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
::本電子報由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六十八期 / 2005年03月09‧每週三發行

來看看素超人吧!本期的心靈電子報摘了《法鼓家風》中的一篇書摘,聖嚴師父以王澤坤居士的例子來說明「精神」的重要。王澤坤居士長期護持聖嚴師父及法鼓山的故事,素的鹹蛋超人已經耳熟能詳了,但是再看這一篇還是覺得很感動。

素的鹹蛋超人對於《法鼓家風》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很是讚賞,聖嚴師父在黑板上寫下對於僧伽的箴言及訓試,這樣的畫面看起來真有感覺呢。雖然書中的內容主要是針對法鼓山學僧的開示,但是對於一般大眾來說還是很受用。聖嚴法師重視現代僧伽的養成教育是眾所皆知的,讀這本書就好像親臨現場,諦聽師父開示一樣。

金剛經》中提到,「隨緣」有兩種:一種是等待因緣,另一種是促成因緣。等待因緣非常消極,促成因緣才是菩薩行。雖然我們不能夠坐在課堂上聽聖嚴師父說話,但是《法鼓家風》的出版就是積極的促成因緣。

 
 

人應該知道自己的份量, 瞭解自己的能力, 然後充實自我、發揮自我; 不放棄自我的既定方向, 不動搖基本信念, 就不會受到環境的影響而失落自我了。

摘自《獨立做自己

 

坐太久,身體緊繃、僵硬,怎麼辦?從本期開始,心靈電子報將陸續介紹一些簡單運動,讓您搭車、坐飛機、開會、上班時,只要隨時練習三分鐘,就能享受身心放鬆的喜悅。

◎練習要訣:「身在哪裡,心就在哪裡」是基本原則,相應的心法次第是 「清楚→放鬆→全身放鬆」。

肩膀運動


 
  1. 身體坐正,全身放鬆。兩手自然下垂。
  2. 兩肩緩慢上舉,儘量貼近耳朵。清楚肩膀伸展的感覺。
  3. 肩膀緩慢回正,清楚全身放鬆的感覺。
  4. 兩肩緩慢上舉,清楚肩膀放鬆的感覺。
  5. 肩膀緩慢回正,清楚全身放鬆的感覺。
  6. 兩肩緩慢向前作大圓圈的轉動。清楚肩膀轉動的感覺。
  7. 清楚肩膀放鬆的感覺,清楚全身放鬆的感覺。
  8. 反方向旋轉。
  9. 清楚肩膀旋轉的感覺。
  10. 清楚肩膀放鬆的感覺,清楚全身放鬆的感覺。
  11. 肩膀緩慢回正。

「肩膀運動」為「法鼓坐姿八式動禪」第一式的部份動作。想學習所有完整招式嗎?歡迎參加各地「法鼓坐姿八式動禪」的課程。

‧詳情請洽:02-28933161分機570、577禪修推廣中心

精神,從力行中體現

■ 聖嚴法師

這堂課是「精神講話」,這裡所說的「精神」,並不是指體力。像我現在年老體衰,不見得就沒有精神;而身體不好,也不一定等於沒精神,甚至人死亡以後,精神也不一定會消失。

實踐才能體現精神

精神講話主要的功能,是為了提起諸位的心力、信心與道心。諸位每天早上念的「三學研修院」的院訓,實際上就代表我們學院的精神。此外,我們《學僧手冊》裡所記載的各項規約,表現出來的風格就是學風,也是我們的精神。但是,如果只是每天早上念一念「院訓」,即使內容背得滾瓜爛熟,行為如果一點也沒有改善;或者,即使手冊規定得很好,但私底下卻依然我行我素,這樣子算是精神嗎?同樣的,我們的校訓──「悲、智、和、敬」,如果不把它呈現在生活之中,其中的精神也就無法展現。

所以,這些好的規範不是僅僅嘴巴說說就算了,而是要照著去做、去身體力行。如果能這樣,凡是接觸到我們法鼓山僧團的人,就會感受到我們慈悲、智慧、和樂、和敬的道風,這就是精神。也就是說,我們的言行要一致,否則我們的心行跟我們的規範沒有關係,就無法體現精神。因此,真正的「精神」,是從實踐理念,實踐院訓、校訓中體現出來的,否則即使懂得再多,親近過全世界有名的高僧等善知識;或是嘴巴會講一堆佛法,自己的行為無法跟佛法相應,當然也體會不到大善知識的精神。

僧大也好、體驗班也好,辦學宗旨都是要培養佛教的宗教師。身為出家人,不一定要會用嘴巴講,身體力行最重要,我們的一舉一動、甚至一個表情,都能夠讓人感受到慈悲、智慧,與人和合、能尊敬人的精神,有這種精神就能漸漸感召人。

在釋迦牟尼佛時代,有一位馬勝比丘,威儀堂堂,有一次,舍利弗在路上看到馬勝比丘在托缽,對於他的威儀十分讚歎和羨慕,心想:威儀這麼好的人一定是有道的,就去問他:「你有這麼好的威儀,一定有很深的道,能否教教我呢?」馬勝比丘回答:「我是佛陀的弟子,如果你要學的話,請去跟我的老師學。」就這樣,舍利弗、目犍連就成了佛陀的弟子。而且從此以後,舍利弗只要知道馬勝比丘在哪個方向,他睡覺時一定是面朝那個方向而不背對著馬勝比丘,打從內心裡尊敬他。馬勝比丘並沒有對舍利弗說得天花亂墜,但他的好威儀,讓人感受到其中的精神。

最近我們推行日課表,用它來檢視自己一天的身口意三業,這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項福利和成就,你們應該每天依著日課表上的項目來實踐,就能夠表現出我們法鼓山的精神。不要說,課業很忙,時間很少,所以沒有辦法好好地去實踐日課表,這樣的想法是顛倒。就好像我們的早晚課一樣,日課表是我們的功課,如果一天不做,那就是一天的損失。

以生命延續精神

一個人在世界上能夠影響一、兩個人的一生,那他的精神就是存在著,不一定是當了老師、當了師父,或是轟轟烈烈地做了什麼大事,才叫有精神。譬如早年我有一個弟子──王澤坤居士,你們可能在《我的法門師友》那本書中讀過這段故事。他原是皈依一位老法師,後來因為聽我講經,才稱我為師父。這位居士對我的影響很深遠,當年我決定去日本留學的時候,只要認識我的人都不贊成,認為我去了日本就會還俗。唯有這位王居士非常誠懇地跟我講,他相信我百分之百不會還俗,在我臨走時,還供養我一個紅包。他是退了休的人,家境並不是很好,還給了我一個紅包,雖然金額不是很大,但是對我來講,意義相當深重。

我到了日本以後,有人在我師父面前說了一些是是非非,我的師父因此對我有很多誤會,不斷責問我,甚至到東京來看我。但是這位王居士,他對我真是信心不二。只要他的朋友去日本,他都會託朋友帶小禮物給我。記得有一年冬天,天氣很冷,他就買了很多布料送到文化館,請鑑心法師替我做幾套冬衣,然後交代他的朋友帶到日本給我。這點點滴滴的事情令我終生難忘,甚為感動!所以在他往生之後,我寫了一篇文章悼念他,這在我所寫的追念逝友的悼文中,可以說是最早的一篇。這位王居士的精神,一直到現在都影響著我,而他的兒孫也一直秉承這位老居士的訓示,護持我們法鼓山已幾十年了,因為這位老居士的遺訓交代說:「你們一定要好好護持這位聖嚴師父,他是一位有德的出家人。」

本來我不知道他們一直在護持我們,直到最近,他的孫女兒詢問能否與我見個面,因為她的父母──也就是王澤坤居士的兒子、媳婦,雖然一直護持我們,但因為不好意思來見我,所以始終沒有來皈依,如今她的父母已七十歲了,於是想看看能否來見我。見了面之後我才知道,幾十年來,這位王老居士的兒孫、媳婦一直護持法鼓山。回想起王居士,他總是默默地護持我,他的兒孫秉持著父祖的遺命,也一直默默地護持著我們。雖然他並沒有名,如果我不替他寫一篇紀念文章,在佛教史上可能是不會有人認識他的,但是他影響著我,也影響著他的兒孫。這位老居士的精神,不管是他活著的時候或是往生以後,都是有影響力的。因此,沒有留下名字不是重要的事情,能留下好的精神、有正面的影響力,才是可貴的。

精神就是一種影響的力量,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乃至文章都能影響人,不論是從空間上、還是從時間上影響人,都是精神。如果人們問你:「你的家風是什麼?」一般人可能回答不出來,不過以我個人為例:我的父母都是鄉下人,沒讀過什麼書,也沒有什麼學問,不過我的父親曾講一個比喻,影響我的一生,那就是:「大鴨游大路,小鴨游小路;不游的話,就沒有路」,這就是我的家風,父親給的教訓,影響了自己,乃至與人分享,別人也得到了利益,這就是家風。(講於二○○四年三月十九日僧大「創辦人時間」)

本文摘錄自《法鼓家風

法鼓晨音
/ 聖嚴法師

晨光微曦中,只要聖嚴法師不出門的日子,吃過早餐後,是農禪寺法師們最珍視的一段時光,因為,法師會對全體出家弟子們談話。 二十多年來,這些看似… <more>

 

我的法門師友
/ 聖嚴法師


「當我校閱之時,竟有數度覺得視線模糊,用手輕揉,才發覺是在流淚!可不是嗎?我的這一生,豈不就是從這些師友的影響中走過來的?」─聖嚴法師、自序… <more>

佛法詢問台電子報第九期

佛法詢問台-問

我是一位佛教徒且持齋多年,婚後夫家的人都不是佛教徒,但是日常生活中,我仍然持齋,婆婆深怕我因為吃素影響健康而偶有微詞,但不會有太多阻擾。不過,每逢民間信仰的重要節日時,如果我以鮮花、水果以及素菜祭拜祖先,婆婆總是會很不高興的對我說:「我們的祖先不吃素,妳不以大魚大肉來祭拜,他們怎麼吃得飽呢?祖先吃不飽是會生氣的。」

面對婆婆的指責,我總是會去市場採購葷食來祭拜,但內心卻充滿愧疚與不安,請問我該怎麼辦?

佛法詢問台-答

妳的婆婆深怕妳吃素而影響健康,民間信仰的重要節日時也不允許妳以鮮花、水果及素菜來祭拜,怕祖先吃不飽,這是基於愛護妳和對於祖先的孝道的緣故,動機是好的,不過在觀念上並不是正確的。關於這一點,是需要時間來溝通的,必須要多用些耐心,而且妳自己也要好好修行,孝順公婆,照護先生及孩子,如此,在跟婆婆溝通時就會容易、快速些。

另外,學佛吃素的問題,利用此次因緣,順便把聖嚴法師著《正信的佛教》第二十頁的「信仰佛教必須吃素嗎?」選錄出來,供讀者參考:

素食雖是佛教鼓勵的事,但卻並不要求所有的教徒非得一律吃素不可。素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是為慈悲一切有情眾生的緣故,所以在南傳地區的佛教國家乃至出家的比丘,都不堅守素食;西藏的喇嘛,也不守素食,但他們不親自殺生。

因為,五戒的第一條就是「不殺生」,信佛之後,如能實行素食那是最好的事,若因家庭及社交上的困難,不吃素也不要緊,但是不可再去親自屠殺,也不可指揮他人屠殺了。買了屠死的魚肉回家,那是無妨的。(亦可參考《學佛群疑》第十六至十九頁之「什麼是佛教徒的飲食觀?」)

 
友善列印 我要轉寄
除本電子報之外,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並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    >>法鼓文化文摘報           >>智慧掌中書電子報        >>素食聰明吃電子報
   >>佛法詢問台電子報       >>法鼓文化修行電子報     >>經典學院                     >>人生雜誌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05 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轉載請洽:data@ddc.com.tw
客服問題請洽:market@ddc.com.tw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