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呂興忠(彰化高中圖書館主任)
二二八後的一個星期四,我受邀到彰化基督教醫院十樓禮堂,作一個專題演講,聽講的對象包括彰基院長、主任及醫療員工,那是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的周報禮拜活動。
我以聖經馬太福音第十章「給最微小的人一杯清水」,作為專講的主題。雖然我不是受洗的信徒,但宗教對我來說,凡是追求是非與良善的,都是我謙卑學習的對象。
那天演講一開場,我跟在場的聽眾說,這是我第三次穿西裝,第一次,是二十年前,結婚的時候;第二次,是為了前幾天圖書館舉辦「施振榮創意數學大賽」,要迎接李遠哲院長、施振榮先生。當我跟在場的聽眾說,「今天到這裡來給大家作報告,是第三次穿西裝」,台下響起了一片笑聲,當他們又聽到,「我這二十年來的三次西裝打扮,都是現在大家眼前看到的這一件。」,更響起一片驚呼聲,我接著陶侃自己,「為什麼沒有瘦身廣告商找我拍廣告?」。
那天真的很感謝陳牧師還有黃牧師,給我到彰基演講的機會,因為那真是一個令人驚奇的因緣,讓我能夠在充滿信德的地方,向大家分享個人一點點心得。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我們台灣,為信仰與人間公理正義所做的一切,是我非常景仰的,也影響我個人在80年代開始投入台灣的社會運動,以一個教育者的立場與良心。我跟在場的聽眾強調,「我是追隨在座各位兄弟姊妹的腳步。」。
陳牧師特別交代我,要在專講裡向大家做一個「二二八事件」歷史的見證。作為一個長期從事台灣歷史與文學的民間田野調查的人,我不斷努力的是,尋找「歷史的現場」,讓湮沒的歷史現場重新出土,將他們紀錄下來,書寫成書,儘量貼近青年人的語言,讓青年人喜歡閱讀。
我一直認為,「沒有被閱讀的歷史是不存在的」。
「二二八」這個台灣空前的歷史悲劇,相較於中國,殺戮不斷重複的歷史,不過是「小烏」與「大烏」而已。但是,「二二八」是影響整個台灣民族最重大的事件,從知識階層到一般百姓,無一能夠倖免。
我在演講中舉了兩個田野調查的例子。
南方青年公民論壇籌備委員會
聽青年人說故事‧2005年度重頭戲 南方青年公民論壇開始報名
|
經歷了反抗威權的政治民主運動的浪潮,台灣青年在二十世紀末的政治與社會運動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然而,在這個台灣民主亟待進一步深化的時刻,台灣青年卻顯得卻步不前。讓我們不禁發問:台灣青年的公共參與發生了什麼困境?是什麼樣的社會與政治條件讓青年選擇噤聲?台灣青年在這個民主深化工程中的有什麼實踐可能?很慶幸的,我們仍然見到一些台灣青年從各種社區實踐、校園民主、社會改革、政治參與和國際事務的關懷中,展開屬於這個世代的青年社會參與的學習歷程,尋求更為積極的社會改革的論述與實踐。因此,這些力量讓我們開始思索著一種可能:由青年人在實踐經驗的集體對話中來共同釐清這些困境,並尋求出路。
因此,我們希望成立一個「南方青年公民論壇」,初步計畫定期舉辦座談形式的公開論壇,主題以台灣民主深化與青年參與為主軸,討論台灣民主深化的此刻,青年公共參與的困境與可能。這個論壇希望建立一個定期的對話步調,藉由台灣青年公共參與的實際經驗展開相關議題的對話,醞釀台灣青年展現主體、形成網絡、凝聚力量、發出聲音的媒介,並進一步從這樣的歷程形塑更為蓬勃的實踐能量。我們相信定期的論壇,將成為我們公民生活的一個平台,也期盼這是一個台灣青年互相學習、對話與合作的媒介。
‧活動時間 :3月至10月
‧活動地點 :高雄醫學大學 第一教學大樓 N109室 (第一及第二場場地為演藝廳)
‧參加對象 :所有關心台灣民主深化與社會發展的青年朋友
‧場次/時間/主題
【第一場】3/27,民主深化、青年參與:台灣青年在民主深化歷程中之可能角色
【第二場】4/16, 青年社區實踐的可能
【第三場】4/30, 學生自治組織的發展、困境與突破
【第四場】5/14,社會運動中的青年實踐:啟蒙、參與或結盟?
【第五場】5/28, 台灣青年政治參與和民主深化
【第六場】6/11,台灣青年的國際參與
【第七場】10/15,延續與深耕:集體對話、共同學習的網絡與平台
(詳情請見) |
|
這些內容都是明年二二八要出版的「彰化縣二二八口述歷史」的一部分。光是在彰化,二二八的受害名單,根據我蒐集的,就超過了五百人,我目前已經完成初步的口述紀錄,正在加緊整理中。
員林有一個林糊醫生,他是日據時代「日本帝國台北醫學校」(今天台大醫學院前身)畢業的,也是反抗日帝「文化協會」的重要幹部,為台灣反殖民運動前仆後繼,甚至在1925年被日帝監禁坐牢。
戰後初期,林糊擔任員林郡長,但是二二八發生的時候,他被國民黨軍隊拘捕,關在台中的二十一師,等待被槍斃,他寫下了遺言,要將自己的墓放在員林東山。這份遺言原稿,就在我手上……。
社頭有一個林大憨,一個不識字的農人,二二八到台北艋舺賣米,清晨要趕回來社頭,就差那麼幾分鐘,宵禁時間還未解除的前一刻,被士兵槍殺在火車站前。子彈就從他上衣左口袋裡,那賣米所得的6000元紙鈔穿過,進入心臟。他的同伴拿著這沾滿血跡與彈孔的紙鈔,買了一具薄棺和一整個火車車廂,趕回了社頭。林大憨的遺孀當時才二十九歲,帶著三個小孩,她現在已經八十六歲了,還時常出現那個讓她全身會冒汗醒來的夢。她時時夢見,丈夫頭也不回的往前走,她和三個稚齡小孩,一起拉著丈夫,要他停止腳步,不要棄他們而去,直到全身汗水,驚醒過來….。
歷史的悲劇不只這些,我的口述紀錄已經超過百人。
除了這些田野經驗,我也分享這十幾年來的教育感想。作為一個教育者,在相對保守、封閉甚至有一點反動、不問是非的校園裡,我所從事的,為弱勢者記下歷史記憶的工作,已經超過十年。從台灣第一個校園本土社團「台灣文學研究社」,紀念台灣歌謠的先行者鄧雨賢,「雨賢館」音樂廳的命名成功,還有推動「全校師生環保午餐」,這些別人無法完成的,甚至要阻擾的,最後都被我都一一實現了。因為我相信,公理的道路,雖然充滿荊棘,困難重重,但是,屬於正直的力量,總會適時的出現,讓人看到光明。
像去年我接下學校的圖書館主任,一口氣,向宏碁施振榮與華碩施崇棠,這兩位校友,募得三千六百萬元,投入學校的軟硬體工程。大家聽到了,總是不敢相信的問,「你是怎麼辦到的?」,我總據實回答:「一封信,一份計畫而已。」。
雖然我不是個基督徒,但是我相信,人所做的一切,上帝都看得到。
我是以一個社會運動者的立場,學習基督長老教會為公理正義奉獻,焚而不毀的獻身精神,投入教育的。
專講的最後,我提出一個請求,希望向主辦單位索取一本聖經,因為不久前,在我們學校圖書館網站上,有同學留言問,「圖書館有聖經嗎?」,工讀生回答:「聖經屬於宗教類第二類,目前沒有。」。
我想,一座連聖經都沒有的圖書館,即使有再豪華的設備、再豐富的藏書,沒有正義的教訓,沒有愛的傳播,都只是無用而多餘的知識吧?
一路走來我也期勉自己,教育我們的學生;我們在民間的努力求索,山間海邊,嚴寒與酷暑,點滴累積的,是為了給社會一個歷史的公理。在學校圖書館,日夜努力,不斷突破的,也是為了給我們的青年世代,一個勇於追求公理正義,並且不忘愛與奉獻的精神。
[留言 / 轉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