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5-03-09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5-03-09》

本期內容
◎ 教育論壇:進步社會理應擁有多元價值
◎ 客廳幼兒園:《童年的消逝》讀者來信與回覆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教育論壇:進步社會理應擁有多元價值
  羅德水(教師)
94學年度大學學科能力測驗成績已於2月22日出爐,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隔天各大報均以極顯著的標題與版面報導今年度學測滿分的情況,甚至把各所謂明星高中考取滿分的人數作了詳細的比較,例如這則報導:「明星學校中以台北建中最亮眼,有17名學生滿級分。其他明星學校滿級分的人數是:北一女有4名、師大附中2名、延平中學1人、武陵中學2人、台中一中11人、台中女中6人、嘉義高中1人、台南一中7人、台南女中有3人、高雄中學有11人、高雄女中4人。」

事實上,這樣的現象並不陌生,從聯考的時代迄今,台灣社會與傳媒對於所謂「狀元」的興趣始終不曾稍減,如果大家不健忘的話,去年年中,93學年第一次國中基測成績公佈時,不僅各大媒體同樣大篇幅報導,甚至連各縣市首長亦爭相接見所屬學校基測成績滿分的學生,這些「狀元」學子顯然為家長爭取了無限光榮,就連出產「狀元」的縣市與學校似乎也是與有榮焉。

雖然筆者並不認同媒體的瘋狀元現象,不過必須先要指出的是,這些狀元學生完全無需為此承受任何的壓力與指責,更何況這些學業成績優異的學子,不僅讀書方法值得其他學生學習,從相關報導訪談亦可得知,他們絕大多數也都是謙沖有禮的學子。儘管如此,這樣的狀元現象還是值得深思。

自民國83年410教改大遊行迄今已經整整10年,十年教改所高舉的理念無非是開放鬆綁與尊重多元,惟從上述的狀元現象觀察,體制上或許是開放鬆綁了,可存在於國人心中那種根深蒂固的科舉思維,卻未曾隨著教改而產生改變。也由於台灣社會相當程度上還是將升學或學業成績視為唯一的價值,因此,即便高中與大學的錄取率都已大幅提高,我們的孩子依然奔波於學校與補習班之間,為了追求高分與所謂的好學校而夙夜匪懈。或許是台灣人真的太愛補習了,甚至有媒體報導,「7成5的台灣囝仔到美國還是補習」;亦有人直指,補習班是十年教改的最大受益者,從坊間連鎖補習班「估計每年補教業市場達數百億」的招商廣告也可見一斑。

除此之外,隨之衍生的,則是所謂明星國中小招生大爆滿的問題。面臨升高中壓力的國中生要搶讀明星國中的心態不難理解,甚至還有家長為了便於讓孩子日後進入特定國中,不惜越區就讀所謂明星國小。事實上,分析所謂明星國中小的各種辦學條件,從老師的角度觀察恐怕會很不同於一般家長。以全台各都會區擠破頭的這些明星學校為例,由於大量超收學生,使得這些學校的生師比遠高於一般學校,至於每位學生平均可使用的校地面積則明顯偏低,甚至由於缺乏專科教室加上操場面積不足,據聞部分明星學校的孩子根本無法在合適的場地上音樂課與體育課,完全看不出有成為明星的條件。

雖然如此,多數望子成龍成鳳的家長,顯然不為這樣的限制影響,千方百計將孩子送進明星學校;總歸一句,就是希望孩子可以藉此考上第一志願的明星高中,進而如願進入台清交。為了鼓勵鞭策孩子,不少為人父母者,最常諄諄告誡子女的大概就是:「不讀書,看你將來怎麼辦?」這種想法的背後所代表的,則是高學歷等於高所得或高成就的思維。然而,現在的問題則是,大學錄取率雖然逐年遞增,其學歷卻也持續貶值,多數大學生念完了大學顯然還不能放心,於是研究所成為新的升學窄門,其廝殺之慘況猶勝當年的大學窄門,更別提在台灣總體產經結構仍屬國際代工角色的現在,我們的大學生尚且必須面對畢業即失業的考驗,而研究生淪為工廠作業員的更是所在多有。

也由於以上這些環環相扣的現象,現行的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大學學測與指考,在本質上與以往的聯考無異,孩子的學習壓力有增無減。為了導引教學正常化、緩解國中生的升學壓力,不少人於是將希望寄於所謂的十二年國教,筆者卻以為,如果台灣社會還是存有學歷至上的迷思,那根本不必期待有哪一種升學制度可以畢其功於一役解決所有問題,因為無論升高中或升大學,現階段家長與學生的壓力來源,主要不再來自升學機會的競爭,而是來自於有限資源的分配(例如高中/高職或公立/私立);即便有一天,所有的國中生與高中生都可以免試升學,我們還是一樣必須面臨資源分配的問題。

可以這樣說:如果台灣社會一日不能肯定各行各業的專業,不能掙脫學歷至上的枷鎖,我們的孩子也就一日無法免去升學主義的荼毒。筆者以為,學歷不等於學力,在校成績也不一定等於將來成就,一個進步多元的社會,更不該以單一價值做為衡量個人成就的唯一判準。十年教改,倏忽而過,如果尊重多元價值還只是一句口號,那麼,教改運動的前景也不難預見。
(回目錄)



客廳幼兒園:《童年的消逝》讀者來信與回覆
  宋嘉行(元智大學兼任講師)
問:文中提到:「識字與否,和情色與否、暴力與否這些東西一樣,有一個共通性,就是它們都牽涉到某種自我限制能力,也就是讓理性來控制感性的能力……兩者都需要有『羞恥心』來作為自我約束的內在道德基礎。」學習,對我來說,是一種由內自外的動力;後兩者,則是由外而內地強加於社會成員的社會規範。學習跟羞恥心,在好的教育環境中是不應該有關係的。

答:這個問題牽涉到學習的定義。妳文中的「學習」二字好像是泛指一切學習,包括吃飯、說話等。Postman在書裡所說的學習,則主要是指文字與符號的學習,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讀書識字(literacy),是比較狹義的。我同意妳所說的,「學習跟羞恥心,在好的教育環境中是不應該有關係的」。但,一個能不用到羞恥心的教育制度是什麼樣子呢?我們可以試著揣想,即便是最講求人本主義的開放教育,都不能不利用到人類的羞恥心。事實上,這是因為,羞恥心是整個人類文明賴以成立的基礎,如果沒有這項心理素質,人類跟動物就很難有本質上的差別。

我想,Postman的這個論點之所以容易引起反感,可能跟我們已經把羞恥心這個東西賦予了一種負面印象、然後我們的文化裡已經過度濫用與誤用了羞恥心有關。事實上,認真想想這名詞的本來面貌,妳或許會發現它其實不是那麼可惡的,教育也很難不牽扯到它。

問:文中提到:「當一般人的資訊取得主要是依賴口耳相傳,而不是形諸文字、透過寫作和出版來學習的時候,人類的自我意識不可能有大幅度的成長。」在我看來,自我意識,和識不識字是沒有關係的。我的女兒才兩歲多,就正值自我意識十分強烈的階段。自我意識比較有可能在成長過程中一點一點地被摧毀掉,但是,卻不一定會因為識字而被加強。

答:我想,這還是一個定義上的問題。一個兩歲嬰兒的自我意識,和一整個人類族群的自我意識,兩者本質上是不相同的;雖然用的都是同一個字眼,但指涉的內容不同。我相信,一個中古世紀的兩歲嬰兒,也會動不動就用「no」來否定大人,或者愛亂發脾氣等等;但作為一個中古世紀時的人類,是絕不會想到他能有自由意志來違抗神權的力量的。識字、多讀書,能啟發人的心智,才有了思考的能力,才能得知自己有主宰自己命運的權力,而不是宿命接受一切外來權威的指導。這是Postman主張為何識字能帶來自我意識成長的原因。他是用宏觀的角度來論理的,不是用微觀的個體發生論來看這件事。

問:Postman說︰「當我們檢視歷史的複雜性後,發現一個很簡單的等式︰只要識字能力受到高度重視,就會有學校;只要有學校,童年的概念就能迅速發展。」這樣的看法,在台灣剛好可以看到相反的例子。正因為學校制度太普及了,雖然童年的概念是有了,但是卻無法實質地存在了。

答:Postman絕對會同意妳的看法。這個「有學校方有童年」的恆等式是他查考西方歷史後得出來的發現,對照現在的社會實況,這個等式已經只有部份真實了(這就是社會科學裡的「公式」的本質呀!它不像地心引力、大氣壓力這些自然科學裡的公式,可以亙古彌新、永不褪色)。現在的美國公立小學教育在某種程度上的毀壞,已經讓它變成是摧殘童年的幫兇之一。這也是他為何不主張依賴學校的正式教育來拯救童年的原因。家長,是他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卻多少覺得,這個解答讓家長太沈重了!

問:「在電視面前不再有祕密,而祕密的存在卻恰好正是童年賴以存在的法則。而當祕密失去了神祕性時,兒童也變得不再好奇。」秘密真的是童年賴以存在的法則嗎?兒童能不能夠保持好奇,跟他們由媒體接受到太多「秘密」,沒有直接關係吧!我認為電視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是──習慣了被動接受資訊的孩子,就不會喜歡主動去探索了。一個只看經過篩選的電視頻道的孩子,也不見得會是個好奇的孩子吧!知識不再是被壟斷的資源以後,相伴而來的是昔日傳播知識者的權威架構瓦解,我覺得我們應該問的應該是──權威架構需要存在嗎?

答:兒童對什麼東西感到好奇,才足以支撐童年的存在與否呢?我想,這個「什麼」會是關鍵所在。兒童本來就是會對新事物會感到新鮮好奇的,但對譬如說星象的好奇、大自然的好奇,這些種類的好奇不足以構成童年概念的鞏固,因為這不是區分大人/兒童的最主要因素。Postman說的「祕密」,主要是一種道德上的、與文化禁忌有關的祕密,譬如性、死亡、暴力等等。兒童被排拒在這些祕密之外,才因此成為我們文化裡可以接受的兒童的定義。一個懂得蟲魚鳥獸生殖祕密的孩子,還是我們眼裡的孩子,我們不會覺得不妥;但是一個懂得人類性愛祕密的孩子,甚至如果付諸行動的話(想想報紙上一天到晚報導的那些社會新聞),我們還會認為他/她純真無邪嗎?這樣的孩子恐怕師長已經會罵他是「沒大沒小」、過度早熟了吧。

至於權威架構是否需要存在,確實是需要我們仔細思考的問題。我想,威權與權威,其實是很不同的兩個東西。前者之沒有理由存在已經不需要說明,但後者呢?所有的權威都是不好嗎?它是人類社會能輕易擺脫掉的嗎?當一個人因為多年鑽研、奉獻畢生心力,有了某一方面的專業知識,而變成那一行的「權威」時,是不是一件不好的事?這中間還有很多值得細想的空間。
(回目錄)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本報誠徵閱讀經驗分享,歡迎教師、家長及學生分享經驗,題材包括如何推動學生閱讀、啟發學生閱讀興趣、學生閱讀心得或小書評,文長500~1500字皆可,投至fiveguys@ms19.hinet.net,凡經採用,敬奉薄酬。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 e-mail:
fiveguys@ms19.hinet.net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