缺乏同情心和公共意義的窺私,只是浪費寶貴的公共空間,可以休矣!



《Watch Media》快來聽吧!



如果你想體會同步即時的快感,享受有廣告,與吃螺絲專業表現,就
請妳到:http://www.fm973.net/

如果妳想要打開電腦就可以隨時收聽,就請你,
先到媒體小鋪(http://www.benla.idv.tw),再從首頁點選線上
收聽《Watch Media》,就可以一邊參觀小鋪總部,一邊聽聽線上廣
播。

當然,如果覺得有點麻煩,或者太囉嗦,那就直接按下頭的網址囉!
http://utenti.lycos.it/deerwen/ptb/list.php?forumid=17





《寫在後頭》



HI!看完了,不曉得親愛的朋友有沒有任何的分享與批評,也期待您的指教,任何的意見請寄:benla@benla.mymailer.com.tw

只要註明出處與作者,這裡頭的文章歡迎引用、轉載,因為知識是無價與共享的。

媒體小鋪本站:http://www.benla.mymailer.com.tw

媒體小鋪個人新聞台: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benla/index.html

媒體小鋪電子報:https://enews.url.com.tw/benla.shtml

「Watch Media」每週日上午8:00—9:00於「綠色和平」(FM97.3)現場直播



報主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