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南方 20050315】認同選擇與理想的民主社會(許文泰)
南方電子報  
讓商業邏輯下失去戰場的理想在網路發聲  
今日主題文章

※ 以下文章均不代表「南方」立場。歡迎點選文末連結參與討論。如有正式回應,希望南方電子報刊出,請註明「投稿」寄到投稿信箱: editor@esouth.org

認同選擇與理想的民主社會

作者: 許文泰 (明尼蘇達大學經濟系博士生)

◆認同選擇的外部性

「大陸人也是人」。2003年,我在澳洲的Monash University念了半年的博士班。當我還沒來到墨爾本之前,對來這裡的交友情況,特別是對這裡充斥著中國學生的環境,感到有些不安。不曉得是怎麼來的,我對與中國同學交往有著一種畏懼與排斥。本來一度還想說有沒有可能不要跟任何中國同學來往(為什麼我會有這種念頭?),我問甲同學他與中國同學互動的情形,然後不知道在什麼脈絡下,甲說了一句「大陸人也是人。」讓我印象很深刻。

然後我就來了,很快就熟識了一些中國同學。(特別是透過甲與乙的人際脈絡,非常快的進入了這個圈圈)這是我長這麼大以來第一次跟中國人來往。同的地方比我想像的多,不同的地方比我原來預期的少。大家很少談政治。好像也沒有什麼大問題。其實跟白人或其他國家的人也好,我覺得基本的人的友善似乎是沒有國界的,一個各種不同的人之間的「交集」凸顯了出來之後,就不覺有什麼疑惑或排拒了。

但是,畢竟在一個中國人佔大多數的環境裡,他們講話似乎沒有什麼顧忌。有時候言語之間表現出一種「台灣有什麼,三兩下就打下來了」的感覺。或者是「你們的軍隊能抵擋多久?」或者「如果台灣被打下來了,林毅夫就當台灣總統了。」或者「國立台灣大學?哪個國?」這樣的話,由於夾在他們愉快的談話中輕易的被帶過,你甚至找不到一個機會讓他們知道我(或我們)的不滿,說出來又怕壞了聚會的氣氛。一次兩次就是搖搖頭嘆氣,理解民族主義是個廉價的動員工具,理解他們那麼容易就被動員。多次連續下來,就覺得有點怒氣難消了。好像你應該能夠譴責他們,讀了這麼多書,卻甘於蠻橫、甘於無理。

延伸閱讀

「中國反分裂法」新聞專輯
「非戰家園」要蓋在現實的地基上(賴怡忠)
中國以反分裂法掩飾泡沫經濟(張錫模)
獨立媒體(香港 )

後來,我們畢竟是發難了。發了一封email請求我們諸多的中國同學們尊重台灣人的感受,主旨是說:我們干涉不了你們的想法,但是請別在台灣人面前任意說「動武」的玩笑話。而這封email引發了很多後續的反應。有個人意識到她是開錯玩笑的人,立即道歉,但卻也馬上表達他對我們的話的憤怒。她的大意是說台灣人竟然寧願跟日本統一也不願與中國統一,台灣人總是急著澄清他們與中國人的不同,台灣人崇日媚美,表現出來的行為一點也不尊敬自己的祖先與種族。當不久之前台灣政府還想要朝著統一的方向走的時候,你們這些人居然老想要獨立。等等、等等。

由於我們也發信給了某些老師,某位老師也很快回信說明他對雙方立場的理解。同時,我也回應了第一次回應的那位中國同學,請他理解,別老是把一些不同的觀念攪在一起,重點是民主,而不是統一或獨立。要求尊重不是在提倡獨立。後來某位中國同學再提到說,尊重是互相的。也許討論會增進瞭解。

討論是否增進了瞭解要看討論的方式以及參與討論的人的心態與誠意。當email式的溝通看起來反而是造成更大的誤會時,我們後來就跟比較要好的中國同學當面討論這些事情,才明白我們畢竟還是預期不了他們的反應。(從社會學的理論來講,這就是文化差異的例證)。一方面我跟這兩位可愛的朋友問說,究竟我是否曾經說過什麼不恰當的話(以致於使你們感到不舒服),另一方面把我們的訴求澄清。一方面,他們表達了對自由表達意見的理解(其中一位說:「當然,說台灣獨立是你的自由。」)以及對住民自決原則的尊重。同時,我把那些令我感到不愉快的對話拿出來檢視時,他們也進一步向我澄清。這樣的對話很愉快。我感覺到一種尊重與共識的可能。


然而,另一方面,我們也想知道什麼時候,台灣人(在這裡的圈子裡,樣本數只有4個)究竟說了什麼話傷害了你們。聽了之後,感到很驚奇。主要有兩點:
1.台灣人總是急著澄清他(她)不是從中國來的。這讓他們覺得難過(有時憤怒)。其中一位說,我們的教育裡都把台灣人當作自己的同胞的,都說台灣是個寶島。但是你們總是急著跟我們劃清界限,這樣很傷害感情。(某些)台灣人說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這句跟第一句話很相近,但是給人的感覺略為不同。對政治比較敏感而帶著強烈民族主義的中國人,對這句話尤其憤怒。
2.台灣人總是把大陸說的好像很黑暗,好像中國人生活在鐵幕裡一樣。有一個例子是,有一位台灣人跟一位中國人聊天的時候,談到抽水馬桶,該台灣人感到非常吃驚,說:「大陸也有抽水馬桶啊!」這句話讓他們很生氣,「又不是多不文明的國家!」其中一位中國同學承認自己的國家不民主,沒有新聞自由。但是也不是都樣樣不好的。

還有,台商在中國的暴發戶式的惡形惡狀,的確也是台灣人面對中國人時感到理虧的地方。雖然我不是那些台商,雖然「以偏蓋全」在邏輯上不通。但由於對人的分類本來就是簡化的,於是在情緒反應上是很難避免以偏蓋全的。這就是把人分成一群一群地來認知的時候,會產生的結果。而這個結果本身也就是個問題。

就上述的第二點來談,的確是(有人)犯了不該有的輕蔑。這樣的輕蔑助長敵意,而敵意更生敵意。我們認為我們所發的email並不帶著敵意,而是受了敵意後必須要求對方給予基本的尊重。然而,從後續的email發展,及這一餐對話,我們才瞭解我們的email被認為是充滿了敵意,是非常「挑釁」的。之所以為產生這個我們完全意想不到的認知,正是由於第一點而來的。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國際海灘廢棄物監測計畫

~徵求全台各地團體共同參與 ~

什麼是海洋廢棄物? 海灘垃圾可能包括源自陸地或海上船隻拋棄之廢棄物,它們或曾在海域裡漂流,之後,擱淺在我們的海灘上。這些垃圾已被證實,可能隨洋流漂洋過海擴大污染及破壞比我們想像更大範圍的海域,除了近海生物,它們也傷害到許多遠距離外的海洋生物,包括魚類、海鳥、海龜、海豹及鯨類等等。

這現象已引起許多國家及國際環境生態關懷組織正視這個問題,並且多次召開國際海洋漂流垃圾問題研討會,希望透過各國的努力一起來減少這個問題可能帶來的更大傷害。 地球有 70%的表面積是海洋,海洋漂流廢棄物嚴重影響了海洋環境,這全球性議題上,台灣沒有理由缺席,而 建立台灣海岸的廢棄物基礎資料 是參與的第一步。

自 2000年8月開始,包括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舟遊天下獨木舟俱樂部、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新竹自主交流學習中心、高雄旗津國中、桃園竹圍國中等單位團體,於全台灣多個定點海岸執行海灘廢棄物監測計畫,累積可觀地數據資料,而目前正在進行的監測點包括三芝麟山鼻與花蓮北濱海灘。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預計在全台辦理多場的說明會,並邀請在地團體共同舉辦淨灘活動,透過清淨海灘、記錄垃圾種類與數量,讓我們更瞭解台灣各段海岸面臨的潛在問題。

‧計畫時間: 2005年1~12月

‧邀請對象:社團、社區發展協會、各級學校、社區大學、關心海岸環境的團體組織。

‧進行方式:由在地團體與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共同舉辦四小時的說明會與淨灘活動——海灘廢棄物監測計畫說明與經驗分享(40分鐘);當地海岸的生態環境與人文歷史(40分鐘);海灘廢棄物監測行動(160分鐘)


‧聯絡人:執行秘書 鄭佩馨
電話/03-8334-133、傳真/03-8337-095、地址/970 花蓮市延平街148巷11號、E-mail: kuroshio@seed.net.tw

詳情請見

這個關鍵的不對稱就是,當我們認為人們各自的認同是各自的事情的時候(換句話說,認同是個人自由的選擇),他們覺得你們的認同應該是怎樣怎樣的。如果認同是貼在人們頭上的標籤。那麼這個問題的產生,在圖像上就是你貼在我頭上的標籤跟我貼給自己的不一致。反之,我貼給你的也可能有這種問題。在他們的認知裡,一個應然的命題是台灣人的認同應該是怎樣怎樣的。所以,用經濟學的話來說,認同不但是一個個人的選擇,還是一個有外部性的選擇。這裡有一個很妙的問題,經濟學理論說外部性與交易成本是共生相隨的。所以我們可以說,有一個可能存在而事實上沒有存在的「認同市場」。

當某種外部性沒有解決的辦法,人們就開始鬥爭。我認為認同的鬥爭,就是一種鼓動人心走向戰爭的原型。

◆理想的民主社會

一個民主社會運作的規則,最多就是將認同的實然變成選票,做出決定(當必要的時候)。民主社會裡可以容許,我將我所產生該認同的實然背後的邏輯投射到他人身上(我希望你接受我幫你貼的標籤),希望他人與我有相類似的認知,進而產生(我所以為的)「恰當」的認同。但是這個過程應該是要符合遊戲規則的。也就是說,你可以說出你的意見、表達你的希望,但是不能夠強加你的意見在他人身上。民主社會裡適當的共和的一個要點就是,讓大家可以表達對別人的要求的同時,適當了畫出了「強加」的紅線。所謂的民主素養,至少就這方面來說,就是人們認可了一種「不可強加」的倫理。

然而,敵意還是產生了,無論島內還是島外。島內的問題一方面是民主素養有待加強,另一方面是對話機制、媒體流通訊息的方式以及選舉制度都有待改善。台灣真正的困境是跨海的。正因為島這端的認同的實然不符合對岸的期待,而使其情感上受到傷害,乃至於使其感到是種挑釁。對岸的認同就短期來說,不論就對自己對別人應有認同的判斷,自我認同的實然狀態,認同形成的機制與人們解決認同紛爭(或是強化認同鬥爭)的遊戲規則,都看不出一個改變的可能。

我想其實有一個類比可以幫助理解。就是說,當一個認同台灣是個獨立自主的國家的台灣人,理所當然定義外省人為台灣人的一部份,也希望他們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時候,聽到某些人不認同自己是台灣人,或者不認同台灣是個國家的時候,的確也會受到類似的情感傷害。但是,這個類比所不能捕捉的一個分歧是。情感也許受到傷害,但是重點是能夠理解對方的認同的邏輯,而對對方的認同予與尊重。這裡就不是一件人人都有雅量能夠做到的事了。特別對那些受傷特別重的人(對別人的認同非常在乎的人),要求有雅量就更難了。

給定所有其他的因素相同,這樣雅量的高低就反映了「民主的素養」。台灣人如果希望能夠自主決定自己的前途,光是訴諸一些原則是沒有用的。當你越訴諸原則,越覺得自己的立場有擊不破的正當性,就會對現實的難以操作感到無比無奈。但是,這反映出來的,不就是「自主」的荒謬嗎?所謂自主就是我們有不同的選項可以選擇,然而,想來台灣人並沒有現實的選項可以選,選項只存在在想像的情境中。為什麼我們沒有選項,不正是因為對岸的人對我們的認同太過在乎了,並且另一方面雅量還不到足夠的水平。所以他們想要強加,不准台灣人有他們不想聽的意見,有時候出言威脅,一些鷹派更說:出兵流血在所不惜。

生存當然是在重要不過的前提。因為對生存的威脅太過逼真,所以選項其實不存在。台灣人自主做決定在現在受到極大的限制。將來,若有自主做決定的一天,便是中國的民主到了相當水準的一天,或者中國不再操作民族主義的那一天,或者兩者兼具。台灣的困境是中國的民族主義,而非中國的不民主。但是,如果中國不民主,民族主義會一直這樣玩下去。如果中國民主了,請注意,民主應該是一個程度性的形容。也就是說,要等到中國人的民主素養到了某一種程度,才能有那樣的「雅量」去知道主張台灣獨立的人們也是人,是無論如何要尊重的。回過頭來看台灣民主的發展,事實上也還沒到達這個程度。看看媒體上面的言論、選舉時候的「敵我分類」動員、立法委員跟小孩子吵架一般的行為,就是最好的例證。

回應許文泰:
(看別人的回應)

大名:
信箱:
網址:
記憶身份

求助美國、日本或等等國際勢力只是短期治標而已。近年來的操作上,已經看的出來,台灣的利益不見得總是與美國的利益方向一致的。如果民族主義的退潮與民主的進步對中國來說是正向線性的發展的話,那麼台灣人應該祝福中國順利地往這個方向前進;而如果能夠幫的上忙的話,應該盡可能的去做,如此,助人也是助己。但倘若不是正向線性的話,台灣人自主的希望何在?唉,我沒有任何樂觀的想法可以提供。那麼,這樣的困境不過是為「身為台灣人的悲哀」提供了另一個註腳。如果說我們還是要積極樂觀地活下去,那麼就是先把台灣人的民主提升到那樣的水準在說吧!




 

 

 

[留言 / 轉寄]

 
投稿文章摘要
 

反思網路「新二二八事件」

作者:blarewitch
(本文轉載於 重裝Reset ;為 文化批判論壇第35場:網路是新聞製造便利店?性污名是媒體血庫財源? 發言稿)

◆網路社群共享的發言倫理與價值

這次事件發生在二月二十八日,事件爆發出強烈的仇恨,網上的靈魂死傷無數,網友雖是戲稱但其實也真的可以稱得上「新二二八事件」吧!

黑特板的特性是:不爽、不滿的事物就拿出來抱怨,使用強烈帶情緒性的髒話來發洩鬱悶的情緒,而板友們也會在一定程度的認同下同聲一氣參與抱怨。這是該板面的特性,也是bbs眾多分類板面形成社群集結的效果。這樣的集結有其發展的原則和透過社群發言慢慢形成的倫理價值,可是這個倫理價值是不是能得到板外人的認同?能不能就直接把板上的語言辭彙沿用到板面以外,甚至放上全國性的媒體,而且放在頭條版面上呢?



[留言 / 瀏覽 / 轉寄]

 
國營事業董事長不應政治酬庸

作者:謝一麟

◆台糖董事長更動頻繁

隨著內閣改組,台糖的董事長又“再度”換人,不到三年的時間,台糖就換了四任的董事長,稍有商業經營常識的人都知道,一個經營團隊的穩定,對於公司永續經營來說,佔有相當的重要性。每個管理者都有自己的理念與想法,只要一個新的管理者上任,提出新的經營政策與方向,公司的部屬就得重新再磨合、適應一次,之前的政策尚未徹底執行,換了董事長後,又換一個完全不同經營的方向,政策無法延續,人員無法適應,而台糖近年正面臨加入世貿組織後的種種衝擊,一方面要因應市場變化、一方面又要兼顧國營事業的政策,對於體質孱弱的台糖來說,頻頻更換董事長,對於公司經營無疑更是雪上加霜。且公司經營狀況都還事小,但是伴隨台糖興衰的週邊相關產業、糖廠員工、蔗農呢?這些人的生活跟隨台糖的政策而起起伏伏、跟著董事長的更動而上上下下,政府看見了嗎?


[留言 / 瀏覽 / 轉寄]

 

主題文章摘要

求助美國、日本或等等國際勢力只是短期治標而已。近年來的操作上,已經看的出來,台灣的利益不見得總是與美國的利益方向一致的。如果民族主義的退潮與民主的進步對中國來說是正向線性的發展的話,那麼台灣人應該祝福中國順利地往這個方向前進;而如果能夠幫的上忙的話,應該盡可能的去做,如此,助人也是助己。

編輯手記

這幾天中國人大通過「反國家分裂法」,台灣朝野各界一片沸沸揚揚,在群情激憤的現況下,刊出這篇文章,希望透過作者在國外留學與中國留學生的交鋒經驗,能釐清當下民族主義帶給我們的情緒,然後,思索下一步該如何面對中國政府使出的棒子與胡蘿蔔,以及能怎樣與中國人民對話。(本文責任編輯:周馥儀

 

活動訊息:


海嘯援助串連

義民子弟保鄉衛土反併吞宣言連署
串連「和平公義‧反對反分裂 」icon
2005台北V-Day:《陰道獨白》 (3/25、3/26)
中正大學‧2005第一屆紫荊影展 (3/21-3/30)
台灣竹筏文化調查計畫」~志工徵求分區說明會(4月-12月)

聽青年人說故事‧「南方青年公民論壇」開始報名(3月底-10月)
2005高雄世界詩歌節(3/12-3/27)
【釀造】建國啤酒廠勞動文化影像展(3/12~3/20)
竹林暢吟—2005教師行動研究研討會 (4/22-4/25)
「狂飆的世代:台灣本土學運」紀錄片(3/8起)
春天影像工作室春季招生(3/20截止報名)
人本「全國大專青年兒童教育研習暨營隊帶隊人員培訓」開始報名
投文化基金會徵才
「守護嘉義郡役所」連署,並邀請您3月26日一起來「牽手護嘉役」!
台灣人權促進會:樂生療養院,急徵人權訪員
「變」的知識研習班:向混亂學習 (即日起接受報名)
好書店三月活動推薦
婦女\性別研究與教學學術研討會
徵稿(3/20截止)

財團法人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徵求人才
賴和台灣文學研究論文獎(3/30截止
研習課程--台灣蝴蝶巡禮Ⅰ(~3/23)
人本全國大專青年兒童教育研習 (3/26-5/28)
台北藝術大學三月底春季公演「心之所欲」、「愛上陌生人」

藍色情調-憂鬱的心理健康系列 (3/19-3/20)
台北市身心障礙者職務再設計服務 (全年申請中)

【青年樂生聯盟】讓我們繼續監督文建會與行政院!邀請您加入「捍衛樂生義勇軍」
「女書經典講讀會」世界女性文學經典─歐美篇(3/12-6/18每週六)
台東劇團九十四年度常態藝術課程即將展開(即日起接受報名)
第六屆青年才俊藝術節(3/4-4/2)

森小朱台翔校長巡迴演講─教出會思考的小孩(3月起)
2005春季森林小學師資培訓暨個人進修課程
台灣帳篷戲劇《台灣Faust》演出(3/23-28)
生態保育專題講座--由生態角度賞看龜山島(3/17起)
「2005年文資樂透 保存開獎」文化資產保存研究論文徵稿(3/25截稿)
《說文解影》研習會(3/9-6/1)
第一屆【亞洲拉子影展】在台灣(1/13-3/20)

【公益100】讓公益團體使用免費的公益信箱

凝現台灣文學講座(2005/1/8-6/25)

捐款公告


◎ 感謝陳豐偉捐贈稿費 3168 元。 (2004/06/14)
◎ 感謝陳豐偉捐贈稿費 1440 元。 (2004/06/14)
◎ 感謝陳豐偉捐贈稿費 2000 元。 (2004/08/31)
◎ 感謝梁永昌捐款 1000 元。 (2004/9/24)
◎ 感謝陳豐偉捐贈稿費 5000 元。 (2004/09/30)
◎ 感謝陳豐偉捐贈稿費 3000 元。 (2004/10/12)
◎ 感謝陳豐偉捐贈稿費 1440 元。 (2004/10/12)
◎ 感謝陳豐偉捐贈稿費 2000 元。 (2004/10/31)
◎ 感謝張文杰捐款 3000 元。 (2004/11/10)
◎ 感謝胡登泰捐款 1000 元。 (2004/11/25)
◎ 感謝陳豐偉捐贈稿費 4000 元。 (2004/11/30)
◎ 感謝郭庭松捐款 1000 元。 (2004/12/8)
◎ 感謝顏敏如捐款 1000 元。 (2004/12/19)
◎ 感謝esouth捐款 1000 元。 (2004/12/30)
◎ 感謝歐如意捐款 1000 元。 (2005/1/20 )
◎ 感謝吳延晃捐款 1000 元。 (2005/2/15)
◎ 感謝姚宜秀捐款 1000 元。 (2005/2/20)
◎ 感謝張鑫隆捐款 1000 元。 (2005/2/27)


◎ 南方需要您的捐款
◎ 直接進入南方信用卡線上捐款

請用南方免費撥接

電話號碼(第一線):
  • 全台灣(苗栗、台東、金門除外):4066-1234
  • 苗栗地區:4266-1234
  • 台東、金門地區:4666-1234
電話號碼(第二線):4496611
撥接帳號、密碼:esouth
初學者學習網頁
南方免費撥接協助 921 災區組織生存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免費撥接:

撥接電話:4050-8888
帳號、密碼:e-info
初學者學習網頁

給南方建議:(看別人的建議)

大名:
信箱:
網址:


秘密留言

南方電子報
出刊日期:2005/3/15

創刊: 1995 年 5 月 24 日
執編周馥儀 宋明珠
編輯群
方昱 吳易澄 貝爾‧傑 徐江屏 陳毅峰 傅鉛文 管中祥
顧問張育章 張釗維 陳文瀾
創辦人陳豐偉
編輯部信箱 :: 首頁
訂閱∕退訂南方電子報
姊妹報:南方人文報
閱讀來稿:blog 模式∕南方文章海