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
乍暖還冬之際,傳學鬥2005春季讀書會旋即開始,這次我們將主題分為一:傳播公民的想像與實踐--以電信產業與族群議題為例,與主題二:傳播政策多元文化--弱勢族群的傳播權。茲分述如下,並熱切歡迎您前來參加,共襄盛舉!
主題一:傳播公民的想像與實踐:以電信產業與族群議題為例
從傳學鬥的立場而言,我們從不將傳播系統當中的行動者視為消費者,甚至連閱聽人這種相對模糊的字眼,也甚少使用;我們認為這些行動者必須以公民之名,才足以點出傳播行為的特殊性,以及傳播系統本身所具有的公共性;然而,傳播公民的概念在台灣歷時不長,因此我們認為,透過在地的運動實踐與理論操演,琢磨出該概念的各種可能性,並引導本地社會力量對此議題的關注與連結,有其必要性與急迫性。
在過去一年,傳播政策在資訊科技匯流下,開啟了台灣政府對於電信事業、廣電事業的不同想像,這當中涉及了廣電三法、公視法的修訂,以及在可預期的未來,在NCC成立之際(本立院會期之後),對於電信法的修訂與NCC組織辦法的研議,而這當中又必然涉及了中華電信的轉型,以及台灣資訊服務的重新定義。顯而易見,這個進程正在描繪與形塑著台灣資訊社會未來的藍圖。
過去台灣政府在資訊社會的政策規劃上有所疏漏,致使民眾對於資訊服務難以普及近用,而當前的趨勢卻是資訊之流日益湍急,更增加了資訊使用者近用的難度,而端視政府所研擬的相關配套政策,除了市場競爭與消費者思維之外,仍然未見公共服務的思維於其中,往後這必將使得數位落差繼續擴大。因此傳學鬥秉持著傳播公民的想像,在稍縱即逝的改革契機中,試圖介入這個過程,以維繫資訊社會中的公平與正義;因而在本次讀書會,會有兩個場次以這波仍在進行的運動與實踐為題,與各位朋友進行交流。分別為:
主題二:傳播政策多元文化--弱勢族群的傳播權
為什麼到現在還要談「族群」這個老掉牙的問題呢?台灣真的有「族群問題」嗎?根據民調顯示,絕大多數的台灣民眾認為族群問題根本不存在,它是被政客召喚出來的“虛假意識”。
解讀上述的民調,可從兩面觀之。樂觀的來看,台灣人似以一種慈悲精神面對過去;悲觀的來看,則是島上的人民選擇逃避、刻意遺忘自己的歷史與文化。
但,如果不是遺忘,為何我們會以為「228事件」是當今族群問題的全部?而對於原(住民)漢衝突、閩客衝突、甚至是閩南族群內的漳衝突一無所知?如果不是遺忘,我們又怎會看不清這些族群衝突的背後,都肇因於利益的分配不均?也就是剝削者與被剝削者間的鬥爭。如果不是遺忘,2004年大選後的群眾抗爭又所為何來?
《想像的共同體》作者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認為,民族和民族主義問題的核心不是「真實與虛構」,而是認識與理解。當我們指責政客操弄族群語言時,別忘了他們同時在簡化族群問題的文化內涵。若我們要從傷痛中走出,必然要回歸到歷史中作深入探究。在第三週的讀書會中,我們藉由觀賞紀錄片「面對族群與未來:來自民間的對話」,試圖認識不同族群間的文化、理解他們的差異。
最後,我們必須做這樣的反思: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文化多樣性宣言、文建會喊出文化公民權的同時,媒體應如促進文化交流?台灣的族群媒體又是如何發展的呢?藉由這樣的討論,同時為第四週之主題暖身。
在第四週,我們欲瞭解台灣的族群與媒體政策間的關係,而較具代表性的例子應屬原住民族群議題,因為原住民議題在台灣,經過長期的討論已累積了一定的成果,而與原住民的媒體政策之間的關係,表現在實際的媒體制度上,又與公共電視集團的發展以及原住民頻道的設置密切相關,這些政策的形成過程與結果,都成為我們讀書會討論的議題。然而,除了原住民族群的文化之外,客家族群、外藉族群都是我們必需關心的議題,甚至,依政治意識型態劃分而來的「政治」族群隔閡與衝突,都可以合併在族群的議題下討論,其中,媒體如何避免族群再現的偏誤,如何達到多元文化的呈現,都成為促成多元文化社會的重要指標。因此,在這場讀書會中,我們不是只有著眼於原住民媒體政策的探討,我們主要目的在於,透過原住民族群的這個案例,來反省我們族群媒體政策的問題,為身處多元族群文化的台灣媒體政策,思索應行的方向。
地點:人性空間新生店(新生南路3段286巷4弄1號) 時間:下午1:30 第一週(3/12):科技匯流之下的傳播公民──傳學鬥的運動與實踐 第二週(3/26):科技匯流之下的傳播公民──中華電信的轉型與資訊城市的想像 第三週(4/2):面對台灣的族群問題──紀錄片「面對族群與未來:來自民間的對話」的討 第四週(4/16):台灣媒體政策的弱勢族群傳播權──以原住民媒體為例 欲報名讀者會,請附上基本資料,寄到:scstw2003@yahoo.com.tw信箱,或電0937-258-959洽傳學鬥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